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实验室的演进及其管理的经验教训

上传人:l****6 文档编号:39155638 上传时间:2018-05-12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4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工业实验室的演进及其管理的经验教训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工业实验室的演进及其管理的经验教训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工业实验室的演进及其管理的经验教训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工业实验室的演进及其管理的经验教训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工业实验室的演进及其管理的经验教训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工业实验室的演进及其管理的经验教训》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工业实验室的演进及其管理的经验教训(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工业实验室的演进及其管理的经验教训【内容提要】本文试以科技史和企业发展史的有关史实为基础,探讨了工业实验室的源起,从而匡正了涉及此类问题论断上的偏见与混乱;阐述了工业实验室的巩固与发展;并对其管理中的经验教训作了总结,最后明确了工业实验室的历史地位和作用,并对长期以来人们关注的科技、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的前提和基点问题作了回答。【关键词】工业实验室/演进/管理/经验教训【正文】一、工业实验室的源起提起工业实验室很容易使人联想到普通的实验室、试验室甚至是化验室。事实上这种实验、试验或化验之场所的来源至今仍相当模糊。据霍普金斯大学的科学史家汉纳维(O.Hannaway)研究,出自于拉丁方言中的同源

2、名词 Laboratorium (指话题中的深层涵义), 肯定不是 Laboratory(又译试验室、研究室、研究所)的经典来源。在早期,这种普通意义上的实验室仅仅与酒精和化学联系在一起。直到16 世纪晚期,才逐渐扩展到用来描述那些实施对自然现象进行操作性考察的场所,也就是说,今天普通意义上的实验室在 16 世纪晚期“不仅指化学实验室,也用来指解剖场、以及那些令人感到好奇的小屋、植物园和天文观测所”。 1它的出现是科学需要一种新范型。在该范型内, 人们需要有手工技巧和建构、拓展概念知识的各种特殊仪器、器械和技能,以便对所要观察的自然进行观察和操控。显然,这种普通意义上的实验室至今仍然存在,但它

3、并不是工业实验室。同“实验室”一词的来源一样,世界上最早的普通实验室建立在何处,是东方还是2西方,是早期的学者还是手工艺人所为也不得而知。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随着经验或实验科学的产生和发展,科学实验场所必然会有很大发展。这在很大程度上应归功于培根所开创的经验科学传统与近代科技史、科学社会史和企业发展史上涌现出的一大批名垂青史的经验科学家、著名企业和企业家。它们的涌现不仅增加了实验室的出现机率,而且提高了各类实验室早期发展历史的可考(证)性。同时也为我们梳理工业实验室的整个历史发展进程提供了依据。自 17 世纪下半叶,在重商主义支配下的法国,化学家不是经营他们自己的化学品制造厂,就是被国有企业任

4、命为负责人。 2 这直接增加了工业实验室出现的可能性。但是有史可据,直接设于企业内部的实验室的出现却晚了近一个世纪。它是由法国化学家拉瓦锡在任硝石火药厂总监后于 1775 年在炮兵工厂设立的。此后,在 125 年的时间里, 设于企业内部有确切记录的实验室主要有 8 家。分别是:1826 年由化学家 I.默克在达姆斯塔德的一家工业企业中设立的;1860 年英国人R.W.亨特地坎布里亚炼铁公司约翰斯敦工厂建立的化学实验室;1862 年克虏伯在其钢铁厂建立的化学研究实验室;BASF 公司于 1865 年建立的工业实验室;1882年 V.西门子在其所属企业中建立的实验室;里特公司于 1886 年建立的

5、企业研究所;1888 年在拜耳公司形成的以卡尔杜斯堡为核心的研究小组,和在此基础上于1891 年建立的完备的、规模巨大的工业实验室;以及 1900 年美国通用电器公司(GE)建立的工业实验室。除以上 8 家正式的工业实验室外,在 20 世纪以前, 许多企业已开始雇用科学家、工程师。在德国,巴斯夫、赫希斯特和拜耳三家公司中,雇用的化学家与大学相比,其比例在 1865 年为 124,到 18751880 年前后已超过了大学。 (同2,p.106)1890 年后,一些大企业开始建立和扩充所属实验室。到 1896 年,德国整个化学工3业的雇员与科学家之比为 37.51、在石油工业为 84.71、重化工

6、业是 67.11、 人工肥料和炸药工业是 601。 (同2,p.107 )企业雇用科学家人数的增加,很有可能象拜耳公司一开始只雇佣几名化学家,到后来直接发展组建而成为工业实验一样,成为工业实验产生的重要源泉。在各类实验室发展史中,设在大学中的一支研究教学用实验室资料比较完善。较早的有:1682 年在德国纽伦堡附近的阿尔特多夫大学设立的实验室;18 世纪中叶前在德国的开姆尼茨和弗莱堡矿业学校设立的实验室;1825 年 J.李比希在吉森大学建立的实验室;1865 年,H.W.霍夫曼在柏林大学和玻恩大学建立的实验室等。同期,在美国则出现了一批较著名的私人实验室或独立实验室。主要有:1824 年由富兰

7、克林建立的私人实验室(该实验室是个机械研究所);1836 年,J.C.布恩在费城创办的实验室(当时是一个工业研究中心);1876 年爱迪生在新泽西州的门罗公园建立的实验室,等。在早期的大学尤其是独立实验室中可能有极少一部分在后来发展转变成为工业实验室。在德国,随着教育的普及和发展、技术和经济力量的增强,以及 19 世纪后期,德国政府出于扩军备战的需要,反过来促进了国家科研体制的建立和工业实验室的进一步萌发。自 1873 年建立国立物理研究所始,1877 和 1879 年先后又建立了国立化学工业研究所与国立机械研究所; 1887 年在“电器西门子”的支持下,又建立了国立物理技术研究所。在德国的刺

8、激下,此后,英、美、法等国先后也建立了国家一级科研机构。这些科研机构的建立,既是工业实验发展的历史结果,同时也是促使工业实验室进一步趋于成熟的重要原因。从创办工业实验室者的社会角色来看,像拜耳、西门子等科技型企业家起到了十分关键的示范作用,尤其以德国表现的最为突出。可以说,没有他们的直接参与工4业实验室的早期萌发史必会因此而重写。然而,科学家的参与程度和示范作用毕竟是有一定限度的。与之相比,企业家的觉醒及其利益动机、以及企业本身自 19世纪未发生的制度变迁其作用要更为根本。因为正是以利润为导向的企业生产和经营行为,以及专利等有关知识产权保障才促使一些企业家逐步认识到,与直接购买发明专利相比,自

9、己在企业内从事技术创新成本要低一些、法律纠纷要少一些。自 19 世纪所发生的由近代工厂制度到现代企业制度的转变过程中,企业在市场、节约交易费用等因素刺激下,一个制度安排上的组织创新既是在企业内创建工业实验室。从这一时期的有关史实看,工业实验室的创建与现代企业制度的确立存在着互为因果关系。二、工业实验室的巩固与发展如果说最早萌芽于法国的工业实验室主要是在德国发育、成熟起来的,那么工业实验室的巩固与发展则是一个以少数发达国家为中心向全世界辐射的发展过程。从 20 世纪初直到 50、60 年代,在工业实验室的发展史上,是一个以美、英、德、日、法等少数国家为中心的巩固、发展时期,亦称“中心期”,与之相

10、应,50、60 年代后,我们称之为“扩散期”,在这两段时期,工业实验室的巩固与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七个方面:1.数量上的增长、整体规模的扩大德国创立工业实验室的经验很快传至美国。1900 年,美国 GE 公司招聘了由德国归来的电学家、交流理论的首创者斯特恩梅兹到该工司工作。为公司筹建科学实验室,着手电灯、真空管的基础理论研究。1909 年,该公司又招聘了兰米尔到该公司从事化工、电器方面的研究。在公司的 40 年研究、实验中,他完成论文 200 余篇,发明专利 63 项, 成为世界上第一个获得诺贝尔奖的企业科学工作者。从 GE 于 1900 年建立它的工业实验室开始,1902 年杜邦公司建立了“东

11、方实验室”5,1904 年 ATT 建立了实验室。此外,如威斯汀豪斯、美孚石油、柯达、西屋等公司也建立了实验室,到 1920 年,世界上著名的大公司都已建立了自己的工业实验室。仅在美国,至 1913 年已经建立了大约 50 个工业实验室,1920 年达 2000家,1927 年有近 1000 家。到 1931 年,几乎稍大一些公司也开始建立自己的工业实验室,其数目超过了 1600 家;1940 年达 3450 家,1956 年为 4838 家。到 70 年代末,大约有 15500 家公司拥有自己的工业实验室。从拥有人员数量上看,1930 年有 3. 4 万人, 1940 年有 7 万人,到 1

12、979 年有 45 万人,占全美科技人员总量(61 万人)的 73.8。 (注:有关数据2第 111、179 页;科技管理,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1985 年版,第 28 页;4第 167 页。 )与欧美相比,工业实验室在日本的出现走出了一条截然不同的道路。直到 19 世纪 80 年代,日本政府的科研机构大多数还是为地球物理测量而建立的。到 90 年代后,才出现了一批由政府出面为发展工业而创立的研究机构,如电学实验室(1891)、发酵研究所(1903)。但是直到“一战”前,日本的科研机构还只存在于政府部门,它们只是在工业需要时给以指导。随着一批科学家从学术官僚转变为重专家治国的政治官僚,科学研

13、究的体制化受到了重视并得以实施。这受到正在兴起的企业家阶层的欢迎和支持。1917 年“理化”研究所的创建就是一个证明,因为“基金的来源主要是工业部门(占 85)而不是政府”。在“一战”期间和战后, “私人企业,特别是化学工业,建立自己全面的工业实验室。 ”(同2,p.239)在“二战”结束后的近 10 年中,在欧美一些国家科研活动向政府部门集中时,日本则反其道而行之,尤其是与工业密切联系的应用、开发研究几乎全部集中到工业企业部门。到 70 年代末,日本企业已有 RD 机构 1.6 万多所,而政府科研机构在总数中不到11。日本工业实验室的发展道路,对广大发展中国家而言,无疑更具有借鉴意义。62.

14、功能的高级化与早期的工业实验室有很多是实验用实验室甚至是化验室相比,进入 20 世纪后,大多数工业实验室是一种 RD 机构, 而实验用实验室退居到了附属位置。现在如果一个实验室仅限于实验之用,或者它用于实验的功能高于它作为RD 的功能, 那么这种实验室是被非史研究者排出在工业实验室概念之外的,功能的高级化,是企业为了适应其发展需要,提高企业内部 RD 能力的必然结果。3.内部规模的扩大和人员素质的高标准化随着企业发展,工业实验室内部规模越来越大。在 30 年代中期, “各大化学和机械工业也纷纷建立科研部门,其设备之完善是任何大学不能望其项背的。 ”同期在德国象 I.G.法本那样的巨大工业联合企

15、业研究实验室变成了比政府和大学更重要的研究中心了。而且工业实验室本身既增加了工作效率,并使研究协作成为可能。 3象 IBM 公司研究部门到 80 年代初设于纽约市的沃特森研究中心,有 10 余个实验室,从事物理学、数学、计算机和半导体的研究。它在加州的圣多斯有 8 个研究实验室,在瑞典的 Zrich 设有 7 个。三处共有人员 2350 名:GE 到 80 年初拥有 30个科研中心实验室,为公司下属 30 个生产销售部门,150 多个工厂,60 个分公司及下属企业服务。 贝尔实验室在 1981 年有 19 个实验室,有 22569 人近 16 亿美元的研究经费。 (注:经费来源为 ATT 提供

16、 53240 万美元,占 33.3;西方电器公司提供 83760 万美元,占 52.5; 政府提供 4590 万美元,占 2.9;其它来源为 120 万美元,占 0.1 。见刘君礼, “美国大公司的研究与发展工作”,载同4,第 167 页。 )在该实验室的有些研究发展部拥有博士学位人员占 85以上,在整个员工中,三分之一拥有博士学位,其余均拥有硕士学位(硕士学位以下人员不雇用)7。杜邦公司的 RD 实验室中具有博士学位人员占 50, 整个研究发展部有工作人员 4000 人,其中具有硕士学位以上的科学家、工程师,具有大学水平的技术人员和后勤行政人员各占三分之一。 44.类型的多样化1988 年,波兹曼(B.Bozeman)、克诺(M.Crow)对美国的 RD 实验室做了调查和重新分类。 5在此次调查中共包括 574 所工业实验室。149 所政府实验室,194所大学实验室以及 49 所按归属无法分类的实验室。 波兹曼、 克若按照它们的特征和使命将其分为私人专有(privateniche)科学实验室,私人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哲学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