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外治法对腹部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影响

上传人:l****6 文档编号:39072265 上传时间:2018-05-11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2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外治法对腹部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影响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中医外治法对腹部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影响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医外治法对腹部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影响》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外治法对腹部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影响(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中医外治法对腹部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 影响作者:林鸿国,陈志强,黄学阳,仉玮,蔡北源,曹立幸【关键词】 中医外治法;针灸;灌肠;中药外敷;胃肠功能;手术后并发症由于手术刺激、麻醉及腹部炎症等因素,腹部手术患者术后常出现胃肠功能紊乱,表现为腹胀、呕吐、排气排便障碍等症状。如何尽快促进胃肠功能恢复,直接影响着手术效果及预后。近年来,本院外科采用针灸、中药灌肠、吴茱萸外敷等中医外治疗法对促进腹部术后患者胃肠功能恢复效果良好,现将相关临床资料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2004 年 1 月2007 年 12 月于本院行腹部手术患者共 914 例,男性 419 例,女性495 例;年龄 1796 岁,平均(5

2、2.117.8)岁;其中胆囊手术 94 例,胆管手术 64 例,疝气手术 72 例,阑尾手术 109 例,胃癌及上消化道穿孔手术 155 例,肝脏手术 16 例,部分小肠切除术 35 例,结肠癌手术 148 例,直肠癌手术 50 例,胰腺手术 5 例,脾切除 8例,门脉高压手术 2 例,腹膜后肿瘤手术 3 例,全子宫切除 153 例。所有患者均在气管内全麻或(和)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下手术。术后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914 例患者采用针灸治疗者(针灸组)651 例,采用中药灌肠治疗者(中药灌肠组)108 例,采用中药外敷治疗者(中药外敷组)155 例。2 治疗方法2.1 针灸组2根据不同手术辨证

3、使用针刺及艾灸。术后 1224 h 开始治疗,每日 12 次,每次留针 30 min,艾灸 1520 min,3 d 为 1 个疗程。取穴:胃十二指肠手术:阳陵泉、足三里、支沟等;肝脏手术:太冲、合谷等;胆道手术:阳陵泉、阴陵泉、丰隆等;肠道手术: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支沟等;妇科手术:漏谷、足临泣、三阴交、肺俞、膈俞、脾俞等;其他手术根据具体情况辨证取穴。2.2 中药灌肠组予大承气汤厚朴 30 g,大黄(后下)30 g,枳实 30 g,芒硝(另溶)30 g辨证加减,每剂浓煎 200 mL,温度 3741 。术后 12 h 内经肛门插管高位灌注 100 mL,术后 24 h 再次应用同样的方

4、法灌注 100 mL。2.3 中药外敷组将吴茱萸 250 g 及粗盐 250 g 炒热后装入自置小布袋内,扎紧袋口,待温度降至6070 ,置患者腹部神阙穴;患者取仰卧位,每次 2030 min,每日 12 次。术后24 h 内即开始应用,至胃肠功能恢复。 3 疗效标准经治疗 72 h 以内肠鸣音恢复,有肛门排气或排便,无腹胀不适为有效;治疗 72 h 以上肠鸣音仍未恢复者,视为无效或效果不显著。4 结果(见表 1表 3)表 1 3 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略)表 2 3 组患者不同观察时间胃肠功能恢复情况(略)表 3 3 组患者胃肠功能恢复时间比较(略)35 讨论一般认为,术后胃肠功能的抑制时间可

5、持续 4872 h,胃肠功能抑制时间延长,可引起肠梗阻、吻合口瘘等严重并发症,导致手术失败。故如何在术后尽快的促进胃肠功能恢复,是围手术期处理的重大课题。因腹部术后患者具有胃肠道吸收障碍、胃肠功能紊乱的病理特点,内服中西药难以奏效,而注射用药尚无公认可促进胃肠功能恢复且安全可靠的药物;中医外治法具有操作简单、方法多样、效果确切、安全等特点,符合腹部术后患者的治疗要求,近年来逐渐为外科医师所青睐。腹部术后胃肠道功能障碍符合中医气机不畅的特点,“六腑以通为用”,“通”则胃肠功能恢复、腹痛腹胀症状消失。中医外治可通过诸如针刺、艾灸、中药灌肠、外熨、外敷、沐足、耳穴等多种方法调理气机,促进六腑气机的通畅,达到“内病外治”之效。近年来,本院在围手术期中医外治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笔者仅就针灸及中药灌肠、外敷的部分病例进行了总结,结果显示,经治疗后 72 h 内胃肠功能恢复者可达 90%左右,说明中医外治在腹部术后促进胃肠功能恢复方面确有疗效。而我们进一步的多种中医外治法联合规范治疗及作用机制的研究,将有助于推进围手术期中医外治的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医学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