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北地区居民业余体育活动与高校体育活动的比较分析

上传人:l****6 文档编号:39158509 上传时间:2018-05-12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北地区居民业余体育活动与高校体育活动的比较分析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苏北地区居民业余体育活动与高校体育活动的比较分析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苏北地区居民业余体育活动与高校体育活动的比较分析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苏北地区居民业余体育活动与高校体育活动的比较分析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苏北地区居民业余体育活动与高校体育活动的比较分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北地区居民业余体育活动与高校体育活动的比较分析(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苏北地区居民业余体育活动与高校体育 活动的比较分析【摘 要】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访问调查法等方法,通过苏北五所高校与居民业余体育活动内容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现为:参加运动项目、锻炼时间、体育锻炼价值的认识以及体育消费结构都存在着明显差异。为高校体育与社区居民相互促进、渗透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关键词】苏北;居民;体育活动;内容;分析保罗?郎格郎认为:“如果将学校体育的作用看成是无足轻重的事,不重视学校体育,那么,学生进入成年后,体育活动就不存在了,如果把体育只看成是学校这一段的事,那么,体育在教育中也就成了插曲。 ”这段话表明了一个观点:学校体育必须与社会体育接轨。高校体育作为学校体育的一部分

2、,是学校体育的最高层次,是学生接受体育教育的最后一站,是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衔接点。健康素质是构成与实现小康社会重要内容之一。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相结合是全面推进小康社会的重要载体和具体实现途径之一,对进一步搞好社区建设,贯彻落实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我国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意义。那么高校体育如何完成向社会体育的平稳过渡呢?1研究对象与方法11 研究对象。本文的研究对象是苏北地区城乡居民业余时间体育活动内容,以及苏北高校体育课程内容等。12 研究方法。121 文献资料法。2查阅有关体育理论和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文章,全面了解全民健身与苏北全民健身目前的现状以及苏北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相

3、关文件。122 访问调查法。对苏北五市市体育局、县文体局进行走访,实地考察其城乡居民全民健身情况,同时走访苏北部分高校,了解课程改革情况,学习经验和成效。同时与有关专家座谈,汲取全民健身改革的最新思路和理念。123 信函调研法。设计了“苏北城乡居民业余时间体育活动内容”与“苏北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改革情况”调查问卷,寄给苏北五市体育局群体科及 5 所苏北高校的体育教学部门领导,采集相关信息。共寄出问卷 100 份,回收有效问卷 85 份,回收率为 85%,所获信息已可以较全面地体现苏北地区城乡居民业余时间体育活动现状以及苏北高校目前的体育课程改革状况。2研究结果与分析21 大学生与社会群体对体育运

4、动参与项目的分析。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和社会群体中年龄在 35 岁以下的人群参加散步、跑步、各种球类运动的比例超过了 50%。对于球类和游泳的参加者分别达到了大学生57.87%和 49.70%;社会群体(35 岁以下者)50.20%和 43.25%。大大地高于另外的两个年龄段的社会群体,说明球类、游泳对于身体素质和技术要求较高,更适合于年轻人。所以大学生与社会群体没有差异。选择参加健身操、舞蹈(包括扭秧歌)等对于大学生以及 35 岁以下和中年群体年龄段分别 30.10%、22.70%、8.97%。在这些项目当中,大学生与社会群体有较明显的差别,显示出当代大学生的特点与风采。而社会群体中的青年和

5、中年则比大学生的参与能力比例稍低一些,说明这两个年3龄段的人群可能来自于工作、生活等方面的压力较大。而 51 岁以上的社会群体对散步的选择高达 64.26%。对于登山、垂钓和武术项目的选择上,分别为大学生39.70%、24.63%、7.0%;社会群体为 27.9%、75.20%、17.0%,有明显的差别。从受教育程度和所处的社会环境、时间和空间的因素上分析,存在明显差异,可以认为大学生参加健身项目的选择是由于个人所受学校教育的影响,能恰当的选择适合于个人成长发展的项目。而社会群体可能因为各种因素的限制,承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较深,所以两个群体对选择参加的项目形成了不同的认识,养成了不同的习惯,

6、也会产生出不同的效果和作用。22 健身活动时间、活动场所及组织形式的分析比较。参加健身运动需要有时间作为保证。通过调查结果显示:每次进行半小时健身活动的人群中大学生 318 人,占被调查人数的 19.73%;社会群体有 219 人,占总人数的 41.95%;每次进行一小时活动的人群中,大学生 830 人,占总人数的 51.49%;社会群体有 182 人,占总人数的 34.87%。每次进行活动时间大于 1 小时的人群当中,大学生有 464 人,占总人数的 28.78%;社会群体当中有 121 人,占总人数的23.18%。调查的结果可以明显的比较出参加半小时健身活动的人群中大学生只占总人数的 19

7、.73%,而社会群体则达到了 41.95%,说明了大学生因为年轻而精力充沛,半小时的健身活动达不到目的,不可能取得很好的效果。而半个小时的活动时间对于社会群体当中的大多数人,尤其是 50 岁以上的社会群体已基本上达到每次活动所需要达到的目的。在 1 小时健身活动的一栏内所表现出的差异十分明显。大学生有 830 人需要每次活动 1 小时,占总人数的 51.49%,而社会群体当中需要活动 1 小时的有 182 人,占总人数的 34.87%,明显少于大学生的比例。在大于 1 小时活动时间的调查统计表明:大学生当中有 464 人,占总人数的 28.78%;社会群体有4121 人,占总人数的 23.18

8、%,相比较差异不是特别明显。因为活动时间太长,近似于专业训练,可能会导致身体的疲劳加大,所以参加的人数较少。在健身场所的选择方面,通过调查和实际观察得知,社区群众体育健身场所首选是:空地占 40.35%,其次为公路、街道占 33.05%,其它依次为公园 10.80%、居室 6.40%、体育场馆 6.40%,另有 3%的被调查者选择了“其它”诸如山间、河流、田间、小树林等。 而大学生的活动场所则首选是正规的活动场馆占 52.6%,其次为公园、空地、街道,分别为 21.10%、11.10%和 5%,“其它”为 10.20%,因此可以比较出大学生与社会群众体育在选择活动场所上的不同。大学生因喜欢参加

9、球类运动的人相对多一些,所以选择体育场馆的人数多,而社会群体因受经济条件、时间等其它条件的限制和影响所以选择空地、公园、街道的人数多,而另一个原因是社会群体当中选择散步、慢跑、健身操、气功、武术等项目的人数多,而这些项目又不受气候、天气条件的限制,无规定的场地条件约束等。但也从另一个侧面能够反应出经济不发达地区的体育场馆的严重缺乏的现实。对于大学生与社会群体健身活动的组织形式的调查结果表明,在所调查的体育人口中通过参加俱乐部或协会来进行健身运动的比例不是很高。在所进行的调研中得知,大学生中有 30.50%的学生在院校的训练队参加训练或比赛;有 21%的人在其院校体育协会的组织下参加比赛;48.

10、50%的学生是自发参加活动的。而在社会群体的调查结果表明,只有 11.90%的人在厂矿或其他企事业单位的俱乐部或体育协会的专门组织下参加训练或比赛。而其余 88.10%的人都是自发的积极参加健身活5动。通过上述调查分析,在参加有组织的俱乐部健身活动的人群当中,大学生的比例要高出社会群体 28.6 个百分点,通过这个比例告诉人们,随着大学教育的发展,参加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健身活动的人会越来越多、主要表现在受学校系统体育教育之后将会有更多的人积极投身于大学校园内或厂矿、机关及其他体育协会、俱乐部组织的各项活动。使有组织的健身活动成为人类文明的一种时尚、一种表征。 23 对参加健身目的性认识的

11、分析。体育活动最本质的功能就是强身健体,调查显示在大学生当中抱此目的进行锻炼的高达 74.6%,高于社会群体的 66%。防病治病历来受到人们的重视,在社会群体当中也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达到 57.5%,高于大学生的 38.85%,超过 18.65 个百分点,说明社会群体当中把体育锻炼视为防病治病的重要手段。有 45.85%的大学生把体育锻炼视为娱乐消遣手段,有 36.45%的社会群体也持有同样的认识,显现出学历高和年青比例的增高趋势。而作为健美减肥、社交、比赛表演或其它目的的只占12.97%,也体现在大学生或青年社会群体当中,特别是女性的比例大。24 大学生体育与居民体育的消费结构。消费动机是诱

12、发人们进行体育消费以达到个人对体育需求目的的内在动力,体育消费行为则是这种内在过程的结果。通过大学生和社会群体消费动机调查结果统计的消费结构为:大学生把购买名牌体育服装(包括鞋袜、帽子、手套、箱包)的支出列为第 1 位。是购买运动器材(包括各种健身器、各种球类、球拍、渔具、棋牌等)支出。参加各类体育活动和培训的支出。购买体育报刊杂志的支出。观赏各类 体育比赛的支出。购买体育彩票的支出。而社会群体当中的体育消费为:观赏各类体育比赛的支出为第 1 位。购买运动服装支出。购买运动器材。购买体育报刊杂志的支出。购买体育彩票的支出。参加体育培训的6支出。综上所述,大学生的体育消费要比社会群体高,购买名牌

13、服装、名牌体育器材,参加培训等列为前 3 位的支出,把购买报刊杂志、观赏比赛、买体育彩票列为后 3 位的消费。而社会群体则把观赏比赛列为第 1 位,与大学生的消费观念差异很大。而第 2 位和第 3 位的选择与大学生趋近。把参加体育培训的支出列为第 6 位,说明社会群体的消费结构更现实而具有社会群体的普遍性。基本上体现出群众体育消费的特点,也反映出社会群体体育消费与大学生消费之比趋于偏低。大学生是体育消费最积极的高消费群体,其消费方向主要集中在体育物质消费产品方面,也是当代大学生对体育消费的重点需要。而社会群体则是以经济实用,具有普遍性的运动服装和体育器材为消费的主要对象。3结论与建议31 结论

14、。311 高校体育课程建设要充分考虑城乡居民的实际需求;312 高校体育课程建设要注重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挖掘,增加高校体育课程内容中民族传统文化的含量。313 对国外体育文化的吸收,要考虑我们的国情与民情,要与我们建设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基本国策相一致。32 建议。321 大学生与社会群体对体育健身项目的参与能力方面,由于个人文化层次、个人修养、受教育程度、所受社会环境(包括时间、空间因素)的不同,差距明显。学历高、受教育程度深对“体育与健康”概念的认识与把握越好。除散步一项没有差异外,其余几项均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反映出了大学生与社会群体在健身项目参与能力上的不同需要。322 体育健

15、身活动需要场地设施,需要有经费投入,调查发现除大学生有相当7大的比例喜欢在体育场馆内活动外,而社会群体的大多数人还是在空地、公路、街道活动,其主要原因还是体育设施相对缺乏,体育经费的投入跟不上全面健身活动的需要步伐,大大的制约了社会群体和大学体育的发展与普及。对此,建议大学或其它学校的体育场馆设施对外开放,使资源共享;改变单一政府投入经费的机制,积极引导广大群众或鼓励企事业单位投资发展体育产业,走上社会办体育的道路。323 大学体育与社会群众体育都有各自的优势和特点。大学可以根据本校及当地的特点建立相应的高水平运动队,由高水平的教授、专家作为教练进行指导训练,以参加各级别的比赛。而社会群众体育

16、则无法建立这样的队伍,无论从参加体育运动的对象上,年龄上训练或比赛的条件上、形式上、时间上、教练的指导水平上,都无法与大学体育相比,最本质的区别在于参加体育运动或者竞赛的目的不同。大学体育的特点主要在于组织形式,主动参与能力,对体育运动精神实质的理解上与社会群众体育有着明显的差别。324 大学生与社会群体在健身活动时间和有组织参加健身活动方面都反映出不同学历层次,具有不同的体育观念。学历层次高的大学生比社会群体成员的体育意识、兴趣、自我参与能力也更高。这就需要政府主管部门设法加强社会群众体育运动的宣传与指导,利用大学优势加强为社会培养体育指导员工作。并协调缩短大学体育与社会群众体育存在的差距与不足,使社会群众体育与大学体育都能为提高全民素质推动体育产业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参考文献1 王凯珍.社区体育M.北京: 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5.82 王林.普通高校体育课程学习方式的研究 J. 吉林体育学院学报 2010.023 刘文修.教育管理学 M. 石家庄:河北教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哲学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