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意衔接化为桥

上传人:l****6 文档编号:39158342 上传时间:2018-05-12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着意衔接化为桥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着意衔接化为桥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着意衔接化为桥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着意衔接化为桥》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着意衔接化为桥(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着意衔接化为桥目前大多数高一新生,缺乏语文知识的总体构架,语文知识掌握不扎实,尚未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的习惯。这些都不利于高一语文新课程的学习。如何弥补初中语文知识缺漏,从而促进高一新生更快更好地适应高中语文教学要求,为学生的后续发展打下更为坚实的基础。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针对学生目前存在的共性语文知识残缺,本着重在运用,温故知新,面向全体的原则,从以下几方面对学生进行语文知识的衔接。 一、着力字音、字形、词义的落实 语文基础知识量的积累是能力提高的基础。开学第一节课,明确告诉学生备齐的工具书,每次上课,检查学生对字音查阅完成情况,组织小组展示在黑板上。对圈点勾画出的疑难字听写形式完成。并借

2、助教辅材料优化探究上所给出的多音字,形近字辨析进行强化练习。尤其对常考常错的多音字提醒学生熟记。采得百花酿蜜香。面向全体、区别要求。熟记课下的字音、字形、词义,这是共性的累积;摘抄于本子上的字音、字形、词义为个体差异。教师注重检查学生落实情况。音重读,字重写,词重用。 二、着意衔接现代汉语、古代汉语基本语法知识 在进行现代汉语、古代汉语语法知识衔接教学中,应尽量选取初中课本里出现的内容(如课文)作为讲授的例子和练习材料,使之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归纳内容有以下几方面: (一)现代汉语知识 1汉字:构字常识(造字法:六书,指汉字构字的六种方法。象形、形声、指事、会意、转注、假借) 22词:词的

3、分类及其辨别: 实词:表示实在意义的词,有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 虚词:不表示实在意义而表示语法意义的词,有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拟声词。 重点讲清其语法功能及特点,并注意区分形容词和动词,形容词可以用“很”来修饰,动词前不能加“很”(表示心理活动的动词除外)。 区分形容词和副词,形容词能修饰名词,前面能加“很”;副词不能修饰名词,前面不能加“很”。 区分连词和介词,前后能互换的是连词,前后不能互换的是介词。 区分动词和介词,作谓语中心语的只能是动词,组成介宾短语修饰、补充动词、形容词的是介词。 3短语:短语的结构(并列、主谓、偏正、动宾、动补)。 (1)掌握短语的五种

4、基本结构类型(并列、偏正、动宾、动补、主谓)。 (2)区别主谓短语和其它类型的短语。 (3)区别动宾短语和动补短语。 (4)了解几种特殊结构的短语类型(介宾、的字、方位、能愿、复指、兼语、连动等)。4句子:单句的成分(主、谓、宾、定、状、补 (1)单句分为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和感叹句(按用途分),也可分为主谓句与非主谓句(按结构分)。 (2)判断句子是单句还是复句,关键看句子有几个主谓结构。 (3)提取句子主干将定语、状语、补语压缩,否定副词和连词应放在主干中。 (4)分析句子成分要注意:(1)短语可作句子成分;(2)动词后的数量词,表物量的3作宾语,表动量的作补语;(3)前置状语可还原到谓

5、语前来判断;(4)句首状语有表时间、地点、目的、依据等。 句子的成分有: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 (5)复句的分类:复句的主要类型(并列、递进、选择、转折、因果、假设、条件)和常用关联词语(复句不超过二重)。 5修辞: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 (1)掌握常见的修辞手法的基本特征及表达效果,学会判别: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引用设问反问。 (2)注意比喻句和非比喻句的判别。 (3)注意排比与反复的区别。 句式的变换和选择。 简明、连贯、得体。主动句与被动句的变换、选择; 肯定句和否定句的变换、选择; 陈述句和反问句的变换、选择; 长、短句的变换、选择; 整句、散句

6、互换、选择; 常式句和变式句的变换、选择。 以上修辞知识应侧重从程序性知识的角度指导、训练学生掌握运用。 (二)文言知识 1掌握一定数量的文言实词,包括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 文言实词知识: 古今异义: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感情色彩发生变化。文言中有的单音节词连用,易与现代汉语双音节词混淆,要细心辨别。 4通假字:音同通假、音近通假。 一词多义:了解多个义项间的内在联系,结合字形和语境理解词义和用法。 词类活用:了解常见词类的活用情况,根据语境(语法结构)来判断词语的活用情况。 2掌握一定数量的文言虚词。初中阶段要求熟悉、掌握文言虚词 15 个,高中阶段十八个(“之”

7、、 “于”、 “而”、 “以”、 “其”、 “者”、 “也”、 “乃”、 “夫(念 f)”、 “且”、 “乎”、 “则”、 “焉”、 “然”、 “为”)的基本词义,其中重点掌握“之”、 “于”、 “而”、 “以”、 “其”。 3了解常见的文言句式: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主谓倒装、状语后置、定语后置、宾语前置)。 4诵读节奏。奏指的是朗读时一个语句内的停顿,包括诗歌朗读的节奏停顿和文言文朗读的停顿。停顿正确,才能不读“破句”。节奏的划分有两种:按音节划分,按意义划分。句子内部的语意停顿,要抓住句子的结构,从而把意义单位划分开来。一般在主谓之间、动宾之间、发语词、关联词之后停顿。 三、 “意在笔先”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 写作训练重点在于对学生审题立意方面的练习,无论是话题作文、供料作文和看图作文,只要审题目准确,立意高远,构思成熟,下笔写来,那就得心应手,一挥而就,还能自然自然形成贯通的气势。避免离偏题等许多问题。 总之,高一学生在由初中到高中的过渡阶段中,是能否进入高中语文学习状态的一个关键时期,教师有责任也有义务帮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平稳过渡,着意衔接构架桥。必有助于培养学生树立起对高中语文学习的兴趣和信心,最终为其高考的全面胜利打下坚实的基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哲学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