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指向标》中国古代史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上传人:woxinch****an2018 文档编号:39001445 上传时间:2018-05-10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24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指向标》中国古代史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高考指向标》中国古代史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高考指向标》中国古代史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高考指向标》中国古代史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高考指向标》中国古代史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指向标》中国古代史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指向标》中国古代史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1 -专题专题 1 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专题整合专题整合 知识体系构建知识体系构建要点归纳要点归纳 公元前 21 世纪,随着禹建立第一个王朝夏,我国早期政治制度便开始形成了。夏商周 三朝的政治制度之间存在着继承和发展的关系。西周时分封制和宗法制相结合,互为表里,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早期的政治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夏商西周中央地方分封制宗法制互为表里形成秦:皇帝制、中央官制、郡县制发展两汉:汉承秦制、中外朝制隋唐:三省六部制宋:二府、二司、参知政事元:中书省、枢密院、行省制中央地方顶峰明:废丞相,设三司;内阁制度清:军机处的设立,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2 -构成我国古代基

2、本的政治制度。秦灭六国,建立强大的大一统封建王朝秦朝,创立皇帝 制度和推行郡县制度,从而确立了中国沿续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政治制度专制主义中央 集权制度。 “汉承秦制” 、 “唐承隋制” ,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封建社会政治制度演变过程中的 继承关系。同时又要注意汉和唐两朝在继承前朝的基础上,强调完善与发展。历代王朝发展 中呈现出两种总的趋势:一是不断加强封建君主的个人专制;二是不断强化中央对地方的控 制。第一种趋势表现为君权与相权的冲突;第二种趋势表现为统一与分裂的演变。封建君主 专制在明清时期达到了顶峰,既要肯定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对于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 成与发展过程中所起的积极作用,又要指

3、出该制度发展到顶峰后的负面影响,是造成中国远 远落后于西方国家的重要因素。 一中央集权制度 三要素:皇帝制度的确立,地方上推行郡县制,从中央到地方形成一整套的官僚体系。关于 秦朝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我们需要理解以下几个方面: (1)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含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包括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制度两个 概念。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专制主义是就中央的决策方式而言的,主要是帝位终身制 与皇位世袭制。即帝王一旦登基,终身为帝;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 封建皇帝从决策到行使立法、司法、行政权,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中央集权是针对地方 分权而言,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

4、和文化上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 府的命令,受制于中央政府。 (2)形成原因:是由封建的经济基础决定的。封建经济的分散性,要求有一个强有力的 中央政权,维护国家统一,社会安定,保证生产发展。封建地主阶级也需要有一个强有力 的政权保护封建土地所有制,镇压农民的反抗。法家“集权”理论的影响。 (3)建立的前提:秦王赢政发动战争,灭掉六国,结束诸侯割据的局面,建立了统一的封 建王朝。 (4)确立的标志:秦始皇统一后,确立了至高无上的皇权,建立了完备的中央和地方行政 体制。这套金字塔般统治机构的建立,标志着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5)发展演变:萌芽:西周重视国家的制度建设,包括宗法制

5、、分封制、井田制、官制 在内的“周礼”体系得以确立。这是一个神权下降、王权强化、人文精神倔起的时代;战国 的变法运动,破坏了贵族等级社会,造就了一系列新的制度。君主集权制、官僚制、郡县制 等纷纷出现,百官服从君主法令的封建官僚制度初步建立,对此后的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确立:秦朝确立了以皇帝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政体,中央三公九卿的官制,地方推行郡县 制。 巩固:西汉继续实行皇帝制度,在中央设三公,并形成“中朝”和“外朝” ,加强皇权。 在地方实施“郡国并行”制,对地方官员的监察力度加强,至汉武帝时期州刺史的设立,标 志着监察制度更加严密。 发展: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前期两大鼎盛时期之

6、间的过渡阶段。这一时期 的许多制度,表现出承前启后的过渡性。如选官用人制度,自察举制经由“九品中正”制向 科举制过渡;中央中枢机构,自“三公九卿”制向“三省六部”制转变;军事制度,出现于 北朝的府兵制,发展成为隋唐府兵制的基础;赋税制度,曹魏的租调制是隋唐租庸调制的滥 觞;土地制度,从曹魏的“屯田” 、西晋的“占田”发展到北魏的“均田” ,为隋唐均田制所 直接继承。这些发展中的重要制度,不仅在魏晋南北朝时支撑着国家机器的运转,而且为隋 唐盛世的出现提供了制度保证。 完善:隋唐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继秦汉后又一次大的发展时期,其确立的基本框 架,一直影响到我国封建社会的后期。隋朝统治者采取强

7、化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 3 -如确立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相当于宰相,相互牵制和制约,避免宰相的专权,又一定程度 上牵制君主专制,提高政府部门行政效能;改革地方机构,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建立科 举制,使门第不高的有才能的人参加到政权中来,扩大了统治阶级的基础。唐朝在此基础上 进一步完善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前所未有的鼎盛时期。 加强:五代、宋、元时期是中国由统一的封建王朝走向分裂并再度走向统一的时期。在这 一时期,边疆地区进一步开发,民族融合空前加强;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加强。北宋采取 “杯酒释兵权”将地方的行政、军事、财政权力收归中央,防止了地方割据局面的出现,加

8、强了中央集权。元朝统治者在中央设中书省,是全国最高行政机构,保证了中央统一政令的 实行。在地方设置行中书省,后来发展成为行政区域的名称,初步奠定了明清乃至当代省区 的规模,行省制度对后世影响深远。元政府在澎湖岛设立巡检司,管辖澎湖和台湾;中央的 宣政院直接统辖西藏地区,西藏正式成为元朝的行政区。元朝加强了中央与地方、中原与边 疆的联系,巩固和发展了多民族的统一国家。 极端强化并走向衰落:明清(鸦片战争以前)是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进一步发展和封建 制度的衰落时期。明初对专制政权进行了全面强化,废丞相,皇权具有绝对权威,成为明朝 政治制度的特色。在地方废行省,设三司,进一步削弱地方势力,这是专制主

9、义强化的突出 表现。清朝沿用明制,后增设军机处总揽军国大计的中枢机构,军机处的设立,既减少了皇 帝处理国家政务的环节,又提高了皇帝处理政务的效率和保密性,使君权空前加强,形成极 端的君主专制统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达到顶峰。清朝军机处是理藩院的设置,空前地加 强了中央政府对边疆各民族的管辖。我国的疆域得以最后确定。对西藏宗教领袖的册封制度、 金瓶掣签制度、驻藏大臣制度等加强了对西藏的管理。 (6)特点:皇权至上原则。帝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官吏一 律由皇帝直接任免。皇帝从决策到行使立法、司法、行政等独断权力。宣扬“君权神授” 。思想文化的专制统治。 突出特征:皇权至高无上,主

10、要表现在皇位世袭和皇帝总揽国家的政治、经济、司法和军事 等一切大权,中央和地方的官员必须绝对服从皇帝的命令。 (7)制度的本质:是地主阶级对广大农民的专制统治。 (8)内部矛盾:一是中央内部矛盾,即皇权和相权之间的矛盾;二是中央和地方的矛盾。 (9)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发展趋势:以皇权至高无上为核心;历朝历代积极调整君权与 相权,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总的来说:君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分散削弱,地方权力不断消 弱、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同时,为了强化专制统治,历代不断调整变革监察体制,选官制度。(10)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积极作用:利于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 展,利于维护祖国统一与领土完

11、整。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从事大规模的生产活 动和经济建设,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在统一的环境下,利于各民族和融合,利于各地区 的经济文化交流。 消极作用:皇权专制极易形成暴政、腐败现象,是阻碍历史发展的因素。在思想上表现 为独尊一家,钳制了思想。在封建社会末期,阻碍了新兴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发展。 这种高度的中央集权,造成地方官对中央和君主的绝对依赖,难免人浮于事。地方没有相应 的自主权,也难以实施有效的管理。 (11)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的作用和影响:使秦朝国力增强,形成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 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成为当时的世界大国。促进了封建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对祖国疆 域的初步奠定

12、、巩固国家统一以及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都起了重要作用。主要 表现在秦始皇颁布了通行全国的秦律;统一度量衡、货币(秦半两钱) 、车轨、文字(小篆) ; 修驰道;开灵渠;筑长城;大规模移民等。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格局,- 4 -为历代封建王朝沿用并不断加强。秦朝依靠皇帝的专制权威,实行暴政,造成阶级矛盾迅 速激化,导致了它短命而亡。 二我国古代选拔人才的制度(世袭制、察举制、征召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八股取士)(1)汉朝的察举制 A为适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统治的需要,汉朝发展了选举人才的选官制度。这套 制度包括察举、皇帝征召等内容。 B察举制是两汉选用官吏最主要的

13、途径之一,它是一种由下而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东 汉时,察举制注重孝廉一科,察举主要根据人才在地方上的声望,称为乡举里选。随着地方 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门第族望成为选举的主要依据。 (2)科举制的创立和演变 A隋朝科举制的创立。背景:随着士族门阀的衰落和庶族地主的兴起,魏晋以来选官注 重门第的九品中正制已经无法继续执行下去。形成:隋文帝即位后,废除九品中正制,开 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隋炀帝时,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B唐朝科举制的完善。完善;唐朝建立,继承和完善科举制度。贞观时,增加了考试科 目,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武则天时,大量增加科举取士的人数,还首创了武举和殿试; 开元年间

14、,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以后成了定制。评价:科举制的 创立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它冲破了世家大族垄断仕途的局面,起到了抑制门阀的作 用;扩大了官吏来源,大批门第不高的庶族地主知识分子通过科举考试参加到政权中来;科 举制把读书、考试和做官紧密联系起来,从而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科举取士把选拔人才 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地方豪门士族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 局的稳定。 C北宋科举制度的发展。发展;北宋的科举制比唐朝有了进一步发展考试分为乡试、省 试、殿试三级;北宋严格了科举考试程序,举人经礼部考试后须经殿试才算合格,录取权由 皇帝直接掌握,殿试成为定制;

15、考试科目逐渐减少,进士科成为最主要科目;在考试方法上 又实行糊名制,即将试卷上的姓名、籍贯密封,防止考官舞弊;录取名额比唐朝大大增加。 评价:科举制的发展,为地主阶级各阶层进入仕途开辟了道路,使北宋的政权基础进一步 扩大,也起到了加强中央集权的作用。 D明朝的八股取士。明朝沿袭了前代科举取士制度。为了严厉控制士人的思想,科考试卷 仅从儒家的四书、五经中命题,而且只准用程朱理学的释经观点,不许发挥个人见解;答卷 的文体有严格的规定,分八个部分,称为“八股文” 。这种文体呆板乏味,严重束缚了人们 的思想。 E科举制度的废除。20 世纪初,由于国内形势的巨变,封建的科举制度早已不适应形势的 需要。1

16、905 年,清政府废除了科举制度。 三秦、唐、明、清(鸦片战争前)四朝所设立的中央行政机构及中国古代中央行政机构演 变的特点和趋势 (1)秦朝在中央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三公)和九卿。唐朝在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 三省为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六部为吏、户、礼、兵、刑、工。明朝废除丞相,权分六 部,设殿阁大学士备皇帝顾问,设厂卫特务机构。清雍正年间设军机处。 (2)特点和趋势:中央官僚机构日益完善并形成严密的体系,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君权 加强,相权削弱,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空前强化。 四结合时代特征简要评析唐、明两代变革丞相制度的共同目的、发展趋势与各自的作用。 (1)目的:都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的封建统治。 (2)趋势:相权不断削弱,直至废除丞相,而皇权不断加强。- 5 -(3)作用:唐朝处于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其宰相制度比较完备,有利于提高中央行 政效率,为政治比较清明提供制度保障。明朝时,封建制度渐趋衰落,废丞相,变更由秦朝 创设,经唐、宋完备化的丞相制为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