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图形运动(必修一)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3907361 上传时间:2017-08-13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94.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地理图形运动(必修一)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高中地理图形运动(必修一)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高中地理图形运动(必修一)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高中地理图形运动(必修一)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高中地理图形运动(必修一)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地理图形运动(必修一)》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地理图形运动(必修一)(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内容提要地理图像系统是地理信息的重要载体,可以直观、形象地展示地理事物的形态特征、数量特征和时空分布特征,也可以表现地理原理和地理规律,是地理知识的综合体,也是地理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图形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可以帮助学生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掌握阅读和使用各种图像系统对培养学生的注意力、观察力、思考力,判断力、记忆力,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图文结合、以图导学,引导学生学会读图,学会对地图信息加以分析运用,提高学生读图能力,引发学生的地理知识联想,开拓思路,启发思维,发展智力,是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它对于地理学科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

2、图形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近年来,天津高考地理学科越来越重视对图形信息的利用。提高学生读图能力,引发学生的地理知识联想,开拓思路,启发思维,发展智力,是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它对于地理学科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但是,在多年教学中,我发现许多学生读图能力低,甚至连最基本的世界地图都认不好。造成学生读图能力低的主要原因有:1、在教学手段上,虽然现在学校多媒体设备比较齐全,但是在课上使用简单化,学生被动地接受学习;或图像运用少,一堂课几乎没用什么图;或只把图像作为教师讲解之用。2、教师没有精心设计所选的地理图像,选图不典型,在图像运用上,教师讲得多,引导得少,学生缺乏学习的自

3、主权,只能亦步亦趋地“跟”教师走,独立思考、自我表现机会少,缺乏学习兴趣,学生不能主动参与学习,读图能力难以提高。3、地理教学内容与生活联系较少,学生缺乏实践和应用,阅读和使用地图的知识和技能难以巩固。4、受教学环境限制,地理挂图内容复杂、清晰度差,很多教学挂图上的符号、注记等坐在教室中后部就看不清了。上课时,老师指图,学生揣摩。学生难以建立正确的空间概念,从而增加地理学习的难度。在地理教学中通过多媒体、以图导学等手段,教师要培养学生以下几种能力:形成识图能力:能识别各种类型图像系统,如地理统计图表、地理原理图、逻辑关联图、景观图等的判读。形成读图析图能力:能根据各种类型图像系统挖掘其包涵的各

4、种显性和隐性的地理信息,特别是隐性信息,它往往是解决问题的关键。能根据所分析出的图上信息,进行综合、归纳和推理,解决实际问题。我在课堂上注意培养学生以下能力:首先,要引导学生掌握读图的基本程序,培养学生读图技能。目前很多学生连世界地图都不能认全,知识积累太少。所以平时注意多提供地图资源,让学生熟悉,这既包括整体图,也包括局部图,从不同角度,不同方位,不同形式等方面介绍一些常见图形。读图要注意地图的名称、图例及重要的地理界线,以此确定图的类型、地域范围等。读图一般采取以下几个步骤:(1)识别图像类型,明确读图目的;(2)认别图例,了解方向和比例;(3)认真读图,弄清问题。第二,训练学生绘图制表、

5、缺图补图的技能,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绘制图表、缺图补图”要求学生能模仿、记忆、想象,做到眼、手、脑并用,有利于加深对地理知识的记忆和理解,这也是读图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例如在学习地球运动这一章节时,我会引导学生画二分二至日的光照图,我先在黑板上画夏至日侧视图,讲解环节:画出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地轴,然后找出太阳直射点,连接太阳直射点与地心连线,反向延长,得出直射光线,画出晨昏线标出昼夜半球。画完后找一位同学按照以上步骤画出冬至日太阳光照图,其他同学在下面画。画完后让学生判断对错。侧视图画完后再引入南北半球俯视图的光照图,方法参照上面。通过学生的动手绘画过程,能加强对地图的认识,从而达

6、到强化学生地图意识的目的。第三,要利用“一图多思、多图并用” ,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和归纳思维的能力。因为地理事物及各种地理要素常常结合在一起,相互之间有紧密的联系,这些联系可以通过地图准确地反映出来,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对地理知识进行归纳、综合,使学生学会一图多思、一图多用。例如学会画南北半球的俯视侧视光照图后,要把地方时的问题结合进来,一起学习,在图上认清赤道线,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0 度经线等等,找到晨昏线,根据晨线与赤道交点地方时是早晨六点,昏线与赤道交点是晚上六点的特点,确定各条经线地方时,让学生学会计算地方时和区时,判断图形表示的时间,找出晨昏线,判断特殊点的昼夜长短情况,判断各地正

7、午太阳高度角的最值范围,判断地理坐标等等。然后当堂出示小篇练习,就地巩固。 (见下面小篇练习)1、读“太阳光照图” (阴影表示黑夜,非阴影表示白天) ,回答下列问题。(1) 在图上画出太阳照射光线。(2) 图中 EF 线的名称叫_。(晨线、昏线)(3) 该图表示北半球的节气为_此时正午太阳高度角达到一年中最大值的范围是_,最小值的范围是 。(4) 此时此刻,A、B、C、D 四点中太阳高度小于 0 的是_,等于 0 的是_,大于 0 的是_。(5) 该日 A、B、C、D 四点中,正午太阳高度最小的是_,正午太阳高度大的是_,白昼时间最长的是_。(6) 此时此刻,A 点的地方时是_,C 点的地方时

8、是_。D 点的日出时间是_。这一天 C 点的昼长是_ ,B 点昼长 。2、读右太阳光照示意图,完成下列要求: (1)此图表示_半球。(2)此图所示日期是_,北半球节气是_。此时正午太阳高度角达到一年中最大值的范围是 ,最小范围是 。(3)图中各点中,白昼最长的是_点,白昼最短的是_点,二者相差_小时。(4)图中各点中,此时为早晨 6 点的是_。C 点的时间是_点。北京时间为_点。(5)图中各点中,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可达到 90 度的点是_,自转线速度最大的是_,它和图中_点的角速度相同。 (6)在图中标注太阳直射点 M,其地理坐标为_。通过“一图多思、多图并用” ,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使学生的

9、认识不断深化,思维程度逐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有效培养。对同一幅图还可从多个角度进行观察和思考,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例如:“物质循环示意图” ,若是从地壳物质循环的角度分析,图中四个方框分别表示岩浆、岩浆岩、变质岩、沉积岩中的哪一个;若从水循环角度分析则又是表示蒸发、降水、地表径流、地下径流中的哪一个方面;如果表示热力环流,哪是高压哪是低压等等。这样,经常性进行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训练,对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将大有好处。地理教学中应注意多渠道地进行地图教学,注意图的变式,从而提高学生的地图意识及思维能力。第四,要注意图像系统的整体性、规律性、特殊性,培养辨证思维能力。有时需要将地图某些组

10、成部分分割开来,以突出某一空间或某一地理事物或现象的空间,在读图时要求学生不能只了解一幅图的概貌,还必须对图中局部地区、个别事物有所认识、分析和了解。如在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中,马达加斯加岛东部、巴西东南部澳大利亚东北部都有热带雨林气候分布的特殊现象,需要简单了解其原因。分析世界主要洋流图时也要结合世界地图位置,记洋流名称。学习黄土高原时要把黄土高原还原到我国地形图中去,了解它在我国的具体位置。学习理想大陆自然带分布示意图时,可以假设理想大陆是把亚欧大陆和非洲连在一起,方便同学们理解。第五、指导学生掌握图文变换的方法,学生除要学会正确认识地图,熟悉地图、阅读地图和绘制地图,更重要的是能够做到图像

11、与文字的转换,即能用文字、图像或变换图像,来说明地理原理,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培养学生读图分析能力。例如学习地质作用中的外力作用时,学生不理解何谓风化、侵蚀、搬运、沉积作用。因此我在课堂上展示出球状风化地貌,阐明风化;展示长江三峡、瀑布、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阐明流水侵蚀作用;展示桂林山水、路南石林、地下溶洞的图片,说明溶蚀作用;展示风蚀蘑菇、风蚀柱、风湿洼地,说明风力侵蚀作用;展示河口三角洲、山前冲积扇、冲积平原,说明流水沉积作用;展示沙丘,说明风力堆积作用。课后我又补充了骆驼山、老猫睡觉、魔鬼城、骷髅岛、科罗拉多大峡谷、东非大裂谷等图让学生判断其形成的原因,大部分学生课上兴趣非常浓厚,积极参与,很好的掌握了外力作用的有关知识,效果很好。课堂上我始终注意精心设计一些结构完整、信息简洁明了的地理图像,紧密围绕地理图像,有层次性、循序渐进地设置的包括读图、填图、绘图、析图等问题的练习,引导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对地理图像的理解,并及时反馈。从实践效果来看,这不仅巩固了学生对地理基本概念、地理基本原理和规律的掌握,训练运用图像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而且通过地理图像提出问题,使学生学会利用图像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培养了学生各种地理能力。以前初中对地理不感兴趣的同学现在成绩明显提高,面对图题不像以前那样没有思路,束手无策,而是学会的读图的步骤,有了自己的思维,成绩明显提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