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从“三维目标”向“核心素养”转变

上传人:k*** 文档编号:39165284 上传时间:2018-05-12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2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如何从“三维目标”向“核心素养”转变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如何从“三维目标”向“核心素养”转变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如何从“三维目标”向“核心素养”转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如何从“三维目标”向“核心素养”转变(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如何从“三维目标”向“核心素养”转变2014 年 3 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了“核心素养”概念,且将之置于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基础地位。一时,关于“核心素养”的各类文章如雨后春笋,市场反应最为灵敏,无数教育培训都冠以“核心素养”之名。虽有喧嚣之叹,但无疑培养“核心素养”正在成为新一轮课程改革深化的方向。其实,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何尝没有“核心素养”的基因?只是,三维目标在落实中,常常变成逐级递减的情况:知识与技能是核心,过程与方法稍稍关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虚无缥缈。究其原因,首先是评价,分数至上。其次,是思

2、维方式,比如,斯腾豪斯等人当年提出过程模式、实践模式正是为了反对泰勒的目标模式,但我们却是把“过程与方法”作为目标写下来去落实的,而这恰恰是斯腾豪斯等人反对的。第三,则有三维目标本身表述的原因。试问,三维目标谁是核心,彼此关系如何?在实践中,因为知识与技能最可操作,就变成了核心,其他成为补充。而课改设计的初衷恰恰是避免这种单一。从这一层面而言,三维目标看似面面俱到,却因为对目标的割裂化认识,导致了实践中的厚此薄彼。而核心素养的提出,可以认为是一种矫正。我们还可以从这样的逻辑去看待这种转变:课程目标规定了课程对教育对象产生的影响;接着,以课标为指导编制不同的教材(8 套国标数学教材);最后,以课

3、堂教学落实课程目标。但在现实中,因为有教材的存在,落实教材上的知识、技能就成了“硬目标”,而教材背后的“课程目标”就成了“软目标”。三维目标本是为了让“课程目标”不失真,但“软”不及“硬”,结局可想而知。而“核心素养”的落脚点直接变成了“人”!被遮蔽的育人目标有望得到进一步的重视。需要追问的是,既然有“核心素养”,那什么是“非核心素养”?不同学生的“核心素养”一样吗?提“核心素养”可能的弊端是什么?这样追问,是为了防止教学中又把核心素养当成一个统一的标准,以齐步走、一刀切的方式去落实,从而,又一次遗忘了人。其实“木桶”(短板)的比喻、多元智能理论是不是就提醒我们,不同的人“核心素养”是不一样的?我们的教育应该关注差异,在差异的基础上分别促进“具体的人”的核心素养的提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