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对等”观照下的《静夜思》两译本评析

上传人:l****6 文档编号:39025872 上传时间:2018-05-10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功能对等”观照下的《静夜思》两译本评析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功能对等”观照下的《静夜思》两译本评析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功能对等”观照下的《静夜思》两译本评析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功能对等”观照下的《静夜思》两译本评析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功能对等”观照下的《静夜思》两译本评析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功能对等”观照下的《静夜思》两译本评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功能对等”观照下的《静夜思》两译本评析(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功能对等”观照下的静夜思两译 本评析摘 要 诗歌是融信息、美感和表情功能于一体的一种文学体裁。本文以奈达的“功能对等”为向导,分析许渊冲先生和翁显良先生的静夜思两译本在信息、美感和表情方面的功能对等,旨在洞察不同译者对原诗的不同解读及他们的翻译风格。 关键词 信息功能;美感功能;表情功能;功能对等;评析 Abstract:Poetry is a kind of literary style which is the fusion of informative function, aesthetic function and expressive function. Guided by “F

2、unctional Equivalence” Theory of Nide,this paper analyses and comments on two different translation versions of Li Bais poem “Nostalgia”,which are translated by Xu Yuanchong and Weng Xianliang, from three aspects i.e. the functional equivalence in information, aesthetics and expression.It aims at pe

3、rceiving different traslators understanding to the original poem and observing their translation style. Key words: informative function; aesthetic function;expressive function;functional equivalence 诗歌是文学作品的一种形式,饱含强烈的感情和丰富的想象,运用比喻、象征、拟人、反复、重叠等表现手法,更集中概括地表现诗人情思,语言生动、凝练,富于节奏和韵律的文学作品1。在英汉诗歌互译中,由于英汉民族在思

4、维方式和审美观念等方面存在差异,同时英汉诗歌节奏各有规律,形式各有特点,要想使译文受者充分感受诗歌所传达的信息、美感和表情功能并非易事。 笔者认为诗歌翻译时必须注重信息、美感和表情功能对等,才能算是成功的译本。 “功能对等”(functional equivalence)是奈达在 From One Language to Another :Functional Equivalence in Bible Translation(1986,与冉德瓦尔德合2著)中提出来的243。功能对等的实质是体现在原文和译文的读者对原文和译文的理解和欣赏比较之上的。翻译力求朝着“最高层次对等”靠近,而“最低层次对

5、等”则是最基本的要求。因此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该尽量追求译文与原文最大程度上的相似,以实现功能对等。 笔者现结合奈达的 “功能对等”论对唐诗人李白静夜思的两译本做一些比较。一、 静夜思原诗解读 本诗是首千古传诵的名篇。平实朴素的语言,生动地表现出游子的思乡之情,全诗仅个字,从时间、环境、气氛及对人物的细微动作的描绘,写出了游子对故乡的深切思念。语言明白,音韵流利自然,似信手拈来,毫不费力,但却又含蓄深沉,引人深思。 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 参照贺梅龙先生对静夜思一诗的解读,我们可以这样分析李白的这首诗2137: 信息功能: 那透过窗户映照在床前的月光,起

6、初以为是一层层的白霜。仰首看那空中的一轮明月,不由得低下头来沉思,愈加想念自己的故乡。 美感功能: 诗作平仄相间,音韵和谐,富于美感。诗行中“明月光”对“地上霜”, “ 举头”对“低头”, “ 望明月”对“思故乡”,押 abab 元韵。 诗中更有“疑”、 “举”、 “望”、 “低”、 “思”五个动词赋予了诗文动态美。 表情功能: 一、二行实写物,虚写人。一个他乡游子静夜难眠,才睡又醒,看到透过窗户泻3在地上的月光却疑为秋霜。待他完全清醒过来, “疑”不复存,目光便自然而然被明月牵去了。睹月怀乡思人,沉沉地低下头去,陷入了无可排解的思念中。见“月”而疑“霜”,由“举头望”而“低头思”,具体而灵活

7、地记录了诗人的内心活动流程。 “思故乡”三个字更是“画龙点睛”之笔,它把全诗前后两部分有机地联系起来,不但形成了一幅凝练概括的图景,也塑造了他乡游子完整突出的形象。 二、译本对比分析 (一)译文摘引 以下是关于静夜思的两种译本 许渊冲 译 A Tranquil Night Abed, I see a silver light, I wonder if its frost aground. Looking up, I find the moon bright; Bowing, in homesickness Im drowned147. 翁显良 译 Nostalgia A splash of w

8、hite on my bedroom floor.Hoarfrost? I raise my eyes to the moon, the same moon. As scenes long past come to mind ,my eyes fall again on the Splash of white , and my heart aches for home148. FQ(2。45(+227mm,1),DY-WZ CD#F14 HT6SS 参见郑延国著中西译学理论概述,长沙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2006 年内部印刷版。FQ) (二)译本对比评析 (1)信息功能对等。原诗第一、二行“床前明

9、月光,疑是地上霜”,许文用形容词“abed”译出“床前”,然后分别用两个主谓句把 “明月光”译成“I see a silver light”,4把“疑是地上霜”译成“I wonder if its frost aground”,意思清晰明了;翁文则用名词短语“a splash of white on my bedroom floor 和“hoarfrost?”由“月光”想到“霜”, 用一个“?”道出诗人心中的疑问。一个“?”如“一石激起千层浪”,使诗人当时如潮的思绪跃然纸上,让读者读来如临其境。原诗三、四行“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许文用两个动词词组 “looking up”和“bowing

10、”译出“举头”和“低头”之意,而用两个主谓句译出了“望明月”和“思故乡”,在最后一个主谓句中,为了使诗文押韵,许文采用了倒装;翁文则用“I raise my eyes to the moon ,the same moon.”表达了作者当时的心境“睹月怀乡”,于是就出现了“ZZ(ZAs scenes long past come to mind,ZZ)my eyes fall again on the /Splash of white , and my heart aches for home.”原诗中尽管找不到对应的表达划线部分的词 ,但句中隐含有此意。两译文中“aches for home

11、”与“be drowned in homesickness”的译法各有千秋,把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刻画得淋漓尽致。 (2)美感功能对等。诗人不追求想象的新颖奇特,也摒弃了辞藻的精工华美;它以清新朴素的笔触,抒写了丰富深刻的内容。“无意于工而无不工”,境是境,情是情,那么逼真,那么动人,百读不厌,耐人寻味。音韵和谐,富于美感的诗句在译文中均有体现。许文的译文采用了英诗格律体的译法,译文四行,押 abab 元韵,在音韵美感方面达到了与原诗的功能对等;而翁文的诗则采用的是散文体形式,译诗措辞优美,激越动人,彻底摆脱了原诗形式上的羁绊,译得清新雅致,深得原诗神韵,再现了原诗的景外之情,诗外之意,与原诗

12、达到了“神韵”的功能对等。 许文第一行译成 “Abed, I see a silver light”, “abed light” 和“床光”在形式上与原诗对等,第二行译成“I wonder if its frost aground”,正好“a silver light”对“frost aground”。原诗三、四行对偶句,用词简约,但词语之间逻辑关系非常清楚。“举头望”与“低头思”两个动态意思的词语,不仅仅描绘了肢体动作,由此可看出5诗人的内心活动,刻画出了此时此景诗人的内心世界。许文用“Looking up”和“Bowing”形成对仗,与原文达到了美感功能对等。 “望”在这里用的是“find

13、 ”,译者用“I find the moon bright”译出了 “望明月”,使心中的疑虑全消,而 bright 正好与第一行的 light 押/ai /的元韵。面对如霜的秋月,诗人不禁想起了自己的家乡,陷入了深深的思乡之中。 “思故乡”在许的译文中用了一个倒装句“in homesickness Im drowned”, “drowned”与第二行的“aground”押/au /的元韵,译文形成了 abab 的韵脚,符合英文格律诗的要求,体现了译文的韵律美,而且保持了原民族文化特征,达到了与原诗形和音的美感功能对等。 翁文立足于一种意境的营造和渲染,译出了原文所隐含的精细微妙之处,使画面更鲜

14、明,使译作更易于接受,从而突显主题my heart aches for home。郭沫若曾说过:“是诗的,无论写成文言白话,韵体散文,它根本是诗”2。翁文把这首唐诗绝句译成了散文体,虽没有了形式的对等,但读者易于直接体会到诗的意境,仿佛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原诗一、二行在译文中化成了两个名词短语,简洁而达意;用一个“?”把“疑”字化为了诗人的心理思维过程,有一种灵动的美。而在三、四行,翁先生却不惜笔墨 ,把原诗译成了两个长句,把原诗隐含的意境化作一行行文字,使译文受者更易于读懂原诗人要表达的情感。 “I raise my eyes to the moon”的字面意义已经体现了“举头望明月”,

15、但翁文在后面加上 “the same moon”,意在表达诗人的内心活动“同样的明月,却有不同的心境。远在他乡,回想起过去的一幕又一幕,不觉倍感心痛思乡之痛”,这句话突显了诗人当时所处环境。于是紧接着就是“my eyes fall again on the/Splash of white , and my heart aches for home”。翁文用 “my eyes fall again on the splash of white”译出“低头”,而此处的“the splash of white”与前面的“A splash of white”形成照应,体现了译文的形式美。笔者6以为翁文

16、比许文更能表达原诗的意境。且看最后一句“my heart aches for home”,笔者以为只要是有过漂泊他乡经历的人读到这个句子,都会有一种 “心痛”的感受思乡之痛。翁文透过诗行内在的律动,让人感受到诗人灵动的情怀,重现了原诗的神韵,求得在美感功能上的对等。 在美感功能对等方面,两译文各有千秋,许文能感受到其中的韵律之美,而翁文给人一种意境美。 (3)表情功能对等。在中国民俗和古典诗歌中,月亮是团圆的象征,正如: “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 ”(唐白居易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唐杜甫月夜忆舍弟) 这些都是借月思乡的佳句,凝望月亮,最容易使人产生遐想,想到故乡的一切,想到家里的亲人。古人常借月来写对故乡、故人的相思之情。可见在传统文化中,人们赋予“明月”太多的情感,太多的相思与愁苦。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圆月生相思,残月生离愁,望月思人,寄情于月是人之常情。 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