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三引导帮助学生学习数学

上传人:l****6 文档编号:39157903 上传时间:2018-05-12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用三引导帮助学生学习数学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用三引导帮助学生学习数学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用三引导帮助学生学习数学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用三引导帮助学生学习数学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用三引导帮助学生学习数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用三引导帮助学生学习数学(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用三引导帮助学生学习数学数学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最终目的是要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我们为学生的发展而进行教学设计,应充分利用一切因素,打造有效课堂,提高教学有效性,激活学生主体,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潜能,让他们感到自己是知识的发现者、探求者和研究者,从而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有效教学是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的活动。有效教学是为了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益,强化过程评价和目标管理的一种现代教学理念。教学的有效性可从教学效果中体现出来。教师和学生共同活动引起的身心素

2、质变化,并使之符合预定目的的特性。那么,小学数学如何实现有效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笔者认为可从巧设过程,适当引导;凸现自主,适度引导;抓住瞬间,适时引导等以下几方面做起。也就是数学教学要正确处理好备课与上课、主导与主体、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一、巧设过程适当引导 新课程每一个教学活动的设计都要为学生着想,顺应学生思路又高于学生思路,不断创造“不平衡“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教学方法应灵活而高效,凡是学生能独立发现的,绝不暗示。 例如,教学认识合数和素数时,我首先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并认识“合数、素数“的因数特征,再进一步认识“1“的因数特征,最后总结出自然数分为“1、合数和素数“,

3、这样的设计符合学生的认识发展规律。教学时可“直奔主题“,给人一种水到渠成、豁然开朗之感。教学片断如下: 师:请同学们把 212 各数的因数写下来,看谁写得最快(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2视)。 师:指名汇报,师板书(师有意识进行整理)。 师:请大家仔细观察这些数因数的个数情况,从所含因数的个数情况来看,你觉得哪些数因数的个数比较特殊?请你把这几个数划出来。 生 1:12 比较特殊,它有 6 个因数。 (停顿几秒钟) 生 2:2、3、5、7、11 很特殊,这些数的因数只有两个。 师:与这种想法相同的请举手(大多数同学举手)。我们进一步来观察一下这几个数(指着:2、3、5、7、11),它们各自有几个因

4、数? 生(齐):只有 2 个因数。 师:是哪两个因数呢? 生:1 和它本身。 师:你还能举出只有两个因数的数吗(学生举出好多例子)?对,只有两个因数的数还有很多很多,这样的数就叫做素数。谁再来说什么是素数? 生 1:只有 2 个因数的数叫素数。 生 2:只有 1 和它本身的两个因数的数叫素数。 教师出示定义:一个数,如果只有 1 和它本身两个因数,这样的数叫做素数。 师:剩下的这些数又叫做什么数? 生:合数。 师:你能说说看,一个怎么样的数,叫做合数? 生 1:一个数如果有三个以上因数,就是合数。 生 2:一个数如果有三个或者三个以上因数,就是合数。 生 3:一个数,如果除了 1 和它本身外还

5、含有其它的因数,就叫做合数。 师:1 的因数有哪些?1 有几个因数? 著名数学家、教育家波利亚指出:“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自己去发现。“因为3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联系。本节课教学,同学们学习兴趣浓厚,学习积极主动,他们认真观察,独立思考,互相讨论,合作交流,终于发现了知识,领悟了知识,品尝到成功的喜悦。他们自始至终在自主学习中发展。教师先请同学们把 212 各数的因数写下来,看谁写得最快。再请大家仔细观察这些数因数的个数情况,从所含因数的个数情况中你觉得哪些数因数的个数比较特殊?请你把这几个数划出来。最后,引导学生分析比较、概括总结出质数与合数的意义,以及自

6、然数的另一种分类。这种直奔主题的教学方法,给学生探究与巩固留下足够的时间与空间,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二、凸现自主适度引导 新课程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带来了众多的变化,特别是学习方式的改变。由于人们认识到教育必须着眼于挖掘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必须着眼于学生的全面成长,促进学生认知、情感、态度与技能的和谐发展;必须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和学生的独特需要,促进学生有特色的发展;必须关注学生的终生学习愿望和能力的形成,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教学中就格外强调和倡导自主探究学习,甚至出现了什么都要自主探索一番,而当提到“接受“就似乎有“谈虎色变“的感觉。小学阶段的儿童那种好奇、好问、好动的

7、天性,并不是科学的探究,它往往是一种无目的甚至是盲目的自发活动,大部分学生还不具备独立自主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小学数学教学中,更需要教师的指导,自主学习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 片断“真分数和假分数“ 师:刚才,我们从图中得到许多分数,看起来它们比较凌乱,你能不能将它们分分类? 学生独立思考一段时间之后,开始交流。 4生:按照分母是偶数还是奇数,可以将这些分数分成两类。 师:这的确是一种分类的方法。 生:我们还可以按照分子的奇、偶性,将它们也分成两类。 师:有不同意见吗? 短暂的沉默之后。 生:我们还可以根据分母是质数或合数,把这些分数分成两类。 生:照这样,根据分子是质数或合数,也

8、可以把它们分成两类。 显然,学生自以为正确的分法是不符合教师意愿的,于是教师不断地催促道:还有别的分法吗?学生面面相觑,无言以答。 师:那我们小组讨论讨论看,能不能找到新的分类方法? 讨论之后的学生,依旧一片迷茫。 好不容易引导学生按分子、分母之间的大小关系进行分类后,课堂中又出现了令我困惑的一幕:教师要求学生给每一类分数起名字,一番无聊的争论又耗费了不少宝贵的时间。 面对上面的教学过程,我记下了两点困惑:第一,面对学生偏离探究目标的“发现“,教师一味顺应学生的思维,不进行有效的调控、引导和点拨,是否就体现了教师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尊重?第二,我们提倡学生自主学习,但是否任何知识都必须由学生自己去

9、发现?教师适时、适当的讲解是否就意味着灌输? 荷兰数学家弗赖登塔尔指出,学习数学惟一正确的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何谓再创造,我想不外乎是教师在教学中引领学生浓缩地经历当初人们探究这些知识的历程,如一个数学问题是怎样提出来的,一个数学观念是怎样形成的,一个结论是怎样归纳和整理出来的等等。然而,这些数学知识是否都必须由学生个体或群体5探索出来,才可称得上自主学习呢?事实上,学生受其学习能力、数学知识本身的抽象性等众多因素的限制和影响,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会产生很多的困惑和迷茫,而这些仅仅靠学生个体的努力或学生群体之间的合作是难以解决的。作为课堂教学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教师,当然要发挥自己的

10、主导作用。 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思考问题的方式多呈现为点线型模式。如片断中学生思考后的交流,就是这种思考模式的典型体现。在顺延同伴思维的点线型回答模式中,学生的思维很难迸发出创新的火花。就上述教学片断而言,当教师发现学生在进行着思维的复制时,如果能做出这样的引导:你们能不能按照分子与分母的大小关系,把这些分数分分类呢?相信学生的思维肯定会跳出根据数的特性进行分类的框框。 试想一下,当在学生碰到认知困难,出现思维障碍时,离开了教师的讲解,其障碍何以得到排除?在学生见解片面、认识受限时,离开了教师的讲解,其认识何以得到汇总、拓展?显然,教师的讲解依然是引导和促进学生自主探索、建构新知的一种重要手

11、段。我们要摈弃的是传统教学中的那种大包大揽、主宰课堂一切的讲解。从这个角度说开去,像片断中让学生给真分数和假分数起名,则完全是一种没有必要的自主学习。教师简单的讲解就可以清楚告知的事情,又何必让学生费一番周折呢? 三、抓住瞬间适时引导 课堂情境是千变万化的,学生在变,课堂气氛在变,时间在变,教师自身也在变。有人估算过,教师在一次 40 分钟的课堂上,至少要做出 20 个与教学有关的决策。因此,教师不断地面临挑战,只有在意想不到的情境中,因时而变,因情而作,表现出种种积极状态,抓住课堂中的普通事件和偶发事件,捕捉教育契机,才能与学生一道共同构建灵活开放、生成发展的课堂。 6在复习了乘法分配律以后

12、,有学生提出有没有“除法分配律“。学生当即展开争论,有的说老师只教乘法分配律,哪有除法分配律?有的说乘法有,说不定除法也有这样的规律学生争论一番后,把目光投向我,希望我给个说法。 我思量,学生对此问题如此感兴趣,何不让学生自己去探究一番?于是说:“既然同学之间不能互相说服对方,还是请大家去验证这个猜想。“学生们积极地组合了探究小组,对上述问题展开探究。 在巡视小组合作学习时发现,学生已经列举了大量的实例进行验证,在汇报时也是论据充分,证明这个猜想在一定条件下是正确的,可以用字母表示:(a+b)c=ac+bc。 这个教学过程说明,教学的本质是“交往“已成共识,学生的探究过程十分有效。教师不失时机

13、地抓住学生的思想萌芽,以其作为生成性的教学资源,学生由此获得了真正属于自己的生成性知识。 在教学生成观下,学生是重要的教学内容来源,学生在探究、反思、交流和互动中,会产生大量的生成性教学资源。这就要求教师应该具有强烈的教学资源意识,把教学中各种有意义的生成性资源充分挖掘出来,将各种“始料未及的信息“及时捕捉并理智地纳入教学设计中,用来改进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事实上,从教学资源的角度来看,学生的灵机一动、节外生枝、别出心裁等,都可能催生出活生生的教学资源,都会为教学的有效生成带来可能。因此,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用心捕捉学生学习活动中有利于学生发展的鲜活的教学资源,要善于捕捉和放大教学过程中动态生成的瞬间。 作为一名一线的数学教师,唯有把握“三引导“,才能以学习者的身份去读懂学生,把准学生的脉搏,和学生的理解产生共鸣、撞击和生成。这样,能把孕含在教学中的创新思维的胚胎加以提炼,与学生的思维“亲密接触“,达到“经天纬地展身手“的7教学效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哲学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