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 经济生活第三单元重点精析

上传人:woxinch****an2018 文档编号:39025177 上传时间:2018-05-10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89.3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政治 经济生活第三单元重点精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高中政治 经济生活第三单元重点精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高中政治 经济生活第三单元重点精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高中政治 经济生活第三单元重点精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高中政治 经济生活第三单元重点精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政治 经济生活第三单元重点精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政治 经济生活第三单元重点精析(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经济生活经济生活 第三单元第三单元 收入与分配收入与分配 一、单元综合解读一、单元综合解读 整个经济生活就其活动的基本内容而言,包括“生产什么” 、 “如何生产” 、 “为谁生产” 紧密相连的三个部分。本单元在第一单元和第二单元阐述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生产什么” 、 “如何生产”的基础上重点解决“为谁生产”的问题,即由财富创造引向财富分配。财富 分配分为个人参与收入分配和国家参与收入分配两个方面。本单元设计为两课,第七课 个人收入的分配;第八课-财政与税收(国家参与的收入与分配) 。 二、重点、难点精析二、重点、难点精析 第七课第七课 个人收入的分配个人收入的分配 1按劳分配为主体按劳分配为主体

2、(重点问题重点问题) 分配制度是生产关系的重要方面。分配制度取决于生产关系,取决于基本经济制度。 按劳分配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体现了分配制度的社会主义性质。所以按 劳分配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把握这一重点,需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1)按劳分配的含义 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经 济中,以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为唯一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也就是说,在公有制经济 中个人消费品的分配必须且只能是按劳分配,同时这种劳动是社会劳动。 (2)按劳分配的必然性 第一,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有制是所有制结构的主体,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个 人消费品的分

3、配只能实行按劳分配。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 第二, 按劳分配为主体与现阶段我国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现阶段我国生产力没有实 现高度发达,劳动产品还没有极大丰富,不具备按需分配的物质条件。 第三, 目前我国劳动者的劳动能力存在着明显差别,劳动还是人们谋生的手段,还没 有成为人们生活的第一需要,因此,个人消费品的分配必须体现人们劳动的差距,不能搞 平均分配。这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 (3)实行按劳分配的意义 实行按劳分配,使劳动者的个人收入与自己付出的劳动数量和质量直接联系在一起, 有利于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4)对按劳分配为主体的“主体”的认识

4、 从整个社会收入分配结构看,虽然在全社会范围内存在多种分配方式,但由于公有制 经济占主体地位,所以,按劳分配方式必然是主体;从按劳分配对其他收入方式的影响看, 公有制企业劳动者按劳分配的收入量是其他所有制经济活动中劳动者收入水平的参照标准。注意:理解按劳分配,必须克服几个认识误区注意:理解按劳分配,必须克服几个认识误区 (1)按劳分配是对社会总产品的分配)按劳分配是对社会总产品的分配 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的分配原则,是对社会总产品作了各项 必要的扣除后进行的。之所以对社会总产品作一定的扣除,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任何社会 的发展都离不开一定的积累,要扣除生产成本、企业利润留成和

5、上缴国家的税收利润等。 (2)劳动收入就是按劳分配收入)劳动收入就是按劳分配收入 劳动收入即劳动所得,是相对于不劳而获的剥削收入和资金收入而言的,按劳分配是 公有制范围内的劳动者的劳动所得,按劳分配收入一定是劳动收入,但是劳动收入未必都 是按劳分配收入,公有制经济之外的收入如个体劳动收入,私营外资企业中的劳动要素收入,都不是按劳分配收入。 (3)工资收入都是按劳分配收入)工资收入都是按劳分配收入 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分配原则,在我国,全民所有制经济和城镇集体所 有制经济普遍实行的工资制是按劳分配收入。但在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中,劳动者的工资 不是按劳分配收入,而是按生产要素分配。 (4

6、)按劳分配意味着等量劳动必然获得等量报酬)按劳分配意味着等量劳动必然获得等量报酬 第一,按劳分配是以劳动为尺度向劳动者分配个人消费品,其重要的原则是多劳多得, 少劳少得,从表面看来,似乎只要劳动者付出了等量的劳动,必然获得等量的报酬,其实 不然。按劳分配并不承诺等量劳动获得等量报酬,按劳分配的实现程度是同其所在企业的 经营状况密切相关的。 第二,企业都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每个企业的经营状况不可能完全一样,在这 种情况下,不同企业里付出了同等劳动的劳动者,其分配所得不可能相同。等量的劳动获 得等量的报酬的情形只存在于同等经济状况的企业里,但这并不违背按劳分配的本意。 2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多种分

7、配方式并存(重点问题重点问题) 一个社会的收入分配制度直接取决于它的基本经济制度。我国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 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由此决定必然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 式并存的收入分配制度。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收入分配制度是我国分配制度中的重要内容, 所以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必然成为本课的教学重点,同时也是一个教学难点。把握这一重点和难点,需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1)我国实行多种分配方式的必然性 第一,与我国现阶段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相适应。根据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 的规律,生产力的发展状况最终决定分配方式。我国现阶段生产力总体水平低、发展不平 衡和多层次的状

8、况,决定了不可能实行单一的分配方式,必然存在其他多种分配方式。 第二,这种分配方式是由我国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决定 的。在多种非公有制经济中,只能实行其他非按劳分配方式。 (2)多种分配方式的主要形式 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具体的分配实例,判断它属于哪种要素的收入。 (3)实行多种分配方式的意义 第一,理解我国实行多种分配方式的必然性。对于这个问题,教师可通过引导学生分 析其原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在引导学生分析时,教师可提示学生回忆在分析按 劳分配的必然性时,是从哪几个方面入手的。一是这种分配现状与我国现阶段生产力的发 展水平相适应。根据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

9、的规律,生产力的发展状况最终决定 分配方式。我国现阶段生产力总体水平低、发展不平衡和多层次的状况,决定了不可能实 行单一的分配方式,必然存在其他多种分配方式。二是这种分配方式是由我国公有制为主 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决定的。公有制是主体,在公有制经济中只能实行 按劳分配,但在其他多种非公有制经济中,就不能实行按劳分配,而只能采取其他非按劳 分配方式。 第二,理解实行多种分配方式的意义。实行多种分配方式,尤其是健全生产要素按贡 献参与分配的制度是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在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确立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是对各种生产要素的所有权存在

10、 的合理性、合法性的确认,有利于充分利用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以造福 人民。因此,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必须承认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 (4)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关系)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关系按劳分配按生产要素分配范围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内部个人消 费品的分配方式广泛存在于公有制经济和私营 经济、外资经济中体现的关系劳动者是生产资料的主人,劳动者 是平等、互助、合作的关系体现了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 配原则区 别在我国分配制 度中的地位按劳分配是我国分配制度的主体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方式是我国 分配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联 系(1)坚持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是由我国

1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及 现实经济条件决定的 (2)二者相结合,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5)按生产要素分配主要形式比较)按生产要素分配主要形式比较 按生产要素分配主要形式比较表按生产要素分配主要形式比较表类别对应形式是否属于 劳动收入按资本要素分配储蓄存款利息、股息或股票转让所得、债券的利息、 私营企业主的税后利润按土地要素分配土地、房屋的租金和转让金否按管理要素分配企业管理人才凭借管理才能和在生产经营中的贡献 而参与分配的方式按劳动要素分配在私营、外资企业中劳动者获得的工资、奖金、津 贴收入按信息要素分配提供市场信息、管理方案的收入是按技术要素分配技术入股、专利使用、技术转让的收入

12、要具体分析注意:问题:(注意:问题:(1)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按生产要素分配属于社会主义性质的)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按生产要素分配属于社会主义性质的 分配?分配? 这种认识是错误的。按劳分配属于社会主义性质的分配,前二种分配属于非社会主义 性质的分配。 (2 2)合法的劳动收入和合法的非劳动收入是一回事?合法的劳动收入和合法的非劳动收入是一回事? 二者有严格区别:一是取得的途径不同:合法的劳动收入主要是通过合法诚实的劳动 而取得的收入,除此之外,通过其他合法途径取得收入都属于合法的非劳动收入;二是具 体形式不同:合法的劳动收入包括按劳分配、按个体劳动成果分配、按劳动要素分配。合 法

13、的非劳动收入包括按资本要素分配、按技术要素分配、按管理要素分配等。 3关于公平问题(重点问题)关于公平问题(重点问题) 公平的含义较为宽泛,涉及经济、政治、法律等各个领域。一般包括起点公平、过程 公平和结果公平。教材所讲的公平主要是结果公平,指收入分配的公平。分析这个问题时, 要解决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 公平的含义。 收入分配的公平,主要表现为收入分配的相对平等,即要求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 不能过于悬殊,要求保证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 第二, 收入分配公平与平均主义的区别。 平均主义与公平是有根本区别的,平均主义抹煞了劳动差别和收入差距,要求绝对平 均,实际上违背了公平的原则,压抑了劳

14、动者的积极性。 第三, 公平的收入分配的意义。这是社会主义分配原则的体现,有助于协调人们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实现经济发展、 社会和谐。 4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难点问题)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难点问题) 党的十七大指出“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 ,这个精神是统率第二 框的基本精神。 强调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的关系,是基于当前我国收入分配方面的突出矛盾而言的。 教材从三个方面介绍了我国如何在收入分配方面实现社会公平。 一是始终坚持和完善我国的分配制度。这就为我国实现社会公平提供了强有力的制度 保证。 二是强调保证“两个合理比重” 。当前的突出问题是,改革开放以来国民收入不断增长, 但是

15、居民收入在其中所占比重不断下降,劳动报酬与其他生产要素的报酬差距不断拉大。 三是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注意:关于公平贯彻到国民收入分配的全过程注意:关于公平贯彻到国民收入分配的全过程 (1)初次分配和再分配是国民收入的两个阶段。初次分配是国民收入在生产部门的分 配,如国有企业、集体企业的收入经过初次分配形式上缴国家的(税、利等) 、留给企业的 或集体的和劳动者个人的收入(如工资、奖金等) 。再分配是国民收入在全社会范围内的分 配。 (2)在初次分配中,一方面坚持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原则,充分调动 劳动者的创造性和积极性,激励劳动者努力学习科学技术,提高劳动技能,从而促进社会 和生产

16、的发展。另一方面,保持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合理比重,保持劳动报酬在 初次分配中的合理比重,理顺国家、企业和个人三者的分配关系,维护劳动者的利益,为 此着力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 保障机制,使在初次分配的过程中维护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稳定的目标得以贯彻。 (3)在再分配的过程中,国家通过财政与税收的手段克服市场经济的弱点,发挥社会 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合理配置经济资源,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体现了提 高经济效率的目标。另一方面,政府加强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 取缔非法收入,整顿分配秩序,把收入差距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防止出现严重的两极分 化,实现公平分配。 (4)无论是初次分配还是再分配,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差距悬殊;既要 落实分配政策,又要提倡奉献精神;在鼓励人们企事业致富问题的同时,倡导回报社会先 富帮后富。 问题:下图为社会的人口财富状况结构示意图。两幅图代表的社会财富总量相等。问题:下图为社会的人口财富状况结构示意图。两幅图代表的社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