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益气活血通络方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疗效 观察【摘要】 目的观察益气活血通络方治疗慢性心力衰竭(CHF)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 例 CHF 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 40 例,常规给予强心、利尿、扩管治疗,治疗组50 例,在西药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予中药益气活血通络方治疗观察两组临床症状、心功能改善情况结果治疗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超声心动图比较,治疗组左室射血分数(EF)、心搏量(SV)和心输出量(CO)明显改善,提高早期快速充盈峰值并减少心房收缩充盈值,降低心肌耗氧量,增加心排血量,改善心功能结论 益气活血通络方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疗效较好,可明显改善症状,改善左室舒缩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再住院率,减少死亡率 【关键词】 慢性心力衰竭; 气虚血淤; 益气活血通络方慢性心力衰竭(CHF)是临床常见的危重症,是各种不同病因导致心脏病的终末阶段,病情常反复发作、迅速恶化,预后较差我们于 2003 04~2005 06 采用益气活血通络方治疗慢性心衰 50 例,并与单纯西药组治疗 40 例进行对照观察,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全部病例为本院住院及门诊病人。
治疗组 50 例,男 26 例,女 24 例;年龄45~72 岁,平均 61.4 岁;病程 6 个月~5 年;冠心病 23 例,高血压性心脏病 15 例,2心肌病 5 例,瓣膜病 3 例,风湿性心脏病 4 例;按 NYHA 分级:心功能 2 级 13 例,3 级 28 例,4 级 9 例;对照组 40 例,男 21 例,女 19 例;年龄 44~70 岁,平均 60.5岁;病程 5 月~6 年;冠心病 18 例,高血压性心脏病 14 例,心肌病 4 例,瓣膜病 2例,风湿性心脏病 2 例;按 NYHA 分级:心功能 2 级 10 例,3 级 23 例,4 级 7 例两组年龄、性别、病程、心功能分级、原发病等比较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1.2 病例选择标准1.2.1 诊断标准诊断依据卫生部制定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1]中关于“中药新药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指导原则”的有关标准,心功能分级参照 1982 年美国纽约心脏病协会 NYHA 标准[2]1.2.2 病例纳入标准心功能 NYHA 分级 II~IV 级;诊断符合慢性心力衰竭及中医辨证标准者;年龄:44~72 岁,LVEF 值<0.58。
1.2.3 排除病例标准入选前 28d 内伴发急性心肌梗塞、不稳定性心绞痛者;因全身性疾病导致的继发性心衰者;合并肿瘤或其他任何可能影响试验方案进行的严重疾病者,如难以控制的心律失常、严重心律失常、感染性心内膜炎,难以控制的高血压、低血压、两次及以上脑卒中、严重慢性肾功能衰竭、慢性阻塞性肺气肿以及其他对患者的3生存有高度危险的疾病;入选时存在不稳定的失代偿性心力衰竭(肺水肿、低灌注)者;既往 3 个月内行冠状动脉旁路搭桥术及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拒绝合作或患有精神疾病等无法判断其疗效者1.3 治疗方法1.3.1 对照组采用抗心衰常规疗法,在积极治疗原发病的同时,予利尿剂(速尿、安体舒通)、洋地黄制剂(地高辛为主)、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卡托普利)、β 受体阻滞剂(倍他乐克)等1.3.2 治疗组在上述对照组强心 、利尿、扩血管治疗的基础上,予中药益气活血通络方药物组成如下:黄芪 30 g,党参 15 g,制附子 9 g,参三七 30 g,丹参 30 g,红花 10 g,葶苈子 15 g,益母草 15 g,水蛭 6 g,茯苓 12 g,陈皮 6 g,炙甘草 3 g煎法:水煎两次,过滤取汁 200 ml,早晚分服,1 剂/d,4 周为 1 个疗程。
加减:阳虚甚者加真武汤;气阴两虚者加生脉散;水饮凌心者加葶苈大枣泻肺汤;淤血甚者加血府逐淤汤1.4 观察指标安全性观察:血、尿、粪常规化验,肝、肾功能检查及药物的副作用等;一般情况:脉搏、呼吸、血压、体位、出入量等;主要症状:胸闷、胸痛、心悸、气急、面肢浮肿、腹胀尿少、疲倦乏力等;体征:面唇紫绀、颈静脉怒张、心率、心律、心音、心脏杂音等;心功能指标检测:左室射血分数(EF)、心脏指数(CI)、心输出量(CO)、心搏量(SV)、舒张早期和晚期充盈速度比(E/A)等 1.5 疗效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1]制定1.5.1 临床近期治愈心功能纠正至 I 级,症状、体征基本消失,各项检查基本恢4复正常 1.5.2 显效心功能提高 2 级以上,而未达到 I 级心功能,症状、体征基本消失,各项检查明显改善1.5.3 有效心功能提高 1 级以上,而未达到 I 级心功能,症状、体征,各项检查有所改善1.5.4 无效心功能无明显变化,或加重,或死亡1.6 统计方法采用 SPSS10.0 软件进行分析处理,计数资料用 χ2 检验,计量资料用 t 检验,等级资料用 Ridit 分析2 结果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结果见表 1。
两组愈显率和总有效率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 0.05),表明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表 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略)2.2 两组治疗前后心功能比较结果见表 2表 2 两组治疗前后心功能比较(略)2.3 两组再住院及死亡情况两组在治疗后随访 6 个月,观察其远期疗效治疗组 CHF 再住院 9 例,死亡 0 例;对照组 CHF 再住院 15 例,死亡 1 例两组 CHF再住院率分别为 18%和 37.50%,有统计学意义(P0.05)2.4 不良反应经血、尿、大便常规、肝肾功能等检查,两组治疗前后均无异常变化,未发现不良反应3 讨论5慢性心力衰竭(CHF)属中医“心悸”“喘证”“水肿”等病的范畴目前对其病因病机的认识多为本虚标实,虚实错杂,实则血淤、水饮、痰浊;虚则气血阴阳亏虚[3,4]现代医学的 CHF 发病机制也已由单纯的血液动力学障碍转向以神经内分泌为主、多种因素参与的以心室重构为主要特征的心脏超负荷机制[5]祖国医学认为,心肾两脏,一阴一阳,络脉相连,心肾两脏相互协同,血液方能调于五脏,濡润全身;若心肾气虚,无力鼓动血脉,致血脉不利,淤血内阻;淤血化水或气化不力,致水液潴留,发为 CHF。
笔者根据其临床症状和体征,将本病的基本病机归纳为气虚血淤,心肾之阳气虚损为其本,淤血阻滞为其标,血不利则为水,故出现心悸、胸痛、气喘、浮肿、少尿、紫绀等症状,故以气虚血淤立法,治疗上采用益气助阳,袪淤通络,活血利水为法则,扶正祛邪,通补兼施本方取黄芪、党参补益心气,使气旺血行,活血祛淤而不伤正气;附子温肾助阳;丹参、红花活血化淤;益母草行血利水;水蛭活血逐淤,散结通络;三七活血祛淤,具有益气强心作用;葶苈子泄肺利水,兼有强心功效;茯苓健脾渗湿;陈皮理气和中;甘草缓急止痛,调和诸药诸药合用,相得益彰,可达益气助阳,活血利水,祛淤通络之效,而无耗气伤血之弊,使气血通畅,诸症自除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黄芪具有扩张血管,增加心肌血流灌注量,抑制血小板聚集,保护血管内皮细胞作用,可增强心肌抗缺氧能力,强心利尿,改善心功能[6];党参能抑制心肌细胞的磷酸二脂酶活性,减少心肌细胞内 cAMP 水解,能增强心肌收缩力,并有抗血小板聚集作用[7];葶苈子含有强心苷样物质,能强心利尿;附子能兴奋心脏 B-受体,增强心肌收缩力,有明显的强心作用;益母草能扩张血管,增加外周及冠脉血流量,利尿,改善心功能;三七、丹参、水蛭、红花等活血化淤药具有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血黏度,增强纤溶活性,抗动脉粥样斑块形成,改善血6流变作用[8]。
本组资料表明:益气活血通络方能够明显缓解症状,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 84%,愈显率 42%,明显优于对照组 62.5%和 20%(P0.05);并可明显提高左室射血分数,改善左室舒缩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复发再住院率,减少死亡率治疗过程安全可靠,未发现不良反应和毒副作用参考文献】[1]中华人们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第 1 辑[S].1993:57.[2]陈灏珠.内科学,第 4 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136.[3]李 瑞,杨培君,张容新.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中医病机探讨[J].现代中医药,2003,1:13.[4]周仲英,金妙文,吴勉华,等.益阴助阳、活血通脉法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研究[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0,16(1):13.[5]赵兴胜.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现代治疗与展望[J].医学综述,2002,8(2):97.[6]雷正一,王硕仁.黄芪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3,13(7):443.[7]屈松柏,李家庚.实用中医心血管病学[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3:588.[8]翁维泉.34 种传统活血化瘀药对血液流变性作用的比较研究[M].北京:学苑出版社,199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