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三国奏议文略论

上传人:l****6 文档编号:39022953 上传时间:2018-05-10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三国奏议文略论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浅谈三国奏议文略论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浅谈三国奏议文略论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浅谈三国奏议文略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三国奏议文略论(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浅谈三国奏议文略论【摘 要】曹魏时期奏议文多关乎时政,平实畅达,但亦有新变。曹植表文华彩炫目,诸葛亮表文醇厚感人,代表了三国时期两种不同奏议文风。二者虽华实异旨,然皆以情为文,彰显本真个性,为后世所推崇。 【关键词】三国 奏议文 曹植 诸葛亮 文心雕龙章表:“魏初表章,指事造实,求其靡丽,则未足美矣。 ”魏初奏议文秉承汉代余绪,以平实为主,不尚华丽,表章如此,奏疏更是如此。曹丕认为“奏议宜雅”,与“诗赋欲丽”不侔,亦对继承汉代奏议渊雅文风有所引导。总体而言,曹魏时期奏议文多关乎时政,平实畅达。例如,王朗谏文帝游猎疏、王肃谏征蜀疏、陈群明帝莅政上疏、高堂隆星孛于大辰上疏、杜恕请令刺史专民事勿典

2、兵疏等,皆言之有物,文风质朴。然而,魏晋时代,文学已然自觉,创造美丽,追求新变,是这一时代文学之历史使命。在此情形下,曹魏奏议文亦生发出华彩丽靡的一面,此与曹丕、曹植之文密切相关。 曹魏奏议文浮华之风肇始于曹丕上书让禅。关于曹丕禅代事, 三国志魏书文帝纪注引献帝传有翔实记载。先是左中郎将李伏上表言符谶,以为禅代合之。曹丕览之,令示外。于是,魏王侍中刘廙等、太史丞许芝等、侍中辛毗等、督军御史中丞司马懿等轮番奏言符谶事,请以代汉。曹丕下令逐一辞之,反复申述“吾之斯志,岂可夺哉”。接下来,献帝册诏魏王禅代天下,尚书令等、辅国将军清苑侯刘若等、侍中刘廙等又轮番奏请,曹丕又先后十次下令辞禅代、让玺授,同

3、时三度上书让禅。最后,相国华歆、太尉贾诩、御史大夫王朗及九卿“敢以死请”,曹丕终于下令受禅,曰:“群公卿士诚以天命不可拒,民望不可违,孤亦曷以辞焉?”文心雕龙章表云:“昔晋文受册,三辞从命,是以汉末让表,以三为断。2曹公称为表不必三让,又勿得浮华。 ”曹丕此番让禅表演颇下工夫,可谓繁文缛节,虚词连篇,完全背离其父遗训,为魏代公牍文开启浮华势头。叶适习学记言序目“魏志”云:“魏文之所欲者禅代尔,而符瑞章奏,劝进辞让,前后节目,连篇累牍,存之极无谓,然可以见其辞烦而理寡也”。 建安时期,以三曹、七子为中心,邺下文人集团创作云蒸霞蔚,彰显文学之自觉。曹丕长于诗赋,虽经历了从文士到皇帝之变化, “好文

4、学”之性情未曾改变,不免为奏议文文采之注入创造了重要的外部环境。时下文人趋驰骋才,不仅表现于挥毫公宴,亦见于对扬王庭。 文心雕龙章表云:“琳、瑀章表,有誉当时;孔璋称健,则其标也。 ”陈琳、阮瑀章表为时人所赞誉,可惜不传于后世。曹植表文代表着这一时期奏议文发展之新变。 关于曹植文学创作,历来治文学史者多以曹丕登基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段:前期以白马篇之类作品为代表,英气勃发;后期则以赠白马王彪等诗文为代表,深沉抑郁。我认为,曹植的文学活动可分为建安、黄初、太和三个阶段:前两个阶段以诗文为主,建安时期洋溢着蓬勃朝气,黄初时期则满含沉郁;太和时期可以独立为第三阶段,以表文为主,兼容前两个时段之特质,

5、热情与哀愁并注,英气与忧郁交织。曹植文学创作阶段两分法论者无疑重视其诗赋,对于章表类应用文体不免有所忽视。实际上,章表不仅是曹植最后阶段的主要创作,亦是其文学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太和时期,曹植人到中年,经历了从少年得志到备受打击的人生剧变,心态有所改变。如果说黄初时期的痛苦在于同室操戈、萁豆相煎,此时曹植的忧虑则主要是盛年不再,功业无成。加之魏明帝曹叡即位,虽然同样遭受猜忌,但曹植的境遇毕竟比曹丕时期有所改善。因而,此时的曹植愈发有一种强烈的建功立业的激情,视辞赋为“小道”,渴望“戮力上国,流惠下民,建永世之业,流金石之功”,3此种心态与情绪正是借助这一时期的奏议文来传达的。在太和阶段,曹植奏

6、议文主要有求自试表、 又求自试表、 谏伐辽东表、 转封东阿王谢表、 上卞太后诔表、 谢妻改封表、 入觐谢表、 求存问亲戚疏、 上疏陈审举之义、 上书请免发取诸国士息等,英姿勃勃,惊采艳艳,汉魏奏议质朴文风至此为之一变。例如, 三国志魏书本传云,太和元年(227),曹植徙封浚仪。 二年(228),复还雍丘。曹植常自愤怨,抱利器而无所施,因而上疏求自试。这篇表文意在言说时局,主动请缨,对时光流逝的焦虑、对命运不济的哀伤全部转化为建功立业的渴望,急迫的心情带着少年式的理想豪情与狂躁不羁,不免显得情绪化。不难发现,在这篇表文中,曹植只是一厢情愿地述说着自己的志向与意图,甚至全然无视此文之阅读者君主的感

7、受,并未从奏议文如何为君主接纳的角度做任何努力。此种奏议撰写方式无疑来自曹植的诗性气质。作为建安之杰,曹植文笔之精彩为世人所折服。刘勰文心雕龙章表赞云:“观其体赡而律调,辞清而志显,应物掣巧,随变生趣,执辔有余,故能缓急应节矣。 ”曹植表文感情充沛,气势流贯。读其文,音节浏亮,朗朗上口,词采华茂,唇齿余香。其勃勃英气令人感佩,其绚丽华彩令人心仪。曹植生前既有“绣虎”美誉,以此二字理解其奏议文,饶有意趣。曹植此类文章在奏议文发展史上有特殊意义。魏晋六朝时期,曹植诗文被评论家公认为典范之作,其表文亦为冠冕。李充翰林论:“若曹子建之表,可谓成文矣。”刘勰文心雕龙章表亦云:“陈思之表,独冠群才。 ”由

8、此可见,曹植表文对于奏议文体华美之风渐起实具引领之功。三国时期,曹魏政权据中原之地,文化基础雄厚,加之执政者雅好文学,广纳贤士,文学成就尤为显赫。相形之下,吴蜀二国地势偏僻,文章之士远逊于曹魏,加之执政者尚朴务实,文学气象远不及曹魏。从奏议文发展来看,曹魏奏议文数量较4多,且有趋于华美之态势,吴蜀奏议文数量较少,且秉承汉代质朴文风,未有新变。吴国奏议文以陆逊、陆凯、陆抗、华核等数量较多,且关乎政务,文章质实。蜀国奏议文以诸葛亮为代表,志尽文畅,深得汉文遗风。例如,建兴五年(227),诸葛亮率军北伐曹魏,临发,上出师表。此表为诸葛亮奏议文代表作。文章首先分析时局,言明利害,劝诫后主谨遵先帝教诲,

9、倚重忠良,远离群小,君臣一体,以期兴复汉室。接下来,作者追忆三顾茅庐旧事,感念先帝知遇之恩,言说北伐志向,明确讨贼职责。文章结尾,作者再次劝谏后主谘诹善道,察纳雅言,并表达老臣之赤胆忠心。文章观点鲜明,说理质朴,感情诚挚,文辞晓畅,不以文采炫目,不以新奇争胜,却能感人肺腑,动人心弦。林纾云:“并不着意为文,而语语感自血性中流出;精忠之言,看似轻描淡写,而一种勤恳之意,溢诸言外。 ”又如,建兴六年(228)十一月,诸葛亮闻孙权破曹休,魏兵东下,关中虚弱,上后出师表,作者竭忠尽智力挽时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一腔忠诚喷涌而出,与前表声气相通。苏轼云:“孔明出师二表,简而且尽,直而不肆,大哉言乎,与

10、伊训、 说命相表里。 ”三国志本传评曰:“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练,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 ”诸葛亮为人诚笃,作风勤勉,虽满腹经纶,却不以诗书自炫,不以文华骋才。建兴六年(228)春,街亭失守,诸葛亮戮斩马谡以谢众,且上疏自贬。文章简明扼要,不矫情,不雕饰,真诚自然。又如,诸葛亮上表后主言身后事,文章亦简练明快,不加润饰。陈寿云:“论

11、者或怪亮文彩不艳,而过于丁宁周至。臣愚以为咎繇大贤也,周公圣人也,考之尚书,咎繇之谟略而雅,周公之诰烦而5悉。何则?咎繇与舜、禹共谈,周公与群下矢誓故也。亮所与言,尽众人凡士,故其文指不得及远也。然其声教遗言,皆经事综物,公诚之心,形于文墨,足以知其人之意理,而有补于当世”。 李充翰林论云:“表宜以远大为本,不以华藻为先。若曹子建之表,可谓成文矣;诸葛亮之表后主,裴公之辞侍中,羊公之让开府,可谓德音矣。 ”刘勰以曹植表文为典范,但对于诸葛亮表文亦推崇:“至于文举之荐祢衡,气扬采飞;孔明之辞后主,志尽文畅;虽华实异旨,并表之英也。 ”曹植表文华彩炫目,诸葛亮表文醇厚感人,代表三国时期两种不同奏议文风。二者虽华实异旨,然皆以情为文,彰显本真个性,为后世所推崇。 参考文献 1南朝梁刘勰着、詹锳义证.文心雕龙义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832、834 2梁萧统编、 唐李善注.文选M.北京:中华书局,1977:720 3晋陈寿撰.三国志M.北京:中华书局,1959:6274、559、931、934 4宋叶适着.习学记言序目M.北京:中华书局,1977:373 5清严可均校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M.北京:中华书局,1958:1767 6吴孟复、蒋立甫主编.古文辞类篹评注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559、56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