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社会网络的品牌危机传播“意见领袖”研究

上传人:l****6 文档编号:39023170 上传时间:2018-05-10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于社会网络的品牌危机传播“意见领袖”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基于社会网络的品牌危机传播“意见领袖”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基于社会网络的品牌危机传播“意见领袖”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基于社会网络的品牌危机传播“意见领袖”研究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基于社会网络的品牌危机传播“意见领袖”研究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基于社会网络的品牌危机传播“意见领袖”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于社会网络的品牌危机传播“意见领袖”研究(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基于社会网络的品牌危机传播“意见领 袖”研究摘要 本文借助社会网络的相关理论争观点,对“意见领袖”在品牌危机传播中的地住和作用加以分析,以提出相应的策略建议。 关键词 社会网络 品牌 危机传播 意见领袖 一、品牌危机传播 斯格(1998)在组织、传播和危机一书中指出,危机是“一种能够带来高度不确定性和高度威胁的,特殊的、不可预测的、非常规的事件或一系列事件。 ”美国学者KathleenFeam-Banks(1996)认为,危机传播就是“在突发事件发生之前、之中和之后,介于组织和其公众之间的传播”。对危机传播的有效管理如同处理危机事件本身一样重要(Regester,1989)。 20 世纪 9

2、0 年代,品牌的概念开始被引人中国。有学者认为,品牌危机的概念并非来自国外,而是中国学者在融合品牌与危机这两个概念的基础上形成的(彭锦逵,2008)。学者吴狄亚、卢冰(2002)提出了品牌危机的定义,认为“品牌危机指的是由于企业外部环境的突变和品牌运营或营销管理的失常,而对品牌整体形象造成不良影响并在很短的时间内波及到社会公众,使企业品牌乃至企业本身信誉大为减损。甚至危及企业生存的窘困状态。 ”由此可见,品牌危机是一个比较薪的研究领域,而它的出现也与中国本土的市场经济状态的变化密不可分。 在品牌研究领域,对“意见领袖”的探讨主要集中在市场营销的角度。即如何通过“意见领袖”扩大品牌传播途径和提高

3、传播效率。目前还少有研究者从危机管理和危机传播的方面来探索“意见领袖”的作用。本文将借助社会网络的相关理论和2观点,对“意见领袖”在品牌危机传播中的地位和作用加以分析,以提出相应的策略建议。 二、基于社会网络的“意见领袖”分析 1 “意见领袖”及其确认 “意见领袖”是传播学中的一个经典概念。对于意见领袖的传统定义是:“在将媒介信息传给社会群体的过程中,那些扮演某种有影响力的中介角色者。 ”(约翰费克斯。2004) 拉扎斯菲尔德等人提出的“两级流动传播”理论,开创了传播过程研究的一个新领域。而“意见领袖”就是两级传播过程中的那些积极、活跃的“中介者”。 卡兹(1955)在个人影响中认为, “意见

4、领袖”的三项指标是生活阅历、社交性和社会经济地位。在这三项指标上占有优势的个人。才有可能成为群体中的“意见领袖”。 在半个多世纪前,研究者们就已经开始了将意见领袖从普通人群中筛选出来的研究。 “意见领袖”的发现者 Lazarsfeld 和 Katz 请美国伊利诺斯州小镇 Decatur 的居民对影响他们生活各领域的人进行提名。最后,在每个领域,都有一定数量的人被重复提及。 而根据台湾几个广告公司组成的 ICP(Intergrated consumer profile)即整合性消费者分析资料库的调查表明,意见领袖可由三种方式衡量:一是向受访者询问。当他她做某种决策时会去向谁寻求忠告和情报;二是利

5、用某一团体中的被告知者去确认意见领袖;三是由受访者自我评估其在所给予题目中的影响力。 罗杰斯(Rogers,2003)也总结了四种有效的测量意见领袖的方法:关键人物访谈法、观察法、自我报告法和社会网络测量法。其中,前三种方法都具有很强的主观性,在筛选意见领袖时,容易受个人主观意志的影响而产生偏差。而社会网络分3析理论和方法的兴起,为我们研究品牌危机传播的“意见领袖”又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和途径。 2,社会网络中的“意见领袖” 社会网络(sociaiNetwork)理论起源于 20 世纪 2、30 年代,是由著名的英国人类学家 R布朗提出。社会网络理论认为。社会是由一群行动者、这群行动者间的关系以

6、及这些关系所构成的网络结构所组成。而信息的流传正是受社会关系与社会网络结构所影响的。 (1)复杂网络系统 危机存在于复杂网络情境中,它是在确定的变化逼近时,事件的不确定性或状态。品牌危机也是如此。品牌危机中的利益相关者是危机信息传播的主体。而危机信息的传播内容、速度、效果等与普遍存在于社会中的复杂网络直接相关。 (1)“六度分隔”假说和“小世界”理论 1929 年,匈牙利作家卡林西(Ffigyes Karinthy)在小说链(Chains)中提出了的“六度分隔理论”(six Degrees of Separation),即“地球上任何两个陌生人之间想要找到关系,最多只需要通过五个人(即最多不超

7、过六个)就可以达到”。1967 年,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米尔格兰(Stanley Milgram)通过实验使这一理论有了很大的发展。该理论用数学公式可以表示为: n=log(N)/log(W) (其中 n 表示复杂度,N 表示人的总数,w 表示每个人的联系宽度。) 在“六度分隔”的基础上,人们又发展出了“小世界”的理论观点。1998 年,美国的沃茨(DuncanI.Watts)和斯特罗加茨(S H.Strogatz)提出了“小世界”(small World)网络模型,用以描述从完全规则网络到完全随机网络的转变。 小世界网络反应了高平均集聚程度与小的最短路径的特点。高平均集聚程度4是指网络集团化的程

8、度,例如社会网络中总是存在一些关系圈,其中每个成员都认识其他成员。小的最短路径指网络的任意两个节点之间都有一条相当短的路径,它反映网络实体间相互关系的数目可以很小但却能连接世界的特征。 无尺度网络 1999 年,美国学者巴拉巴斯(A.L.Barabasi)和艾伯特(R.Albert)指出,许多实际的复杂网络的连接度分布服从幂次定律,即多数节点只拥有少数连接。只有少数节点才拥有极大的连接。由于幂律分布没有明显的特征长度,因此称其为无尺度网络。从一定意义上说, “无尺度网络”的发现映证了人际活动中“两级传播”现象的存在基础。 目前, “小世界”与“无尺度”现象已经被实证为普遍存在的。而危机信息传播

9、也是一个典型的复杂系统的演化过程。在危机情境下,有大量影响传播的不确定因素。体现出社会网络的复杂性与不确定性特征。以研究信息传播,通常是把社会网络看成是规则网络。而近年来,随着“小世界”和“无尺度网络”研究的深入,有学者利用复杂网络研究方法,对危机信息传播进行研究,例如对“流言传播的小世界网络特性”的研究以及对“基于小世界的舆论传播模型”的研究等。这些研究也为我们研究品牌危机传播的现象和规律提供了启示。 (2)社会网络理论 社会行动者及其关系 社会网络指的就是社会行动者(Actor)及其间的关系(Tie)的集合。也可以说,一个社会网络是由多个“点”(Nodes,即社会行动者)和各点之间的连线“

10、边”(Edge,即行动者之间的关系)组成的集合,如图 1 所示。 社会行动者可以是社会中的任何一个个体、组织甚至国家。社会行动者是有意识的行为主体,但其行为受社5会网络的制约。社会网络结构中的“关系”是复杂多样的。行动者之间的复杂联系形成了多元关系网络。在品牌危机信息传播研究中, “点”可以表示为信息传播主体,而“边”可以被理解为信息传播的路径。 “主体”和“关系”共同构成了品牌危机信息传播的“场域”。 弱关系和强关系 弱关系倾向于连接与行动者本人具有较高异质性(Heterogeneity)的人群。由于关系疏远,这些人之间信息沟通很不充分,弱关系则充当了“关系桥”(LocalBridge)。因

11、此,弱连接能够传递对于行动者来说是新鲜的。因而也是有价值的信息。而强关系(strong Ties)则连接同质性(Homogeneous)的人群。行动者之间来往密切,信息交流充分,因此,容易形成一个封闭的系统。信息冗余量也相应较大。 但美国学者克雷克哈德(David Krackhardt,1992)提出“强关系的强势”(Strength of Strong Ties)假设,认为强关系特别适用于不确定性的情境,在面临风险或危机时,强关系是可以依赖的对象。处于不安全位置的个人极有可能通过建立强关系获得保护,以降低其所面临的不确定性。一般说来,弱关系具有信息传递的优势,而强关系则适于传递情感、信任和影

12、响力。 华裔学者林南(Lin,1982)则认为,无论是强关系还是弱关系,关系人本身的社会地位都是决定关系所能涉取的资源数量和质量的重要变量,关系的作用最终是由关系人的能力与意愿的合力所决定的。 结构洞 1992 年,美国社会学家伯特(Ronald S.Burt)提出了另一新概念“结构洞”(Structural Hole),即“非冗余联系之间的分割”。两个行动者之间的非重复性关系,被定义为“结构洞”(Structural Holes)。结构洞是人际网络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在具有结构洞的网络中,占据中心位置的个体可以获得更多、更新的非重复信息,具有6“保持信息”和“控制信息”两大优势。结构洞中的经纪

13、人是一种可以带来新思想和新行为的“意见领袖”(BurtRonaid,1999)。 如图 2 所示,a 网络中由于 B、C、D 三个行动者之间没有联系,只有行动者 A同时与这三个行动者有联系,因此 A 有三个结构洞,分别是 B-C、B-D、C-D。相对于其它三个人,A 处于中心位置,起到“意见领袖”的作用。而另三个行动者则必须通过 A 才能与对方发生联系,行动者 A 明显具有竞争优势。由于 A,在个人网络结构中的位置优势决定了其在信息传播中经常成为沟通的纽带。但是这种信息的传播并不一定都是正面的。意见领袖也极有可能成为危机信息(流言)的核心扩散者。当结构洞中的“意见领袖”有意控制信息的流动时,结

14、构洞的存在也有可能会成为阻绝信息流通的瓶颈和制造蓄意竞争的空间。因此,在危机情境下。加强对“意见领袖”的管理、引导和控制是进行危机信息管理的关键。 而图 2 的 b 网络中各行为者之间各自建立互相联结,不存在结构洞。在这样的网络结构中, “熟人效应”使得网络成员之间多属“强关系”,因此所获得的信息同质性较高。这种网络结构比较稳定,但却弱化了“意见领袖”的作用,制约了新信息的传播和扩散,不利于“创新”思维的形成。 图 3 则表示,在品牌危机信息传播的社会组织网络结构中,原本相互间并无联系 A、B、C 三个网络,在品牌危机事件突发的特定情境下,通过图中网络 A 中的“意见领袖”(A1)把相互独立的

15、三个群体联系起来,形成一个整体网。行动者 Al 及其所在网络成员具有明显的位置优势,是整体网中最核心的“意见领袖”,在信息获得和传播方面起到了“桥”(Bridge)的关键作用。以此进行推演,则极有可能以“意见领袖”为节点,形成品牌危机信息传播的庞大网络,表现出信息扩散的“涟漪效应”。 7(3)小结 品脾危机信息传播是一个典型的符合“小世界”和“无尺度网络”特点的复杂系统的演化过程。 从社会网络的视角来看,在品牌危机信息传播研究中, “点”可以表示为品牌危机信息的传播主体,即社会的行动者;而“边”,也就是行动者之间的关系,可以被理解为信息传播的路径。 “主体”和“关系”共同构成了品牌危机信息传播

16、的“场域”。社会行动者之间的关系是复杂、多元的。弱连接有利于创新价值的信息的传递;而强关系倾向于传递情感、信任和影响力,特别适用于危机情境,以降低人们所面临的不确定性。 在具有结构洞的网络中,占据中心位置的人是“意见领袖”。 “意见领袖”占有“保持信息”和“控制信息”两大优势。因此, “意见领袖”可以成为沟通的纽带,传达化解危机的正面信息,也可以成为阻碍沟通的屏障,或者制造流言,成为危机的扩散者。因此,加强对“意见领袖”的管理、引导和控制是进行品牌危机信息管理的关键。而“强关系”的网络结构相对会弱化“意见领袖”的地位和作用。 在整体网当中,连接各个独立群体的人是最核心的“意见领袖”,承担起信息传播的“桥”的职能。如果“意见领袖”在品牌危机信息传播中起到的是散播危机信息的作用,那么以各“意见领袖”为节点,将表现出信息扩散的“涟漪效应”,形成巨大的品牌危机信息传播网络。因此,对“意见领袖”的管理是决定信息扩散的关键。 三、品牌危机传播中的“意见领袖”策略 1 识别“意见领袖” 要在对“意见领袖”进行管理,首要的步骤就是从社会群体网络中识别出“意见8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