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电视新闻节目差异之我见

上传人:l****6 文档编号:39151605 上传时间:2018-05-12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外电视新闻节目差异之我见 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中外电视新闻节目差异之我见 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中外电视新闻节目差异之我见 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中外电视新闻节目差异之我见 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外电视新闻节目差异之我见 》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外电视新闻节目差异之我见 (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中外电视新闻节目差异之我见 摘 要:将中国的广播电视做强做大,使其在世界范围内有一定的地位和影响,是每一位广播电视从业人员的共同愿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电视新闻业逐步走上了发展的快车道,但在实际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自身与国外先进媒体之间所存在的差距。本文以 CBS 的60 分钟为例,通过比较分析,来浅析中外电视新闻节目的差异之所在。关键词:60 分钟 栏目化 主持人 一、引言随着镜像化时代的到来,电视在公众的日常生活中日益重要,其中电视新闻在营造信息环境中的作用更是不言而喻,近年来,我国的电视新闻事业渐入佳境,最明显的进步之一,是它与广大受众之间正逐步建立平等亲密的良好关系,诸如新闻调查、

2、 东方时空、 焦点访谈等新招数、新举措,使受众如沐春风,喜闻乐见。但就在我们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发现,与国外先进传媒相比,差距还是很明显的,如果能够在比较中找出原因,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那我国的电视新闻一定会有一个质的飞跃。那么,在信息越来越普及,获得独家新闻的机会越来越少的情况下, 60分钟长久以来取得如此巨大成功的秘诀究竟是什么呢?本文试以60 分钟为例,通过分析,来探究中外电视新闻的差异之所在。二、栏目化意识中的整点概念与中国电视节目动辄改版的做法不同,美国的电视新闻十分重视节目的稳定性。即一个节目加上通常的广告时间只能做成 30 分钟、60 分钟、90 分钟或 120 分钟;2这种整点播

3、出的做法极大方便了观众,让他们很容易记住哪个节目在什么时刻播出;不但规范了市场,降低了节目的编排成本,更重要的是降低了观众的收视成本,反过来也就是提高了节目的吸引力。像60 分钟从 1975 年至今始终在每周日晚上 7 点到 8 点的黄金时段整点定期播出。这种定时准点的播出时间,即有利于培养观众的收视习惯,使他们形成收看电视节目的“生物钟”,能够按时坐在电视机前观看自己喜爱的节目。 “整点概念”是获得相对固定的受众群体的必要条件。如果节目的播出时间过于松散,必然会导致观众的流失,收视率的下降在所难免。由于没有收视竞争的压力,早期的中国电视节目编排比较散漫,栏目周期不够稳定,节目播出表的编排异常

4、复杂,而且随意性很强。直到 20 世纪 90 年代后期,栏目化的观念才逐渐在电视行业里深入人心。到目前为止,已基本上实现了节目编排的栏目化。但同美国电视较为成熟的栏目化相比,则还有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这特别表现在“整点概念”这个问题上,例如在 2003 年 8 月 25 日北京电视台一套全天的节目表中就有这样的显示:09 点 04 北京您早 ;16 点 52 世纪之约;19 点41 今日话题等,像这样一个在 19 点 41 分播出的节目,怎么可能指望观众准确记住并按时收看呢?再来看新闻调查首播时间:每星期一中央电视台第一套节目21:45;东方时空 首播时间:周一到周五 CCTV 新闻频道 18

5、:15;焦点访谈播出时间:每晚 19:39 中央电视台一套综合频道,重播时间:次日 06:17 中央电视台一套综合频道 。著名主持人白岩松曾经谈到,他问过几十位对央视焦点访谈很有兴趣的观众,知不知道这个节目播出的准确时间,居然没有一个人能回答出来。焦点访谈的播出时间是 19 点 39 分,可能连栏目组内部都不是每个人全清楚。从现在的情况来看,除了央视新闻频道在这方面有了明显改进之外,其它电视台3仍然在沿用传统的老办法。值得注意的是,在传统办法中也有一些整点栏目,像北京新闻、 新闻联播、 晚间新闻报道、 北京特快等都属于这类栏目,而且基本上属于“主打新闻”这个类型。很显然,电视台主管也知道,从传

6、播效果的角度来看,整点节目会好于散点节目,因此对于同政治宣传目标关系最密切的“主打新闻”被安排到整点播出,还可能在节目时长上安排为 30 分钟。至于其它内容,因为不那么“重要”,也就不做强求了。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样的做法是通过在零乱中突现出的严整,来强调“主打新闻”的政治宣传意义。这可能更符合国家电视台的基本宗旨,却是以增加观众对其它节目的收视成本为代价的,显然不是最好办法。总之,节目时间过于散碎是会有很大危害的,对收视率的潜在不容忽视。三、推行“主持人中心制”1968 年,CBS 创办的电视新闻杂志60 分钟,沃尔特.克朗凯特担任主持人,由于具有在报纸和通讯社工作的经历,他对重大新闻事件的把

7、握能力和对重要新闻场合的控制能力极为出色,他要求的“编辑主管”的职务和实际权力得到上司的支持。自克朗凯特开始,晚间新闻的播音员成为“新闻主持人”,他们对新闻报道选题和制作过程的参与程度和决策作用越来越大,这是“主持人中心制”,或者明星主持人的早期阶段。1981 年 3 月 7 日,丹拉瑟作为克朗凯特的继任者担任60 分钟的主持人,拉瑟成为 CBS 的“主持人中心制”的直接受益者:“拉瑟有权在 CBS 的新闻政策制定中发言;他可以直接部署新闻报道给记者;他有权要求和选择他认为需要的工作人员,拉瑟甚至列出一份新闻部一流摄像、灯光、录音、记者等工作人员的名单,这些人必须时刻准备听他调遣。 ”对于60

8、 分钟而言,主持人是整个节目的中心,整个节目的工作人员围绕主持人开展工作。 “这意味着主持人是栏目制作群体中的中心人物,或者成为全权在握的总负责人;或者全面参与节目制作的4全过程,起着举足轻重的主导作用。 ”相比较而言,我国对“主持人中心制”的观念要相对薄弱。不过近些年也开始初露端倪,一些电视台已逐渐推出以主持人为中心的新闻节目,如中央电视台的面对面、 中国周刊、 高端访问等。分析原因,内地电视新闻节目的“主持人中心制”发展比较缓慢,其中的原因不外乎以下两点:首先是专业干部选任机制的制约。在我国,电视台对一个优秀新闻工作者的肯定,往往表现为对其提拔任用,由记者(编辑、主持人)升任为制作人、部主

9、任。由于制作人、部主任有很多事物性的管理工作要做,他们难于兼任一线的业务工作,这就导致新闻一线缺乏优秀的资深主持人和记者,也就难于推行主持人中心制。其次是传统观念的制约。我国电视台的管理者认为,实行主持人中心制,就是让主持人担任制作人或者部主任,让他们拥有行政管理能力。实际上,一旦主持人负责过多的行政管理事物,部门的吃喝拉撒无所不管, “主持人中心制”就变得形同虚设,主持人无力全身心投入节目当中。实际上,以上这些矛盾和问题的出现,正是没有建立“主持人中心制”造成的,一旦切实运行这一制度,上述认识误区就会迎刃而解。建立“主持人中心制”,主持人就是节目的把关人,成为实际上的节目主编,他对节目的处置

10、,对于编辑、记者的调度是职责范围之内的事情。可以很好的解决权力分散造成的多头管理、多头决策的问题,避免节目运行中主持人“事事参与、事事请示”的矛盾,从而有利于营造节目组和谐有序的工作环境,团队更富于效率和战斗力。如果能够解决认识上的误区,在人才选任机制、节目运行管理上有所创新和突破, “主持人中心制”的出现应该指日可待,而它的出现也必将引领我国电视新闻节目跃上一个新的高度。 四、 彰显“岁月的年轮”5美国著名的纽约时报曾如此评价60 分钟的主要记者华莱士、莫利.塞弗和丹拉瑟等:“他们有着已经是灰白的或正在变成灰白的头发,他们有因年龄而显得松弛的面部肌肉却充满对社会关注的神情,他们的特征是无数次

11、的为采访而穿梭于世界各地、为迫在眉睫的截稿时间而忙碌.华莱士已经 80 多岁了还四处采访做节目,另一位主播莫利塞弗也已经 73 岁,他对记者说:“我已经从业 50 年,年纪大了人确实会有脆弱感,不知道别人将怎样放弃你,但我同时有了很大的自由感,有个经验不一定正确,那就是我觉得过了一定的年龄别人会觉得你有智慧。 ”已经头发花白的他至今壮心不已,比起坐在演播室当主播,他更愿意去尘土飞扬的新闻一线报道新闻事件。 60 分钟的 5 位明星记者加上节目最后一个板块发表评论的安迪隆尼,现在平均年龄接近 70 岁。唐休伊特、迈克华莱士和安迪鲁尼都已 80 多岁。在这个团队里即使最年轻的“小伙子”斯蒂夫克罗夫

12、特也已年过半百。这些记者有着丰富的阅历和人生经验,无论是他们的提问还是评论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人们长期认为电视新闻节目缺乏深度的不足。正是有了这些经验丰富的记者和主持人, 60 分钟才有了越来越多的忠实观众,也为电视新闻市场开拓了一块更广阔的天空。和国外相比,国内的主持人显出了整体性的年轻化。由于我国对新闻主持人的挑选仅局限于播音好坏上,于是,大批声音具有朝气,刚从学校毕业的年轻人走上了新闻播音与主持的岗位,导致他们往往年轻、形象好,但阅历浅、缺乏可信度。年轻主持人身上普遍存在着浮躁和不成熟,这也是央视王志受人推崇的原因,王志被称为少年老成,他的主持以冷静和质疑著称。白岩松曾在渴望年老一文中援

13、引一位老新闻工作者对我国主持人的评价:“每天看着 20 多岁的俊男倩女在电视6屏幕上预报经济前景、纵论国家大事,我就体会着在大街上遇到买假药的心情”。借以表达他对人至中年所拥有的淳厚人性、丰富才学的渴望。实践证明,新闻节目主持人的黄金时段是 40 岁以上的年龄,这不仅仅是就年龄而谈年龄,而是涉及到主持人自身厚度的问题。我们应该加大与国外先进媒体的交流,从中可以学习国外先进的主持经验,使自己永远在媒体的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五、结语以上就是笔者的一点粗浅认识和体会,我们面对的是一个变革的社会,一个急速发展的社会,中国的电视新闻从无到有、从有到精,成绩是巨大的,但今天,在与各强势传媒的竞争中,如

14、何才能继续吸引受众的关注?如何才能找到发展之路?只有一条路,变!不是在变革中生存,就是在平庸中死亡。我们应正确认识和判断国外媒体对我国电视新闻的冲击和影响,应该看到这种冲击和影响带来的既是压力,也是新的机遇。我们要清理一些、批判一些、更重要的是借鉴一些、学习一些。美国的电视新闻在理念、形态以及实务等方面有很多值得国内电视新闻借鉴之处,国内的电视新闻要在差距中寻求进步,在瓶颈中寻求突破,任重而道远。正确认识和了解这些重要的因素,对我国电视新闻的改革有着深刻的启示作用。参考文献:1吴飞.传媒的批判力.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 年版.2王纬.镜头里的“第四势力”-美国电视新闻节目.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9 年版.3任玉清.从克朗凯特、拉瑟看中国节目主持人的发展方向.中国广播电视学刊.72000(1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哲学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