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继续完善我国的选举制度

上传人:woxinch****an2018 文档编号:39009797 上传时间:2018-05-10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4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继续完善我国的选举制度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论继续完善我国的选举制度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论继续完善我国的选举制度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论继续完善我国的选举制度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论继续完善我国的选举制度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论继续完善我国的选举制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继续完善我国的选举制度(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论继续完善我国的选举制度论继续完善我国的选举制度内容提要内容提要 本文在回顾我国选举制度发展历程、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针对目前我国选举理念与制度的缺陷,分析原因并提出可行性对策,对继续完善我国的选举制度进行了一番思考。选举是发扬民主的重要形式和渠道。毛泽东指出:“历史给予我们的革命任务,中心的本质的东西是争取民主。 ”邓小平提出了“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论断。党的十七大指出:“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 ”可以说,我们党执政的实质就是牢牢把握住民主最为本质的东西人民当家作主。人民当家作主的最根本、最重要的是掌握国家权力,这是最大的民主。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选举制

2、度进行了重大改革。实行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确立走向市场经济的康庄大道,坚定不移地实施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方略,是我国选举制度不断改革和完善的经济、政治根基和前提,并且决定了改革和完善的主要方向是不断扩大社会主义民主。现代意义上的选举,是指“具有选举权的公民,根据自己的意志,依照法定程序,选出国家权力机关代表和国家公职人员的行为” 。在当代各国普遍承认和倡导的“主权在民”的理念推动下,优良的选举便不仅仅是实现民主政治的一种程序和手段,更是一种集合民众呼声的公共选择,一种顺应历史发展规律的价值追求。我国既有的政治文化中缺乏现代民主的2内生土壤和选举传统,选举现代化才刚刚起步。在追求

3、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上,如何继续完善现有的选举制度,走出属于自己的优良民主模式,仍是我国民主政治发展过程中不可规避的重要话题。一、选举制度概述一、选举制度概述(一)选举制度的概念(一)选举制度的概念“选举制度是指关于选举国家代表机关代表与国家公职人员的原则、程序与具体方法的各项制度的总称。 ”其内容主要有:制定选举工作实施方案,确认选民资格,划分选区,组织选民正确行使选举权利,确定候选人的标准及其产生,确定当选标准以及处理选举舞弊与选举诉讼等一整套选举工作方面的运行机制和工作程序、方法和各项规定。在我国,按照选举制度主要是选举产生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副主席、省长、副省长、

4、市长、副市长、区长、副区长、县长、副县长、乡(镇)长、副乡(镇)长、各级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法院院长、检察院检察长等。选举制度是民主政治发展的必然结果与标志。(二)选举制度应遵循的基本原则(二)选举制度应遵循的基本原则1、普遍性原则普遍性原则,指公民参加选举的范围和比例,有无对选举权的各种资格限制。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以下简称宪法 )第三十四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年满十八周岁的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但是依照法律被剥夺政治权利的3人除外。 ”2、平等性原则平等性原则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的具体体现,反映了民

5、主的性质。选举权平等的基本含义是:每一选民在一次选举中只能有一个投票权,不能同时参加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地方的选举,不充许任何选民有特权,禁止对选民投票行为的非法限制和歧视。3、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并用的原则选举方式的采用取决于一个国家的实际需要与具体条件。 宪法第九十七条规定:“省、直辖市、设区的市的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由下一级的人民代表大会选举;县、不设区的市、市辖区、乡、民族镇的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由选民直接选举。 ”4、差额选举原则实行差额选举是指候选人多于应选人名额的一种选举方式,它是民主选举的基本原则之一。5、秘密性原则选举的秘密性原则是指投票人在选票上不签署自己的名字,按照自己的意志选举国家立

6、法机关的代表和国家行政官员的投票方式。二、我国选举制度的历史及现状二、我国选举制度的历史及现状(一)我国选举的发展历程(一)我国选举的发展历程我国现行的选举制度是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革命根据地的选举制度发展而来的,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政权建设和选举经验的4总结。我国在民主革命时期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民主的选举制度,虽然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内容上都还不够完善,但却都是从当时的阶级关系和具体情况出发,最大限度地发扬民主,团结和组织广大人民,为巩固人民政权和完成各个不同时期的革命任务服务的。它所确立的许多民主原则为建国后建立更加完备的选举制度奠定了基础。(二)我国选举制度的现状(二)我国选举制度的现状1

7、979 年第二部选举法颁布以来,经过几次修改和补充,中国的选举制度在民主性、科学性、可操作性方面均逐步有了发展,人民行使国家权力也得到了充分保障,在以人民代表大会为根本政治制度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下形成了以人大代表选举和政权机关选举的政治选举为主体、居民选举村委会和居委会的社会选举为重要内容的,宏观民主与微观民主齐头并进、政治民主与社会民主协调融和的制度体系。结合选举现代化发展的理论与实践,我国现行选举制度呈现出如下特点:1、直接选举与间接选举相给合、直接选举与间接选举相给合 作为民主的实现方式,直接选举是直接民主的形式,间接选举是间接民主的形式,直接选举是比间接选举更高程度的民主。当前我国

8、人大选举实行的是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相结合的方式,即县、乡级人大代表以及农村自治实行直接选举;而间接选举主要指全国人大代表、省级人大代表和设区市级人大代表,分别由下一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政权机关领导人则是由同级人民代表大会间接5选举产生,也即我国的政治选举以间接选举为主。 2、等额与差额选举并存、等额与差额选举并存 等额选举与差额选举两种选举方式同样是民主不同程度的反映,和等额选举相比,差额选举更能保障选民的自由选择和真实意愿的实现,同时也能体现选举的竞争性。我国实行以差额选举为主体、等额选举为补充的制度形式。3、平等原则与差别条款互补、平等原则与差别条款互补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满十八周岁的

9、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我国公民选举资格受到法律的平等保护。而且“每一选民在一次选举中只有一个投票权” ,人民解放军单独进行选举,选举办法另订。保证每一选民在投票时具有平等权利,而不受差别对待。但在实际选举过程中,并不一定保证所有类别公民平等地获得代表的权利。修改后的选举法第十四条规定:“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名额,由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或者本级选举委员会根据本行政区域所辖的下一级各行政区域或者各选区的人口数,按照每一代表所代表的城乡人口数相同的原则,以及保证各地区、各民族、各方面有适当数量代表的要求

10、进行分配。 ”三、我国选举的理念与缺陷三、我国选举的理念与缺陷(一)我国选举发展的本土特征(一)我国选举发展的本土特征回顾历史,我国具有现代意义上的选举随着近百年来中国社会的巨大变迁,也同样经历了许多波折。在我国传统政治文化体制机6制环境中逐步发展起来的选举制度,具有鲜明的本土性特征,主要包括:第一,起点和基础薄弱。如果说优良或完善的选举制度应有经济、制度、文化等条件作为支撑,那么,我国现代选举制度的形成与发展不仅起步较晚,而且基础相对薄弱。即使在民主法治日益完善的今天,我国选举制度也并不够成熟和完备,公民社会也尚在发育中,传统政治文化与机制对当代选举的负面影响还根深蒂固。因此,走出具有中国特

11、色的现代化选举之路,是完善我国选举制度、构建公民社会的当务之急。第二,政策主导性强。我国的选举多是自上而下践行的,即动员型或确认型选举。这种选举模式在选举工作中具体体现为,选举动员工作做得越好,选民参加选举的热情越高。然而,高参选率并不代表选民具有较高的参选意识,即主动确认自身公民身份并积极参与到选举中。大部分人的选举行为还是一种政治动员的结果,这与选举本来的价值和宗旨相去甚远。大量存在的、完成任务式的被动选举也很难选出真正合格和负有责任感的人民代表。(二)我国选举存在的缺陷(二)我国选举存在的缺陷1、直接选举的范围相对狭小我国选举法第 2 条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省、自治区、直辖市

12、、设区的市、自治州的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由下一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 ” “不设区的市、市辖区、县、自治县、乡、民族乡、镇的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由选民直接选举。 ”这表明我国实7行的是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并用的原则。 “人大代表多层次间接选举使我国先进的民主选举理论与落后的选举实践形成反差,我们的理论历来为我国的高度民主而自豪,而民主实践却没有跟上去” 。从实际情况看我国直接选举仅限于县乡两级人大代表,其范围过于狭窄,而间接选举范围过大。而无论是直接选举还是间接选举,选民抱怨最多的还是无法了解候选人的具体情况,其知情权得不到保障。选民在选举时只是听取有关候选人的介绍,在这种情况下选民选举代表具有很

13、大的随意性,这严重影响了选举的质量和公正性。2、选区划分随意性大选区划分是选举的一个重要环节, 也是被一般选民所忽视的。中国选举法仅在第五章用两个条文简洁表达。在选区的具体划分方法上, 选举法第二十四条规定: 不设区的市、市辖区、县、自治县、乡、民族乡、镇的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名额分配到选区, 按选区进行选举。选区可以按居住状况划分, 也可以按生产单位、事业单位、工作单位划分。这说明我国实行的是地域代表制, 选区按地域划分。候选人不一定需要是当地居民, 选区划分随意性非常严重, 这就极大的方便了各级官员当选为代表。这种选区划分办法, 加上候选人身份无限制, 无异于给各级官员的顺利当选大开绿灯。5

14、、选举争议解决方式单一在选举过程中, 及时处理争议、维护正常选举秩序, 具有重要意义。我国目前对选举争议仅限于选民资格上。选举争议的解决方式8限于对破坏选举的制裁和申诉, 除选民资格诉讼外, 其它诉讼在我国选举法中没有依据。现行选举法以及其他法律中关于选举诉讼问题的规定过于简略,很不全面,表现在对选举诉讼的范围规定过于狭小,只规定了选民资格案件的申诉、起诉、审理程序和破坏选举的犯罪案件,对于诸如选区划分、候选人提名、选民投票、当选计票等方面的纠纷和违法行为,则无明确具体的规定;而关于选举违法行为及制裁,则规定的过于概括,缺乏具体的程序性规定,制裁手段以及责任承担方式也过于简单。四、我国选举制度

15、的改革与完善四、我国选举制度的改革与完善(二)制约选举的因素(二)制约选举的因素我国公民社会尚未完全建立起来,公民选举训练还很不充分,现行选举制度弊端较多,直接选举的范围、对代表的监督和罢免等方面都存在着许多不足。归结起来,有一层重要原因在起决定作用。即为选民素质的培养和公民社会、法治精神的真正形成。具体分析,我国选举制度发展的制约因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第一,选民文化层次较低,权利意识十分模糊。把民主搞好,从长远看就是要提高选民的文化素质,增强其权利意识。知识层次低的选民在选举过程表现出的参与性,多数是出于从众或听命的心理反应,而并不是对选举内涵的真正理解,更非对选举权利的主动把握。第二,制

16、度设计不尽合理。我国现行的选举制度对选举机构和选举操作程序以及选举过程中的救济等具体规定,还很不完善。这9些问题表现在选举细则中,即为规定模糊、权力失范,造成在选举过程中出现严重违反选举原则的行为。第三,选民利益不受关注。社会层面来看,缺乏足够的利益驱动,是人们对选举或政治改革兴趣冷漠的内在原因。理论身上虽不能完全靠自身利益驱使来左右选举中的投票行为,但选民却不可能抛弃实际利益参与选举,如何平衡这两者的关系,锻造公民社会,培育公民精神和正确的选举理念是我国选举制度改革的关键。(三)我国选举改革与发展的方向(三)我国选举改革与发展的方向伴随着社会群体利益的多元化,公民利益表达的愿望空前强烈,中国人民政治参与意识也今非昔比。无论是基层选举,还是人大代表选举,公平、公正、公开的选举实践正展现出顽强的生命力。然而,处于转型期的中国诸多社会矛盾积聚,民主法治尚待进一步完善,现行的选举制度也有很多需要改进的的地方。要解决当前我国选举实践中暴露出来的各种问题,继续完善我国的选举制度,必须着眼于以下几个方向:一是理念上的更新,要加快公民社会的培育和公民选举理念的发展。选举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献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