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政治课教学情境的创设

上传人:l****6 文档编号:39157390 上传时间:2018-05-12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2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高中政治课教学情境的创设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浅谈高中政治课教学情境的创设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浅谈高中政治课教学情境的创设》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高中政治课教学情境的创设(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浅谈高中政治课教学情境的创设教学情境是指具有一定情感氛围的教学活动。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孔子的这段话,在肯定启发作用的情况下,尤其强调了启发前学生进入学习情境的重要性,所以良好的教学情境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启发学生思维,开发学生智力,是提高中学学科教学实效的重要途径。情境是客观的生活、景物与主观的思想、感情相熔铸的产物,是情与景、意与境的统一。情和境的关系也就是心与物的关系,如何把情境融入高中政治课教学中是政治课教师共同探究的课题。在教学中,情属于主观范畴,可以特指教师的思想、感情、教学水平、教学设计等,境是客观范畴,可特指学生。在意

2、境中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具体表现为情景交融,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统一也要达到“情景交融”,即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融合贯通,提高教与学的质量和效率,做到“景中生情,情中会景,景者情之景,情者景之情也”。教师如何在教学中创设情境呢? 一、巧妙导入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精彩有趣活泼的导入不仅能使学生很快进入角色,积极投入到学习中来,使学生明白本课的学习要求,集中学生的思维方向,而且能启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情绪,达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炼之以志,导之以行”的效果。这就要求教师深刻钻研熟悉教材,理解各部分知识之间的框架和逻辑层次、逻辑关系,创造出一个有特色的别出新意的导入,使景深含于情中,

3、震动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如高二哲学部分,其理论有一定的深度,对高二学生来说要理解有困难。如何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化难为易呢?导入,就是一个典型的实例。哲学蕴含的人生哲理比较广泛,名人名言、古训、漫画、幽默、笑话、故事无不隐含着一定的哲理,因此,可以用实例导入法、直观导入法、引用名言导2入法等,吸引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学习状态。在讲“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可用笑话双方都是挨饿导入:一家小饭店门口挂着这样的招牌:“请到这里来用餐吧,否则,你我都要挨饿!”这样的导入,一方面能使学生的思维大门打开,使枯燥的哲理生动起来;另一方面,使学生明确了主题,我们认识和处理问题时,要注意事物之间的客

4、观联系,反对无视事物联系的孤立的观点。 二、生动展现 有了“境”的角色进入,关键是“情”。那么如何才能产生境中情、情中境的境界,使主体和客体相沟通呢?对主体来讲,关键是调动客体的参与和角色进入。 经过前一阶段导入的统一,在讲授阶段,主要是做好板书设计,重点讲解,难点化解。而这其中又涉及到教师设计的提问、语言的巧用和逻辑思维方法,教师如果在这些过程中能够创造一个生机盎然的意境,不仅可以起到教学效果的“事半功倍”,而且可以再次达到情境的统一。好的板书设计具有提纲契领、突出重点、增强教学过程节奏感、集中学生注意力、达到审美教育的作用,因此,板书直接影响着讲授的效果。如经济常识第一课的板书设计,主要是

5、四个字:“商品货币”。由此通过目录和提纲,就可以把本课内容连串起来,并辐射相关知识点,商品的产生、含义、本质、基本属性、规律,货币的产生、含义、本质、基本职能、符号、与商品的关系等。如此言简意赅,不仅让学生从宏观上把握了本课的体系,而且从微观上明确了知识点及其联系,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从而达到主客体的融汇。重难点的讲解,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和学生最终获得的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教学重点的处理,因此,重点的讲解,一方面要精而简,另一方面要注意联系学生的实际。如价值规律的讲解,可以分层进行,从其内容、生产、交换、表现形式、作用、与商品经济的关系来理解。这样逐层分解,不仅激发

6、了学生3的学习动机,而且能在有效的时间内加深对此的理解。难点的讲解,要充分重视中学以上学生学习的难点,注意分散,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在以上教学环节中,要善于提问,教师富有艺术性的提问能够启发学生能力,培养学生开拓进取精神、竞争意识和创造精神。此外,还要巧用语言,语言是人类思维的工具和进行精神产品生产的工具,教学过程是通过语言的传输来实现的,语言的优势对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作用和影响是自始至终的,其对于师生的双向交流、教学内容的表达、课堂教学的效果以及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三、含蓄结束 “编筐编篓,全在收口”,经过前两次的交融,最后将达到高潮。教师要启发引导

7、学生思考,把其思想、感情、知识进行最后的归纳总结,使学生把课本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并由此来约束自己的言行等行为规范,达到“言尽而意无穷”之妙。结尾的方法多种多样,可用设疑引思法、图式说明法、教师概括法、学生自解法结束、可以号召式、诗词抒情式、含蓄式、引经据典式、谈话式结束。如哲学部分用图式说明法结束比较好,这主要是针对单元复习时使用。唯物论可以以物质和意识四个字为中心构建图式和辐射知识点;辨证法以唯物辨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区别为中心;实践论以实践认识为中心。这样以图式中心来结束,从理论上可以对知识点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使学生理解知识点的内在逻辑关系。从思想教育来说,唯物论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辩证法要用联系、全面、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实践论要树立实践的第一观点。从其方法论意义看,可以用来指导学生认识自己、认识社会、认识世界,并用此来规范自己的言行,从而达到改造自己、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目的,做到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统一。这样的结束,既可以使主客体融知、行、意为一体,又可以达到“外施造化,中得心源”之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哲学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