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课程理论附答案

上传人:aa****6 文档编号:39164925 上传时间:2018-05-12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20.3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课程理论附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2018课程理论附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2018课程理论附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2018课程理论附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2018课程理论附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8课程理论附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课程理论附答案(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课程理论一、基本知识题(选择最合适的答案,每题一、基本知识题(选择最合适的答案,每题 2 分,共分,共 15 题,总计题,总计 30 分)分)1一般认为,现代课程研究兴起的标志是:博比特的课程 2在泰勒提出的目标模式中,“暂定的教育目标”要经两个“筛子”的筛选,下列不属于这两个“筛子”的是:教育社会学 3英国学者斯腾豪斯提出的课程开发模式是:过程模式4从学习要求的角度来看,课程可以分为: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 5根据古德莱德的课程划分,教师的“教案”属于:领悟的课程 6课程概念重构运动的代表人物是: 派纳7在目标模式中,课程开发工作的起点是:教育目标的确定8认为课程是由教材、学生、教师、环境共同构

2、成的学者是:施瓦布 9在“理解有关营养营养的重要事实和原理”这一目标中,属于“目标的内容方面”的信息是:“营养”10在“理解有关消化消化的重要事实和原理”这一目标中,属于“目标的内容方面”的信息是: “消化” 10课程开发的“过程模式”的特点是:以有争议的问题为内容11从课程管理的角度,可以将课程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12将原来的“植物学”和“动物学”两门课程,整合成一门“生物学”课程,这门“生物学”课程可以称作:融合课程13在课程内容的组织上,与“心理顺序”相对的原则是:逻辑顺序14某省在实施新课程改革时,对“研究性学习”的课程内容进行了调整,由原先计划中的“尝试进行科学

3、研究”,改为“农作业种植实验”,这属于课程实施的:调适取向15课程组织通常要遵循的原则除“顺序性”、“连续性”外,还包括:整合性1现代课程论专家泰勒的代表作是: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3强调学生讨论和探究的课程开发模式是:过程模式4在课程开发的“目标模式”中,“暂定的教育目标”要经两个“筛子”的筛选。不属于这两个“筛子”的是:教育心理学 5课程开发的“实践模式”的特点是:以集体审议为方法6在课程内容的组织上,与“逻辑顺序”相对的原则是:心理顺序7根据美国学者古德莱德的观点,课程标准属于: 正式的课程8在课程开发的“目标模式”中,泰勒提出目标的确定要有三个来源,下面哪一个不属于不属于泰勒所指的目标的

4、来源之一:家长的意见11根据斯宾塞的观点,在下列学科知识中,最有价值的是: C生理学12从课程组织的角度看,与学科课程对应的课程组织形式是:活动课程13课程组织通常要遵循的原则除“顺序性”、“整合性”外,还包括:连续性14在学科课程的组织形式中,通常有“单一学科”、“相关课程”和:融合课程7美国学者古德莱德认为,“课程”实际可分为不同的层次,他将课程分为五个不同的层次,其中,“教师编制的教案”属于哪个层次:领悟的课程1一般认为,现代课程研究始于博比特的哪部作品:课程2在课程开发的“目标模式”中,“暂定的教育目标”要经两个“筛子”的筛选,下面哪一项不属于泰勒所列的“筛子”:教育社会学5根据古德莱

5、德的课程划分,“课程标准”属于:正式的课程二、辨析题(先判断正误,再说明理由,每题二、辨析题(先判断正误,再说明理由,每题 10 分,总计分,总计 20 分)分)1课程就是学生在学校中获得的所有经验。1错误。该界定主要是从学生的经验出发的,但扩大了课程的外延,几与学校教育等同。2课程内容是由系统的学科知识构成的。2错误。课程内容不仅来自系统的学科知识,还包括社会和学生的经验。1课程就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科目。错误。这种理解将课程等同于教学科目,忽略了教师的教学计划和学生经验等内容。2校本课程都是选修课程。错误。校本课程是学校开发和管理的课程,选修课程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点自主选择的课程

6、。两者在性质和功能上是不同的。1课程就是教科书。错误。课程组织的表现形式除了教科书之外,还包括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课程表等。三、分析题(每题三、分析题(每题 15 分,共分,共 2 题,总计题,总计 30 分)分)1结合某一学科(如语文、数学),比较和分析学科课程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活动课程的特点和作用。必修课程的本质特点就是强制性。必修课程中内含着的是民族、国家和人类共同的文化要素。功能是多方面的:选择和传递社会主流文化使儿童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获得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使儿童获得某一教育成都的文凭和某种职业的资格;策进儿童体质、认知、情感和技能的发展等。选修课程是为适应学生的个性差异而开发

7、的课程。首先,选修课程是致力于“个性发展”的课程。其次,选修课程与必修课程具有等价性。再次,选修课程也有标准的要求。学科课程:具有只是安排的逻辑性、系统性、完整性的特点。它偏向于社会本位和理性主义,看重理论和间接经验的获得。在实践中学科课程往往忽视学生的兴趣需要与直接经验。活动课程:活动课程具有过程的实践性、活动的自主性、内容的开放性、形式的多样性几个特点。更重视儿童的教学过程中的兴趣、需要与创造,把教学的重心由教师转向了学生。活动课程在实践中的弊端。首先,活动课程容易导致对系统知识的忽略。其次,活动课程容易导致对儿童思维能力和其他智力品质发展的忽略。分科课程:定义,即学科课程,不同的学科彼此

8、分立地安排它们的教学顺序、教学时数和期限,强调各门学科的逻辑体系,教学以各个学科知识为中心分科进行,分科课程重视各门学科知识体系的科学安排。优点:有助于教学科目的设计与管理,也易于教师的教学,同时更有利于学生简捷有效地获取系统的知识。缺陷:第一,导致学科数量的无限膨胀。第二,束缚了学生能思维广度。第三,忽视学生的兴趣和需要。第四,重视书本知识的传授,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综合课程:定义,它有意识地运用两种或两种以上学科得知识观和方法论去考察和探究一个重心主题或问题。评价:克服由于学科细分所导致的知识零散,使课程中分裂了的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1美国学者古德莱德曾将“课程”分为哪五个层次?结合你熟

9、悉的一个学习领域(如“语文”、“数学”、“英语”),说明这五个层次的具体内涵。以品德与社会为例: 理想的课程是指:课程专家就社会发展、学生的需要及课程本身的角度,提出的应当如何设计和应当达到什么水平或标准的设想。 正式的课程:是品德与社会的课程专家或研究者制定的一系列规定性的文件,比如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 领悟的课程:是一线教师由于各自得经验和知识的差别,对于文件课程所反映的理念、目标和具体内容方法的理解是不同的,也就是每个教师对正式课程的领会。 执行的课程:就是在品德与社会课程中教师在课堂上做了什么,学生学了什么,往往与文件的课程有一定的差别,与教师所领悟的课程有密切的联系。 经验的课程:是

10、指学生在品德与社会课程中实际得到的东西,一般认为是在经过该课程的学习后所获得的经验。2结合当前我国课程改革的实际,简析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一、学会因素有些学生特别是高年级的学生,已经适应了应试教育,习惯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流程,逐渐丧失了创新力和表达自 我的需要。2、教师因素1.不分教师能力有限,不能适应新课程要求。一些教师素质不高,能力较差,特别是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尤其是中 老年教师为主。他们经验丰富,传统教学方法运用的得心应手,课堂几十年如一日,毫无变化。一旦改变课程标准,他 们反而不知道怎么教了,无从下手。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他们已经无法跟上新事物的发信函,更别提交给学生了。2.长期处

11、于应试教育体制下,新观念难以接受。新课程之所以新,不光是体现在具体内容上,最重要的是理念上的 改变。新课程的教育是开房的、创新的教育,它的基本特征是培养高素质,具有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人才。而教师作 为课程的实施者,没有理念上的更替,那么新课程就是空话一句。3.对教师职业认同感不高,出现职业倦怠,懒得去改。有些教师出现职业倦怠现象,其典型症状就是工作满意度低、 工作热情和兴趣的丧失一级情感的疏离和冷漠,仅仅是把教学看作一份职业,养家糊口,并无多大热情投入到教学工作 中,对学生甚至冷漠相待。这样的教师本身职业认同感不高,更别提改变教学模式,实施新课程标准了。三、学校因素1.校长在新课改中举足轻重

12、。学校是课程改革的最终实施地,新课程历年能否走进学校、走人课程,在很大程度上 取决于校长对课程改革的理解、认同以及对实施改革的积极领导。课程改革的学校文化氛围的形成是离不开校长的引导 及相关管理制度的建立的。2.校长在课程改革中面临的困境。在领导全校师生进行客户层改革实施的过程中,校长面临着进退维谷的困境,承 担着改革的风险和压力。2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有哪些?请结合这些因素分析当前我国课程实施面临的问题。根据富兰等人的分析框架,可把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归纳为四类。 1、课程变革的特征。特定的课程特征是影响课程实施的基本因素,包括四种。(1)课程变革的需要和适切性。这是指课程实施者所意识到的需要。

13、(2) 课程变革的目标与意义的清晰性。这是指课程变革计划的应用者对课程变革的目标与意义的理解程度。(3)课程变革的复杂性。这是指课程实施者所需要的课程变革的难度以及变革的复杂的程度。(4)课程变革计划的质量与实用性。这是指课程变革计划所要求的、所提供的课程资料的质量和可用性。2、学区特征。这是影响课程实施的又一重要因素,包括六方面。(1)学区人事课程变革的历史传统。 (2)学区对课程计划的采用过程。 (3)学区对课程变革的行政支持。 (4)课程变革人员的发展水平与对变革的参与程度。 (5)课程变革的时间表与评价体制。 (6)学区教育委员会与社区的特征。 3、学校的特征。这是影响课程实施的又一重

14、要因素,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1)校长的角色。(2)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关系。(3)教师的特征与价值取向。4、外部环境的特征。这类因素可概括为两类。 (1)政府机构的力量。(2)社区的支持。一项课程变革计划能否成功地实施,取决于该课程变革计划本身的特征、学校的特征、学区的特征、外部环境的特征这四类因素间交互作用的状态与水平。课程实施取得成功的基本条件是:第一,四类因素缺一不可;第二,四类因素间交互作用的状态是理想的,即四者之间具有内存一致性,其动态交互作用能够产生合力。四、论述题(共四、论述题(共 1 题,总计题,总计 20 分)分)简述“目标模式”和“过程模式”的基本观点,并根据这两种模式,论述

15、教师在课程开发和实施中的作用。参考答案:目标模式是由泰勒提出的,认为教育目标是选择课程内容、组织课程内容和进行评价的准则。课程开发必须清楚地界定目标,并以此为出发点,进行课程编制工作。过程模式是由斯腾豪斯提出的,课程开发应重视学生在学习中的自主选择(而不是完全听从课程编制者的安排)和主动探究。考生能具体说明教师在这两种模式中的作用,观点清晰,论证合理,即可酌情给分。简述“目标模式”和“过程模式”的基本观点,分析它们各自的优势和不足。参考答案:目标模式是由泰勒提出的,认为教育目标是选择课程内容、组织课程内容和进行评价的准则。课程开发必须清楚地界定目标,并以此为出发点,进行课程编制工作。过程模式是

16、由斯腾豪斯提出的,课程开发应重视学生在学习中的自主选择(而不是完全听从课程编制者的安排)和主动探究。目标模式强调专家课程,相对忽略了教师和学生的经验;过程模式强调学生的选择和探究,相对忽略了课程的系统性(参考教材)。考生作答观点清晰,论证合理,即可酌情给分。述评泰勒“目标模式”的基本内容。这个模式是否适用于校本课程的开发?为什么? 20 世纪以来,课程开发的主要模式有两类。目标模式和过程模式。 目标模式:是以目标为课程开发的基础和核心,围绕目标的确定及其实现,评价而进行的课程开发模式。它被看作是课程开发的经典模式、传统模式。其主要代表是“现代课程理论之父”。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是课程开发的必读书目。 1、“泰勒模式”:在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中,泰勒指出开发任何课程和教学计划都必须回答四个基本问题:这四个基本问题构成著名的“泰勒原理”。 “泰勒原理“的基本内容是:学校应该试图达到哪些教育目标 (确定教育目标),提供什么样的教育经验最有可能达到这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