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店竹简《老子》考释札记

上传人:l****6 文档编号:39023005 上传时间:2018-05-10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5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郭店竹简《老子》考释札记 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郭店竹简《老子》考释札记 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郭店竹简《老子》考释札记 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郭店竹简《老子》考释札记 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郭店竹简《老子》考释札记 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郭店竹简《老子》考释札记 》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郭店竹简《老子》考释札记 (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郭店竹简老子考释札记 拙作从郭店楚简老子看老子其人其书1、 楚简老子与老子公案兼及先秦哲学若干问题2等刊出后,颇得学界留意,并在数家杂志引起讨论。另外,我还不时收到同行们的来信。我非常感谢大家的批评指教。对所提出的问题,我会写专文回应。这几篇拙作得出的基本结论是,竹简老子属于一个早已失传的传本系统,它出自春秋末期与孔子同时的老聃。帛书本和各种传世本属于另一个传本系统(正因如此,笔者将它们统称为今本),它出自战国中期与秦献公同时的太史儋。后者曾将前者全部纳入并加以改造。在今本系统中,帛书本比通行的王弼本更接近于简本。也就是说, 老子一书,有一个从简本到帛本再到王本演化的过程。为了进一步了解竹简

2、老子及相关问题的实情,我自 1999 年 8 月应杜维明教授和哈佛燕京学社之邀来美从事郭店竹简课题研究以来,便致力于对这部竹书进行全面考释3,颇有心得。现择数条,与学者共商。一 竹简残片再现重要命题 郭店竹简老子乙组:上士闻道,仅能行于其中;中士闻道,若闻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弗大笑不足以为道矣。是以建言有之:明道如,夷道如, 进4道若退。上德如谷,大白如辱,广德如不足,建德如偷,质贞如渝,大方无隅。大器慢5成,大音希声,天象无形,道此章见于今本第四十一章。末句“道”字下残去部分可容七、八字。此处帛书甲本残,乙本作“道褒无名。夫唯道,善始且善成”王弼本作“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2字数

3、皆较多。李零先生依乙本后一句补作“善始且善成。g”6。今按,该简残去的文字有两种可能,其一,是三个字,与乙本第一句“道”字之后的“褒无名”或王本第一句“道”字之后的“隐无名”相同或相近。其二,是五个字,与乙本第二句“道”字之后的“善始且善成”或王本第二句“道”字之后的“善贷且善成”相同或相近。窃以为,非第一种可能莫属,第二种可能是完全可以排除的。首先,简文此句的第一个字“道”字尚存,也就是说,这是一句以“道”字开头的话,第一种可能正是以“道”字开头,而第二种可能“道”字在句中。其次,从用韵和句式看,第一种可能与上文更密切。本章“是以建言有之”以下的文字共分三段,用韵不同。第一段的韵脚为“昧”、

4、 “”、 “退”,物部;第二段的韵脚为“谷”(屋部)、 “辱”(屋)、 “足”(屋部)、 “偷”(侯部)、 “愉”(侯部)、 “偶”(侯部),屋、侯通韵;第三段的韵脚为“成”、 “声”、 “形”,耕部。第一种可能的末字“名”正属耕部,而第二种可能的末字“成”虽然也是耕部字,但和本段第一句的韵脚“成”字相同,于文为重复。且第一种可能是四字句,与本段句式相同,而第二种可能为六字句,与本段句式不一。再次, “夫唯”二字是解经文字常用的发语词。从今本和简本的比较可以看出,今本中以“夫唯”二字开头的文字往往不见于简本,它们本来是后人对原经文的解释或发挥,混入经文。如今本第十五章(相当于简本第一篇第五章)

5、的“夫唯不可识”、 “夫唯不盈,故能蔽不新成”。又如今本第三十一章(见于简本丙组)的“夫唯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因此,这里的乙本和王本“夫唯”及以下的文字也应属这种情况。然而,简文“道”字以下的残缺可容七、八字,为什么只补了三个字呢?我认为,此句是本章的最后一句,以下很可能有分章的墨点或分篇的勾号,其下是空白简。这批老子竹简在一章末句之后空白,属正常情况,如老子甲组图版第二十四简的分章墨点下可容六字,完全是空白。按照笔者的分篇,此简不但是该章的最后一简,而且是全篇的最后一简,所以有勾号的可能性最大。这样,此简勾号下当有相3当于三、四字的空白简。那么,我们到底应该补哪三个字

6、呢?全句乙本为“道褒无名”,王本为“道隐无名”,二者有一字之差。看来,简文作何,仍难确定。不过,值得我们大为庆幸的是,这支竹简虽然残掉,但残片却意外地保存了下来,这就是郭店竹简第二十一号残片。第二十一号残片写作“”。其中,第二个字为“亡”,郭店简文多见。第一个字如何隶定和释读呢?其实,这个字在简文中也很多见。据笔者粗略统计,此字在郭店简中至少有以下九种写法:1,见于五行第十八简、 性自命出第十五简和第二十七简、 成之闻之第二十九简;2,见于性自命出第三简、 语丛四第一简;3,见于老子甲第十一简;4,见于性自命出第四十五简;5,见于老子甲第十七简;6,见于老子甲第十九简和第二十简、 老子丙第十二

7、简;7,见于性自命出第二十二简、第二十六简和四十六简、 成之闻之第二十三简、残片第二十一号;8,见于成之闻之第三十二简;9,见于成之闻之第五简、 尊德义第六简。对以上简文,竹简整理者曾隶定为四个字:1, “司”,见于五行第十八简、 性自命出第三简、第十五简和第二十七简、 成之闻之第二十九简、 语丛四第一简释文;2, “”,见于老子甲第十一简和第十七简释文;3, “”,见于老子甲第十九简和第二十简、 老子丙第十二简、 性自命出第二十4六简、第四十六简、 成之闻之第五简、第二十三简和第三十二简、 尊德义第六简释文;4, “怡”,见于性自命出第四十五简释文。在我看来,它们是同一个字,只是写法不同。此

8、字上部为声符,或一笔,或两笔、或三笔,或四笔,皆为“”的不同写法,可隶定为“厶”。下部为意符,或从“口”,或从“心”,或从“言”,繁简亦复不同。我们知道,在古文字中,这三个意符是相通的,所以它们皆可隶定为“口”。这样,此字就可隶定为“台”。 说文曰:“台,从口,声。 ”在郭店简中,这个“台”字皆需破读。大约有五种读法:1,读为“始”,见于老子甲第十一简、第十七简和第十九简、 老子丙第十二简、五行第十八简、 性自命出第三简、第十五简、第二十二简、第二十六简、第二十七简和第四十五简。其中,竹简整理者将性自命出第二十二简读为“词”;将同篇第二十七简隶定为“司”,第四十五简隶定为“怡”,均未破读;2,

9、读为“治”,见于成之闻之第三十二简、 尊德义第六简;3,读为“怠”,见于成之闻之第二十三简,此字整理者读为“词”;4,读为“殆”,见于老子甲第二十简;5,读为“辞”,见于性自命出第四十六简、 成之闻之第五简和第二十九简、 语丛四第一简。以上五种读法,和“台”字一样,都是上古之部字,且前四种读法皆从“台”声。如此看来,李零先生把第二十一号残片归类为和老子简同一种字体的残片,并隶定为“台亡”,是完全正确的,只可惜未破读。窃以为,该残片,应该读为“始无”(老子甲组和老子乙组的“无”字都写作“亡”)。那么,第二十一号残片应该接于何处呢?仔细揣摩残片的形状和字体风格,不难5发现它和本章这支残简,也就是老

10、子乙组第十二号简,一脉相承,所以应该接于此处。 “无”下所残的那个字,应据今本补为“名”。这样,全句就是“道始无名”。“始”字讹变为乙本的“褒”,或由音近所致。 “始”字是之部字, “褒”是幽部字,古音之、幽旁转。但王本的“隐”字,与“始”、 “褒”古音皆较远,当出于浅人篡改。由此,我们可以对帛本“夫唯道,善始且善成”和王本“夫唯道,善贷且成”一语的形成作一些推测了。帛本的这句话,本来是对经文“道始无名”一语的发挥,混入经文。其“始”字,即来自“道始无名”的“始”。至于王本的“贷”字,与经义不合,自古注家多作曲解。于省吾云:“敦煌贷作始,乃声之转。 周语纯明则终注:终,成也。 又故高明令终注:

11、终犹成也。 书皋陶谟萧韶九成郑注:成,犹终也。 是成、终互训义同。然则善始且成即善始且终也。 ”验之帛本,于说至确。在本章中, “道始无名”是最关键的一句话。本章的核心是论道。自“是以建言有之”以下的文字,都是为了说明“道始无名”而铺设。至于第一段谈“上士”、 “中士”、 “下士”“闻道”后有不同的反应,那是由于“道始无名”的缘故。因“道始无名”,故“道”不可言谈,难以琢磨,深不可测,这就导致不同层次的“士”对“道”有不同层次的理解,以至“闻道”后有不同的反应。在郭店老子中还有几处涉及到“道”和“名”的问题。如第一篇第十章:“道恒无名。朴虽微,天地弗敢臣。侯王如能守之,万物将自宾”;第二篇第一

12、章:“有状混成,先天地生,寂寥,独立,不改,可以为天下母。未知其名,字之曰道,吾强为之名曰大。”这些论述可以归纳为两方面。一是,就其永恒本性而言, “道”是“无名”的;二是,尽管如此,我们又不得不谈论它,故不得已而勉强对它加以命名,于是有了“道”、 “大”、“朴”等名称。但是,稍加体察不难发现, “道始无名”一语同时涵盖了这两个方面。一个“始”字明确地透露出这样的信息:“道”起初是没有“名”的,或者说“道”本来是没6有“名”的,后来才有了“名”。因此,在这个问题上, “道始无名”是概括性最强的一个重要命题。显而易见, “道始无名”这个重要命题与竹简老子一书及其思想,本浑然一体。经过今本的讹变和

13、篡改, 老子的古意,已失传两千余年了,直至今天简本的出土,方得再现。如所周知, “道”和“名”也是为今本老子注重的一个问题。 道经开篇便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帛本作“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 ”通行本因避汉帝刘恒讳改“恒”为“常”,并删去四个“也”字)在人们的观念中,这几乎是老子的最有名的睿语了,岂不知它背离老子的本义何其遥远!从竹简老子看,尽管“道”本来是“无名”的,后来不得已而“名”之、而“道”之,但所“名”、所“道”的,正是那个永恒的“道”,即道经所说的“恒道”。在道经看来, “道”一旦“可道”,就不是“恒道”了。然而,如果它所谈论的不是“恒道”,又

14、是什么!无论如何, “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就其本身语义言尚可说得通,而“名可名也,非恒名也”,便不成文义了。 “名”,不管是普通的“名”,还是“恒名”,都是已经被“名”了的,怎么会存在“可名”或不“可名”的问题呢?如果不“可名”,那一定不是“名”,当然也不是“恒名”。奇怪的是,在今本老子中,这些说法和简本的那些思想并存,其相互抵牾造成的思想裂痕是显而易见的,纵有历代注家的妙手弥补,最终也难免捉襟见肘。 1 哲学研究1998 年第 7 期。2 中国哲学第 20 辑,辽宁教育出版社 1999 年 1 月出版。3 考释全文收入拙著郭店竹简与先秦学术思想,将由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74 “如,进”三字原

15、残。李家浩先生将竹简残片二十号的“女缋”二字接于此处,读为“如”,甚确。其下一字,李先生认为当据今本补作“进”,今亦从之。见李著读郭店楚墓竹简琐记, 中国哲学第 20 辑,辽宁教育出版社 1999 年版。5 “慢” 原作“曼”,今依裘按读。此字乙本作“免”,王本作“晚”,皆因与“慢”字同音而讹。三字都是明母元部字。6 李零:郭店楚简校读记, 道家文化研究第十七辑,三联书店 1999 年版。下引李说,皆见此文。 二 一个笔误的后果 竹简老子甲组: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之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此章见于今本第六十三章。这段文字中的“大小之多易必多难”一语甚为难解,实由错简所致。我认为, “之”字当在“易”之下,笔误在上耳。全句为“大小多易之,必多难”。此处的“易之”和下文的“难之”、此处的“多难”和下文的“无难”正相对应。 “大小”,在此处指大事和小事。 “易之”,以“之”为“易”也。世传本的“大小多少”一句,早已引起人们的怀疑。姚鼐说:“大小多少,下有脱字,不可强解。 ”奚侗说:“大小多少句,谊不可说,疑上或有脱简。 ”马叙伦说:“成玄英庄子逍遥游篇疏引为无为,事无事两句, 大小句姚说是,吴无大小以下八字,伦谓疑是古文注。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