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谈禅与华严哲学的融通处

jiups****uk12
实名认证
店铺
PDF
266.16KB
约15页
文档ID:39084323
谈禅与华严哲学的融通处_第1页
1/15

佛學論文集十三之五 從禪宗思想特質談禪與華嚴哲學的融通處 陳弘學 從禪宗思想特質談禪與華嚴哲學的融通處 大專學生佛學論文集 陳弘學 一、前言 唐代承繼南北朝佛教的豐富遺產,創造佛教史上另一個思想高峰中國佛教八宗1 的體系,也在這段期間確立完成,並進入成熟璀璨的階段然而自西元八四五年,唐武宗會昌五年毀佛後,由於佛教經、論大量銷毀,諸宗頓時沈寂,變成禪宗一支獨秀的局面從中唐至清末這段時間,影響中國最鉅的,僅僅剩下禪與淨土兩家華嚴宗至宋代子璿提倡才有重興的局面;唯識宗則是等到民國以後,歐陽竟無等人大力推展,始被國人重新注視與研究唐朝當年八宗共榮的景況,已不復現於歷史舞台 站在歷史外緣的觀察,禪宗所以能夠屹立不搖的原因主要有下列兩點:第一是百丈懷海禪師(720~ 814 A.D.)提倡「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叢林制度,此一改革使得寺院經濟能夠自給自足,適應中唐以後凋蔽的社會環境;第二是禪宗修行以參禪打坐為主,對於經典及道場的依賴度相對較低,因而能在會昌法難後迅速恢復 作為外在政治力的干預,「會昌法難」無疑是各宗升沈的明顯指標,但如果「會昌法難」是個長時間的政治迫害,以「經典銷毀」、「人才凋零」為由,固然能夠支持這樣的論點。

問題是武宗毀佛真正付諸行動,強制「人其人、火其書」的時間,不過從會昌五年至六年會昌六年武宗旋因服食金1 即律宗、三論宗、淨土宗、禪宗、天台宗、華嚴宗、法相宗、密宗 佛學論文集十三之五 從禪宗思想特質談禪與華嚴哲學的融通處 陳弘學 丹過量而暴斃繼位的宣宗本身就是佛教徒,故而佛教得以迅速恢復而即使算入會昌前期漸劇的排佛舉動,也僅止六年不到的時間因此「政治力」是否足以解釋此一現象,頗令人懷疑 此外武宗毀佛的勢力,並不遍及當時為土蕃所控、隴山以西的地方;同時毀佛的禁令也不為河北三鎮,2 這些擁兵自重的蕃將所奉行顯然除了外緣的歷史因素,禪宗本身必有某些精神特質,使其免於式微的命運本文研究約可分為兩部分:第一部份主要立足在中國文化的架構下觀察與分析,探討禪宗所以能夠成為中國佛教主流的原因第二部分則以華嚴思想為例,探討禪與華嚴二者之間的融通處,以期更加深刻理解禪宗思想的特質 二、禪宗思想特質分析 (一)「秦人好簡」的思維方式 中國人習慣簡明扼要的思維方式,先秦典籍如《論語》、《老子》,都是以片語形式組合而成即使是《莊子》或《孟子》等篇幅較大的著作,同樣是由許多篇章連接而成這種思維寫作習慣,與印度動輒以偈誦或長行反覆申論一個主題的方式不同。

是以鳩摩羅什大師在執譯《大智度論》時,就因感嘆此書過於浩繁,不易卒讀,同時深知「秦人好簡故」,3 對於此書大加刪節,以符應中國人的習性 禪宗傳承在五祖以前主要依止《楞伽經》,自六祖惠能以後始主尊《金剛經》這兩部經的卷帙既不如《華嚴經》般嚴密龐大,也無唯識論典繁複細瑣的名相,以閱讀難易而言,流傳層面自然較廣而自五代以後,凡是知2 即成德節度、魏博節度、幽州節度 3 見僧叡〈大智釋論〉序,《大正藏》第五十五冊,頁75a 佛學論文集十三之五 從禪宗思想特質談禪與華嚴哲學的融通處 陳弘學 名禪師多會出任一寺的方丈,依照叢林制度,其下必設書記記錄這些禪師的言行,並在日後輯成語錄,如《馬祖道一禪師語錄》、《趙州從諗禪師語錄》就是這樣編纂而成的這些語錄不但用語淺顯,較經、論容易閱讀,且每則字數不多,比起天台《小止觀》、《摩訶止觀》等書,更能契合「秦人好簡」的思維方式 (二) 具備鮮明的儒家的性格 中國佛法雖有八宗之名,但是在印度只有「空」、「有」二宗之分,分別是「中觀」與「唯識」兩派八宗之中,直接從印度傳來,在中國形成的有「三論宗」、「唯識宗」、與「律宗」而在中國受到漢文化影響,將印度佛教重新組織的,則是「天臺宗」 與「華嚴宗」 。

4 以上諸家連同「淨土宗」 、「密宗」比較起來,「禪宗」可以說是儒家性格最為鮮明的一支 儒家具有強烈的人文色彩,強調人倫之禮,並且重視現世生活從「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5 到「子不語:怪、力、亂、神」,6 基本上儒家對於現實事務的關心,遠遠超過對於鬼神的興趣儘管漢儒有讖緯感應的思想;宋明儒有性、理之學的探討,但是這些思想背後,都有濃厚的人文色彩,儒家的根源性格使他們思考「天人感應」如何落實在現實政治,以導正君王百姓;而「性命之說」終究是要回歸日用人倫身上從這一點來看,禪宗可以說是佛教中國化最明顯的例子 首先是禪宗從來不談神通境:佛教不重神通,禁止濫用神通,但絕不反 對神通事實上幾乎所有經典都會記載,當釋迦牟尼佛說法時,毫間放光,4 參閱聖嚴法師與達賴喇嘛《心的對話》一書,財團法人法鼓山佛教基金會,2002.6,頁54 5《論語.公冶長》 6《論語.述而》 佛學論文集十三之五 從禪宗思想特質談禪與華嚴哲學的融通處 陳弘學 徹照三千大千世界如《法華經》與《華嚴經》所說不可思議的境界,並非常人所能領略;而淨土宗以念佛往生西方為目的,宗教色彩同樣非常濃厚若無宗教情懷,世俗知識份子不大能夠接受這樣的教義。

然而禪宗祖師幾乎從來不談神通境,也不離開世間另說一個佛國土禪宗教人「開悟」、「熄滅煩惱」,都是在當下生活上用功「開悟」固然不是展現何種不可思議境,也非厭離此世另求一個佛國土黃檗希運禪師曾有如下一則有名的故事: 後遊天台逢一僧,與之言笑如舊相識熟視之目光射人,乃偕行屬,澗水暴漲乃捐笠植杖而止其僧率師同渡,師曰: 「兄要渡自渡」彼即褰衣躡波,若履平地迴顧云: 「渡來渡來」師曰:「咄遮自了漢,吾早知當斫汝脛」其僧歎曰:「真大乘法器,我所不及」言訖不見後遊天台逢一僧,與之言笑如舊相識熟視之目光射人,乃偕行屬,澗水暴漲乃捐笠植杖而止其僧率師同渡,師曰: 「兄要渡自渡」彼即褰衣躡波,若履平地迴顧云: 「渡來渡來」師曰:「咄遮自了漢,吾早知當斫汝脛」其僧歎曰:「真大乘法器,我所不及」言訖不見7禪宗很清楚神通不能消除煩惱,與般若智慧也無關係,最多作為度人的一種助緣,因此查閱祖師大德語錄,幾乎不見講論神通的篇章否則就理論上而言,禪宗固然主張「靜坐不能成佛」,但這卻不是否定禪坐作為修行的一部份,只是禪宗更重「智慧」的開顯,因此反對沒有目的的禪坐 如「曹洞宗」的「默照禪」,便是很有系統的禪坐法門,而「神通」也最易在這種禪定修行中爆發;「臨濟宗」的「話頭禪」也能進入「未至地定」的階段,雖然不能產生五神通,但是覺受已經異於常人。

據惠洪《智證傳》的記載,雲門宗的洞山清稟禪師就曾在宴坐之時,將螞蟻拖著蜻蜓上階梯的7《警德傳燈錄》卷九,《大正藏》第五十一冊,頁266a 佛學論文集十三之五 從禪宗思想特質談禪與華嚴哲學的融通處 陳弘學 聲音,聽成工人拖著木頭而過8因此若以修行方式而言,禪宗可能是可以產生最多神通事蹟的一宗,可是我們卻絕少看到這樣的資料,至於公案用語如「喫茶去」、「活在當下」、「平常心是道」9 等,都與現世生活息息相關,而無半點神秘色彩因此單以這點來看,禪宗可以說是佛教之中,體現儒家人文現世性格最深的一支 (三) 寬廣的容受性 中國禪宗自達摩東傳後,鮮明地樹立起「不依文字」、「教外別傳」的色彩當然這是一個概約性的敘述,禪門之中自有分歧與差異,本文無法一一敘述但是整體而言,中國佛教中禪宗對於經典依賴度最小,其教法往往以不合邏輯的對話,打破常人對於語言文字的執著有趣的是標榜「言語道斷」10 的禪宗,卻是《大藏經.諸宗部》中著作最多的一門禪宗祖師以大量的「語言文字」論述「語言文字」的侷限,頗有《圓覺經》中「自斷其首」的味道也許正因為這種「不依文字」卻又「不離文字」的特性,使得禪宗成為一支容受性特強,幾乎能與各宗對話的宗派。

首先以思想淵源來看:禪宗「明心見性」的主張,是「如來藏」思想的繼承禪宗五祖以前主尊《楞伽經》,《楞伽經》便是結合如來藏思想與唯識思想的經典又禪門有「逆轉第六意地用功」的修行法門,這點顯然吸收唯識的觀點 8 參閱《智證傳》第五十三則,《卍續藏》第一一一冊,頁198 9 此為馬祖道一禪師語,後為南泉普願禪師繼承發揚,參閱《景德傳燈錄》卷二十八,《大正藏》第五十一冊,頁440a 10 此語本出六十卷本《華嚴經》:「遠離取相真實觀,得自在力決定見,言語道斷行處滅」多於表示第一義實相斷絕言語、思慮時用之見《大正藏》第九冊,頁424c 佛學論文集十三之五 從禪宗思想特質談禪與華嚴哲學的融通處 陳弘學 此外禪宗雖不像「三論宗」般有系統地依照經論探討「空性」義理,然而禪宗所依的《金剛經》,便是中觀學派重要經典《大般若經》中的一部11經中「過去」、「現在」、「未來」三心了不可得的思想,即是空性義理的發揮單從思想淵源這一條線索思考,便能發覺禪宗的理論架構中,本身就內建了吸收各家思想的可能 再以歷史現象而言:禪宗與淨土宗在思想上似乎無甚關連,但是佛教史上,禪與淨土可以說是合作最久的兩家初唐以前,禪家視淨土為引導愚心之「方便說」。

但自開元初,慧日法師(680~748A.D.)提倡戒淨並行、禪淨雙修後,這種修持法門成為最主要的方式有名者永明延壽大師(904~975A.D.),更是大力弘揚禪淨雙修的重要人物,奠定宋代僧俗禪淨雙修的風氣,直到今天依舊流行不衰 如今藏傳佛法逐漸流行於東西方,世人對於藏傳佛教始有較為全面的認識,中國禪宗與藏傳佛法立刻又能展開交流,例如在一九九八年五月,達賴喇嘛與聖嚴法師於紐約玫瑰廣場,展開第一次漢藏佛教對談許多人發現原來禪宗與密法有著許多的相似處,於是漸又流行所謂禪、密雙修的法門 上述種種跡象都讓人對禪宗豐富無比的彈性感到訝異,我們不知道如果禪宗不是中唐以後的佛教主流,代之而起的宗派是否也有如此強的容受性,但是禪宗這種「無所立而無所不立」 的性格,的確是其能夠挺立於歷史洪流,而不被淘汰的重要因素 為了更深刻及具體地說明禪宗的容受特性,第二部分我們以華嚴思想為研究主體,作為參互比較的對象 11 今本《金剛經》係後秦鳩摩羅什法師所譯,唐代玄奘法師則譯之為《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本出《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五七七〈能斷金剛分〉 佛學論文集十三之五 從禪宗思想特質談禪與華嚴哲學的融通處 陳弘學 三、禪與華嚴思想融通處 (一) 歷史淵源 首先從歷史角度觀察,禪與華嚴二宗很早便有深厚的淵源。

如畢生闡揚華嚴奧旨的華嚴四祖澄觀大師(738~839A.D.),最早依止寶林寺霈禪師出家,後來遊歷四方,廣學「三論宗」經典、與《大乘起信論》、《涅槃經》、《摩訶止觀》、《法華經》、《維摩經》乃至《吠陀》、五明、祕咒儀軌等各種學問在這段參學期間,澄觀大師曾經謁見牛頭山道欽禪師學習南宗禪法,也於慧雲禪師處深入研究北宗禪法12 澄觀大師為回答唐順宗為太子時所問心要法門,曾經寫了一篇〈華嚴心要觀〉,其中便是運用禪法的觀點解釋華嚴心要: 至道本乎其心,心法本乎無住無住心體,靈知不昧,性相寂然包含德用,該攝內外能深能廣,非有非空不生不滅,無終無始求之而不得,棄之而不離迷現量則惑苦紛然,寤真性則空明廓徹雖即心即佛,唯證者方知然有證有知,則慧日沈沒於有地;若無照無悟,則昏雲掩蔽於空門……至道本乎其心,心法本乎無住無住心體,靈知不昧,性相寂然包含德用,該攝內外能深能廣,非有非空不生不滅,無終無始求之而不得,棄之而不離迷現量則惑苦紛然,寤真性則空明廓徹雖即心即佛,唯證者方知然有證有知,則慧日沈沒於有地;若無照無悟,則昏雲掩蔽於空門……13我們若將標題抽去,絕大多數人一定都會以為這篇文字出自哪位禪師的開示,尤其開頭「至道本乎其心,心法本乎無住」一語,與《金剛經》「應無所著而生其心」的義理顯然一致。

澄觀大師的嗣法弟子五祖圭峰宗密禪師(780~841A.D.),本身也是廣12 參閱《宋高僧傳》卷五,《大正藏》第五十冊,頁737a 13 本文收於《華嚴疏鈔》第十冊附錄,又見《景德傳燈錄》。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