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诗史互证与审美为本

上传人:l****6 文档编号:39023002 上传时间:2018-05-10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试论诗史互证与审美为本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试论诗史互证与审美为本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试论诗史互证与审美为本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试论诗史互证与审美为本》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试论诗史互证与审美为本(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试论诗史互证与审美为本论文关键词:诗史互证审美辩证 论文摘要:陈寅格是历史学家,他学术研究的重点在历史,他用诗史互证的方法研究中国古代文学,成就斐然。而钱植书是文学家,他学术研究的重点在文学作品的审美性。两人学术成就各有千秋,要以辫证的态度对待。 提到 20 世纪的中国学术史,不可忽视两位学者:一个是 40 年代即驰名于世、与当时北平辅仁大学陈垣教授并称史学界“南北二陈”的陈寅洛,一个是有深厚的家学渊源、集作家学者于一身、融通中西学术的钱锤书。他们学术成就的侧重点在哪里?他们做学问的研究方法有什么不同?拙文拟对此加以比较。 一、陈寅格:诗史互证 什么是诗史互证?“以诗证史,是考察诗人本事或历

2、史背景以释证诗歌。这一方法,适用于研究写实性诗歌。以史证诗,好比一个硬币的两面,从文学研究立场说,主要是以诗证史。陈寅洛是一位历史学家,他学术研究的重点在历史,他以诗史互证的研究方法享誉学界并且成就巨大。 元白诗笺证稿、 柳如是别传就是他运用诗史互证方法取得的学术成果。 那么,陈寅洛是如何运用诗史互证方法的呢?兹举白居易诗歌为例。白居易卖炭翁诗前有小序:“苦宫市也。 ”陈寅格用一些资料证明宫石之弊(唐德宗时,由宦官在长安以低价收购民间货物,称为“宫市, )。比如:“盖宫市者,乃贞元末年最为病民之政,宜乐天新乐府中有此一篇也。而其事又为乐天所得亲有见闻者,故此篇之摹写,极生动之致也。 “同集(指

3、昌黎先生集外集)柒顺宗实录贰略云:u日事,宫中有要,市外物,令官吏主之。与人为市,随给其直。贞元末,以宦者为使,抑买人物,稍不如本估农夫曰:我有父母妻子,待此然成食。今以柴与汝,不取直而归,汝尚不2肯,我有死而已。遂殴宦者,街吏擒以闻。诏默此宦者,而赐农夫绢十匹,然宫市亦不为之改也。韩愈宪宗元和中曾任史馆撰修,作顺宗实录,里面写了一点宦官阴事。陈寅洛还说:“顺宗实录中最为宦官所不满者,当是永贞内禅一节,于此可知白氏之诗,诚足当诗史。比之少陵之作,殊无愧色。其寄唐生诗中所谓转作乐府诗、 不惧权豪怒(白氏长庆集壹),询非夸词也。陈寅洛联系当时的历史,列举一些材料证明宫市的残忍强横及其对人民的严重危

4、害,读者读过这些材料后将会加深对卖炭翁主旨之理解。又如,为了解释卖炭中“回车叱牛牵向北”这一句诗,陈寅洛说:“诗中回车叱牛牵向北者,唐代长安城市之建制,市在南面宫在北也。拙著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中篇论中央政治革命条及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礼仪章附论都城建筑节已详论之,兹不复赘。要知乐天此句之北,殊非趁韵也。 接着又举杜少陵哀江头末句“欲往城南望城北”诗,它体现了少陵虽想回家但仍“眷恋迟回不忘君国”之意, “望”不能改为“忘”, “北人谓向为望”也是错误的,从而解决了一桩历史公案,使读者对白居易诗有了更透彻的理解。 当然,陈寅洛的诗史互证方法也有用得不正确的地方,例如,白居易长恨歌中有两句诗“夕殿萤飞思

5、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对于这两句诗,陈寅洛认为皇宫中应该烧蜡烛,唐明皇不可能自己挑灯, “白乐天长恨歌有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之句,宁有兴庆宫中,夜不烧蜡油,明皇亲自挑灯者呼?书生之见可笑耳。寅洛案:富贵拟于王者,夜中诸厢廊燃烛达旦。这样的考证还有什么意义可言? 二、钱钮书:以文学的审美特质为研究重点 同样是白居易的诗篇,钱锤书则从文学的角度进行研究。 白居易诗重写实,尚通俗,追求浅显务尽而失之于直露无隐,比如“一家五十口,一郡十万户。出为差科头,人为衣食主。水早合心优,饥寒须手抚。何异食要虫,不3知苦是苦。汁河无景思,秋日又凄凄。地薄桑麻瘦,村贫屋舍低。早苗多间草,浊水半和泥.最是

6、萧条处,茅城异向西。 茅城异)这简直是白话文,所以苏轼在祭柳子玉中认为“元轻白俗”。针对白居易这种诗风,钱锤书说:“香山才情,映照古今,然词沓意尽,调俗气靡,于诗家远微深厚之境,有间未达。其写怀学陶渊明之闲适,则一高远,一琐直,形而见细矣。其写实比少陵之真挚,则一沉挚,一铺张,况尔自下矣。故余尝谓:香山作诗,欲使老姐都解,而每似老姐作诗,欲使香山都解;盖使老姐解,必语义浅易,而老姐使解,必词气烦絮。浅易可也,烦絮不可也.西人好之,当是乐其浅近易解,凡近易译,足以自便耳钱锤书先肯定白诗优点,然后一针见血地指出其诗缺点:“词沓意尽,调俗气靡。 ”不能达到“诗家远微之境”,并把白诗与陶诗及少陵诗作比

7、较,可谓切中肯萦。 三、两人学术研究方法之比较 陈寅俗走诗史互证的路子,属于历史学范畴的研究,他的研究重证据,重考证,很可能受乾嘉学派的影响;钱锤书则从作品本身出发,以作品为中心,重视对文学审美特质的把握。 陈寅俗为什么一生投人大量精力从事诗史互证式的研究?他本人的回答是:“我之所以要搞唐诗证唐史,是因为唐代自武宗之后的历史记录存在许多错误。唐代历史具有很大的复杂性,接触面也很广,并且很多史料遗留在国外.但唐代诗歌则保留了大量历史记录,唐史的复杂性与接触面广这些特点,都在唐诗中有反映,成为最原始的实录。文章合为时而作,所以唐诗中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不错,文学作品产生于特定的历史时期,带有时

8、代的痕迹。陈寅格晚年的助手黄置在总结陈先生的研究方法时说:“以史证诗,虽是前人提过的,但真正大量付诸实践的,当是陈先生。他在进行以史证诗之前,必先研究诗的资料的真实性、时间性、地方性,再根据当时发生的情况、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和每个人的社会背景及思想4感情,来断定该资料是否可用.例如在柳如是别传中,他利用当时文人的各种著作,找出了复明运动暗中进行的信息,发古今人未发之覆,由此证明了郑成功的复明运动,完全不是孤立的,而是有许多的志士仁人、英雄豪杰不顾自己的生命安危,在频繁来往策划响应的由此可见,陈寅俗的诗史互证不是盲目的,他在运用这个研究方法时的确下过一番功夫。但是,实践证明,他的诗史互证难免有错讹

9、之处(杨玉环是否以处子人宫他曾进行了连篇累腆的考证)。文学作品毕竟只是虚构、创造、主观相象的产物,不是历史,把当时的历史事件与诗歌对照起来,牵强附会,生拉硬扯,甚至与历史事实对号人座,是否走得过了头呢?另外,我们必须认识到,陈寅俗提出“诗史互证”,他并没有否定从其他角度,比如从艺术的、审美的角度解读诗歌,诗史互证是他本人的解读方式。 钱锤书具体的文艺鉴赏与批评受西方唯美主义、直觉主义、非理性主义及中国传统诗学文论的影响较深,他离开文学的意识形态背景,单从学术的角度分析作品,从这一视角出发有利于避免政治思潮对文学艺术的干扰,能够直人艺术殿堂,这类例子很多,大量见于谈艺录的“鉴赏论”、 “创作论”

10、、 “作家作品论”、 “文体论”等之中。但是,如果为追求审美而忽略其余则步人另一极端。知识分子应该追求学术与人格之独立,但一切学术史、思想史、文学史都不是空中楼阁,都与当时的社会政治思潮有或多或少的联系,不能为学术而学术。 陈寅俗沟通文史,在学术领域内纵横驰骋,也有不少人认为他用历史考据眼光与方法探究作品的史料价值,歪曲了作品的艺术美,把具有审美价值的文学作品单纯地看成史料,引导读者不去分析作品的思想内容而寻章摘句,钻人繁琐的考证迷宫。持这种观点的人其中就包括钱锤书。然而,钱锤书并不否认艺术作品有时可以用来验证历史事实,只是不能把历史考据作为艺术审美标准.他认为:诗史的看5法是个一偏之见。诗是有血有肉的活东西,史诚然是他的骨干,然而假如单凭内容是否在史书上信而有征这一点来判断诗歌的价值,那就仿佛要从爱克司光透视里来鉴定图画家和雕刻家所选择的人体美一样了。 结论:要正确对待陈寅俗的诗史互证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恰当地使用它.钱锤书的文艺鉴赏与批评以文学作品为中心,注重探究作品的美学价值。我们要认识到两者的优势,采用辩证的、兼容并包的态度,把文学与史学沟通起来,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为我所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