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温阳学派的起源与现代应用

上传人:l****6 文档编号:39077867 上传时间:2018-05-11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4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儿科温阳学派的起源与现代应用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儿科温阳学派的起源与现代应用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儿科温阳学派的起源与现代应用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儿科温阳学派的起源与现代应用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儿科温阳学派的起源与现代应用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儿科温阳学派的起源与现代应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儿科温阳学派的起源与现代应用(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儿科温阳学派的起源与现代应用【摘要】 儿科温阳学派,肇始于陈文中,光大于徐小圃、江育仁,在当代临床有广泛的应用,可用于多种儿科疾病,彰显中医药治疗的优势。 【关键词】 中医儿科;温阳学派;起源;现代应用1 儿科温阳学派的建立儿科温阳学派起源于南宋陈文中,陈氏撰小儿病源方论4 卷(1241 年)、 小儿痘疹方论1 卷(1253 年),力倡固养小儿元阳,以擅用温补扶正治疗见长。明代刘凤在幼幼新书序中说:“宋以来吴之专家者,曰陈曰钱二氏,陈以热,钱以凉,故有火与水喻者。 ”可见儿科温、凉两大学派始于宋,陈文中与钱乙齐名,他们的学术观点对儿科学的形成和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陈氏的温阳学术思想主要体现于

2、以下方面。11 强调脏腑娇嫩,立论元阳为本我国现存第一部儿科专著颅囟经提出:“凡孩子三岁以下,呼为纯阳,元气未散。”宋钱乙祛邪擅用苦寒攻克,扶元重在滋肾益阴;董汲为小儿疮疹立凉泻解毒诸方。陈氏不拘于前辈医家所论,经多年临床体验,提出了元阳为本、亟当固养的学术观点。陈文中强调小儿体质特点为脏腑娇嫩,病理上易见阳气不足的证候。他说:“夫小儿脏腑娇嫩,皮骨软弱,血气未平,精神未定,言语未正,经络如丝,脉息如毫。 ”(小儿病源方论惊风)又说:“小儿一周之内,皮毛、肌肉、筋骨、髓脑、五脏六腑、荣卫气血皆未坚固,譬如草木茸芽之状,未经寒暑,娇嫩软弱。 ”(小儿病源方论养2子真诀)认为小儿脏腑娇嫩,发育尚未

3、完善,年龄愈小则阳气愈加相对不足。因此,应当注重调护摄养,使其元气充盛,方能迅速长养。素问生气通天论云:“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 ”指出了阳气在人体的重要地位。小儿处于生长发育时期,更赖阳气之温煦。陈文中提出:“盖真气者,元阳也。 ”“无病者在乎摄养如法,调护正气。 ”有病时更应重视“温养正气”、 “固养元阳”。陈氏注重五脏之气,对脾肾阳气尤加刻意固护。陈文中分析小儿阳气之不足有先、后天的各种原因。元阳受于先天,禀赋命门火衰,自然脏腑虚寒。胎禀不足,责之孕妇饮食不调,取冷过度;不劳力,不活动,致儿如“阴地中草木,少有坚实者”(小儿病源方论养子真诀)。出生之后,先天肾气又赖后天脾

4、土生化而不断补充。乳母应注意自身调摄,勿以冷气伤及小儿。小儿饮食“吃热、吃软、吃少则不病,吃冷、吃硬、吃多则生病”;养子有十法,其中包括“要背暖”、 “要肚暖”、 “要足暖”、 “脾胃要温”等(小儿病源方论养子真诀),这些都是固护脾肾、防止阳气受戕的具体措施。陈文中极力反对对小儿妄施牛黄、轻粉、朱砂、黄连等寒凉伤阳损气之品,认为“冷则败伤真气” (小儿病源方论惊风门)。新生婴儿下胎毒勿服轻粉、朱砂, “只宜用淡豆豉煎浓汁,与儿饮三五口,其毒自下,又能助养脾元,消化乳食” (小儿病源方论养子真诀)。12 擅用温补扶正,悉心固养元阳陈文中注重小儿生理上阳气不足和病理上易虚易寒的特点,在小儿时病和杂

5、病的治疗中时时顾护阳气,认为“药性既温则固养元阳” (小儿病源方论养子真诀),3以擅用温补扶正见长。他将温补法广泛用于多种病证及疾病的不同阶段,只要有阳气不足见证,辄即取之,形成了鲜明的学术特色。121 元阳不足,温壮固真正气以元阳为根,温补扶正首在壮其元阳。陈文中以八味地黄丸主治禀赋命门火衰、病久元气耗损诸证。此方本出仲景,钱乙用治肾虚去附桂而为地黄丸,陈氏复其原貌以温元阳,一减一增,两家观点泾渭分明,即便对于“禀赋肾阴不足,或吐泻久病津液亏损”者,陈氏亦宗“无阳则阴无以生”之意,应用加减八味丸,于滋阴补肾之品中伍肉桂一味,以鼓舞阳气。陈文中指出小儿冷证的证候特点有“面白光白,粪青色,腹虚胀

6、,呕乳奶,眼珠青,脉微沉,足胫冷” (小儿病源方论养子真诀),包括了五脏虚寒之象,而以元阳虚衰为本。在治法上除八味地黄丸温壮元阳之外,又有多种变法,如脾肾阳衰、腹胀足冷之二圣丸,阳气不温、肠滑泄泻之肉豆蔻丸,下元虚冷、风痰气逆之油珠膏,肾元不足、寒痰壅塞之芎蝎散等。他特别强调先后天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重视脾肾并治,立补脾益真汤,融温阳、益气、助运、涤痰、祛风于一体,又按不同见症随证加减,广泛用于多种虚寒证候的治疗。122 脾土虚寒,温运消阴脾胃居中属土, “若脾胃全固,则津液通行,气血流转,使表里冲和,一身康健”, “若冷,则物不腐化,肠鸣、腹痛、呕哕、泄泻等疾生焉”(小儿病源方论养子真诀)。

7、陈文中倡小儿太阴不足之说,根据脾的生理特性和临床证候特点,提出了“脾土宜温,不可不知也”(小儿病源方论养子真诀)的治疗原则,用四君子汤、五味异功散、六君子汤、补中益气汤等温脾益气健运之方治疗不思乳食、饮食停滞、泄泻、4呕吐等脾胃虚弱证候。对久病脾虚及肾患儿,更于补脾之外助以温肾,如十一、十二味异功散,均取肉桂、诃子、肉豆蔻、附子之类。扬州安通判子一案,为头温足冷、腹中气响、涎潮、搐搦之慢惊风证,陈氏欲与油珠膏,府判曰:“小儿纯阳,热即生风,何敢服附子、硫黄!”文中曰:“若与朱砂、脑、麝等凉剂,断然不救当温养正气,气盛则寒痰消,腹中不响,其搐自止。 ”用油珠膏八服,后以补脾益真汤而愈(小儿病源方

8、论惊风引证)。陈氏辨证功力于此可见。123 热病正衰,扶元托毒陈文中治疗小儿痘疹等时行热病,亦以擅用温补救急见长。他所用温补者,俱属邪盛正衰,病毒内陷之证,此时若不予温托培元、扶持正气,则无力驱邪托毒外泄。他列举痘疮应用温托的指征为:不光泽,不红活,不起发,不充满,不结靥,不成痂,而痒塌烦躁喘渴及宣解太过,误食生冷,中寒泄泻,倦怠少食,足指逆冷等症者。他喻道:“大抵遇春而生发,至夏而长成,乃阳气熏蒸,故得生成者也。 ”故“表里俱实者,其疮易出易靥,表里俱虚者反是”(小儿痘疹方论)。他常用参芪内托散、木香散、异功散等方扶正托毒,书中并列举了他以温补托毒治愈痘疮逆证的多宗验案。陈氏论痘疮证治多言温

9、托,此举颇招非议。如朱震亨评曰:“陈氏方诚一偏论多用桂、附、丁香等燥热药,恐未为适中也。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儿科下)其实,陈氏治痘并非限于温托一法,他对毒在肌表者用消毒散,热毒肿痛者用解毒汤,血热毒盛者用犀角地黄汤,表里实热、大小便不利用大连翘饮,上中二焦热炽用凉膈散,俱属清热解毒之正治法。陈氏论痘侧重温补托里,只不过是补钱、董惟用寒凉之不足,使痘疮治法趋于完备罢了。5124 权衡消长,祛邪安正陈文中善于权衡不同证候中的邪正消长关系,灵活地应用祛邪和安正并进、温补和凉泻兼施的方法来处理虚实兼夹的病证。对于以邪盛为主的证候,他在逐邪之中不忘顾护正气,使邪去而元气不伤。治重症水痘之参汤散,为

10、发表散邪、疏泄内热之峻剂,于解表清里诸药中伍人参一味益气扶正;治斑疹稠密身热之鼠粘子汤,以清热解毒为主,亦配以黄芪、当归顾护气阴,概为保元而设,用心良苦。邪正交争之际,他善于辨别虚实轻重,灵活地采用寒温相伍的治法。如痘疮壮热,数日不止,更无他症者,为邪正相持之征,他处以柴胡麦门冬散。取柴胡、龙胆草清热解毒,黑参、麦门冬凉营护阴,人参、甘草益气扶元,清中寓补,邪正兼顾,方意严谨。热病后期,余烬未灭,正气耗伤,则以扶元复阴为主,佐以清解余邪。如治积热及痘后咽喉肿痛、口舌生疮、齿龈宣肿之甘露饮子,便在生熟地黄、天麦冬、石斛等甘寒益阴之外加黄芩、茵陈清解。痘疮已靥,身热不退者,辨其证属气耗津劫,则用人

11、参白术散,在扶脾益胃之中稍佐轻宣散热之品。陈文中创立儿科温补学说,与凉泻学说相得益彰,使中医儿科学成为一门系统的、完善的临床学科,对于儿科理论和实践体系的确立起了积极的作用。2 儿科温阳学说的传承2. 1 明清两代医家稚阴稚阳论生理6宋代之后,医界流派峰起,名家辈出。在儿科领域,以陈文中为代表的温补学派和以钱乙、董汲为代表的凉泻学派影响最大。清代陈复正云:“喜行温补者,动称乎文中;专用凉泻者,祖述乎仲阳。 ”(幼幼集成)陈氏元阳不足论奠立了儿科温补学派的理论基础,后世医家在此基础上传承,不断充实、发展。明代薛铠、薛己在五脏之中尤其重视脾、肾二脏。 保婴撮要脾脏为脾病立方,寒水侮土用益黄散,脾土

12、虚寒用干姜理中汤,脾土虚弱用人参理中汤,脾肺气虚用五味异功散加防风、升麻等。可见薛氏治脾病偏于温补,与陈文中温补学说一脉相承。万全片玉心书小儿治法说:“小儿纯阳之体,阴阳不可偏伤。 ”可见万全认为纯阳并非盛阳,而是小儿阴阳皆未充盛,均需慎防耗伤。张景岳强调小儿元气无多,他说:“天之大宝,只此一丸红日;人之大宝,只此一息真阳。孰谓阳常有余,而欲以苦寒之物伐此阳气,欲保生者,可如是乎!” (类经图翼大宝论)清代吴瑭在温病条辨解儿难俗传儿科为纯阳辨中鲜明地提出:“古称小儿纯阳,此丹灶家言,谓其未曾破身耳,非盛阳之谓。小儿稚阳未充、稚阴未长者也。 ”认为男子 1624 岁、女子 1421 岁,才能“阴

13、气长而阳亦充”,在此之前,阴、阳都处于稚嫩不足状态。吴塘的这一观点已经成为儿科学术界的共识。清代陈复正认为:“夫人有生,惟此一气,易亏难复,何可轻耗!”“斯能补救当代赤子元气于后天,便亦培植后代赤子元气于先天,而寿世于无疆矣。 ”(幼幼集成初生护持)余梦塘“真阴有虚,真阳岂有无虚”的观点(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儿科上),都是对陈氏学术思想的继承和发展。22 徐小圃、江育仁回阳救逆挽危症7近代儿科名医徐小圃在哲嗣患“伤寒”濒危、束手无策之际,被好友祝味菊(人称“祝附子”)回阳救逆挽回,自此由主清转而主温,处处以卫护人体阳气为重,治好了许多重危病证,名闻遐迩,成为近代儿科温补学派的杰出代表。徐氏认为

14、,小儿以阳气为本,一旦护养失宜,寒暖失调,则外易为六淫所侵,内易为饮食所伤,发病之后,容易出现种种阳气受损之症。阴为体,阳为用,阳气在生理状态下是全身动力,在病理状态下又是抗病主力,此在儿科尤为重要。徐氏推崇陈复正“圣人则扶阳抑阴”之论,方案中常有“气阳不足”、 “气阳式微”、 “阳虚湿盛”等语,治疗时则常采用温阳扶正等治法。徐氏对于热病伤阳之里虚寒证善用附子,应用指征为:神疲、色白光、肢冷、脉软、舌润、小便清长、大便溏泄不化,但见一二症,便放手应用,认为若必待少阴证悉具而后用,往往贻噬脐莫及之悔。另外,川乌散寒止痛,多用于寒证腹痛;肉桂引火归元,常用于下元虚寒。益智仁、补骨脂、淫羊藿等均系温

15、肾扶阳之品,在遗尿、虚寒泄泻、阳虚水肿等症常常配用。龙骨、龙齿、牡蛎、磁石等,平肝潜阳,重镇安神,屡用治虚阳上僭或肝风内动之暑热证、惊风、不寐、眩晕等。徐氏采用温阳药物回阳救逆,曾救治了许多时行疾病危重变证患儿,并在现代被广泛学习应用。江育仁教授认为,小儿处在生长发育旺盛时期,其物质基础是阴、阳、气、血。生者赖阳以生,长者依阴而长,阴阳两者相辅相成。小儿患病后往往出现“易寒易热,易虚易实”的病理变化,特别是某些重症病例,如急惊风、暑温等,在高热、抽搐风火相煽的实热闭证同时,可因正不敌邪而突然出现面色白光白、肢厥汗冷等阳气外脱之虚脱证。江老为了探讨小儿疾病过程中出现阳气暴脱之规律,曾对 300

16、例住院病历作了回顾分析,其中属于抢救的 61 例危重病儿,在治疗上运用参附为主回阳救逆的 36 例,用生脉散加附子、龙骨、牡蛎气阴并治的 12 例,单纯用清热养8阴、苦寒解毒的 13 例。说明温阳法的临床运用并不少见,尤其肺炎、肠炎、菌痢等,发病初期均属热证,在病程中并发心力衰竭、循环衰竭、休克先兆,可突然出现面色灰滞或苍白,神情淡漠,肢端不温,脉息细数无力等阳气不足证,属于温病中的坏证和变证,如果拘泥于温病不能使用温药戒律,则必坐视其虚脱待毙。3 温阳学说的现代临床应用儿科温阳学说源远流长,代有发挥。但是,儿科临床的常见病种从古至今有很大的变化,怎样继承发扬温阳学派的学术精粹,造福于当今儿童,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现仅就个人学习和应用的体会,抛砖引玉,就教于同道。31 温振心阳吴鞠通尝谓:“伤寒一书,始终以救阳气为主。 ”提出在外感疾病中要慎防阳气虚衰。其中在儿科,尤以肺炎喘嗽中出现心阳虚衰较为常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医学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