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弘景的医学贡献

上传人:l****6 文档编号:39067241 上传时间:2018-05-11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陶弘景的医学贡献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陶弘景的医学贡献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陶弘景的医学贡献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陶弘景的医学贡献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陶弘景的医学贡献》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陶弘景的医学贡献(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陶弘景的医学贡献【摘要】 本文介绍了我国古代著名的道教思想家、医药学家、炼丹家、文学家陶弘景的生平,本文着重介绍了陶弘景在药学、临床医学、化学等领域所做的巨大贡献。【关键词】 陶弘景 生平 医学贡献陶弘景(公元 456536 年),字通明,丹阳秣陵(今江苏江宁县)人。出身于南朝士族,祖陶隆,于南朝宋时侍从孝武帝征战有功,封晋安侯。父陶贞宝,深解药术,博涉子史,官至江夏孝昌相。史称陶弘景幼有异操,平生好学,年四五岁乃好书, “恒以荻为笔,书灰中学字”。九岁开始读礼记、 尚书、 周易、 春秋、 孝经、 毛诗、论语等儒家经典,颇以属文为意。及长, “神仪明秀,朗眉疏目”, “读书万余卷,一事不知,

2、以为深耻”。十七岁以才学闻名,通晓历代典章制度,与江、褚炫、刘俣合称升明四友。宋升明元年(公元 477 年),领军将军萧道成(即齐高帝)发动兵变,除宋后废帝刘昱,控制朝政,后二年代宋称帝,建南齐王朝。齐高帝萧道成及其子萧赜在位时(公元 477493 年),陶弘景曾先后出任巴陵王、安成王、宜都王等诸王侍读;兼管诸王室牒疏章奏等文书事务的书记职务,后拜左卫殿中将军。齐永明十年(公元 492 年),上表辞官,挂朝服于神武门,退隐江苏句容句曲山(今江苏茅山),创立茅山宗道教,不与世交。句曲山有一山洞第八洞宫,以“华阳之天”命名,故建馆名“华阳馆”,自号“华阳隐居”。 梁武帝萧衍即位(公元 502 年)

3、后,屡请不出,但念其旧功, “恩礼愈笃,书问不绝”。 天监三年(504 年),遣人送黄金、朱砂、曾青、雄黄等物,以供炼丹之用。天监十三年,敕于茅山为其建朱阳馆以居之。天监十五年又为其建太清玄坛, “以均明法教”。且“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2以咨询,月中常有数信,时人谓之山中宰相”。隐居茅山达四十五年之久,享年八十一岁,梁武帝诏赠“中散大夫”,谥“贞白先生”。陶弘景一生经历南朝宋、齐、梁三个朝代,博学多才,通晓阴阳、五行、山川、地理、方舆、产物、医药、本草、天文、历算等,是我国古代著名的道教思想家、医药学家、炼丹家、文学家。为我国的古代文明作出了不朽的贡献。本文试就陶弘景在医学、药学、化学

4、等方面所做的贡献进行初步探讨。陶弘景对医学的贡献道教的基本信仰是长生成仙,而追求长生则首先须祛除疾病,因为疾病可以损害身体健康,甚至导致人的死亡;人要生存,而且还要追求永生,当然要能够却病强身才能延年益寿,却病是益寿的必要前提和基础,因而重视养生的道教必然要同医药学发生不可分离的密切关系。道教养生之道有赖医药学;而医药学的发展,在历史上确有不少道教士做出过卓越的贡献。此外,道教还有着同其他宗教一样的慈悲胸怀,以广行善事、积功累德、济世利人为务,甚至以之作为得道成仙的条件之一,这也促使道士们不仅关心自身的病痛,而且去拯救他人的疾苦。故学道者往往兼习医术,以致有所谓“十道九医”的说法。陶弘景即是其

5、中之一。陶弘景祖上十分重视医术,有祖传秘方范汪方。这部方书是范汪(公元309373 年)编写的,又称为范东阳方,共 105 卷。陶家几代人都利用此书卫生保健或给人治病,这对陶弘景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陶弘景十分重视道教医学养生学的研究,主张道士的修炼应从养神、炼形入手。为总结道教在养神、炼形方面的修炼经验,撰写了养性延命录一书。强调养神当3“少思寡欲”, “游心虚静,息虑无为”,调节喜怒哀乐情绪,防止劳神伤心;炼形则要“饮食有节,起居有度”,避免过度辛劳和放纵淫乐,辅以导引、行气之术,方能延年益寿,长生不老。陶弘景读过葛洪的肘后方后,十分推崇葛洪的学术观点,对葛洪评价甚高:“葛氏旧方,至今已二百许

6、年,播于海内,因而济者,其效实多”。又说:“抱扑此制,实为深益”。然因年代久远,传到陶弘景时代已有缺漏,脱简不全。于是,他就“辄更采集补缺,凡一百一首,以朱书甄别,为肘后百一方,于杂病单治,略为周遍矣,昔应璩为百一诗,为箴规心行”。 他将肘后备急方的内容进行整理合并,在归纳为七十九方的基础上,又增添了二十二方,共一百零一首,取书名为补缺肘后百一方,是一部治疗内外诸疾及论述药物学的专著。全书共三卷,上卷三十五首,主要讲内科疾患 ,中卷三十五首,主要讲外发病,下卷三十一首,讲“治为所物所苦疾”。他在补缺葛洪肘后方 时,为了避免后人将其所添补的内容误认为葛氏原著,而把自己所加入的注,以红笔写出来,以

7、示区别,这种严谨的治学态度是可贵的。另外,他在补缺肘后方时 ,并不是盲目继承葛洪之学,而是对其缺点错误进行了删改,提高了原书的科学价值 。由此看来,他于“补缺”之余,也作了大量考证修改工作。因此,现在我们所见到的葛洪学术成就 ,在很多地方融合有陶氏的学术思想。他曾在浙江永宁福泉山结草为庐,读书采药,为民治病。群众感其恩,将其所居之地称“陶山”,种药之处称“药齐”,练功之地称“白云乡”。陶弘景一生著书很多,约二百二十三篇。其中关于医学,除补缺肘后百一方三卷外,还有梦书一卷, 效验施用药方五卷, 服食草木杂药法一卷, 断谷秘方4一卷, 消除三尺要法一卷, 服气导引一卷, 养性延命录二卷, 人间却灾

8、患法一卷, 集药诀一卷等。其中绝大多数均已散失。 陶弘景对药学的贡献道教的修炼方法有很多,如行气、导引、内观、存想、服食、辟谷、外丹术、内丹术等等,其中服食又名服饵,即服用一些有益于健康的药物以求养生成仙。因此为了更好的服食,就必须深入地研究药物。陶弘景在本草经集注序录中说:“道经仙方,服食断谷,延年却老,乃至飞丹转石之奇,云腾羽化之妙,莫不以药道为先。 ”仙道与医道的异同在于“用药之理,又一同本草;但制御之途,小异世法。 ”神农本草经是我国古代药物学的经典之作,到梁代时手抄的版本较多,所载药物的品种和数量各不相同, “或五百九十五,或四百卅一,或三百一十九”,且错误很多, “或三品混糅,草石

9、不分,虫兽不辨,且所主治,互有多少,医家不能备见”。陶弘景将其进行了归纳整理、增补修订,著成本草经集注一书,共七卷。在内容上经过“苞综诸经,研括烦省”,兼顾“仙家道术所需”, “精粗皆取,无复遗落”;在体例上“分别科条,区畛物类,兼注名世用,土地所出”。首创按药物性质分类,改神农本草经的上、中、下三品分类,分为玉石、草木、虫兽、果、菜、米食、有名未用七类;在药物的数量上,是在上述载药数量不等的神农本草经中选取了 365 种药物,再加上汉、晋两代名医所用的药物 365 种,计 730 种。365 是一年的天数,陶氏云:“三品合三百六十五种,法三百六十五度,一度应一日,以成一岁。倍其数合七百卅名”

10、。该书充分体现了道家“天人相应”的思想,是陶氏在医药学著作中的代表作,是我国继神农本草经之后,又一部按照当时较先进的科学方法分类的,有条理,有系统,并有丰富内容的中药学名著。该书对药物名称、来源、产地、形状、药性、鉴别、功用、炮制、保管等均加记述,为我国药物学留下了珍贵的资料。书中5明确指出药物的产地、采制方法和药物的疗效有密切的关系,同时,还考订了古今药物的度量衡,为我国药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对隋唐以后本草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在中国药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陶弘景对化学的贡献服饵炼丹是道教重要的修炼方术,陶弘景对此非常重视,积极从事炼丹活动。史载,他从梁天监四年(公元 505 年)开始,进行

11、了长达二十年的炼丹实践,在梁天监(公元 502519 年)中曾献丹于武帝。在获得丰富炼丹经验的基础上,他撰写了太清诸丹集要、 合丹药诸法式节度、 服饵方、 服云母诸石药消化三十六水法、炼化杂术、 集金丹黄白方等炼丹服饵著作。道教另外的一个修炼方法是外丹术,外丹术就是用炉鼎烧炼矿物类药物,企图炼制出令人长生不死之仙丹的一种实验活动,属早期道教中影响最大的、用以追求成仙的方法。较早的炼丹活动是企图得到黄金之类的性质稳定、不易朽坏之物,并希望通过服食之而达长生不朽。后来道教认为, “道”生万物有着特定的程序(如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人们只要能够在丹炉中浓缩地再现这个过程,依“道”之造化规律来运用

12、“火候”烧炼药物,令这些药物逆宇宙生成之程序而返回它们从“道”生来时的状态,然后服食之,便可令人长生不死,是即所谓“夺天地造化之功,盗四时生成之物”。道教在探索过程中发现了一些性质不稳而比较容易发生变化的物质(如水银和铅粉等),却不能真正认识这些物质在一定条件下所呈现的化学反应,而是以为一种物质在特定条件下变化为另一种物质,象征着它从宇宙生化程序的一个阶段返回了另一个阶段,并以为其经过多次“还炼”之后即可回复至“道”的状态,而人若服用了这种经过还炼的丹药(如“九转还丹”)之后,即可随之回复6至“道”的境界,永存不灭。六朝时期,道教多以为服食外丹乃是成仙的唯一途径,如晋代葛洪说:“不得金丹,但服

13、草木之药及修小术者,可以延年迟死耳,不得仙也”。唐末五代以后,外丹术由于所成丹药多具有毒性而常常令服用者中毒身亡,故开始逐渐衰落而终被内丹术取代。陶弘景做为道教上清派的实际创始人,对服饵炼丹必然非常重视。他在长达二十年的炼丹实践,获得丰富炼丹经验的基础上,撰写了前述如太清诸丹集要等多种炼丹服饵著作。其炼丹成就,为充实和丰富我国后世本草学,推动原始化学的进展具有积极作用,是继魏伯阳、葛洪之后又一著名炼丹家。虽然他在追求长生成仙上遭到了失败,但发现了许多化学反应现象,对古代化学的贡献却很大,对近代化学有着深远的影响。古代的炼丹术,依方法的不同,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通过加热使固态物质发生反应,称为火法

14、;另一类是通过溶解固态物质再发生反应,称为水法。这两种方法,也是现代化学反应最基本的形态。古时所说的“消石”实际是硝酸钾(KNO3), “朴消”实际是硫酸钠(Na2SO4),由于两者都是白色晶体,且均易溶于水,当时人们难以识别,陶弘景云:“消石治病亦与朴消相似, 仙经多用此消化诸石,今无真识别此者”, 他提出用火焰法来鉴别硝石(硝酸钾)“以火烧之,紫青烟起,云是真消石也”, 这种将金属或它们的化合物在灼烧时能使火焰呈现特殊的颜色,化学上称之为“焰色反应”。由此可见,远在1400 多年以前,陶弘景就已经发现了“焰色反应”,并应用于实际,利用它来鉴别硝石和朴。据西方化学史记载,德国的化学家马格拉夫

15、(17091782 年)发现“焰色反应”,马格拉夫 1758 年在一次实验中,将两种“碱”(苏打和锅灰碱)的粉末分7别撤在酒精灯火焰上,结果他发现苏打(碳酸钠)把火焰染成黄色,而锅灰碱(碳酸钾)却把火焰染成紫色。陶弘景发现硝石(硝酸钾)存在“焰色反应”,比德国的马格拉夫要早 1200 多年。陶弘景在炼丹过程中对化学方面有许多开创性的见解。他提到,水银“能消化金银使成泥,人以镀物也”,讲的是水银在镀金、镀银中的独特作用。他还说,黄丹为“熬铅而作”,胡粉为“化铅所作”。黄丹即四氧化三铅,胡粉为碱式碳酸铅,这里指出铅及其化合物能相互转换。陶弘景还认为,醋酸能加快铁对铜盐的置换反应:“鸡屎矾投苦酒中涂

16、铁,皆作铜色,外虽铜色,内质不变。 ”鸡尾矾可能是碱式碳酸铜,苦酒是酒作酸后变成的醋酸。总之,陶弘景知识渊博,在道教、药学、医学、化学以及天文、地理、气象、文学等诸多方面为我国的古代文明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我们现代对于陶弘景及其成就的研究还远远不够。但愿这位曾经造福于中华民族的先贤的科学成就和科学精神,能为更多的世人所知,造福于人类,并进一步发扬光大。【参考文献】1 陶弘景著,尚志钧等辑校.本草经集注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2 唐慎微.经史证类备用本草(影印本)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73 董 浩.全唐文卷三百四十M.北京:中华书局,1982.4 张宇初等.道藏第 5 册M.北京: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联合出版,198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医学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