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政治哲学生活知识点归纳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39005937 上传时间:2018-05-10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5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政治哲学生活知识点归纳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高二政治哲学生活知识点归纳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高二政治哲学生活知识点归纳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高二政治哲学生活知识点归纳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高二政治哲学生活知识点归纳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二政治哲学生活知识点归纳》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政治哲学生活知识点归纳(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哲学生活知识点归纳哲学生活知识点归纳1、生活处处有哲学1)、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2)、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3)、哲学总是自觉或不自觉的地影响着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2、什么是哲学?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哲学又是关于方法论的学问.一句话,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3、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区别: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联系: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反映世界观。4、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区别:具体科学揭示的是自然、社会和思维某一领域的规律和奥秘;哲学

2、是对个别规律和特性进行概括和升华,从中抽象出整个世界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 联系:1).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2).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5、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即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它有两个方面内容:1)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2)思维和存在是否有同一性的问题?6、什么是唯物主义?什么是唯心主义?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世界本原,物质第一性 ,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派生。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世界的本原,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意识决定物质,物质依赖意识。7、什么是辩证法?什么是形而上学?辩证

3、法主张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形而上学主张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8、真正的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1)它可以通过对社会弊端、旧制度、旧思想的批判,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思想。2)它可以预见和指明社会的前进方向,提出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指引人们追求美好的未来;动员和掌握群众,从而转化为变革社会的巨大的物质力量。29、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科学的方法论;是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精神武器。马克思主义哲学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史上伟大的变革。第四课 探索世界的本质 1、世界的物质性原理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是物质的。意识是

4、物质的派生。因此,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方法论: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认识和客观实际相符合。2、什么是物质?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它概括了宇宙间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而不是指某一具体的物质形态。)3、物质和运动的关系:(1) 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2) 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主体)。(3) 离开运动谈物质和离开物质谈运动,都是错误的。4、运动和静止的关系:(1)区别: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

5、形式。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2)联系: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3)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运动而否认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5、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l 规律的含义: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l 规律的客观性: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l 规律的普遍性: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思维,其运动变化和发展都是有规律的。方法论: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否则,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36、规律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人们可以认识和把握规律;并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

6、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第五课 把握思维的奥妙1、意识的本质(什么是意识?)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2、意识的作用(意识的能动性)(1) 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表现为:l 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1、2)l 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1、2、3)l 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认识之物。(2) 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l 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有指导作用。即人通过实践把意识中的东西变成现实中的东西,创造出没有人的参与永远也不可能出现的东西。l 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有调节和控制作用。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发;萎靡的精神

7、,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3、尊重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原理(1) 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规律的必要条件(2) 尊重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3)方法论:必须把尊重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片面强调任何一方面都是错误和有害的。(既要尊重规律,即尊重规律的客观性,按客观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即充分利用有利条件,克服不利条件,创造新的条件,按规律办事,求真务实。)4、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是统一的区别:什么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P41)?什么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P51)?联系:(1)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是实事求是的内在要求和

8、前提。(2)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目标和归宿。4方法论: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面对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和社会变化,为了国家和民族的振兴,我们必须做到: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求真务实。6、求真务实,正确认识和把握国情,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7、怎样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P41)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1、实践的含义与特点含义: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特点:1)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2)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 3)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3)实践是

9、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4)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3、真理的客观性(真理面前人人平等)1) 真理的含义: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2) 人们对同一确定的对象,会产生多种不同的认识,但是,其中只能有一种正确的认识,即只能有一个真理。真理与谬误的界线不容混淆。真理面前人人平等。4、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1) 真理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了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2) 真理是具体的: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3) 真理和谬误往往相伴而行。犯错误并不可怕,可

10、怕的是不能正确对待错误。5、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1) 认识的反复性: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在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2) 认识的无限性: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53) 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4) 方法论: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第七课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点 1、世界是普遍联系的(1)什么是联系?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2)联系的普遍性: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

11、样或那样的联系。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是一幅由种种联系交织起来的画面。其中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3)联系的客观性:联系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方法论)它要求我们,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4)联系的多样性: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也是多种多样的。(方法论)它要求我们,要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2、坚持整体与部分的统一(1) 整体与部分是相互区别的。含义不同;地位、作用、功能不同。(2)整体与部分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部分离不开整体;整体离不开部分;关键的部分可以决定整体的功能。(3)方法

12、论:1 我们应当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2 同时,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3、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1) 系统的基本特征:整体性、有序性、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2) 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注意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3) 系统优化的方法要求我们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第八课 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点1、发展的普遍性:自然界是发展的;人类社会是发展的;人的认识是发展的。62、发展的实质(什么是发展):发展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3、事物的发展是前

13、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前途光明,道路曲折。)(1) 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因为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2) 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因为新事物战胜旧事物必然经历一个漫长和曲折的过程。(3) 方法论:要看到前途是光明的,对未来充满信心,鼓励、支持、保护新事物,促使其成长壮大。又要准备走曲折的路,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勇敢地接受挫折和考验。4、量变和质变的辨证关系(原理)(1) 量变和质变的含义。(2) 量变和质变的辨证关系:1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2 质变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3事物的发展就是这样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

14、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返,不断前进。方法论:1 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2 要果断地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3 反对两个极端:急于求成和优柔寡断。紧跟政治课改 崇尚互联共享,中学政治教学网与你同历新课程改革!第九课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1、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1) 矛盾的含义。(2)矛盾的同一性。(3)矛盾的斗争性。(4)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5)方法论:坚持一分为二的分析方法。(两点论、两分法)。2、矛盾的普遍性原理:(1)矛盾的普遍性含义: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 (2)方法论:在任何时候,对任何事物,我们都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

15、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3、矛盾的特殊性原理:(1)矛盾的特殊性含义: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2)矛盾的特殊性的表现:1、2、3。 (3)方法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4、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的辨证关系原理:7(1)二者相互联结。普遍性离不开特殊性;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2)二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5、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辨证关系原理:(1)区别:在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许多矛盾,其中必有一种矛盾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这就是主要矛盾。其他矛盾处于被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这就是次要矛盾。(2)联系: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

16、条件下相互转化。(3)方法论: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既要善于抓住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同时,又要统筹兼顾,处理好次要矛盾。6、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辨证关系原理:(1)区别:一个矛盾有两个方面,其力量是不平衡的。其中,必有一方处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用,这就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另一方处于被支配地位,是矛盾的次要方面。(2)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3)联系: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4)方法论: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既要全面,又要善于分清主流和支流。7、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方法论。(1)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哲学依据: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辨证关系原理;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辨证关系原理。(2)两点论和重点论的含义。(3)两点论和重点论的联系:两点之中有重点;重点是两点中的重点。(4)我们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方法,反对一点论和均衡论。8、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方法论)(1)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哲学依据:矛盾的特殊性。(2)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含义。(3)具体问题具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