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的体育新闻传播研究与方法论运用

上传人:l****6 文档编号:39023169 上传时间:2018-05-10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改革开放以来的体育新闻传播研究与方法论运用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改革开放以来的体育新闻传播研究与方法论运用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改革开放以来的体育新闻传播研究与方法论运用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改革开放以来的体育新闻传播研究与方法论运用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改革开放以来的体育新闻传播研究与方法论运用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改革开放以来的体育新闻传播研究与方法论运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改革开放以来的体育新闻传播研究与方法论运用(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改革开放以来的体育新闻传播研究与方 法论运用关键词: 体育新闻传播研究 方法论摘要:本文提出了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体育新闻传播研究的阶段性发展和方法论运用的变化。分析的重点:1、80 年代体育新闻传播研究的起点与经验总结型的研究方法;2、90 年代体育新闻传播研究的展开与体育学研究方法论;3、2000 年以来体育新闻传播研究的扩展与传播学研究方法论。4、改善体育新闻传播学研究方法论运用的思考。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体育新闻传播(指吸取传播学的科学路径及合理内核,在传统新闻学的基础上,用新的视角和方法审视体育新闻传播现象)研究与方法论(指以对活动与现象的认识方法为对象的科学。它研究的是人们运

2、用怎样的观点考察活动与现象,并把认识加工成系统化的理论方法)运用,取得了较大进展。这期间,既有经验可以总结,也有可引以为戒的问题存在。总结三十年体育新闻传播学的研究与方法论运用,对未来体育新闻传播学的健康发展,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笔者不揣浅陋,对三十年来体育新闻传播研究与方法论运用的历史进程做整体而粗疏的考察,不当之处,希望得到学界同仁的指正。1 80 年代体育新闻传播研究的起点与经验总结型的研究方法1985 年,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了由马信德撰写的体育新闻 ABC,虽然这本书的学术研究样式还不太成型,但不能不认可它是我国第一本体育新闻的研究成果。书中对体育新闻的起源、功能、特征、采访术、写作、

3、直播与解说艺术等方面的2介绍,为我国体育新闻的进一步研究打下了基础,提供了有价值的借鉴。在研究方法上,马先生主要遵循的是在辩证唯物主义方法论指导下,经验总结型的研究方法。作者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体育记者,对体育新闻在采访实践中所能遇到的各种情况,针对这些情况应采取的对应方法作了详细的介绍。在实践总结的基础上,作者还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理性思考,概括出对体育新闻记者的特殊工作要求:熟悉竞赛规则、了解运动技术、深入赛场内外、亲临比赛现场、由表及里善于挖掘与发现数字背后的故事。对体育新闻的特殊功能也提出富有时代气息的思考,提出在新时期体育新闻是焕发民族精神的“振奋剂”,是爱国主义的“活教材”,是增强人民体

4、质提高运动技术水平的“播种机”,是精神文明的“测试仪”。2 90 年代体育新闻传播研究的展开与体育学研究方法论进入 90 年代,随着我国体育事业继奥运金牌零的突破,足球职业联赛突飞猛进的发展势头,全国各大媒体迅速开辟体育专栏、体育副刊、体育频道,体育新闻以空前规模的传播局面登上媒体平台。有关体育新闻传播的研究,也开始在学术期刊上出现。最早有关体育新闻传播研究的论文发表在中国体育科技1994 年 4 期上,由秦春霖撰写的论市场经济条件下大众传播对于竞技体育商业化的驱动和影响。该文着重讨论了体育商业化和大众传播的结合基础,大众传播对体育商业化的驱动作用,以及大众传播影响下商业化竞技体育项目的特征。

5、紧接着在成都体育学院学报1995 年 1 期上,又刊出了由郝勤撰写的对体育新闻学学科性质特征及学科建设,文章从学科建设的角度,对体育新闻研究的性3质特征等问题进行了讨论,指出体育新闻是现代新闻事业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体育的重要特征,是现代体育与新闻媒体的高度结合;体育新闻学是一门边缘性、应用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至此以后,体育新闻传播研究的学术文章相继在各种刊物上出现,体现出研究内容从窄到宽,研究领域不断扩大,学术研究成果整体上呈上升趋势,参研人员从少到多,最为集中的参研者是体育院校体育学研究学者等研究特点。从研究的方法论角度来看,由于这一时期的研究者们,多为体育院校的体育学学者。从

6、他们的研究成果来看,在研究方法上更多地是借鉴与运用体育学的研究方法。而我国体育学研究方法,受到体育史学研究方法的影响很大,因为体育史学科在我国体育科学领域是最早出现的、研究成果较多并相对成熟的一门学科,从事体育学研究的学者们也大都有体育史学的学术背景。体育史学研究方法在文革后期的发展,首先是提出了应当全面地理解史学方法论,纠正文革时期提出的阐明历史问题的方法只能是阶级分析方法的观点。指出社会历史研究必须从事实出发,立足于研究对象整体,用历史的观点考察问题。其次是多学科方法引入历史研究,包括有系统方法、社会学方法、历史比较法、心理学方法等。另外还提出了对实证方法的重新评价,重新提出重视“尊重事实

7、,尊重证据”的实证方法。在这样的学科方法论的指导背景下,最初的具有开拓性的体育新闻传播研究,多数是运用体育史或体育学研究的方法论,去解释体育新闻传播活动与现象。如陈天仁的体育信息传播对青少年参与体育运动的影响(上海体院学报1996 年1 期),韩志芳的1978-1996 年我国报纸体育信息传播的题材变化(河北体育学院学报1999 年 1 期),郝勤的体育新闻价值与价值实现(成都体院学报41998 年 1 期),易剑东的体育新闻报道的困惑与选择(体育文史1997 年 6 期),周果的论体育消息导语的心理接近性(沈阳体院学报1998 年 3 期),高松龄的从中国电视体育节目播出特点看体育的社会化趋

8、势(体育科学研究1998 年 2期)等。这些研究在具体的研究方法上,一般采用社科研究常用的文献资料法、比较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逻辑分析方法等等。这些研究成果的开拓性,对体育新闻传播研究的初期建设有着不可忽略的重要作用。但也有这样一个问题,即当时的研究主题与话语表达,在体育人文社科研究的圈子里还能自成一家之言,而与整个大新闻传播研究的话语主题,有着相当的距离。 3 2000 年以来体育新闻传播研究的扩展与传播学研究方法论2000 年以来,围绕着申办奥运、筹办奥运、举办奥运的重大赛事活动的主线,无论电视媒体、报纸媒体、网络媒体的体育节目频道、栏目、体育专刊如雨后春笋,在全国各地开花结果。体育新

9、闻传播研究迅速扩展,进入了前所未有的热情高涨期。在全国体育院校校刊和综合性新闻传播期刊上,不间断地刊载有关体育新闻传播研究的学术论文,也陆续出现了有一定学术质量的研究文章。如肖沛雄的论体育市场和大众传播(体育科学2001 年 1 期),王宏江的我国当代体育报纸现状分析(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2 年 4 期),黎莎的对体育新闻基本特征的探讨(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3 年 4 期),先后被人大复印资料转载,在全国体育新闻理论研究的圈子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尤其是在 2004 年,由高等体育出版社出版了郝勤撰写的我国第一部体育新闻学专著,在全国体育新闻理论研究领域产生了巨大的反响,该书的出版是我国体

10、育新闻研究开始系统化的重要标志。5紧接着的 2005 年,中国体育科学学会成立了体育新闻与传播研究分会;2006年第八届体育科学大会首次列出了体育新闻与传播专场学术论文报告会;2008 年第 28 届奥林匹克运动会科学论文报告会,组织了体育新闻与传播的分会场。在这些首创性的、显著性的体育新闻传播研究活动的带动下,研究成果日益丰硕,进一步体现出学术研究成果显著增加,专著明显增多;研究领域不断扩大,内容全面(涉猎到理论研究、业务研究、史学研究);研究参与人员形成以新闻和体育新闻专业研究生、教师为主,媒体新闻工作者为辅的局面等特点。值得欣喜的是这一阶段在研究方法论运用上的突破。最突出的是传播学研究方

11、法与方法论在体育新闻传播中的引入与渗透。这主要得益于两个方面:一是在体育新闻传播研究的队伍里,开始引进了一批传播学研究学者,他们对体育新闻传播研究方法的突破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二是以往的体育学者们积极与全国新闻传播研究的主战场接轨,主动将新闻传播学研究的方法与理论运用到体育新闻传播的研究中。我国新闻传播研究的方法论主要是引进与借鉴西方传播学方法论的研究成果,其中以批判学派的定性研究方法论和经验学派的定量研究方法论为主流。传播学的经验学派,主要指以美国学者为代表的传统学派,多从行为主义角度进行研究,在研究中注重经验材料和实证考察,特点是:对现行社会体制是否合理并不关心,而是维护与改进现存社会体

12、制及其功能。在方法上坚持经验性的实证研究立场,在方向上坚持实用主义的研究目的,在指导思想上则坚持多元主义的社会观。直接与经验主义传播学相对的批判学派,也主要集中在美国。批判学派主要的理论研究视角有:政治经济学(political economy)批判的观点;主流意识形态分析6(dominant ideological analysis)的观点;唯名论(nominalism)和多义性(polysemy)研究的观点。在传播学研究方法论的引导下,体育新闻传播研究找到了新的学术研究兴奋点和增长点,无论是经验学派的实证研究方法和批判学派多元定性研究的思维方式,都开始在体育新闻传播研究中初见端倪。如郭晴的

13、对成都体育新闻受众的实证研究(成都体院学报2004 年 4 期),毕雪梅的体育新闻传播提供娱乐的另一种解读(体育文化导刊2004 年 10 期),张延平的语义活用体育新闻语言常用的修辞手法(河北体院学报2004 年 1 期),肖鸿波的试论体育专业报纸的垄断趋势(上海体院学报2004 年 6 期),陈国强的大型体育赛事的媒介服务以 2006 年网球大师杯为例(传播学论坛集2005 年),罗青的全球化体育事件与国家形象营销(传播学论坛集2006 年)等等。这些研究在具体的研究方法上,除采用传统的文献资料法、比较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逻辑分析方法外,更多地是运用了传播学研究的方法,如内容分析法、个

14、案研究、控制实验、实地调查、抽样设计与实施、问卷设计与可行性分析、描述性统计、推断性统计等。在理论模型上,也更多地借鉴了西方传播学研究的理论成果,如框架理论、议程设置理论、媒介生态理论、媒介双重性理论、 “知沟”理论、 “拟态环境”理论、 “沉默的螺旋”理论、女性主义、社会性别理论、媒介批判理论等等。总体来说,2000 年以来体育新闻传播研究,在方法论及具体研究方法的运用上,有较大的突破,使体育新闻传播研究越来越接近新闻传播常规性的研究领域,研究成果也引来了新闻传播学界的关注。纵观整个研究成果,无论学术专著和学术研究活动,在学术质量上都比前一个阶段有明显的提高,但在研究中,也有牵强7模仿和套用

15、传播学研究样式及理论模型的倾向。4 改善体育新闻传播学研究方法论运用的思考纵观三十年来体育新闻传播研究的发展,尤其是在近几年由于借鉴与运用传播学研究方法论及具体研究方法,有力地推进了体育新闻传播研究向前发展的步伐。但当前在研究中,牵强模仿和套用传播学研究样式及理论模型的倾向,是不予提倡的。也就是说切忌不要从定性研究模式,向传播学经验学派定量研究的过渡倾斜。不能不承认,这许多年来,在体育新闻传播学的研究中,我们似乎更缺乏精确的经验主义传播学的研究传统,差异造成更大的吸引力,形成引入的主流,这也是经验主义传播学在体育新闻传播学研究中,有牵强模仿和套用研究样式、理论模型的原因之一。过分看重实证的定量

16、研究也会有失偏颇。其实社会现象非常复杂,其中变量复杂多变,单靠实证的数字与材料是不可能得出全面的结论的;而且每个人的思想都会对自身有所影响,所谓以“纯客观”的态度来进行研究也是不可能完全达到的。我们知道传播学批判学派与经验主义传播学的差别,除了方法上侧重面不同外,在研究视角上也存在较多的差异。批判学派一般是从宏观、中观的角度来分析问题;经验主义传播学较多地是从具体问题出发,较为微观地分析各种因素如何构成某种结果。但是双方不论在方法还是角度上,仍然是互通的。目前美国英国等国不少的传播学者,观点上属于批判学派,研究方法上则采用了相当多的经验主义的作法。因此,在我们引入传播学的方法论视角时,应该关注到这种世界传播学研究的发展趋势,不要片面地强调某一种研究视角与研究手段的运用。培养自觉的方法论意识,也是目前体育新闻传播研究中值得思考的问题。8回顾体育新闻传播学研究的进程,可以看到我们最初的研究更多地是遵循研究者自身的知识结构和学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