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教学的语言艺术和举例艺术

上传人:l****6 文档编号:39158257 上传时间:2018-05-12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物理教学的语言艺术和举例艺术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物理教学的语言艺术和举例艺术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物理教学的语言艺术和举例艺术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物理教学的语言艺术和举例艺术》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物理教学的语言艺术和举例艺术(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物理教学的语言艺术和举例艺术物理学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怎样才能使课堂教学最优化呢?怎样才能在课堂上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呢?怎样才能启开学生的心扉,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呢?我认为这不仅需要妥善处理教材,安排内容,更要注意课堂教学艺术,而课堂教学艺术的重要方面就是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和举例艺术。 一、课堂语言的艺术 1.语言的形象性 物理教学语言的特点是形象化。形象化的语言表达富有力度,能使学生感到惊讶、感到不同凡响,使学生情绪兴奋,对认识产生兴趣,体验获得知识的喜悦,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注意运用形象化的语言,并非基于活跃课堂气氛,逗逗风趣。而

2、是教师运用形象化语言施教,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引导学生学习物理知识本身。 2.语言符合科学性、思想性 所谓科学性,就是要用准确无误、合乎逻辑的语言。我们要讲教学语言的科学性,但又不能片面地、一味追求什么概念都要严格地科学定义,而应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循序渐进,不断完善深化。例如,在讲力的概念时,首先只是叙述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接下来在高中讲授牛顿第三定律,对力的概念加深一步,指出力是物体对物体的相互作用,直到讲授牛顿第二定律后,又从力的作用效果来叙述,力是使物体产生形变和加速度的原因。这样对力的概念就逐步深化和完善了。 所谓思想性就是教学语言的教育性。语言是思维的表现形式,任何语言都反映

3、一定的思想内容,教师应紧密结合教材内容,通过自己的教学语言有目的地、有意识2地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3.语言注意严谨性、针对性 物理教材中用来表达物理概念、定理、定律等的语言都是十分确切和精炼的,常常是少一个字不行,多一个字不好,前后颠倒也不行。例如,光的反射定律中“反射光线在入射光线和法线所决定的平面内;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在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就不能将“所”字漏掉,也不能将“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位置互换,更不能说“入射角等于反射角”,这是物理语言的严谨性和逻辑性的要求。 教师的语言应该是精辟的,但必须考虑针对性,物理教学语言的针对性首先应受教学内容的限制,不同的教学

4、内容要用不同的语言表达;其次还要受学生年龄的制约,对不同年级的学生,教师必须用不同的语言形式,否则会失去对学生的吸引力;再次是受课堂上学生接受知识的情绪制约,这就要求教师的语言要有灵敏性、随机性,也就是因材施教。 4.语言技巧需要想象力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知识是有限的,想象力是无止境的。丰富的想象力,理智的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物理学的进步,推动着社会的发展。之所以说想象力是物理教学语言技巧的源泉,原因是教师可以想象知识的演化,想象实验的结果,想象课堂教学过程的情景,借助于想象提高语言技巧。从想象中采集,由造化中迸发,语言的技巧性,不是造作而得,恰是自然形成的。 5.语言幽默可亲,

5、有较强的趣味性 幽默是教育家最主要、也是第一位的助手。在课堂讲解中运用幽默,可以控制学生的注意;可以使讲解的内容变得有趣,活跃课堂气氛,融洽师生间的关系;可以突出一些概念、规律的特征,解决教学的难点。例如,在讲“照相机”时,我采用讲故事的形式:某游客照相时头顶地、脚朝天,问他为何如此照相,答曰,照相只能成3倒立的像。 学生听后发出笑声,不但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牢牢地记住了成像的特点。 其实,日常生活中的很多幽默可以迁移到物理课堂上,只要运用恰当,通过幽默的描述,生动的语言,声情并茂的讲解,学生兴趣倍增,容易进入一种最佳的学习意境。 6.语言的直观性 在物理教学中,还要注意语言的直观性,要运用语

6、言艺术,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书面文字口语化,枯燥知识趣味化,这就是说教学语言既要通俗易懂,又要深入浅出,以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例如,学生对如何区别电磁感应中的左手定则和右手定则,不难看出感应电动势的“感”字有个“口”字,右手的“右”字也有个“口”字, “口”字对“口”字判定感应电动势方向用右手;左手的“左”字下面有个“工”字,做工就要用力,故左手定则是用来判定通电直导线在磁场中的受力方向,这种拟人化的语言使学生注意力得到了集中。 二、课堂举例的艺术 在物理教学中恰到好处的举例,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思维,加深理解,发展学生的智力。笔者在多年教学实践中,探索出课堂举例的四个特色,即“

7、近、趣、妙、变”。 1.近举例 近举例就是应多举学生平时看得见,听得到,摸得着的事例。让学生感到自己生活在自然科学之中,增强亲近感、现实感。例如,讲光的反射定律时,许多学生对“反射角等于入射角”的因果关系弄不清,认为“入射角等于反射角”也不错。为此,课堂上我举了一个生活中的例子:“小明的相貌很像他的父亲,但如果说成小明父亲的相貌很像小明行不行?”结果全班学生都笑了。我就因势利导说明了“先有老子、4后有儿子”, “反射角等于入射角”不能颠倒的道理。 2.趣味举例 趣味是吸引学生积极探究某种事物和爱好的动力。列举有趣的例子,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例如,讲“蒸发”内容前,我用水彩笔在投影胶片上画

8、了一只烈日下的黄狗,张大嘴伸出鲜红的长舌头。当用投影仪放出这一彩色图像时,学生不约而同地思考着同一问题:在炎热的夏日里,狗为什么要张口伸舌?我立即指出,要想知道为什么,请认真学习有关“蒸发”的知识。用生动、有趣的例子引入新课,可促使学生萌发强烈的求知欲,产生了积极的学习动机,潜移默化地从“苦学”过渡到“乐学”,从“难学”过渡到“易学”。 3.举例要妙 妙就是指在学生思维发展的关键处、疑难处,起架桥铺路、有效点拨的作用。例如,在讲热水和冷水混合时,学生容易忽视“质量未知”而误认为“冷水升高的温度等于热水降低的温度”。为此我举一实例:在 0的池塘水中,滴一滴 100的开水与池水混合,池水温度能升高 50吗?学生一听恍然大悟。 4.举例要变通 在课堂教学中要“教活”,变则灵。变才会使课堂 45 分钟不枯燥、不乏味,愈变愈新,愈变愈活,深入其理,曲尽其然。 总之,教师怎样站、怎样坐、怎样说在教育上都不是“细微末节”,很多时候对教师工作的成败是具有决定意义的。教学语言,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哲学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