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态与环境教参第5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上传人:woxinch****an2018 文档编号:39024906 上传时间:2018-05-10 格式:DOC 页数:64 大小:57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稳态与环境教参第5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_第1页
第1页 / 共64页
稳态与环境教参第5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_第2页
第2页 / 共64页
稳态与环境教参第5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_第3页
第3页 / 共64页
稳态与环境教参第5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_第4页
第4页 / 共64页
稳态与环境教参第5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_第5页
第5页 / 共6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稳态与环境教参第5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稳态与环境教参第5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6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章第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生物学的进展,往往被人们概括为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在宏观方面,生态学的发展非常引人注目,是当今最受人们重视的研究领域之一。从学生个人的发展来看,有关学习内容,对于学生理解生命系统的本质、理解生命科学,以及系统论的思维方式的训练、生态意识的形成都是重要的。从科学与社会的关系角度看,对生态系统的研究对于解决目前人类所面临的许多全球性资源与环境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本章内容在本模块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本章教材分析本章教材分析一、教学目的要求一、教学目的要求知识方面1.举例说明生态系统的结构。2.分析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3

2、.举例说出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4.阐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5.概述多层次生命系统的共性,理解生命活动的本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1.认同生物与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2.关注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3.初步形成生态学的观点,确立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和科学的世界观。能力方面1.尝试运用系统方法分析生物学上的问题。2.尝试调查农田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情况。3.进行土壤微生物分解作用的探究。4.设计并制作生态缸,观察其稳定性。二、教学内容的特点和结构二、教学内容的特点和结构(一)教学内容的特点(一)教学内容的特点本章包括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3、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五节内容,第 1 节和第 4 节可各用 1 课时教学,其余各节都可用 2课时,其中第 3 节的探究实验用 0.5 课时进行组织、准备,具体实验主要利用课外时间进行,第 5 节的制作活动用 1 课时。本章题图选择了一幅在湖边草地上,牛羊步态悠闲的图片:碧水如镜、蓝天倒映、草地青葱,生物与环境融为一体。压图诗则在画面的基础上进一步延伸,似乎是从宇宙苍茫深处看这颗生机盎然的星球。第 4 章种群和群落探讨的主要是生态系统中生物群体的变化,而在本章,则既要继续研究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也要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所以生态系统的结构一节的“问题探讨”,研究的就是土壤与生物之间的关系,引出

4、生物与环境的关系,隐含着生物与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这一节正文内容包括生态系统的范围、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结构(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两部分内容。重点是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结构。学习生态系统的结构,首先需要分析生态系统有哪些组成成分。教材先安排一个思考与讨论活动,让学生挑选一个自己熟悉的生态系统,分析其组成成分,并尝试画出抽象的概念模型。之后,教材再以池塘生态系统为例,介绍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并总结出生态系统的结构模型。这样,既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式学习,又重视引导学生对重要概念的把握。在此基础上,教材进一步阐述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消费者,又通过复杂的营养关系形成食物链和食物网。物

5、质循环、能量流动,就是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进行的,因此,有关内容是后续学习的基础。高中生物必修 3 教师教学用书第 5 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本节内容比较重视概念模型方法的应用。问题探讨、思考与讨论、生态系统结构模型等 3 处涉及让学生建立概念模型、分析理解概念模型。本节内容还渗透了系统分析的方法,思考与讨论的内容,体现了系统分析方法的主要方面,如确定系统的边界、分析该系统的组分和各组分之间的关系、建立系统的结构模型、研究系统的输入和输出、研究系统内部各组分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发展变化,等等。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与原高中教材相应内容基本相同,在呈现方式上略有变化。此部分内容比较抽象,教材在“问题探讨”中

6、安排了比较生动、具体的例子(孤岛生存),此例子就隐含了对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规律的探讨。关于能量流动的过程,教材是从生态系统能量的最初来源太阳能入手来分析的。关于能量在某一营养级的变化情况,教材以能量流经第 2 营养级为例进行阐述,再概括能量在整个生态系统中的流动过程。关于能量流动的特点,教材以经典的林德曼对赛达伯格湖的研究为例,并且安排了以相关研究结果为材料的资料分析,引导学生自主地分析能量在生态系统中流动的特点。研究能量流动的实践意义这部分内容,则将本节所学内容与生产、生活实际建立了联系,反映了有关科学技术与社会生产实际的关系。这一节教材安排了两个“思考与讨论”活动,力图引导学生自主地获取知

7、识、拓展视野,以及对本节所学知识进行应用。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一节的“问题探讨”,既与上一节内容相联系,又从生态系统中的物质运行规律与能量流动规律的差异入手,试图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本节内容的兴趣。引言从学生日常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学生关注曾经成为自己身体一部分的碳,是如何在生态系统中运行的,然后以碳循环为例阐述物质循环。之后,再简要概述什么是物质循环、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的不同之处。本节内容也力求与社会生活建立联系,例如“与社会的联系”栏目,介绍了当前碳循环的平衡被打破的实际情况及其后果,引导学生关注环境问题。教材在此部分还安排了一个探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的活动,以帮助学生更

8、好地理解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中从有机物到无机物的过程。关于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关系的内容,教材仅作简要概述,引导学生将生态系统这两部分的主要功能综合起来理解。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是新增加的内容,但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难理解。有关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种类,教材仅作简要的概述和举例,并安排了一个“思考与讨论”活动,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动物是如何进行信息传递的。本节重点是信息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资料分析”列举了几种生物的生存、繁衍与信息传递的关系,让学生分析、总结得出“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生物种群的繁衍,也离不开信息的传递”的结论。随后,教材再简要概述信息在调节种间关系时所起的作用。“信息传递在

9、农业生产中的应用”,体现了与生产实践的结合。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包括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等内容。在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的内容中,负反馈调节是重要概念。教材通过两个种群之间负反馈调节的实例,阐述什么是负反馈调节。之后,安排了一个“思考与讨论”活动,让学生建构食虫鸟与害虫这两个种群之间的负反馈模型,一方面可以让学生进一步练习建立概念模型,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负反馈的含义。此后,以森林中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存在负反馈调节的事例做进一步说明,再阐述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有一定的限度。关于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教材通过实例阐述了这样几个

10、要点。第一,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是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是每一个生态系统都具有的两种属性。正如教材旁栏“想像空间”中所指出的,“平时不得病是由于你的抵抗力,得病后能够恢复健康靠的是恢复力”。这样的类比可以帮助学生理解二者的联系和区别。第二,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都是有一定限度的,当外界干扰超出抵抗力稳定性的限度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会遭到破坏;生态系统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后,可以靠恢复力稳定性得以恢复;如果遭到破坏的程度超出了恢复力稳定性的限度,该生态系统将难以恢复原状。第三,不同生态系统在这两种稳定性的表现上有一定差别,例如热带雨林生态系统就比北极苔原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高。本节还

11、安排了技能训练“运用术语准确表达”,其内容是关于“生命是什么”,既训练学生运用生物学的术语概述生命的特点,又引导学生对已学过的各层次生命系统的共同特征进行总结,提高学生对生命世界的认识。该内容以技能训练的形式出现,似乎不属于正文内容,但对于提高学生对生命世界本质的把握具有重要意义,希望能予以足够的重视。(二)教学内容的结构(二)教学内容的结构三、与学生经验的联系三、与学生经验的联系本章探讨的是宏观方面的问题,与学生的日常经验联系较多。学生生活中经常接触一些人工生态系统,如城市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果园生态系统等。对于自然生态系统,学生直接或间接地有一些了解。本章内容的学习,可以在这些经验的基

12、础上进行:分析这些生态系统的结构以及物质、能量的运行规律,了解其信息的传递,并进一步分析其稳定性。这样,本章的学习过程,既是对已有经验进行解释的过程,又是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建构新概念的过程。四、与其他章的联系四、与其他章的联系第 4 章种群和群落是学习本章的基础。生态系统是比种群、群落层次更高的生命系统,需要以对种群和群落这两个层次的生命系统的理解为基础。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可以与必修 1 中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包括光合作用)建立联系。负反馈的概念可以与第 2 章中有关激素调节的反馈调节建立联系。学习本章内容是进一步学习第 6 章生态环境的保护的基础。第 1

13、 节 生态系统的结构一、教学目标一、教学目标1.举例说明什么是生态系统。2.讨论某一生态系统的结构。3.尝试建构生态系统的结构模型。二、教学重点和难点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讨论某一生态系统的结构。2.教学难点说明生态系统是一个整体。三、教学策略三、教学策略学生对“生态系统”一词并不陌生,对其最基本的内涵通过初中生物课的学习已有初步的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是形成生态学思想的基础,本章是围绕着剖析生态系统概念的实质展开的。因此,在教学中要突出生态系统内各组分的相互联系与相互作用、有序与和谐、多样与复杂等。要从培养学生的生态学思想的角度,制定教学策略。本节可以结合“思考与讨论”中的素材,讨论“

14、你认为什么是生态系统”的话题。让学生根据自己对生态系统的理解,列举五个生态系统的实例,并列出生态系统的判断要点。学生之间相互交换作业,并对同伴的作业作出评判。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以池塘生态系统为例,进一步分析“思考与讨论”中提出的问题。有条件的学校,教师可制作若干个不同控制条件的“生态缸”,让学生观察各个生态缸中的状况,增加感性认识。问题 7 是让学生尝试建构生态系统的结构模型,这是本节的教学目标之一。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和非生物成分繁多且关系复杂,无法逐个研究它们在生态系统中的结构和功能,所以引入了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的概念,将营养功能相同的生物类群看成一个整体结构,研究其中的物质与能量

15、变化、信息传递,使研究问题得到简化。这是一种系统科学的研究方法,在其他宏观研究中也常常要应用这种方法。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两方面的内容:生态系统的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大多数学生在讨论了问题15 后,应当能达成这一教学目标。对此,教师可进一步提出本节“问题探讨”中的素材,让学生演练,使学生对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结构有一定认识。生物群落与其无机环境之间的关系不是静止的,而是处于动态的变化之中:能量在其中流动,物质在其中循环,信息在其中传递,多种多样的生物及其与环境之间构建起了动态平衡的关系。生态系统的空间大小各异,一个池塘、一片草地、一块农田、一座山林、一条河流等,都可以各自成为一个生态系统。地球上

16、的全部生物及其无机环境构成的生态系统称为生物圈。在生物圈中,繁衍着各种各样的生物,每一种生物都生活在各自的特定环境中,它们既利用环境资源满足了自身生长发育的需要,使种群得到延续,同时,它们自身也是构成环境的重要因素。“生态系统的范围”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可以结合实例,采用列表比较的方法进行归类和总结(参见表 5-1)。表表 5-15-1 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举例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举例类型类型森林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划分依据划分依据植物分布情况分布区域分布区域湿润或较湿润地区干旱地区农耕区主要植物主要植物乔木草本农作物主要动物主要动物树栖动物为主能挖洞和善奔跑的动物动物种类较少特点特点动植物种类多,群落结构复杂,种群密度和群落结构能较长时间保持稳定动植物种类相对较少,群落结构相对简单,种群密度和群落结构常发生剧烈变化动植物种类少,群落结构单一,人的作用非常关键,是在一定程度上受人工控制的生态系统通过列举生态系统的多种类型,启发学生思考生态系统类型多种多样,但在结构上具有许多共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