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内经》的文献研究方法

上传人:l****6 文档编号:39064399 上传时间:2018-05-11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内经》的文献研究方法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论《内经》的文献研究方法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论《内经》的文献研究方法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论《内经》的文献研究方法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论《内经》的文献研究方法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论《内经》的文献研究方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内经》的文献研究方法(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论内经的文献研究方法作者:李翠娟 张登本 烟建华【摘要】 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也是迄今为止地位最高的中医理论经典巨著,自其成书以来,代有研究。而其中最主要的研究手段就是文献研究方法。历代医家运用了文献追溯法、校勘研究法、注释研究法、分类整理研究法、校注译析综合研究法、纵横联系研究法、语言文字学研究法、临床实证反观研究法、目录索引研究法等对内经进行文献整理研究,去伪存真,补其阙漏,考镜源流,敷畅玄言,这对弘扬内经理论,使其更有效地服务于临床实践,具有重大的意义。 【关键词】 内经;文献研究方法;理论探讨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也是迄今为止地位最高的中医理论经典巨著,自其问世之日起即被尊为“至道之宗

2、,奉生之始”(素问王冰序)。正因为内经具有如此重要的学术地位,所以自其成书以来,代有研究。而其中最主要的研究手段就是文献研究方法。因为内经成书久远, “文义高古渊微”(明张介宾类经序),加之流传转抄过程中造成的错讹脱衍等问题,所以历代医家、学者借用古代校雠学家的方法、经验和成就,发掘、搜集、整理、研究内经,去伪存真,补其阙漏,考镜源流,力求保持、恢复(或接近)其原貌,使之为各个学科、各个层次的专业工作者所了解、掌握和利用。归纳起来,对于内经的文献研究方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文献追溯法所谓文献追溯法,即是循着文字语言所展现的思路,对内经理论产生时的医学、2哲学、思维科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

3、等背景的逆向寻找,亦即探求内经理论的原生态。内经是一部以生命科学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灿烂文化发展进程中里程碑式的巨典,奠定了中医学科的坚实理论基础,全面、广泛、真实地将秦、汉及其以前的天文、历法、地理、气象、医药,甚至社会科学、哲学、思维科学、语言学、文字学等各相关学科研究的成果巧妙地引入到医学领域,并将这些相关的文化知识与生命科学知识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用以解释人体生命科学的具体问题。文献追溯法就是要求研究者回归到内经的立场上,求索其当时社会背景、文化背景、长期医药知识积累背景下构建其理论体系时是如何思考的,从而对其中所传载的丰富生命科学知识进行深刻的文化解读和医学理论知识的系统剖析。通过这一研究

4、方法的运用,可以使研习者更好地了解内经理论形成的背景,从源头上体悟其蕴涵的深层医理,这对进一步弘扬拓展内经理论,使其不断地根深蒂固、枝繁叶茂,更有效地服务于今日的临床实践,使中医学事业发扬光大,具有重大的意义。2 校勘研究法校勘,简单地说就是改错,是把古籍传抄、翻刻过程中出现的文字上的脱、衍、误、倒、错简等等纠正过来。中医药古籍由于年代久远,版本不一,传抄刻写之误实所难免。要保持典籍的原貌,使之对现代临床及科研发挥作用,适当的校勘是必须的。真正对内经进行校勘工作,是从唐王冰开始的。校勘成绩最突出的当推北宋林亿、高保衡之新校正。此外清代的俞樾、胡澍、孙诒让、日本丹波元简等,亦都对内经进行了一些校

5、勘,为后人留下了许多新的见解。3纵观这些医家的校勘工作,我们可以发现,他们校勘的内容,涉及误字(在传写和翻刻过程中出现的错误或因后人妄改而致误)、脱文(即原书有的文字,在传抄过程中脱失)、异文(同一原文在其不同篇次、传本、刊本或著作中有所差异,虽尚未能确定孰是孰非,但可资参考对照者)、衍文(指原书本来没有的某些内容,在今本正文中出现,或文义上下不属,或前后文字重出,或者是后人妄加的文字等)、疑文(指原书中某些文字似是而非,不能肯定)等多个方面,运用的方法主要有本校、对校、他校、理校和综合校等多种。2.1 本校法是指以本书前后不同卷、篇相同或相近的内容,进行前后互校。此法要求校勘者胸中有全书,熟

6、悉全文,否则不可为也。 内经虽文出多人之手,又非成书于一时,但其中的文句、语法、用韵等,有诸多相同或相似之处。因此医家充分利用内经文义相关、结构相对及文辞押韵等特点,参考本书前后内容勘定正文。2.2 对校法即版本校,是指运用同书之祖本或别本进行互校的方法。针对不同之处,校而正之,并注于旁,是最基本的一种校勘方法。此法通过各本对校,发现版本间存在的异文,并标明之,给后人研究学习内经,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2.3 他校法是指运用与校本学术体系相近、或内容相同的别种文献予以校勘的方法。通过他书互校,既可以使研读者对内经相关学术体系有系统地了解,又保存了许多古医书的佚文,为后人了解和进一步探讨研究古医

7、籍提供了客观依据,奠定了基4础。2.4 理校法是在无别本或他书可校的情况下,或数本互异而无所适从时,运用推理的手段进行校勘的方法。应用这一方法,比其他任何一种方法进行校勘的难度都大,要求校书者必须具备相当高深的相关知识,对所校之书在医理与文理及书中所涉及的各种内容,具有较全面与深刻的理解,方有可能对诸多异文之是非,作出准确或比较准确的判断;方有可能在无别本或无别书可循时,发现书中存在的问题。2.5 综合校就是利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校勘方法强化论证的依据,进行校正,使其校正更具有说服力。综上所述,校勘是读古籍必须随时应用的方法,也是读通内经必不可少的功夫。通过校勘的文献研究方法,既可存真复原,保留

8、内经古籍原貌,又可有助于后学,也更加彰显了内经的理论和临床实践意义。3 注释研究法注释,即解释语言文字的含义。 内经专业性强,语言文字的时代特征浓郁,不注不释,后人难以读懂,不懂不通则无从谈及研究应用,所以注释法又成为研究内经的一种重要方法。在内经成书不久,西晋皇甫谧在其所著的黄帝针灸甲乙经中就首开注释法研究之先河,此后(梁)全元起、 (隋)杨上善、 (唐)王冰、 (北宋)林亿、 )明马莳、吴菎、张介宾、 (清)张志聪、高士宗、姚止庵等,都对内经篇名、5字词、文句、音义等作了各具特色的注释。纵观他们运用的注释方法,又主要有以下几种:3.1 运用不同篇章经文互释是内经注家常采用的一种方法,这一方

9、法通过运用内经不同篇章的经文互引注释,不仅加强了内经各篇内容之间的联系,使研读者能够融会贯通全书,有浑然一体如线贯珠之感,也使其所注内容有很强的说服力和可信度。3.2 引用前人旧注作注主要是通过引用前人注文中一些精辟的观点来注释内经理论的一种方法。 内经理论,不仅因文义悬隔给研读者造成困难,而且还因其思维方法与表述方式的古今差异,抑或学理深奥,常使人们在医理上也难以深入,所以历代注家很多,自古就形成了阅读与参考历代注家注释,来研读注释内经的传统。如林亿新校正中较多地运用了此注释方法。常常引用其前的全元起、杨上善、皇甫谧、巢元方、孙思邈、吕广、越人之说,从多角度来阐释内经理论,以资后人参考学习。

10、3.3 用文史书证作注即引用文史书籍来注释内经理论的一种方法。如王冰注释素问时就证引了老子尚书周易等文史书目达四十余种。这种证引古文献作为注释语证,可使所注内容更加明晰而深刻1。3.4 证引医学典籍作注即在注释内经时,引用相关的医学典籍文献对原文进行阐释的一种方法。运用这种方法,既可以使内经的理论更加明晰透彻,也反映了注释者所读医学书籍之广,理解研究之深,注疏证引令人叹为观止。3.5 以理释义即运用医理注释经义的一种方法。 内经是中医理论的基石,其6全部内容都是围绕着医理这一核心命题,所以医家在注释内经时,常常运用他们渊博的医学理论知识和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对其中的内容进行深刻而详细的医理分析。

11、这就使经文内容与临床实践紧密联系在一起,以医理来明文理,也为后世医家从临床实践的角度研究内经做出了示范。正是通过上述各具特色的注释方法的运用,才使内经抽象的理论变得简捷明白,这对弘扬内经理论,使其更有效地服务于临床实践,具有重大的意义。 4 分类整理研究法分类整理研究法,即是按照一定原则,对内经中相关理论进行归类整理研究的一种方法。这一方法把内经按理论观点、学术内容等进行归类,可以使学习者按其理论体系和学术内容进行研读,因此也是研究内经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文献方法。隋杨上善的黄帝内经太素即是用“以类相从”的方法,将内经的内容分为摄生、阴阳、人合、藏府、经脉等一十九类,每类之中又分为若干子目,并在原

12、文之下系以注释,为后世分类研究内经开辟了先河。明张介宾远绍其业,撰有类经三部,可谓是对内经进行分类研究最有成就、最完整的著作。其中将原文共分摄生、阴阳、藏象、脉色、经络等十二类,各类之下又分 360 多节,分别摘引了内经原文,按节归类,然后详加注解,不仅征引、解释并评论了前人的说法,而且也提出了作者自己的见解。该书纲目清楚,条分缕析,多从易理、五运六气、脏腑阴阳气血理论等角度阐发经文蕴义,颇能启迪后学。这种分类整理研究法,通过梳理内经原文,使之按理论观点、学术内容归类,便于读者研读,因此亦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75 校注译析综合研究法自 20 世纪 50 年代以来,由于中央政府对中医事业的重视,

13、使内经的文献研究方法也开始由单一走向综合,大量颇具功力的校注译析综合研究成果面世。如陕西中医学院张登本教授主编的黄帝内经素问析义及黄帝内经灵枢经析义,一改历代研究内经诸种专著之旧,采用了“注释为主,校勘为从”,以及“疑义相予析”的研究方法,在全面、详尽注释的基础上,对经文的宏旨大义进行了分节、逐条剖解分析,因而“原文分析”是该书的突出特点,也是研究的重点,意在剖解经旨,阐发奥义。在解析经文时完全遵循原文的内在规律,进行了逐层地分析,若遇内容繁难的原文,则运用图表予以表达,使读者一目了然。两本“析义”的又一特征是“讨论”,凡是对中医理论的发展有重要启迪作用,或对临床治疗有直接指导作用,或历代有争

14、议而未能决断的原文,在“疑义相予析”的工作原则指导下,采用“纵横联系”“结合临床实践”的方法,予以深刻剖析。这种“原文分析”和对相关内容进行“讨论”的研究体例,在全国该领域的研究中独树一帜。这一校注译析综合研究法的运用,使内经以崭新的风貌展现在世人面前,同时也成为内经文献研究方法向更高层次发展的起点。通过这一综合方法的运用,使研读者更好地洞悉内经相关原文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使其不但能读通原文、理解经义,更重要的是能引导读者如何应用经旨服务于临床实践,在国内同行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6 纵横联系研究法所谓纵横联系研究,即在对内经进行文献研究时要进行“纵横联系”,广泛联想82。其包括了横向联系和纵

15、向联系。所谓横向联系,局限一点讲,就是要把所研究的原文,放置于全篇或全书相关原文中去理解。如此才能深入透彻地领会其基本精神。如素问汤液醪醴论之“去宛陈莝”,如果我们联系灵枢九针十二原“宛陈则除之”, 灵枢小针解“宛陈则除之者,去血脉也”以及素问针解“宛陈则除之者,出恶血也”等条文,可以发现内经所言“宛陈”是一连词,指的是淤血。所谓“去宛陈莝”, 即是针对临床上水肿病日久而致血淤者,去除淤血的治疗方法而言的。这样理解就既符合内经经旨,又切合临床实际。后世医家在此基础上运用活血化淤法来利水,治疗各种水肿病取得成功,既是内经理论的发展,也反过来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其理论内涵。所谓纵向联系,就是要进行古

16、今联系,将历代研究内经原文的著名医家、医著以及著名论点加以联系。通过纵向联系,既使一些重要医学理论源远流长;又可以加深对相关学术观点沿革过程的认识。例如, 素问生气通天论“阳气者,若天与日”之论,后世明代张介宾的“大宝论”就是宗此而加以发挥,并创温补之法,自成一派。再如内经提出的病因三部分类法,为后世医家认识病因奠定了基础。东汉张仲景的内所因、外皮肤所中、其他三类病因分法以及宋代陈无择著名的内因、外因、不内外因的“三因学说”,都是在内经对病因认识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此类例子,不胜枚举。只有纵横联系,才能深刻而系统地理解内经重要学术观点的完整性。7 语言文字学研究法文字是传播思想的工具。从语言文字学的角度研究内经,虽是经学研究中一种非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医学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