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论文:在教学和研究中成长在教学和研究中成长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3905346 上传时间:2017-08-13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83.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化学论文:在教学和研究中成长在教学和研究中成长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高中化学论文:在教学和研究中成长在教学和研究中成长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高中化学论文:在教学和研究中成长在教学和研究中成长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高中化学论文:在教学和研究中成长在教学和研究中成长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高中化学论文:在教学和研究中成长在教学和研究中成长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化学论文:在教学和研究中成长在教学和研究中成长》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化学论文:在教学和研究中成长在教学和研究中成长(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用心 爱心 专心在教学和研究中成长教师的专业成长是指教师的教育思想、知识结构、教育能力的发展,教师专业成长的途径是多方面的,我认为最重要的两条是教学和研究。一、上好课是成长的基础怎样才能上好课呢?我的体会是四点:1.练好说功。教学基本功的内涵是十分丰富的,它包括教育理论运用的基本功、解读处理教材的基本功、写字说话的基本功、媒体制作运用的基本功等等。我个人觉得这里的说话的基本功说功非常重要,因为课堂教学中的好多信息,是通过教师说的途径传递给学生的。怎样才能练好说功呢?我觉得有三种做法可以借鉴:(1)以听促说。看电视时,听听播音员是怎么说的、演员是怎么对白的;听优秀教师的课时听听他们是怎么说的;通

2、过听学习别人的咬字发音,借鉴别人的讲话思路。 (2)以说促说。无论是平时上课还是登台发言,无论是在校上班还是外出学习,只要是有说话的机会,总不要轻易放过。我觉得和陌生人交流、跟外地人交流,收获是挺大的,一来可以锻炼自己的胆量,二来可以培养普通话的语感,提高语言表达的流畅性。 (3)以写促说。用电脑写文章,如果你用的是智能输入,正好可以纠正普通话的发音;文章写多了,你讲话的条理性、流畅性自然也就具备了。不知道在座的同志能否同意我的观点,我个人觉得上述三点做法还是挺有效果的,有同感的老师不妨一试。2.吃透文本。在实施新课程的今天,有人认为以本为本的说法,似乎有些过时了。其实不然,不管是文科教学还是

3、理科教学,吃透文本依然是备课、上课的首要环节。对于文科教学,我没有多少发言权,只是觉得理清“文脉”是吃透文本的关键,有些语文教师之所以课讲得零碎,很重要的原因是没有把握好整篇文章的脉络。对于理科教学,我觉得吃透文本可以采用三步走的策略:一是反复阅读文本,初步感知一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二是分析文本,理清主要教学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三是瞻前顾后,找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与前后教学内容之间的承接关系。以“分子和原子” (第一课时)文本处理为例:通过阅读文本,得知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是分子的基本性质,即分子很小;分子在不断运动;分子之间有间隔。通过分析文本,理清了三个教学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确定了本节课的

4、主要教学流程,即通过 图片感知、计算感知的方法让学生意识到分子的确很小;然后借助氨分子的扩散实验让学生得出分子在不断运动的结论;最后用黄豆和芝麻混合的实验给学生以原型启发,引领学生围绕分子间究竟有没有间隔的问题展开探究。通过瞻前顾后,发现,构成物质的粒子除了分子和原子以外,还有教材后面还要介绍的离子,因此,在汇总学生对物质构成情况的猜想时,要强调:物质由分子、原子等粒子构成。2006 年暑假,在南京听了江苏省著名的小学语文特级教师孙双金老师的讲座,他讲自己执教李白的诗赠汪伦的有一个环节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围绕诗的前两句: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设计了一个问题:为什么汪用心 爱心 专心

5、伦在李白即将离开桃花潭的时候才赶来送行呢?有学生说,李白在桃花潭好吃好喝好一段时间了,不好意思再打扰主人,于是瞒着汪伦悄悄离开;有的学生说是,汪伦在写给李白的邀请信中把桃花潭说得很美,实际上桃花潭的桃树并没有几棵,潭也没有想象得那么大,李白觉得被汪伦忽悠了,于是不辞而别;有的学生说,汪伦知道李白要辞行,特地选择了乘舟欲行这一个送行的时刻,想给李白一个意想不到的惊喜等等。这一问题的设计成了他这堂课的一个亮点。如果孙老师没有吃透文本,这一问题是设计不出来的。再举散步中“情”的分析、 窗中病人 A 的心理线索的例子。许多教学实例说明,只有文本吃透了,我们的教学才不会离谱,只有文本吃透了,我们的教学才

6、可能出新。3.学会磨课。2005 年 8 月至今的两年内,我曾执教过两节省级公开课,两节支教课,四节省级以上教学比武课,八节省级优质教育资源录像课。回顾这些课的执教经历,我最深的感受是磨课非常重要。我的磨课体会主要有五点:(1)教学设计要讲究自主性。教学设计的过程中,需要集中集体的智慧,听取他人的意见,但整个设计必须以自己为中心,不能人云亦云,不能跟着别人的感觉走。因为对于某一节课而言,你的思考比其他人全面,你有自己课堂设计的主线,你有有别于别人的教学风格,如果一味模仿别人、盲从别人,势必会丧失自我。当然这里有两点需要解释的,一是上课的老师不能固执己见,对于别人明摆着的好的建议,还是要虚心采纳

7、的;二是我们做导师、当参谋的老师,提修改意见前要认真研读一下教材,提意见时也要充分考虑到教者的教学风格和教学功底,充分考虑到教者设计的教学主线,尽可能不要让上课老师处于左也不是,右也不是,进退两难的境地。(2)过程设计要讲究流畅性。说话讲究流畅、唱歌讲究流畅,课堂教学也是如此。保证课堂教学流畅性的关键之一是理顺教学环节之间的逻辑顺序,简单地说,就是教学环节要有一根较为明晰的串线,以次减少教学的零散性。今年 7 月份参加全国赛课的课题是“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 ,所用教材是省教研员寄来的山东教材。这节课,我设计的环节有四个:一个溶解限量影响因素的探究;二是认识溶解限量;三是溶解度影响情况的表示

8、方法;四是留心处处皆学问。上述四个环环相扣的教学环节,教材中、教参中是没有的,必须依据自己对课程标准及教材的理解和把握,必须依据自身对教学内容的整合能力和提炼能力。保证课堂教学流畅性的关键之二是删除教学过程中的琐碎提问。去年 11 月份参加省优课评比的课题是“溶液的形成” ,在学生配制好蔗糖(食盐)溶液之后,我原先设计的提问是:同学们看到了什么现象?试教过程中发现,学生的回答众说纷纭,有说发现蔗糖(食盐)溶解的,有说蔗糖(食盐)消失的,有说蔗糖(食盐)分散的,从下一个问题(蔗糖或食盐用心 爱心 专心为什么会消失呢?)的提问及课件出示的内容等角度看,学生回答蔗糖(食盐)消失最好,但学生的回答很难

9、“到位” ,其间浪费时间不少,最后老师还是要把答案往这个方面靠,预设痕迹太明显。后来,我将这一提问改为:请同学们交流一下你所配制的溶液的名称?然后再设问:蔗糖溶液、食盐溶液是怎样形成的呢?让我们从宏观、微观两个角度来加以分析。设计的问题变得简明了,师生活动中的疙瘩也就减少了,教学进程流畅了许多。保证课堂教学流畅性的关键之三是提炼教学环节之间的三种语言。一是导入语言,二是过度语言,三是结束语言。 “溶液形成”一课的课前播放的九寨沟的风景图片及音乐神奇的九寨 ,因此,我设计的导入语言是比较华丽:刚才,美妙的音乐,童话般的画面,把我们带到了四川省阿坝羌族自治州的一个著名的风景点九寨沟。九寨沟人间天堂

10、的美誉,主要归功于那里的水。不过那里的水不是纯净物,而是溶解了其它物质的混合物,化学上把这种混合物称作为溶液。 “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一课中,硝酸钾的溶解度曲线是一条上坡型曲线,因此,该课的结束语,我来了个借“线”发挥:本节课的学习,即将结束了,最后,我想送同学们几句话: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是有限的,物质的溶解要受到其溶解度的限制,与此不同的是,我们的学习潜力、学习能力是无限的,同学们化学学习的道路好似硝酸钾的溶解度曲线,愿同学们沿着这条上坡路,不断挑战自我,不断攀登新高!(3)亮点预设要讲究适度性一堂课尤其是公开课、比武课的设计是需要有亮点的。我在省教育电视台执教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一课时

11、,曾将“花”的实验作了富有诗意的设计,这就是醋酸喷花、清水浇花、气吞小花、水气润花、热风吹花,省教育厅的几位厅长在审课时,对这组花的实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王斌泰厅长说美中不足的是花做得不像花,倒像叶子。后来,朱建明老师重做了几朵花,还改变花的呈现形式(将花挂在铁架台上,改成了将花插在泡沫板上) ,终于将“花”的实验打造成了课堂的亮点。但亮点的预设也要讲究适度性,教学内容、教学时间决定了,试图使每一个教学环节都能出彩,都有亮点,这种想法是难以实现的。备“溶液的形成”第一稿教案时,我曾把“几种物质也能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的探究预设为亮点,具体方案是:(1)学生猜想(能) 。

12、(2)设计方案(将氯化钠和蔗糖同时加入到水中搅拌;将硫酸铜晶体加入到食盐或蔗糖溶液中;将高锰酸钾加入到食盐或蔗糖溶液中;将硫酸铜溶液倒入蔗糖或食盐溶液中;将配制的食盐溶液和蔗糖溶液混合等等) 。 (3)学生实验。 (4)学生从便利和现象明显的角度评价上述实验方案(从便利以及节约药品的角度看,将配制的食盐溶液和蔗糖溶液混合这一方案最好;从实验简捷以及现象明显的角度看,将硫酸铜溶液倒入蔗糖或食盐溶液中这一方案最好) 。无论从学生思维发散的角度看,还是从探究要素完整体现的角度看,这种预设都是有亮点的。但试教情况表明,学生在这一环节上花的时间太多,影响了其它探究活动的进行。因此,修改教案时,我简化了这

13、一探究环节:要求学生利用已经配制的溶液以及实验桌上提供的溶液(硫酸铜溶用心 爱心 专心液等) ,设计一个实验,证明两种物质也能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溶液。虽然这种设计亮度不及原先的方案,但亦能体现科学探究的思想,同时也保证了其它教学环节亮点的存在。看来,修改教案也类似于修改文章,要学会忍痛割爱。试图每一个环节都有亮点,其结果很可能是每一个环节都亮不起来,甚至会影响整节课教学的流畅与完美。(4)双边活动要讲究主体性双边活动中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说白了,就是学生能思考的教师不代其动脑,学生能表述的教师不代其动嘴。这就要求教师问题的设置要有思考价值,问题的表述要清晰明了,问题提出后要给学生足够的

14、思考时间,当学生遇到思维障碍时,教师不要急于“和盘托出” ,而要耐心“引航导渡” 。由于学科知识的局限,在这里我就不再列举实例了。(5)实验安排要讲究简约性理化生的教学离不开实验,但实验尤其是学生实验并不是越多越好。讲究实验的简约性是避免实验过多过烂的好方法。 “溶液的形成”一课中,学生共做了四个实验,每一个实验都得到了二次利用:实验内容 第一次利用 第二次利用配制蔗糖(食盐)溶液分析溶液的形成过程、特征,为溶液概念的建立提供感性材料。将硫酸铜溶液加入其中,证明两种物质也能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溶液。碘加到水中 加入酒精,证明酒精溶于水。高锰酸钾加到水中加入酒精,证明酒精溶于水。植物油加到水

15、中让学生发现:不同溶质在同一中溶剂中的溶解情况不同。探究乳浊液及乳化现象。江苏省教育学会化学教学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苏州大学教授马经德先生,在省优课评比闭幕式上作总结性点评时,曾对该堂课的实验设计,作了高度的评价,马教授认为,四个学生探究实验,简约明了,环环相扣,富有实效。总之,磨课是打造好课的过程,也是提高教师专业素质的过程。虽然这一过程很艰苦,但我们一线教师要学会苦中寻乐,通过磨课,磨掉落后的教学观念,磨掉陈旧的教学方式,磨出精彩的教学人生。4.注意细节。这里的细节,是指备课、磨课以外的细节。这一点,对于我们外出上课的老师来说,显得尤为重要。这里和老师交流两个例子,一个是正面的,一个是反面

16、的。先说正面的。2006 年 11 月我去参加省化学优课评比,22 日早晨我从盐城中学初三(6)班教室发完上课讲义走出不久,便在楼梯上遇到了一位学校领导摸样的人,我向他问好之后,又问了他一个问题:“老师,你们学校上课的多媒体大厅是两个吧?” “不是,只有一个。 ”那位老师肯定地说,他还热情地告诉了我多媒体大厅的位置。此前,我们都以为上课的地点有两处,准备实验应该来得及,这个信息太重要了,我赶紧通知了帮我准备实验的吴校长和朱老用心 爱心 专心师。如果当时不留心这个细节,实验准备肯定来不及。准备实验的过程中,我发现无色汽油只有一小瓶,原先准备的大瓶不见了。我暗自庆幸自己 21 号上午多了个心眼:21 上午,我利用空闲时间到学校实验室里看了一下下午准备带走的实验器材及药品,问及无色汽油时,准备实验的周汝凤老师说,带了的,已经打包了。我说,再带一小瓶吧,以防万一。没有这多带的一小瓶汽油,我在课上的演示实验就没戏了,好险那!一句问候避免了赛课前的忙乱,一小瓶多带的无色汽油挽救了一个课堂演示实验,这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