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执的神话与迷离的景观:新媒体人文精神批评论纲

上传人:l****6 文档编号:39023193 上传时间:2018-05-10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6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偏执的神话与迷离的景观:新媒体人文精神批评论纲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偏执的神话与迷离的景观:新媒体人文精神批评论纲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偏执的神话与迷离的景观:新媒体人文精神批评论纲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偏执的神话与迷离的景观:新媒体人文精神批评论纲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偏执的神话与迷离的景观:新媒体人文精神批评论纲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偏执的神话与迷离的景观:新媒体人文精神批评论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偏执的神话与迷离的景观:新媒体人文精神批评论纲(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偏执的神话与迷离的景观:新媒体人文 精神批评论纲关键词: 新媒体 人文精神 批评 重构摘要:新媒体重组了人类原有的社会环境与文化生态,也影响到了人们的思考方式和认知逻辑。对新媒体发展所引发的种种社会变革进行人文精神向度上的多维考量与探究,不仅是矫正其发展弊端的必需进程,同时也是规约社会信息传播与媒介哲学建构良性发展的必由之路。本文即以此为基点,分别从生态呈现、哲学审思、民主质询、文化批评、伦理变革等几个层面,对新媒体发展面临的种种问题进行了思考与分析。Abstract:New media with its super-media, non-linear, cross-time, high-i

2、nteractive features of the communication, not only triggered enormous changes of media and information dissemination fields, and also change the original cultural ecology of the human society. Thinking and exploring a variety of social changes by the development of new media on the humanistic spirit

3、 dimensions, is not only the necessary process of correcting the defects of new medias development, but also the only way to statute of the new media development in health. This paper from philosophical reflection, the democracy question, cultural criticism, ethical spirit changes, to think and anal

4、ysis the problems and solution methods of the new media.Key Words:new media; humanism spirit; criticism; reconstruct麦克卢汉曾在 20 世纪 60 年代,阐释电子媒介的发展及其影响时说:“借助电力和自动化,分割过程的技术突然与人际对话熔为一体了。人们突然成为游徙不定的知识采集者,这一游徙性前所未有,人的博学多识也亘古未有,从割裂的专门化程序中解放出来的自由也空前未有媒介使我们的中枢神经系统在全球范围内延伸,使我们顷刻之间与人类的一切经验互相关联。 ”(2004:438439)在这

5、样的传播情境下,不同的传播平台,不同的受众群体,不同的传播领域和学科范围,甚2至不同的媒体管理部门,正逐步跨过原本壁垒分明的阈限界定,为人类搭建起一个触角无限延伸、资讯海量集纳、信息互动共享、环境彼此共生的“后传媒时代”。而新媒体,无疑是这其中最典型的代表之一。新媒体作为媒介革命的生态呈现新媒体是一个不断发展且具有争议性的概念,在一部分研究者看来,新媒体就是指一组数字信息,一种实现了“所有人对所有人传播”的信息流,一种融合了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特点的信息呈现方式。这部分研究者认为,作为一个概念来界定,新媒体和传统的广播、电视、电影等媒体概念架构模式不同,它已经不再可能是任何一种特殊意义上的媒体形

6、式;持这一观点的代表人物和主要机构有美国新媒体艺术家列维曼诺维奇(Lev Manovich)、锡拉丘兹大学(Syracuse University)新媒体教授凡克劳思贝(Vin Crosbie)和美国新科技杂志连线(WIRED)等。与这种观点相对应,另一部分研究者则认为新媒体概念仍然只是对传统媒体概念的补充和延伸,而不是对原有概念界定机制的完全悖反与颠覆。这部分研究者在吸收上述观点思想成分的基础上,顺延了传统的媒体实体性概念架构模式,从外延和内涵两个向度上分别形成自己的新媒体界定。如清华大学新媒体传播研究中心主任熊澄宇、BlogB 副总裁兼首席运营官魏武挥、微软电视产品规划经理/联合网视技术总

7、监郑治、凤凰新媒体总编辑吴征、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副总裁张大钟、博客中国发起人/互联网实验室董事长方兴东、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宫承波、上海交通大学教授蒋宏/徐剑、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匡文波等,他们均依据上述思路,各自做出了对新媒体的概念界定。3尽管在理论界定上,新媒体还存在着种种无法统一的争论和分歧,但其作为媒介革命在信息传播领域所引发的巨大变革,却已是不争的社会现实。这首先体现在新媒体在信息传播过程中,所具有的超媒体性和超时空性传播特点。新媒体打破了传统媒体单一线性的传播模式,充分借助碎片化、偶发性的非线性排列组织形式,建构起了内容信息随机触发式的“网状-链式”传播新系统(见图 1)。在无线网络和数

8、字压缩技术高速发展的带动下,新媒体突破了信息传播在地域范围上的局限,实现了“零距离”、 “零时间”和跨媒体的超时空性同步传输效果。在信息内容上,新媒体则突破了原有信息模式的实体化束缚,实现了高虚拟性和高互动性相结合的传播特征。新媒体内容由于以“比特”(Byte/字节,最小的数字化信息存储单位)为基本单位进行排列、组合和存储,从而使传播过程的参与者通过对比特排列组合顺序的修改,方便快捷地变更甚至拼凑出事实上并不存在的音视频及文本或图片等内容变为了现实。在制造出一个逼真却又虚幻的世界的同时,受众通过文本信息中的链接指引,在即时的互动交流中方便地实现了对文本信息的选择浏览、组织管理和存储备用等随机化

9、操控作业(宫承波,2007:14)。第三个表现是新媒体在 P2P 技术基础上,新媒体顺利实现了对信息内容的高共享性和高个性化传播。传播者可以依据信息传输网络上的 IP 地址、手机号码、邮箱地址或即时通讯帐号等,向一个或几个受众发出精准的信息内容,而受众也同样可以借此向信息传播者发出个性化的定制与检索要求。所有的用户,在信息传播的网络节点上,都可以实现各自所拥有信息的即时交换与传播,也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对诸如博客、播客(Podcast/个人音视频网络广播)、维客(Wiki/基于互联网技术的允许多人协作完成某一文本内容的技术工具和信息传播媒体)等自媒体内容进行个性化的修改与标识。第四是表现在信息

10、内容的议程设置上,新媒体偶发性和碎片化的特征合4力形成了新媒体连续的议程设置(continuous agenda-setting)功能。传统媒体除了特别重大的报道之外,很少对一个议程进行连续的设置,新媒体却不同,它借助“网状-链式”的传播特征自觉不自觉地形成了对每一个事件和消息的连续式议程设置功能。利用每一个传播节点在跨平台上的互动,新媒体将相关内容聚合在同一个议程之下,对内容和其影响力形成了多维度凝结、多层次提升与多次性并置,从而也达到了媒介议程设置前所未有过的穿透性传播效果(魏武挥,2008)。在新媒体 UGC(Users Generate Content)的运行模式下,受众在新媒体中的参

11、与性受到了最大尊重和拓展,他们超越了传统媒体信息制作者和传播者对内容的垄断,在新媒体信息传播过程中以“原生态的内容制作”取代了“专业性的内容制作”,以较少中间语言加工特征的传播方式直接反映着自己的思想。如果用户不参与新媒体的运作,或者说在其内容领域不贡献、不作为,那么基于网络传播的许多新媒体样态就将变成内容空壳。随着技术手段的持续发展,依据摩尔定律(Gordon Moores Law)11 和吉尔德定律(George Gilders Law)12,新媒体传播的参与者和传播带宽都将呈现出倍数增长或指数式上升趋势,越来越多的人会在传输网速愈来愈快的数据传送链上,成为信息的传播者和接收者,需要受众参

12、与的新媒体形式,也都将随之得到极大地丰富与提高。社会人际交往中的“六度空间理论”(Six Degrees of Separation)13,在新媒体信息时代,实现起来也将变得更为简单和便捷。当整个世界被更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时候,新媒体形塑社会的力量也将空前增加。根据麦特卡夫的节点平方原则(Robert Metcalfes Principle),如果把新媒体传播网络上每一个发出声音的位置都看成是一个话语节点(BBS 也好,Blog 也好,MSN 也好,或者其它5形式也好)的话,那么新媒体在社会文明领域所造成的传播价值和社会影响,将会是这些节点数的平方(魏武挥,2008)。如此,那么新媒体对人类

13、文明生态所将造成的影响,无疑将是规模空前地巨大调整,甚至改写。新媒体作为科技神话的哲学审思在数字和互联网技术的带动下,借助可写的网络社会和巨大的经济发展潜力,新媒体以信息传播形态的变革为标志,不仅引发着媒介与信息传播领域的巨大变革,同时也在以潜移默化地方式改变重组着人类原有的社会环境和文化生态,波及并影响着人们的思考方式与认知逻辑(参见图 2 所示结构图,Patricia Holland,2000:12)。在新媒体环境下,通过数字化、超链接、交互式传播,信息节点如神经元般向世界无限延伸,知识的创造性过程也被“集体地共同地延伸至整个社会”,并逐渐向“意识的技术模拟阶段”(Mcluhan Mars

14、hall,1964:5354)过渡。在新型的传播关系中,传统的“广播”模式被任意的信息“拉取”模式所取代,电子商务、网上邮件、VOD 点播、MSN 即时通讯和 RSS 信息聚合取代(至少是部分取代)了传统的实务谈判、邮政传递、信息检索和节目服务等日常规则,并进而将这种模式渗透到人们的社会交往和日常活动中去,不知不觉地整合进人们的逻辑结构图式当中,普及上升成为人们习以为常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在“文化环境范式”(见图 3)形成的结构体系中,人既是生活在物理环境之中的灵长,也是生活在文化符号建构的意义系统之中的文明单子。文化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形成了意义系统的历史传承链条,也建构了知识谱系稳固的生产

15、方式;但新媒体传播系统却借助技术的力量,将这种与原生环境相互作用的知识生产与历6史延续方式进行了改写。当一部手机或电脑,再加上有线或无线的网络连接,顷刻就可以完成一个大千世界的建构的时候,当整个社会成员对这一切场景和生活方式习以为常的时候,新媒体的科技性力量已无处不在地统驭了世界。传统的文化规约和实体情景的历史延承在以新媒体传播为座架的现代文明体系里,承受着来自科技工具理性的价值挑战与理念改写。在自我自足的符号空间和虚拟交往世界里,新媒体推拒了自我省思的过程,也丧失了历史延承的场合,它让传播者和接收者享受着超越于现实情景之上的爱恨与欢愉。在此情境下,与其说新媒体是传播方式和信息知识的巨大解放,

16、毋宁说新媒体是操作工业对探索研究理性的空前侵袭。 “当科技的体系化理性建立起一座城堡,而且宣称了主权之后,这使得在科技之外的任何事物与组件,都无可理解,也不需要理解(叶启政,2006:309)。 ”媒体生态批评家尼尔波兹曼曾把人类社会的科技发展分为工具使用(tool-using)阶段、科技制形成(technocracies)阶段和科技复相体的塑造阶段(technopoly)等三个时期。在他看来,工具使用阶段中的科技进步与工具应用,还只是为了解决物质上特定且急迫的问题,如用风力、水力取代人力、畜力,以及用于建筑与艺术、仪式、宗教等相关的象征世界(大教堂、纪念碑、城堡)等。此时的科技发明以其表现形式的完整性和文化模式的尊严性,还能做到与整个社会文化情境及其历史延承性的深度融合,并为其所规约和指导,从而很好地服膺于人文理性的统摄之下(Neil Postman,1992:23)。可是到了第二阶段的科技制形成时期时,科技的进步与工具的发明已开始挣脱文化情境的制约,不再屈从于人文精神的统领和号召“在一定程度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