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在危机治理中的功能

上传人:l****6 文档编号:39023056 上传时间:2018-05-10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媒介在危机治理中的功能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媒介在危机治理中的功能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媒介在危机治理中的功能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媒介在危机治理中的功能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媒介在危机治理中的功能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媒介在危机治理中的功能》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媒介在危机治理中的功能(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媒介在危机治理中的功能摘要媒介是危机治理的重要力量“危机情境下人们的特定心理和对于信息的强烈需要决定了媒介在危机治理中特有的提供有效信息!平息社会恐慌!实现社会动员!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本文通过媒介在 512 汶川大地震中有效发挥功能的具体分析,提出了在危机治理中媒体要维护人的价值,要培育社会的灾难承受能力及与政府互动协同治理等作用,这也凸显了公共治理中正在成长的“政府-社会”的良性互动关系。 关键词危机治理;媒介;汶川大地震 2008 年 5 月 12 日的汶川里氏 810 级大地震至今已造成近 7 万人罹难,37 万余人受伤,500 万间房屋倒塌,累计受灾人数 4616 余万人。在党和政

2、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国人民共济时艰,积极参与,迸发出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和奉献精神,也让人们看到一个负责任的政府和成长中的公民社会日渐清晰的角色定位与责任意识。我国较为脆弱的危机应急机制得到了锻炼和完善,社会应对危机的能力进一步增强。其间,媒介功能的有效发挥对抗震救灾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媒介强大的社会影响力使其成为危机治理的重要力量 一个有力的政府和具有强大自组织能力的社会在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的时候,总能够在最初的慌乱之后迅速展开有效的救治,确保其对生命强大的救护能力和对社会秩序的维护能力。这一能力的训练与培养,有赖于完善的危机治理机制和信息沟通机制。在面对危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重

3、要事件时,如何实现危机的有效控制和化解,避免大的社会震荡,把灾害造成的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在确保2人的价值和生命财产安全的同时,凝聚社会力量,恢复社会生产秩序,是衡量危机治理效果的标准。汶川大地震中,党的领导的坚强有力、政府和军队的快速反应、社会和个人作用的有效发挥是抗震救灾的根本。与此同时,通畅高效的信息传播和及时的沟通协调成为凝聚力量、克服危机的必备条件。由此,媒介的功能及其在抗击地震灾害中的作用迅速凸显出来。 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社会,在某种意义上也是媒介社会。通过媒介实现信息沟通、完善公共治理,是一条现代社会管理的基本路径“媒介在治理中的效用取决于诸多因素,其中包括风俗习惯、危机性质、公

4、民的社会结构、占主要地位的道德观念以及政府对媒介的政策等等。这些因素影响着人们对经由媒介披露的事实的态度。此外,媒介本身的权威性!大众化程度!公信力也是影响媒介功能发挥的重要因素“现代社会治理中,各国政府或者政党借助媒介力量来影响公众,是一个成本较为低廉并能取得较好效果的过程。11948 年,美国传播学者哈罗德拉斯韦尔在社会传播的结构与功能一文中概括了社会传播的三大功能:第一,监测环境,解释那些会对社会及其社会各部分带来影响的威胁和机遇。第二,协调社会关系,使社会的组成部分在对环境做出反应时相互关联。第三,传承社会文化,实现社会遗产的代际传承。后来,有的学者补充了必要的第四项功能,即娱乐功能。

5、 汶川大地震释放出来的巨大能量在短时间内摧毁了现代技术建构的物质基础和当地原有的管理框架,提出了党和政府以及社会应对灾难的极端任务。我们知道,危机事件的实质,既是非程序化决策问题,也是经由有效的预警机制实现常性社会治理的过程。危机具有的不确定性、突发性、强大的破坏性和危害性!影响的广泛性等特点,要求党和政府在不确定性极高的情况下,在较短时间内对事件做出关键决3策,给出具体明确的因应措施,并动员社会各界有效参与对生命的拯救和灾民的安置,尽快恢复社会秩序,实现社会稳定和发展。要发挥上述功能,完备的信息沟通渠道和责任媒介的有效参与是重要前提。由此,政府需要强化与媒介的合作,并对媒介在危机治理中的角色

6、予以明确。 媒介在汶川大地震中发挥的重要作用,表现出一个强大的党和政府与日趋成熟的社会在面对灾难时清晰的角色定位和功能发挥。大地震后,遭受突如其来打击的灾区人民和全国各地的社会群体,心理上出现不同程度的恐惧和悲痛。此时,人们会比平常更加急切地关注媒介,渴望通过媒介获得关于形势的多方信息。另一方面,危机中人们的情绪需要通过媒介加以纾解和引导“由此,媒介对危机的监测作用和对人们的引导作用得以发挥。此外,媒介在保证公共权力的正确行使、促成并维护社会机制的有效运行、推进信息公开!实现对灾区物资配给的监督、保障公民的知情权等方面也负有重要责任。 在多数情况下,媒介社会责任的确定性决定了发挥媒介功能需要考

7、虑社会稳定和危机控制的现实要求。政府对媒介的角色和职责的定位实际上建构了媒介功能发挥的价值取向。在危机治理过程中,各国政府都着力构建危机管理者与媒介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努力使媒介成为传播危机决策、提供对称信息、协调和引导社会参与危机治理的平台。许多国家的媒介实际上也成为政府危机管理主体的组成部分,在危机治理中承担着社会心理抚慰、信息传播、政府形象塑造!社会力量凝聚等责任。 二、从汶川大地震看媒介在危机治理中的功能 在危机事件管理中实现媒介作用的有效发挥,需要强化媒介的以下功能: 1、有效沟通信息,提供事件真相媒介作为信息传递的基本工具,其功能在于把握现4代信息传播的规律,准确捕捉、及时梳理和传

8、播信息,引导人们把握真实情况,增强人们的选择能力和参与能力,保障危机治理的成效“要确保信息传递的有效性,首先是对所传播事实的客观性认定;其次是危机管理中如何科学维护媒介的传播信度问题,第三是在特大灾害中避免由于新闻大战而加剧社会恐慌和危机蔓延的问题。此外,在面对地震、洪涝、冰雪、瘟疫等灾难时,媒介的第一要务在于通过有效的信息沟通,引起全社会自我保护和保护他人的普遍警觉。尽可能提供政府和社会足够作出合理判断的对称信息,并通过积极的报道引导,化危机为转机,克服危 机造成的不利影响。 危机来临时,由于危机不确定性影响已超乎事件本身,一般公众很难对危机做出全面分析,大多都会倾向于将危机控制的主要责任归

9、结到管理部门,要求获得及时、真实、透明的信息反馈。此时媒介需要在第一时间向政府和社会进行事实传播,让群众及时了解事态进程,创造有利于危机处理的环境“这实际上提出我国应对重大公共危机的一个基本前提,即经过危机应对训练的权威媒体应该在第一时间发布事件信息“512 地震发生之后,中国平面媒介!网络媒介!音像媒介在第一时间开始了对灾区救灾行动的全方位不间断报道“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大部分省市电视台!广播电台全天滚动播出地震灾区抗灾救灾的详细信息“电视台直播和录播节目长达数千小时“据央视-索福瑞统计,仅在 5 月 12 日到 18 日,全国各级电视台即播出 1397 小时的抗震救灾直播节目,共

10、有 10115 亿观众观看节目“如此高频度宽覆盖的信息播报,使得最大可能多数的人们清楚知道地震造成的灾害“中国人民在巨大灾难中所表现的坚强品质,党和政府在灾区的高效行动及其所体现的对人民的忠诚通过媒介向世界传递。这一过程极大地凝聚了全国人民的民心,动员了全社会的力量投入到救灾中,充分阐释了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5 月 13 日,地震5发生的第二天,全国捐赠总额即高达 12 亿元;10 万救援人员投入到四川灾区,无数志愿者快速集结“随着政府和社会的有效动员和媒介对灾区报道的逐步深入,全国掀起抗震救灾的捐赠高潮,到了 5 月 20 日,捐赠总额迅速达到了 139125 亿元;5 月26 日,社会捐献

11、的款物总额达到 308176 亿元“止于 6 月 6 日,全国捐赠总额高达438106 亿元;各级政府共投入救灾资金 232115 亿元“在这么短的时间里面募集如此大量的款物,一方面源自于党和政府的坚强有力,另一方面与媒介所提供的充分完备的信息紧密相关。 2、积极引导舆论,保障社会参与 媒介对于危机事件的报道,必然会引发、反映并引导社会舆论。尽管媒介的公信力强弱不一,但是从实践层面看,媒介对于舆论的引导作用是其他传播工具难以企及的。当地震等危机被报道以后,就开始了社会舆论的整合过程,不同的群体和个人开始以各种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意见和立场,而这些意见和立场都会成为媒介对事件后续报道的重要内容“基于

12、此,媒介一方面要通过持续报道维持着公众对话题的关注和舆论力量的增长;另一方面,媒介通过有选择地突出某些意见而促成主导性舆论的形成。2在引导舆论的同时,媒介要明确其首要任务是确保生命价值的不受损害,降低灾害损失,防止人为扩大危机。现代危机的特点决定了社会动员不是简单地将群众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而是要提供社会可以即时使用的技术性手段和科学分析信息的可能。为此,媒介要充分发挥专业人士的作用,以确保舆论引导和社会动员的有效性,避免社会的不当参与造成更大损失“这在网络发达的今天显得尤为迫切。同样,这个过程也提出了新闻传播人员新的更高的素质要求。惟其如此,媒介具有的社会评判功能和意见表达功能才可能通过对舆论

13、监督的引导,来协助6党和政府整合社会资源,增强灾害控制力量“而在汶川地震中,专业知识的缺失使得不少记者既不知道社会亟需什么样的信息,也不知道如何向社会提供有效信息。不少记者对于媒介在危机应对的每个阶段应该发挥的功能并不清楚,其间还发生一些媒介基于抢新闻的心态试图动用紧缺的救灾资源,甚至出现影响救援工作开展的情况。此外还包括不同媒体反复要求受难者特别是小孩子回忆灾难等等。上述有违新闻职业道德的行为无疑不利于危机的克服。 在这次地震灾害中,随着社会参与的增强,媒介关于捐赠的排行榜层出不穷。通过输入四川地震捐款排行榜,显示内容多达 1,030,000 余条。似乎媒介和网民共同结成一种强大的社会力量去

14、评价企业的捐款过程,从而形成了过去未有的“舆论劝捐”现象。这一现象的存在,从一个侧面反应我国公民社会发育过程中存在的部分组织和个人责任缺失和角色失位问题“此后,许多人以各种方式在媒介上反复劝导人们理性看待捐赠,感恩善行,别把爱心捐赠变成激发愤怒的过程,使这一行为很快得到遏制,并使得抗灾救灾始终成为这个时期社会的主导舆论和基本行为。另一方面,在这次灾难中,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每天向媒体发布权威信息,很好地实现了与媒介的互动,并以此引导舆论“而媒介对于教学楼质量的拷问、对于捐款的拨付和使用的监督都体现了新闻日渐透明公开和多元,大量对人的价值尊重与人们敢于面对灾难!努力自救和参与灾后重建的报道进一步把人

15、们对人性的思索引向深入。3、维护基本秩序,实现社会稳定 首先,媒介要能够在第一时间告诉公众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512 汶川大地震发生之后不到 10 分钟,网络和部分媒介即做出了迅速反应,准确提供了公众关于灾害的信息“十余分钟后,国家地震局即通过媒介向社会通报了汶川地震消息“其次,媒介7要及时告诉公众该干什么,以及如何规避危机“512 之后,媒介在前期大量精力投入在报道如何救人上,对于如何逃生!如何进行心理抚慰、如何尽快恢复秩序的报道总体较少“在整个救援工作转入灾后防疫和重建时期,媒介随后开始采访专家,就如何克服恐惧心理提供预应措施;并对如何防范瘟疫!如何避免次生灾害进行大量宣传“5 月 25

16、日后开始向社会报道如何去银行取款(此前,银行已经在灾区设立流动银行,其他服务机构也陆续在灾区恢复活动)“5 月 26、27 日后,大量媒体开始了对于恢复人们正常生活的报道,鼓励人们正常收油菜籽!插秧!重建家园“以此激励人们开始新的生 活。第三,媒介要通过其有效覆盖的宽广网络,及时阻断谣言,并对危机带来的恐慌与情绪失控实施心理救治“512 汶川大地震之后,也一度出现过少量流言的传播。其中典型的一则是关于当天晚上北京将发生地震的流言。伴随着地震波的冲击,网络和手机上迅速传播着关于北京市地震局指出北京当天晚上 18:00-22:00 将发生2-6 级地震的信息,导致出现一定范围的恐慌“此后,国家地震局和北京市地震局都出面紧急辟谣,媒体也全面援引地震局的说法进行辟谣,很快平息了恐慌。同样的事情出现在地震一周后的福建!广东等地,关于当地出现大量蟾蜍迁移,可能发生重大地震的流言多次传播,相关机构亦及时出面辟谣。5 月 24 日,关于北川因为瘟疫而封城的谣言开始传播,当天下午 5:00 的新闻发布会即对此消息予以澄清。此外,5月 26 日,教育部在向新闻界介绍教育系统抗震救灾工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