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语文教学中创新与继承的一些思考

上传人:l****6 文档编号:39078764 上传时间:2018-05-11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2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语文教学中创新与继承的一些思考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关于语文教学中创新与继承的一些思考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关于语文教学中创新与继承的一些思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语文教学中创新与继承的一些思考(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关于语文教学中创新与继承的一些思考近几年来,随着“新课标”的贯彻,语文的创新教育观念和方法提得更加响亮,给语文教学的天地又吹进了一股强劲的春风,注进了新的活力,也让搞了几十年语文教学教研工作的同行们大换了一次脑。语文教学呈现了前所未有的新气象,焕发出无限的生机。但我们静下心来仔细地想一想,看一看,是不是我们现在所提倡的创新教育就是一片大好,是不是其中就一点缺陷和遗漏都没有呢?传统的语文教学的一些方式方法是不是过时了。是不是都该抛入历史的垃圾堆呢?本文想就这个问题谈一谈我个人的一些见解和看法。一、传统的语文教学观念和方法的功与过传统的语文教学,我们没有必要也不应该低估它的价值,它生存和发展了几

2、千年,一定有它的生命力,一定积淀了很多有价值的东西。因此,挖掘和发扬其中有生命力和有价值的部分很有必要,也是我们应该继承下来的一种文化遗产。他有价值的方面太多了,我们略举几点。1传统的语文教学讲究“传道”。 “传道、授业、解惑”就是对教师的一个基本的要求。我们灿烂多彩的古代文化就是在无数的先辈们的“传道”中一代又一代交给到了我们的手里。保存我们本土文化的一个基本途径就是我们的 S 思想。在西方发达的法国,还采用了比较封闭的特有方式保护他们的文化,使其不失去文化之根、民族之魂魄。这样想来,对我们传统的语文教学“传道”的继承就非常的必要了。这与现在所提倡的“创新”一点也不相违背。 2传统的语文教学

3、讲究诵与记。我们知道,古代的语文教学,学生一进学堂基本上就是认字、诵诗,开始是比较短而浅显的内容,然后逐渐加难加深。这种以记忆为基本的语文教学模式下诞生了一代又一代的大学者、大学问家、大文豪,也诞生了一个又一个大思想家、改革家。3传统的语文教学讲究熏陶、感染。 2语文教学有别与其他学科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有它的特殊性,不同于自然学科,在其教学中更多注重环境气氛,要求教师有渊博的学识的同时,也要求教师有更高的人格魅力、风度、气质,教师的这些方面本身就是对学生的一种无形的教育和影响古人也强调“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就是要求学生将知识

4、与社会与实践相结合,从而提高自己的知识与能力,从而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传统的语文教学中的方式与方法有价值的方面是很多的,但我们也应该看到它也有很多不好的方面。首先,是“高耗低效”。其次是片面理解知识和能力的关系。中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误区是:没有辩证地如实地理解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的关系。 那么如何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呢? 二、要把学生学到的语文知识转化为能力 1.就教学内容而言,把语文知识不断地深化、细化、系统化,结果导致学生无所适从,负担过重。 2.就教学方法而言,因为不少语文知识如专门的术语、概念、规则等都是学生未曾听说过的,教师就可能满堂灌输,而学生只是被动地听课。结果只是记住了一些概念而已

5、,对语言的运用能力却十分的令人不满意。 3就教学目的而言,容易产生本末颠倒、主次易位的结果。 教师在课堂上传播必要的知识和概念,本应该紧紧依附于课文的语言材料,始终着眼于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但由于教师的认识发生了偏差,结果让学生围着这些知识、概念打转,把好端端的课文丢在一旁,把活生生的语言和充满生命活力的语言材料放置一边,而把语文知识上升成为学习的目的和中心,这就难免失之毫厘,差以千里了。 4知识要求分门别类,能力重在综合运用。语文知识包括的范围很广,如要认真研究,必然要求分门别类。但一旦谈到学生的语文学习,情况就不同了,我们并不3要求学生成为精通各类语文知识的专家,只是希望他们切实提

6、高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而运用语言文字的特点就在于综合性,哪怕是简单的一句话,写下的几行文字,都会包含各种不同的语文知识在内。这就在语文教学中产生了一个尖锐的矛盾:学生既然不可能先分门别类地学完系统知识,然后才开始执笔作文,开口讲话,那又该怎样将这些自成系统的语文知识有效地渗透在语言的综合运用中去呢?总之,传承了几前年的语文教学模式也有很多的劣根,这是必须加以改革的,我们现在所提倡的语文的创新教育的也势在必行,但反观我们这几年所搞的创新教育改革是不是都是那么的好,就没有可以商榷的地方?我就这个问题也谈谈我个人的一些看法。 三、语文创新教学中误区近些年来,我学习了不少课,从收录机到演示台,从手提电

7、脑到投影仪,花样翻新,长枪短枪一大堆,在一场场闹哄哄的游戏中,皆大欢喜地结束了一堂课,而赚得台下一片掌声。至于学生们学到了什么,没有时间,也不可能去逐一了解。语文课要有语文的文化、文字的特色,可很多的所谓示范课我的感觉却是一种多媒体的鉴赏课了。有好些经历过各种各样的“洗脑”的同行们感叹:不洗脑还不知道教书是怎么回事,这一洗脑竟然不知道怎么上讲台了,你看,这是不是有点啼笑皆非。凡是成功的“教学模式”,都是优秀教师们长期教学经验的积累和升华,是他们“高素质”、 “厚功底”的综合体现。不少语文教师反映那些优秀教师的课确实上得好,但自己学不了,其原因盖在于此。至于功力不够而又急于构建新的“教学模式”,

8、或是满足于堆砌一些“新术语”,那就不可取了。 “学不了”怎么办?通常的回答是“提高自己的素质”。这样回答自然没有错,问题是提高素质是漫长的过程,当前怎么办?少数语文教师全面提高素质以后,也许可以成为又一批“教学新星”,但大多数教师怎么办?看到这里,大家也许会感到研究“可操作的、有实效的办法”是多么切合实际了。与其眼睛向上,急于求成,构建“整套”的“全新”的4“教学模式”,还不如脚踏实地,逐项进行,围绕一些“可操作的作法”共同研究,彼此揣摩。没有疑问,这种研究和揣摩不是你攻倒我,我否定你,而是“同中求异”不断的积累、充实、补充。 传统的东西,传统语文教学的方式方法有很多是有生命力的,也是很有价值的,我们在研究语文的创新教育的时候,一是不要忘记了我们几千年来所积淀下来的精华的方面,二是不要忘了语文教学的特殊性。只有更好的继承了,才能更好地创新,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探索出适合我们自己的语文教学的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医学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