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脑出血30例疗效观察

上传人:l****6 文档编号:39072220 上传时间:2018-05-11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西医结合治疗脑出血30例疗效观察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中西医结合治疗脑出血30例疗效观察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中西医结合治疗脑出血30例疗效观察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西医结合治疗脑出血30例疗效观察》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西医结合治疗脑出血30例疗效观察(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中西医结合治疗脑出血 30 例疗效观察【关键词】 脑出血 中西医结合疗法2001-012003-10,我们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脑出血 30 例,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全部 60 例均为本院神经外科住院患者,随机分为 2 组。治疗组 30 例,男 22例,女 8 例;年龄 4275 岁,平均 60 岁;病程 14 日;基底节区出血 23 例,脑叶出血 5 例,小脑出血 2 例;出血量20 mL 17 例,2030 mL 10 例,30 mL 3例。对照组 30 例,男 20 例,女 10 例;年龄 4073 岁,平均 59 岁;病程 13 日;基底节区出血 20 例,脑叶出血

2、 6 例,小脑出血 3 例,脑桥出血 1 例;出血量20 mL 9 例,2030 mL 19 例,30 mL 2 例。2 组病例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1.2 诊断标准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中脑出血的诊断标准1,并经头颅 CT 检查确诊。1.3 治疗方法 2 组均按常规处理,给予脱水、降低颅内压、稳定血压、预防感染、营养脑细胞及治疗并发症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中药。急性期(发病后 1 周内)采用2宁血法。治以清热凉血、化痰熄风为主。基本方:生地黄 20 g,白芍药 20 g,牡丹皮 15 g,川牛膝 15 g,黄芩 15

3、g,栀子 15 g,胆南星 15 g,天麻 15 g。肝阳暴亢加钩藤 15 g、石决明 20 g;风痰偏盛加制半夏 15 g、茯苓 20 g;痰热腑实加全瓜蒌 15 g、大黄 15 g、芒硝 20 g。恢复期(发病 1 周以上)采用活血法。治以活血通络、祛瘀消肿为主。药用:桃仁 15 g,川芎 15 g,丹参 15 g,赤芍药 15g,葛根 15 g,三七粉(冲)5 g。每日 1 剂,煎汁 250 mL,分 23 次口服或鼻饲(三七粉冲服)。2 组均 20日为 1 个疗程。1.4 疗效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进行临床疗效评定2。治愈:症状、体征消失,基本能独立生活;好转:症状、体征好转,能

4、扶杖行走,或基本生活能自理;未愈:症状、体征无变化或未达上述标准。同时复查头部 CT,以残留血肿量评定血肿吸收情况:残留血肿量25%为基本吸收,26%50%为大部分吸收,51%75%为部分吸收。1.5 统计学方法计数资料采用 2 检验,以 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 结 果2.1 2 组疗效比较治疗组 30 例,治愈 17 例,占 56.67%;好转 11 例,占 36.67%;未愈 2 例,占6.66%。总有效率 93.34%。对照组 30 例,治愈 5 例,占 16.67%;好转 17 例,占356.67%;未愈 8 例,占 26.66%。总有效率 73.34%。2 组总有效率比较

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2 2 组血肿吸收情况比较治疗组 30 例,基本吸收 18 例,占 60.00%;大部分吸收 10 例,占 33.33%;部分吸收 2 例,占 6.67%。对照组 30 例,基本吸收 8 例,占 26.67%;大部分吸收 12 例,占 40.00%;部分吸收 10 例,占 33.33%。2 组基本吸收率和大部分吸收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脑出血产生主要由于脑组织局部出血,血肿形成所引起的脑水肿、脑组织受压、推移、软化、坏死等3。给予脱水、降低颅内压、稳定血压、加快血肿吸收治疗是关键。应用甘露醇、速尿等脱水剂治疗可很快降低颅内压,减

6、轻脑水肿,但西药尚无有效药物消除颅内血肿。中医学认为,出血为离经之血,故脑出血属于血瘀范畴。清代名医唐容川血证论提出止血、消瘀、宁血、补血为治疗血证的四大要法,由于脑出血不同于其他血证,我们认为宁血、活血应为基本治疗原则。为避免脑出血患者入院后出血范围扩大或再次出血,不主张早期特别是出血活动期用活血化瘀法治疗。针对脑出血急性期以风、火、痰、热等标实证为主的病机特点采用宁血法,宁血指用药勿过于温燥,以免耗血动血引起再次出血,寓清热凉血、平肝潜阳、化痰熄风之意。中药方中生地黄性寒、味甘苦,清热凉血,牡丹皮性微寒、味苦辛,清热凉血、活血散瘀,二者共为君药;白芍药柔肝止痛、养血补阴,黄芩凉血止血、清热

7、泻火,二者共为臣药;天麻熄风止痉,平抑肝阳,祛风通络,胆南星清热化痰、熄风定惊,栀子凉4血解毒、消肿止痛,共为佐药;川牛膝活血化瘀,引血归经,为使药。诸药合用,起到清热凉血、化痰熄风的作用。恢复期病情已趋稳定,应转入活血为主治疗,以尽快消除血肿,改善脑部血液循环,恢复神经细胞功能。而活血法宜贯穿于恢复期全过程。中药方中丹参活血养血不动血;三七粉活血化瘀兼定痛;桃仁有活血润肠之功;川芎活血行气,祛风止痛;当归活血止痛,润肠通便。诸药配伍,达瘀肿消散、脉络复通、血行循道之目的。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生地黄有止血、强心利尿、降血糖作用;白芍药能改善大脑皮质紊乱状态,有降压作用;川牛膝有降压利尿作用;牡丹

8、皮、黄芩有解热镇静作用;胆南星、天麻有镇静、抗惊厥作用;川芎、赤芍药均有不同程度的钙通道阻滞作用4,可明显增加脑血流量,降低脑血管阻力,改善微循环,赤芍药可使已凝固的纤维蛋白发生溶解5;丹参、三七粉等活血化瘀药物能促进颅内血肿吸收,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还能提高神经组织对缺氧的耐受性,有利于神经功能的恢复6。我们在西医常规处理基础上加服中药,急性期采用宁血法,恢复期采用活血法,疗效明显优于单纯西医常规治疗,血肿吸收情况明显。中西医结合治疗有助于颅内血肿的吸收,提高临床疗效,康复预后较为理想,值得进一步探索。【参考文献】1中华神经科学会,中华神经外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380.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24-25.3史玉泉.实用神经病学M.2 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632.54高贤钧.中草药钙通道阻滞的研究与展望J.中西医结合杂志,1990,10(7):447-448,425.5阴健,郭力弓.中药现代研究与临床应用M.北京:学苑出版社,1993:114-353.6权晓理,张慧.桃核承气汤治疗出血性脑血管病 24 例J.湖北中医杂志,1991,13(5):1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医学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