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红楼梦》诗词与人物形象塑造的关系

上传人:l****6 文档编号:39023044 上传时间:2018-05-10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试论《红楼梦》诗词与人物形象塑造的关系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试论《红楼梦》诗词与人物形象塑造的关系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试论《红楼梦》诗词与人物形象塑造的关系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试论《红楼梦》诗词与人物形象塑造的关系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试论《红楼梦》诗词与人物形象塑造的关系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试论《红楼梦》诗词与人物形象塑造的关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试论《红楼梦》诗词与人物形象塑造的关系(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试论红楼梦诗词与人物形象塑造的 关系一、红楼梦诗词界定及分类简引红楼梦是“文备众体”的百科全书,汇聚了众多体裁的诗文佳作。人们通常所说的“红楼梦诗词”已是“红楼梦诗词曲赋”的略称,其中还包括“诗词曲赋”以外的各种韵文体裁,广义上有诗、词、歌、谣、赋、谚、赞、诔以及联额等;狭义上则单纯指的是诗和词。本文论题为讨论方便,锁定为狭义上的诗词。据粗略分类统计,共有诗 81 首,其中五绝 4 首,七绝 26 首,五律 9 首,七律 37 首,排律 2 首,歌行 2 首,乐府 1 首;词 18 首;曲 18 首;赋 1 篇。若还包括歌、谣、谚等体裁,共计 207 篇诗文。 这些诗词并非独立存在,蔡义江论

2、红楼梦中的诗词曲赋认为:“红楼梦中的诗词曲赋是小说故事情节和人物描写的有机组成部分。 红楼梦的诗词不单单是情节发展的点缀之笔,而是与人物的性格,故事的发展紧紧结合在一起的,本身就是表现对象。 ”1周汝昌更在曹雪芹一书中提到:“过去小说里的诗词,多属附加物的性质,出自旁人或者说书者的口吻,到了红楼梦里,诗才正式成为小说的内容有机组成部分,用诗来帮助刻画人物性格自然是目的之一。 ”2可见诗词是解读红楼梦的一重要通道。据周雷先生统计,约有 4 篇诗词注明撰书来由,陈述立意本旨;约有 25 篇诗词深化主题思想,表达人物观点;约有 130 篇诗词塑造典型形象,隐寓人物命运,约有 29 篇诗词描绘典型环境

3、,烘托故事氛围,约有 14 篇诗词展开故事情节,贯穿艺术结构;约有 7 篇诗词交待历史背景,反映社会风尚。3周雷先生的分类可谓精致,这就充分证明红楼梦诗词具有丰富的建构性功能。为什么诗词在此具有如此特殊而深远的作用,这类“诗家语”本身有着饱满的审美指2向,按周振甫语:“诗要求就精练,可以省去的话就不必说,叙述可以有跳动。 ”“诗家语”的好处在于“含蓄有味”和“突出形象”,先天的优势加上曹雪芹的天才调遣,使红楼梦诗词具备了全方位作用。然而, 红楼梦诗词中数量最多、质量最高,当推塑造典型形象、隐寓人物命运的 130 首诗词了。其中有十几套广为传诵的组诗,每组诗词分别歌咏小说中的主要人物,诸如:金陵

4、十二钗图册判词(14 首), 红楼梦曲(14 首), 春灯谜(10 首), 咏白海棠(6 首), 菊花诗(12 首), 螃蟹咏(3 首), 牙牌令(7 首), 咏红梅花(4 首), 灯谜诗(3 首), 怀古绝句(10 首), 酒令(3首), 花名签酒令(8 首), 柳絮词(5 首)等等。本文讨论红楼梦诗词自然围绕这些诗来谈。这些诗词从作者角度来看,可分为两类,其一是是人物自作诗词;其二是作者站在客观立场或透过人物“第三只眼”来看的评论诗词。如图册判词和红楼梦曲都是作者以第三人称的语气,分别永别咏叹金陵十二钗和宝玉的。两种诗词或对人物形象诗意化的塑造起着其他艺术方式所不可替代的作用,或精确地切合

5、不同人物的思想志趣、文化素养、性格特征、社会地位,也巧妙映现了人物的经历、结局。同时部分诗词用瀸语笔法,具有隐喻性,寓言性,宿命性,隐寓人物的悲剧命运,使人物形象具有神秘化的特点。二、映现:诗词与人物的形象塑造综观红楼梦,诗词可以说是小说的魂魄,抽掉播撒其中的众多诗词,文章便失去了灵魂。鲁迅先生曾说“自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指的正是红楼梦把诗词的韵文文学与小说的叙事文学融合一致,使诗意与写实充分同一起来。大观园就是一个诗的王国,以宝玉为中心的一群女儿就是一群诗的女儿。宝玉虽为男性,却是女性化的。她们咏诗、作诗、题诗、赛诗诗成为她们生命的象征。这里的“诗意”从文化上理解是相

6、对于专制伦理之外的一种自由的象3征。说宝玉、黛玉的诗意人生就是指他们与专制污浊抵抗,追求个性自由的一生。最后大观园这个诗的王国的衰落,也是自由的衰落,众多儿女“千红一哭”“万艳同悲”的命运悲剧也即“诗意”悲剧。诗词的巧妙运用是人物形象诗意化的一个枢纽。1、客观评论诗映现了人物形象的诗意化作者站在客观立场或透过人物“第三只眼”来看的评论诗在红楼梦中,是很多的,有的侧重于完善故事结构,有的侧重于建构人物性格。就后者来说,如小说第三回评价宝玉的那两首西江月是作者亲自站出来为宝玉立论评价,宝玉黛玉初次见面一见如故,借宝玉之眼观黛玉的赞词都属于这种情况。(西江月)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

7、囊,腹内原来草莽。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可怜辜负好时光,于国于家无望。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寄言执夸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这段词本身意境并不美,但活脱脱一个“痴痴傻傻”的贵族公子形象跳脱出来。作为小说的主人公贾宝玉,他身居于珠围翠绕、艳婢姣童不离左右的安乐环境中,过的是锦衣玉食的豪华生活,照常理说来应该是没有什么“愁恨”的,但贾宝玉偏偏“寻愁觅恨”,由于他蔑视一切功名利禄, “不通世务”,厌恶贾雨村等钻营官场之流,不屑与之为伍,他大骂八股文“不过饵名钓誉之阶”,而谈“仕途经济、应酬庶务”都是“混账话”,这样不入流、不随俗的少

8、年公子,无法承担起封建家庭的重望。这些行为都被那个社会所不容,他感受不到自己理想得以呼吸的空间。他也正是如此般行为得到了其父贾政为代表的阶级的贬斥“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从封建阶级伦理道德标准来衡量,宝玉确实是个被否定的人物,但是换一种人性的眼光来看,宝玉是保持着人类善良天性的真正的人,他所追求的人生是诗意化4的人生,是与以贾政为代表的封建正统势力相悖的人生。他的诗意体现在他的行为偏僻性乖张上,他通过行动语言,违抗父辈,表现出对“人”的极大尊重,在那个讲究“三纲五常”的封建社会里,他竟敢宣布:女儿是水作的骨肉,男儿是泥作的骨肉。他的心中的美的理想是那群集山川天地之精华而造的女子,他扬言:

9、“我见了女儿,我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他喜欢吃女孩子的胭脂,对黛玉他千依百顺,对晴雯,他曾经撕扇子为博他一笑。对大观园里的任何一个年轻女子他都是“昵而敬之”“爱博而心劳”。这两首词作者以似嘲实赞的狡狯之笔,把他心目中非常挚爱的主人公贾宝玉的叛逆思想和性格做了深刻的描画,正如脂砚斋所说的:“通部中笔笔贬宝玉,人人嘲宝玉,语语谤宝玉。 ”曹雪芹对宝玉的这一段刻画虽从世人之眼光来贬写宝玉,但是内心是对宝玉深含同情的,寄寓着作者的理想和愿望:他自始至终坚持心中自由的、诗意的美的理想,当理想不能实现时,他宁愿出家而不苟同内心同流合污。这样看来,这两首词的本质却是“句句是反话,句句是对他的赞扬

10、。 ”再看第三回的赞林黛玉: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比西子胜三分。这首词从宝玉的眼睛来看的,为黛玉在整部红楼梦中的出场奠定了性格基础。全词没有细致勾勒其神、其态,但比喻手法的运用,她的“病”、 “泪”、心机聪敏、体态婀娜无不焕然纸上。诗词自有它的意境,传统的文学意象,虚笔写意的手法,把林黛玉的体弱多病与多愁善感的气质体现出来,将她弱不禁风的娇态作了极其生动的描绘,也将她的心细如丝通过对比的手法表现出来。全诗没有一处写“美”,5但一个富于病态美、风流绰约的美人跃然纸上。这些是现实

11、主义描写所不可能达到的境界,黛玉一个古典美人,自有古典美人的表达风味才能与其形象相得益彰。2、人物自作的诗词映现了人物的独特个性如果说作者或他人之眼来评论人物会带有品评主体人物的主观意象,而人物自作的诗词,可以说是,什么样的人说什么样的话,是最能体现人物不同个性。诗是大观园充满生气的灵丹妙药,他们成立“海棠诗社”,诸芳饮酒作诗,宝黛之间以诗传情,以诗交心,香菱学诗,黛玉教诗,全文都是围绕诗的制作。要描写一群很聪明而富有才情的儿女们赋诗填词,已非易事,再要把个人之作拟写得诗如其人,体现出各人物不同的性格、修养、爱好、志向,那必然是加倍的困难。但在作者笔下,黛玉的风流别致,宝钗的含蓄浑厚,湘云的清

12、新洒脱,都各有个性,互不相犯。诗词在赋予人物某些特点时,考虑到他的为人行事以及与身世经历之间的联系。如黛玉作桃花行,宝玉一看便知出于谁手。宝琴诳他说是自己写的,宝玉就不信,说“这声调口气迥乎不像蘅芜之体, ”还说“姐姐断不许妹妹有此伤悼语句。妹妹虽有此才,比不得林妹妹曾经离丧,作此哀音”。这些话表明作者在模拟小说中各人物所写的诗词时,心目中先已存有每人的“声调口气”, “潇湘子稿”绝不同于“蘅芜之体”。以下以宝钗、黛玉为例试作分析。薛宝钗这一封建阶级典型的大家闺秀,她是皇商出身,端庄、秀丽,口不臧否人物。她博学,才思敏捷,是一个封建才女形象。她的性格特质风格,从她的咏白海棠可见一斑,全诗用语典

13、雅、风格庄重。 “珍重芳姿昼掩门”是她的自诫,也是对她人的诫告,如酒令后对黛玉提出的善意的告诫, “绣春囊”事件后,她立即借口母亲有病搬出大观园等等表现,体现这位侯门千金对自己高贵身份的矜持与对封建妇德的恪守。 “淡极始知花更艳”是她的自况,也是她的审美追求。她罕言寡语、藏愚守6拙、以退为进正是她为人处事的原则,她平日不爱花儿粉儿的,穿着的也是半新不旧的衣服,对自己的内在与外在的美都充满着矜持和自信,在她的作诗中都于无意中泄漏给读者。而最能深刻体现她的整个人生观的却是柳絮词,别人的柳絮词都写得哀怨缠绵,唯有她的写得乐观进取。特别是其中的“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可以看出宝钗并非真的是那样的清

14、心寡欲,她借柳絮凭借东风扶摇而上的远大理想,来表现出她争取登得“宝二奶奶”的宝座,挤进封建统治阶层的人生追求。 与宝钗的敦厚平和不同,黛玉敏感、多疑、善感、爱使性子。这种思想性格自然流淌在她的诗作中,或者借她的诗作表现她的这种性格,黛玉的一生是“诗”的一生。最能体现她的诗性的是葬花辞,这首诗是在前一晚黛玉夜访怡红院,晴雯不予开门,又闻见宝玉与宝钗的说笑声,引起她的满腔愁绪。因此,在第二天面对落花,她的满腔愁怨都化做一声声的哀吟。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她自小父母相继身亡,只好长期在外祖母家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她性格内向,嘴又像刀子一般厉害,经常一针见血的指出一些隐秘之事;她自视甚

15、高,视封建功名如粪土,这些使得她与整个贾府格格不入;在她的爱情进行得不顺利时,她更加感到这种环境的压迫。 “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她目睹了贾府宁、荣二府的压迫婢女的苦难生活,以及贾府主人对下人的种种迫害,使她感到封建黑暗势力对人的严重压抑和摧残与社会世态的炎凉、人情的冷漠,因此她发出了“愿奴肋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表现出她那种不愿受辱被污,不甘低头屈服的孤傲不阿的性格。又如五美吟,以全新的角度对抗着封建的正统思想,提出自由的可贵和赞扬私奔行为。这种反抗和封建礼教是格格不入的,黛玉的人生观念在现

16、实的社会中不可能有实现的可能,她只有借诗词来发感慨、诉衷情、7寄相思,在诗歌中保持高洁的人生操守,与现实人生相抗争,以诗意化的方式升华人生理想。同时,小说中还常有一些人物诗词本身写得很不怎么样,但从塑造形象来说,却是非常成功的。如第十八回写元妃省春,命众姐妹各题一匾一诗。迎春缺乏才情,绰号“二木头”,她所题的匾额是“旷性怡情”,很符合她的个性,是她凡事不计较得失,听之任之的生活态度的自然流露,她勉强凑成一绝:“园成景备特精奇,奉命羞题额旷怡。谁信世间有此境,游来宁不畅神思?”内容空空洞洞,第三句是第一句的重复,第四句是第二句的重复,整首诗又是匾额的重复。词句拙稚诗本身是没有多少艺术价值可言的,重要的读诗见人。诗是每个人心灵的见证,通过人物自作的诗,最能透视人物的性格。三、隐寓:诗词与人物结局的遇合曹雪芹惯用诗词来影射人物命运结局,一些带有预言性质的诗歌,人物从一开始就被暗示着悲剧性的命运,这种象征、暗示意义往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