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鲁迅小说中的儿童话语及其认知转化

上传人:l****6 文档编号:39028057 上传时间:2018-05-10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4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鲁迅小说中的儿童话语及其认知转化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论鲁迅小说中的儿童话语及其认知转化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论鲁迅小说中的儿童话语及其认知转化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论鲁迅小说中的儿童话语及其认知转化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论鲁迅小说中的儿童话语及其认知转化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论鲁迅小说中的儿童话语及其认知转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鲁迅小说中的儿童话语及其认知转化(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论鲁迅小说中的儿童话语及其认知转化【内容提要】鲁迅小说中其实为儿童预留了广阔的空间,富含着复杂的意义张力。本文将鲁迅小说中的儿童关切命名为儿童话语。这里的话语不仅仅是一种言语、口吻,而且也同时是叙述人、被描写对象,甚至是一种模拟书写。这实际上包含了三重意思:1 书写儿童,以儿童作为书写内容/对象;2 儿童视角,叙事策略之一;3 童真叙述,模拟儿童叙述情境。不容忽略的是,儿童话语背后其实也可能标志着鲁迅相关思想认知的转化。【关键词】 鲁迅小说;儿童话语;认知转化;儿童视角;童真叙述 从鲁迅第一篇小说怀旧(1911)到最后的故事新编(1935),鲁迅自始至终对儿童怀有一种持久的关注,或者是叙述人

2、(Narrator)的角色试验,或者成为小说勾画的标的(Target),或者是以童心/童真打量/重构世界,鲁迅小说中其实为儿童预留了广阔的空间。而在头发的故事中,鲁迅曾经让主人公 N 说道,“我要借了阿尔志跋绥夫的话问你们:你们将黄金时代的出现豫约给这些人们的子孙了,但有什么给这些人们自己呢?“1 这段话显然指向了人们对当下/现在可能性追求的忽视,这也可能是鲁迅所批判的逃避现实、得过且过的国民劣根性的表征。耐人寻味的是,鲁迅在批判他人和剖析自己之间可能存在着一2种张力,这似乎也不仅仅是谁比谁批判更甚的话题。所以,值得关心的是,鲁迅在小说中又是如何看待“子孙“-儿童呢?前人对此研究可谓甚众,但大

3、致归纳起来,可分为如下几个层面:1 考察其作品和儿童教育的关系,如从鲁迅作品看鲁迅的儿童教育思想(张小萍, 江西教育科研2005 年第 5 期)、 论鲁迅儿童教育思想及其当代意义(黄红春, 南昌大学学报2005 年第 5 期)等;2 考察鲁迅等的儿童(文学)观,如社戏与鲁迅早期儿童观(张家松, 广西教育学院学报1996 年第 1 期)、 鲁迅的儿童观和鲁迅的童话翻译(刘少勤,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05 年第 3 期)、 鲁迅周作人早期儿童文学观之比较-兼论中国现代儿童文学发展的鲁迅方向(蒋风 韩进, 鲁迅研究月刊1994年第 2 期)、 论鲁迅的儿童观(朱晶, 娄底师专学报2000 年第 1

4、期)、 论鲁迅的儿童题材文学创作(胡德才, 湖北三峡学院学报1999 年第 6 期)等;3 鲁迅创作的童年视角及其意义,如从叙事学角度分析鲁迅和汪曾祺的童年视角小说创作(魏新刚, 山东社会科学2005 年第 4 期)、 鲁迅创作中儿童问题的叙述研究(刘志东, 鲁迅研究月刊1999年第 2 期)、 童真、童趣和童年视角-论鲁迅笔下的儿童形象对当代儿童文学创作的启示(张万仪, 当代文坛2000 年第 5 期)、 先驱者的童年视角和启蒙呐喊-论鲁迅笔下的儿童形象及其3审美意义(张万仪, 西南民族学院学报2001 年第 8 期)、 隐藏在温情背后-社戏与救救孩子(陈争妍, 宜宾学院学报2005 年第

5、9 期)、 讴歌与拯救-鲁迅与周作人笔下的儿童(陈文颖,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 4 期)等等。上述种种论述无疑开人眼界,但从整体上看,他们对鲁迅小说中儿童书写还是有简单化倾向:或者未能看到儿童书写的复杂层面和包涵,或者孤立看待其作品,未能顾及此种书写背后的鲁迅思想的认知转向,或者更多着眼于儿童教育的务实视角,未曾体验到不同叙事操作的细微差异,这对鲁迅小说中的儿童书写研究仍然留下了相当的开掘空间。笔者将鲁迅小说中的儿童关切命名为儿童话语。这自然不是为了哗众取宠,而是因为其中富含着复杂的意义张力。这里的话语(discourse)不仅仅是一种言语、口吻,而且也同时是叙述人、被描写对象,甚至是

6、一种模拟书写。对应的,在本文中,这实际上包含了三重意思:1 书写儿童,以儿童作为书写内容/对象;2 儿童视角,叙事策略之一;3 童真叙述,模拟儿童叙述情境。同时,我们也要考察话语的演变与发展,所以,不容忽略的是,儿童话语背后其实也可能标志着鲁迅相关思想认知的转化。一 书写儿童:在单纯与复杂之间4儿童话语在鲁迅小说中首先体现为对儿童的切实关注和书写。在呐喊自序中,鲁迅写道,“至于自己,却也并不愿将自以为苦的寂寞,再来传染给也如我那年轻时候似的正做着好梦的青年。“(页 5)无论对青年,还是对儿童,鲁迅其实还是有一种别样的期待。他也曾经指出童年和将来以及国家的关系,“童年的情形,便是将来的命运“ ,

7、1P566 或者,“看十来岁的孩子,便可以逆料二十年后中国的情形“。2P295但如果考察鲁迅儿童书写的深度,大致也可分为两层:1 平面的单向度;2 复杂的单纯。毋庸讳言,鲁迅并没有有意将自己的思想深度强加给文本中的儿童形象,所以,大致而言,他们大多是单纯的,但由于他们所处的世界并非真空,而是活生生、同样劣根性充斥和时弊飞舞的社会,所以或多或少,他们的单纯有时候往往又显得复杂。(一)平面的单向度。在更多时候,儿童在鲁迅小说中往往呈现出相对平面的单向度面貌。如明天中的宝儿作为单四嫂子的希望,其实他一直是被动的书写对象;端午节中方玄焯儿子上学要钱以及小厮被打发赊欠购物,其中的儿童都是一闪而过的;白光

8、中的学童自然也是单向度的,他们甚至瞧不起名落孙山的先生;祝福中的阿毛同样也是祥林嫂的希望所在,不过,也是面貌模糊的符号;在酒楼上的吕纬甫帮小弟迁坟,而小弟自始至终也只是限于文字;5幸福的家庭中的小女儿自然是可爱的,但也是主人公必须面对和解决的现实之一;肥皂中的秀儿帮妈妈干活,而儿子则受伪道学四铭的气。不管怎样,他们的面目都是模糊的。示众中的胖孩子不仅仅是个小贩,也是个看客和被侮辱的对象;弟兄中的孩子则也是反面对象,因为他们说诳话(也 250);补天中的小东西在诞生初期,是多么讨人喜爱,虽然它们发出的声音多数是无意义的“Nga“(页 270-271);而理水中的孩子们则可爱坦率,勇于讲真话,“万

9、岁爷的宝贝“在他们眼里不过是奇异的可欣赏的动物。不难看出,鲁迅小说中的儿童在这一层面上呈现出他们更多的“自然“的特征-简单,或者是天性的一面。尽管有些时候他们也难免被社会同化的一面,但大抵说来,仍是相对简单的、单纯的,呈现出一种本色面目。(二)复杂的单纯。在 1927 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大屠杀中,鲁迅先生痛心于青年的蜕变和反复,“我的一种妄想破灭了。我至今为止,时时有一种乐观,以为压迫,杀戮青年的,大概是老人。这种老人渐渐死去,中国总可比较地有生气。现在我只知道不然了,杀戮青年的,似乎倒大概是青年,而且对于别个的不能再造的生命和青春,更无顾惜。“3P453 同样,鲁迅在书写儿童时,其实也没

10、有忘记勾勒/刻画出其单纯中可能复杂的另一面。6中国现代小说开山之作狂人日记中,鲁迅对儿童的书写就呈现出一种复杂的单纯,乃至吊诡。作为狂人的“我“,却一开始就看到孩子们“脸色也都铁青“和诸种议论,再联系到死去的可能被吃(包括被“我“吃)的妹子,小说在篇末的呐喊“救救孩子“就颇引人生疑。而实际上,这应当是一种绝望的呐喊,“在作品的内在逻辑中无法看到救救孩子的现实可能性“。4P216 林毓生所以,小说中,孩子一面吃人,一面也(可能)被吃。孤独者中的孩子命名为大良、二良(其实慢慢都不良了)有其天真的一面,但同时也是世态炎凉的风向针。在魏连殳落魄的时候,他们也不吃其东西;而魏社会地位变高的时候,他们也甘

11、于被戏弄、趋炎附势。而文中被过继的孩子背后却也包含不纯目的,觊觎魏之遗产(老家的房子)。甚至,有个很小的刚会走路的孩子对着魏学会说“杀“,恶性得以彰显。故乡中的少年闰土和“我“自然呈现出一种天性的和谐、自然与游戏玩伴互补关系,甚至王富仁以之为传统道家天人合一、和谐美满的关系。5P15 同样,宏儿和水生之间也是一种类似融洽的关系。问题在于成人世界或现实社会中的游戏规则、伦理道德却始终如影相随,不仅“我“和成年闰土无法沟通、叙旧,而且闰土对水生说,“水生,给老爷磕头。“(页54)儿童的世界也因此被感染。鲁迅其实通过这二重世界的差异来反思希望和社会改革之路。7同样值得注意的是, 长明灯中儿童书写的耐

12、人寻味:一方面,他们其实是(准)看客;另一方面,他们其实也是帮凶。在末尾的儿歌中,熄灭长明灯的思想被编排成一种不能实现的“游戏“。当然,小说中,也同样表现出类似孤独者中的子嗣过继考量,力图以此伦理秩序转移、限制主人公的革命精神和意图。而儿童在此中间也被借用作工具。风波中的小女孩六斤同样也值得关注。在小说开头,她毋宁更是一个心直口快、坦率的女孩(如骂曾祖母老不死的,页 41);小说中间剪辫风波发生时,在成人的讨论中,她却成为掩饰和解除尴尬的牺牲品;而到了小说最后,更是呈现出一种复杂的吊诡:当大人们不需要将剪掉的辫子用假辫子衔接、还原时,六斤却不得不面对继续裹脚的命运,其中的悖论值得深思。小结:鲁

13、迅笔下的儿童书写显然是简单又复杂的,简单、单纯会让人看到希望,但同时环境的熏染却又让人看到改革社会的必要性。他们或者身心俱被熏染,或者是部分感染,或者是纯洁无瑕,但无论怎样,他们同样也是和改造国民性密切相关的,而且由于其代表未来,也更值得关注。有论者指出,“鲁迅没有在小说中写出一个具体的儿童典型形象,但那些简单的、象征的儿童因为被鲁迅置于那样一个吃人的社会,而显出耐人寻味的思想文化、意义,那就是呼唤人们拯救儿童,进而拯救整个民族,彻底改造中国的国民性。“6P1828二 儿童视角:在介入与旁观之间儿童话语当然也可以包含儿童视角,也即,小说的叙事角度从儿童眼光、立场出发,这方面的小说,主要有如下几

14、篇:怀旧2、 孔乙己、 社戏等。(一)怀旧:“主观“的鲜活。怀旧虽然表面上用文言文写作,但它可被视为从古典小说或者散文到现代短篇的过渡形式,因为它的内里其实更多是现代的,所以普实克称之为中国现代小说的先驱。7P102-9 这篇小说既讲述了童年经历的故事(听秃先生讲书,听人讲故事),同时也和盘托出这个故事如何被记忆或者讲述(比如作梦等)。耐人寻味的是,作者采用了一个幼时读私塾的“予“作为叙事者,讲述童年要跟秃先生学属对、 论语等,同时又讲述了秃先生和邻居耀宗先生对“长毛“传言的对策以及结果(是难民而非长毛)等。中间也穿插了王翁讲授长毛的故事-杀人的凶恶和被村人追赶等。引人注目的是,此文本因儿童视

15、角的切入所产生的冲突性场景和喜剧的效果,而这个视角也将活力与童趣灌注其中,“鲁迅成功地把一篇文章的枯燥形式转化为一个相当主观的故事。“4P32 李欧梵比如,为了逃避秃先生的功课,明显的彰显出儿童过分侥幸(乃至有点恶毒)又可爱的心理,为了逃课,自己或者先生有病也可, (自己)“设清晨能得小恙,映午而愈者,可借此作半日休息亦佳;否则9,秃先生病耳,死尤善。弗病弗死,吾明日又上学读论语矣。“(页 215-216)而且,借此视角他也为自己“读不半卷,篇页便大零落“找借口,因为近视的秃先生更值得谴责,他读书时嘴唇几乎贴在书上,“咻咻然之鼻息,日吹拂是,纸能弗破烂,字能弗漫漶耶!“甚至,他也不分好歹地将众

16、人惊恐的长毛视为好人,因为“余思长毛来而秃先生去,长毛盖好人。“(页 221)无疑此种手法,既凸现了儿童纯真、好奇、欢快的认知视野,又逐步反讽和消解了枯燥的古典世界,批判了摧残儿童身心的封建教育制度 3 以及用古文书写小说的陈旧俗套的叙事方式。而且编辑在文末对此作了较高的评语:“用笔之活可作金针度人“,“写得活现真绘声绘影“,“状物入细“等等;总评是“实处可致力,空处不能致力,然初步不误,机灵人所固有,非难事也。曾见青年才解握管,便讲词章,卒致满纸饾饤,无有是处,极宜以此等文字药之。-焦木附志。“4不难看出,儿童视角的采用使得怀旧活力四射,不仅仅激活了整篇小说,而且也让鲁迅超越了当时小说的诸多弊病而呈现出一种现代的因素来。(二)孔乙己:见证的残酷。作为鲁迅小说结构最精致的文本之一, 孔乙己的叙事视角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