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课导入的常用方法

上传人:l****6 文档编号:39158323 上传时间:2018-05-12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2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物理课导入的常用方法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物理课导入的常用方法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物理课导入的常用方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物理课导入的常用方法(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物理课导入的常用方法“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学亦是如此。新课导入是上好一节课的重要环节,如果新课引入的好,就会激发学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一开始就有明确的探索目标和思维方向,为上好一节课打下成功的基础。 导入新课方法多种多样,情况因人而异。本文将平时用的几种方法进行归纳和总结: 一、从生活实例导入新课 物理知识来源于生活中,物理教学要“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教师平时要认真观察、思考,从生活中发现物理知识及其应用,多收集生活中典型的物理现象,在引入新课时能发挥很好的作用。 例如,在讲“液化”时,我讲了两个生活例子,一是“冬天,一碗热气腾腾的热饭冒着

2、白气,夏天,刚从冰箱中拿出的雪糕也冒着白气,这是为什么?”二是“装有空调的汽车,在冬天,车上的玻璃内表面有水珠,而夏天车玻璃的外表面有水珠,这是为什么?”学生觉得很有趣,都想知道是什么原因,这样就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这种导入新课的方法比较常见,它能让学生感到学习物理是有用的,能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二、由实验导入新课 由实验导入新课,直观、形象、有趣,能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实验导入是物理课堂导入的最主要的方法。 1、惊奇现象导入法 这是一种相当普遍的实验导入方法。教师利用学生意想不到的奇特现象,唤起学生的注意,引起学生思考,从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而导入新课。 2例:流速与压

3、强关系的导入。在学习流速与压强关系时,老师提出问题:“在漏斗下放一个乒乓球,松手后怎样使乒乓球不掉下了?”因为前面刚学过大气压强,该同学很快想到吸气。那么向下吹气能否达到目的呢?很多同学在摇头,请一位学生代表演示吹气,结果乒乓球同样不掉下来,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从而顺利地导入新课。 2、黑箱导入法 所谓“黑箱”是指内部结构和机制不清楚的系统,可以通过输入某种信息,从获得的输出信息中推断该系统的可能结构模式和机制。这种研究方法被称之为“黑箱方法”利用它创造的神秘感可以唤起学生的高度注意和积极思维,同时可以使学生得到科学方法的训练。 例:能量的转换与守恒魔筒导入。 这是一只金属圆筒,称之为“魔

4、筒”,我把它沿台面滚出去,看一看会有什么现象发生?演示后学生奇怪,滚出去的圆筒还会滚回来,而且还反复地滚来滚去。原来筒里面有二根橡皮筋中间拴着一个重物。为什么这样的结构就会产生这种奇特的运动?在运动过程中能量是怎样转换的?学习了下面的课题,这些问题就不难解决。3、解决实际问题和实验竞赛导入法 创设一种解决实际问题的情境或者以双方竞赛来解决某一实际问题的形式导入新课,往往也能产生很好的效果。 例:简单机械撬木板导入。在讲新课以前,请同学们帮我完成一件工作,谁能仅用自己的双手把钉在一起的两块木板扳开?(同学们纷纷举手,争先恐后地要求上台)。 (请一个力气大的同学上台,但怎么也扳不开)。看来仅凭我们

5、的气力是难以完成这一工作的。类似这样的工作很多,好在人类可以利用自己的智慧,创造出3一定的工具来解决这些难题。谁能利用一把大的螺丝起子把这两木块分开?(请一位小的女同学上台,轻而易举地把木板撬开了)。这个同学使用的是一种最简单的机械,它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能轻而易举地把木板分开?它有哪些应用?从而导入新课 三、利用故事导入新课 通过故事引入新课学生比较喜欢,印象比较深刻,这样学生在轻松的气氛中开始新的一课。要用故事引入新课,教师必须多看一些科普书籍或物理故事趣闻,进行整理、分类,到上课时使用。 例如,在讲“声音的共鸣”时,我用“钟响磬鸣”的故事导入。在讲“电磁感应”时,讲述法拉第发现“磁生电”的

6、故事。通过故事导入新课,教师应语言生动、故事简短精炼,紧扣上课的主题,但时间不宜过长。 四、运用诗词、成语、俗语导入新课 古代的诗词、成语中也包涵一些物理知识,用来引入新课也能发挥很好的作用。例如,在讲“重力”这节课时,我设计了这样一句话“常言道,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你知道水为什么往低处流吗?”以此来导入新课。 五、利用电视、投影、多媒体等手段导入新课 首先通过投影、多媒体等形式,把物理实验、物理情景在屏幕上展现出来,然后提出问题引入新课。这种引课方法有时比实验更清楚方便,比语言描述更具体形象,这也是一种好的导入新课方法。 例如,光的折射的导入。可以播放一些海市蜃楼的视频或照片来导入课题,便于激发学生兴趣,并有利于课后利用光的折射来解释海市蜃楼现象。 总之,教师在课堂教学开始时,要根据教材的内容、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多变地4选择相应的导入方式,使课堂教学趋于完美,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哲学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