新中国农地制度沿革与变迁趋势研究(活页

上传人:aa****6 文档编号:39166623 上传时间:2018-05-12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4.2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中国农地制度沿革与变迁趋势研究(活页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新中国农地制度沿革与变迁趋势研究(活页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新中国农地制度沿革与变迁趋势研究(活页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新中国农地制度沿革与变迁趋势研究(活页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新中国农地制度沿革与变迁趋势研究(活页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中国农地制度沿革与变迁趋势研究(活页》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中国农地制度沿革与变迁趋势研究(活页(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项目登记号项目序号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通讯评审意见表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通讯评审意见表评价 指标权重指标说明专 家 评 分选题3主要考察选题的学术价值或应 用价值,对国内外研究状况的 总体把握程度。10 分分9 分分8 分分7 分分6 分分5 分分4 分分3 分分论证5主要考察研究内容、基本观点、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创新之 处。10 分分9 分分8 分分7 分分6 分分5 分分4 分分3 分分研究 基础2主要考察课题负责人的研究积 累和成果。10 分分9 分分8 分分7 分分6 分分5 分分4 分分3 分分综合 评价是否建是否建议议入入围围A.建建议议入入围围 B.不建不建议议入入围围备注

2、评审专家(签章):评审专家(签章):说明:1.本表由通讯评审专家填写,申请人不得填写。项目登记号和项目序号不填。 2.请在“评价指标”对应的“专家评分”栏选择一个分值画圈,不能漏画,也不能多画,权重仅供参考; 如建议该课题入围,请在“综合评价”栏 A 上画圈,不建议入围的圈选 B。 “备注”栏可简要填写需要说明的其 他事项或不填写。本表须评审专家本人签字或盖章有效。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课题论证活页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课题论证活页课题名称:新中国农地制度沿革与变迁趋势研究1. 选题依据选题依据(1 1)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学术史梳理及研究动态)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学术史梳理及研究动态美国经济学家德希帕金

3、斯在其中国农业的发展对中国的土地分配和组织制度给予了高度关注。帕金斯分析了自 13681968 年 600 年间中国农地制度的变迁情况,并揭示出600 年间中国农地的租佃模式和租佃率没有什么大的变化。帕金斯通过资料分析,发现租佃关系的普遍存在并不构成土地产量增长的障碍。而真正对土地生产力能起重大影响的租佃关系,是:“保证佃农有权耕种指定地段的土地及其期限和作为缴纳地租根据的地租计算方法。 ”这个结论所体现的制度含义即使用现在的观点观察也没有过时。美国华盛顿大学的罗伊普罗斯特曼教授和他的团队对中国农用地使用形态和使用期限的实地调查分析以及对中国农村土地制2度法制化建设的关注也十分有成就的,他们所

4、提的建议,也不失为可资借鉴的政策思路。林毅夫关于中国农地制度变迁的观点是有影响力的。他对家庭经营优越性的模型说明,对家庭承包制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的论证,以及对承包责任制改革带来生产率提高的测度,关于诱致性制度创新的解释和集体化的人民公社为什么失败的分析,都为制度经济学的理论与实证增添了新的内容。周其仁则通过贵州省湄潭县这个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试验区的案例分析,透视了他对中国农地制度变迁的基本观点。在湄潭:一个传统农区的土地制度变迁一文中,他分析了改革以来,新的土地制度安排的内在矛盾对农户经济行为的影响,以及新的制度需求和面对新的制度需求,又如何产生新的制度供给。与包干到户产生初期诱致性的制度供给方式

5、不同,包干到户后的制度供给很难自己形成。如何突破制度供给的短缺,政府有必要成为“制度性企业家” ,采取实验的方式或许是一种好的方式。换言之,强制性制度变迁在一定情况下是经济当事人理性行为的表现。此外,论文提出新增人口不在分地以及推动非耕地资源开发的制度诱导设计,也为后期政策的制定提供了理论准备。张红宇在中国农地制度变迁中的法律制度建设中指出,从法律的角度观察,中国现有的农地制度变迁存在以下三个根本问题:“农地集体所有权界定不清;农户承包经营权不完整;土地法律制度建设没有跟上经济发展的要求。 ”胡瑞卿在农地制度变迁模式的比较与选择中指出, “土地的流转、集中速度相当缓慢,参加流转的土地比例很少,

6、家庭小规模均耕制仍深深地扎根于广阔的农村,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也就是说,土地问题就是土地经营规模过小,无法与农村经济发展相适应,正如郭剑雄在农业现代转型进程中制度调整一文中指出,现行的分散承包的土地经营制度与农业现代化对规模经济的要求之间的矛盾日渐激烈,实行土地制度创新将加速我国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冯继康与何芳在中国农村土地经营制度:现实反思与制度创新一文中指出,从长远的发展视角来看,现行农村土地经营制度自身的缺点与不足,难以构建我国农村土地经营制度的优化模式。其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土地的所有权主体界定不严格,产权主体不明晰、不规范、不完整,缺乏长期性;土地使用权主体(农民)组织

7、程度低、规模分散,市场谈判力量单薄。同时,土地使用权缺乏明确有效的法律规定和制度保障,因此,各种破坏和侵犯土地使用权的行为大量发生;土地流转市场缺乏,妨碍了土地适度规模的形成;现行的农地制度缺乏有效的组织基础,难以抵御和化解市场风险;土地收益分配在分配制度的不规范,导致农村土地经营制度实现机制的残缺与局限。林玉妹在构建立体产权关系:农村土地产权制度的完善与发展中指出:随着农村经济、农业生产力的进步, “土地使用权” 、 “土地经营权”等理论和概念已经难以概括和反映已经发展了的复杂的土地产权关系,农用土地产权制度需要进一步加以完善和发展,使单一产权向产权束发展,进而调动各市场主体的积极性。3此外

8、,刘守英在制度理论与中国现代农地制度中对中国农地制度的合约结构与产权残缺的分析,孔泾源在中国经济生活中的非正式制度安排及其影响对正式制度安排与非正式制度安排的说明,以及两种制度形态对中国农地制度变迁的影响,陈剑波在人民公社的产权制度中对人民公社失败原因的不同分析,以及温铁军对“两田制”的评价,王诚德对“规模经济”的评述,黄季焜对水利灌溉设施、林地产权制度等多种土地使用制度形态的分析等。集中体现了众多学者对中国农地制度变迁中的制度供给与需求、制度创新与选择、产权和产权界定、交易成本与合同契约、人的行为与公共选择等诸多命题的智慧贡献。可见,现行的农用土地制度存在诸多的问题,比如:土地产权不完整、农

9、用土地没有实现总量的动态平衡、农用土地没有实现规模化经营、农用土地利用效率低下、农用土地进一步“细碎化”等,改革现行的农用土地制度势在必行。(2 2)课题相对于已有研究的独到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课题相对于已有研究的独到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 19491979 年近 30 年的土地制度,从最初的土改和后来的合作社以及人民公社的制度安排,制度变迁方式上都属于强制性制度变迁,但土改以及互助和初级合作都比较成功,而人民公社制度安排为什么会失败?很多人对制度失败的解释就是对未来的很多事物有不可预见性,都属于“摸着石头过河” ,而对这种“摸着石头过河的改革”失败的原因进行探索,避免重蹈覆辙就具有很现实的意义。

10、从 1979 年土地制度变迁从最初的小段包工、联产计酬、包产到户到大包干,直到以土地集体所有、农户家庭经营为特征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确立。这一阶段的农地制度是从诱致性制度变迁到强制性制度安排的历史过程,而且政策不断调整来适应变化了农地现状,取得了制度上的很大成功,分析其强制制度安排的规律性为后期制度安排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随着我国城镇化建设,越来越多的农民成为新市民,土地的闲置、低效率经营并由此引起的土地制度创新也层出不穷,比如农村工业化、农业现代化、股份制合作、规模经营等,对其成功的经营模式和特点进行总结,并不断进行改进,以便使各个不同的地区能走出因地制宜的适合的路子来。在农地高效利用中势

11、必涉及到土地流转的产权问题,以及流转中如何兼顾土地稳定、农民合法权益的保障、和土地效益最大化。农地规模经营中的农地抵押的评估方法的研究。对农地制度变迁的绩效分析及前景预测和分析。2. 研究内容研究内容4(1 1)研究对象)研究对象研究 1949 年新中国成立至今的农地制度的沿革和变迁,分析其成功和失败的原因以及规律,并对农地制度的变迁趋势进行分析,特别是对当前农地供应严重不足而又闲置、低效,不能科学化、规模化和机械化的问题进行研究,企图得出当前农地集约高效利用的改革之路。(2 2)总体框架)总体框架对新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变迁的历史进行研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一、通过回顾建国以来农村土地制度

12、的政策性变革,梳理农地制度变迁中的历史逻辑,分析农地产权变迁的历史动向及政策效应,运用经验数据论证土地制度变迁给中国国家和农民带来的深切影响;二、运用信息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从政府认知的视角对当前农村土地制度中三个关键问题进行研究,即对国家和农民作为平等博弈主体利益变动趋势、国家和农民利益曲线的含义和相互关系、国家和农民围绕农村土地制度变迁的博弈等问题进行分析,试图寻找农地制度变迁中国家和农民利益的博弈均衡点;三、从经济学的角度对当前学术界讨论激烈的土地流转制度进行剖析,主要研究土地流转机理、流转方式、流转权力及其政策影响,并从土地征用角度研究土地征用出让的产权关系,对其进行寻租经济学解释,并提

13、出现行征地制度对农民造成的负面影响。本文试图解决以下三个问题:新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变迁的历史逻辑以及今后我国农村土地制度的趋向;农村土地制度变革中国家和农民的博弈均衡;新“农村土地流转”制度对农民生产生活,对国家经济发展的影响。(3 3)重点难点)重点难点本课题重点是:本课题重点是:一、通过新中国农地制度变迁的研究,得出科学制定农地制度的规律和方法;二、解决农地的产权问题,即如何通过产权的合理界定,充分调动农地相关利益方的积极性,提高农地的集约高效利用,解决目前的“三农”问题;三、如何通过农地制度的改革与创新,盘活农村土地,即如何创新制度,使农地再次成为资金、劳动力集聚的一个焦点。四、通过农地制

14、度历史的研究和当前农地现状的分析,判断未来农地发展的趋势。本课题的难点是:本课题的难点是:一、农地制度研究是个经典课题,提出解决当前农地问题的新观点本身就是挑战;二、制度本 身是生产关系的范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必然从对应到不对应,要做到制度的完善或者完全适合,难度较大,特别我国各地农地发展现状差异较大。5三、调研对象的选取对研究结果具有直接影响,抽样选取经典地区农地调研也是难点,因为牵扯到是否具有代表性的问题。(4 4)主要目标)主要目标给当前政府制定和完善农地制度和政策提供建议。一、通过新中国农地制度变迁的研究,得出科学制定农地制度的规律和方法;二、解决农地的产权问题,即如何通过产权的合理界

15、定,充分调动农地相关利益方的积极性,提高农地的集约高效利用;三、如何通过农地制度改革与创新,盘活农村土地,使农地再次成为资金、劳动力集聚的一个焦点;四、通过农地制度历史的研究和当前农地现状的分析,判断未来农地发展的趋势。3思路方法思路方法 (1 1)本课题研究的基本思路)本课题研究的基本思路从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土地变革的政策性文件入手,回顾农村土地制度的变迁历史,从政府认知角度探析我国农地制度的变迁,重点考察政府认知行为对农地制度变迁的影响,指出农地制度改革的方向;分析农地产权转移动向及其产生的的不同经济绩效,结合各时期我国土地制度变迁的经验教训,对我国农地制度变革的内在原因及其绩效进行分析,

16、探寻适合中国国情的农村土地制度结构,通过农地制度的创新来促进我国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为“三农”问题的解决提供一种思路。(2 2)具体研究方法)具体研究方法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将农地制度沿革和变迁过程作为客观存在的分析前提,描述新中国农地制度的演变和各个阶段的农地制度特征,以实证方法对各个阶段农地制度进行绩效的评价,并分析其原因。以规范分析方法,从改革现行农地制度的角度出发,根据一定的价值标准,为农地制度创新提出具体的设计。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相结合。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都是运动与静止的对立统一,这是进行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的理论基础。新中国农地制度的沿革和变迁是一个动态发展过程,但其各个阶段的影响和结果又是静态的。制度经济学分析方法。在制度经济的视角下,经济主体的行为方式是制度的函数,制度框架约束了经济主体的选择集。农地制度下的经济发展状况就是农地制度的函数,通过对农地制度的分析,揭示其中的关系和规律。 比较分析研究。采取横向比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