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主体和主体性问题研究综述

上传人:woxinch****an2018 文档编号:38998877 上传时间:2018-05-10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6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主体和主体性问题研究综述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关于主体和主体性问题研究综述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关于主体和主体性问题研究综述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关于主体和主体性问题研究综述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关于主体和主体性问题研究综述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关于主体和主体性问题研究综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主体和主体性问题研究综述(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关于主体和主体性问题研究综述关于主体和主体性问题研究综述模块一:研究概况主体性问题自 80 年代初起,首先在我国哲学界凸起,然后迅速地渗入各相关的学科领域。仅从哲学界来说,它最初作为一个综合性的问题为人们所关注,继而又向两个领域深入具体地分化、发展。一个是认识论领域,一个是社会历史观领域。随着研究的进展,主体性问题在理论上的重要性和现实中的意义已逐渐引起人们的普遍重视。然而,由于问题本身的复杂性,以及在不同的主客体关系中其自身的差异性,使得主体性问题又成为目前理论界争议较多的一个问题。总体来说,关于主体性问题的讨论主要涉及到这样一些问题:一是关于主体性和主体性原则。对于这一问题,学者们主要从两

2、个方面进行了激烈的争论,一方面是主体性的概念,其中,主体的自由度和交互主体的研究是对主体概念理解的进一步深化;另一方面是主体性原则,首先在这个原则能否成立的问题上有争论,其次在同意主体性原则成立的学者中对主体性原则的理解也不尽相同。二是关于物质观中的主体性问题。关于物质观中的主体性问题的研究主要涉及到这样一些方面:其一,主体性的物质前提。在这一问题上,一些学者与坚持主体性哲学的学者发生了激烈的争论。这些学者认为,主体性哲学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以“拒斥形而上学”、“反对本体论化”为名,否定主体性的物质前提,否定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其二,主体性和受动性。这里事实上如何正确认识能

3、动性与受动性的关系的问题。三是认识论中的主体性问题。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了论述,从而大大加深了对认识活动的主体性问题的理解。四是社会历史观中的主体性问题。社会历史观领域中的主体性问题比认识论领域更为复杂,围绕着社会历史观领域中的主体性问题,学者们主要探讨了选择论与决定论,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问题。这其中,选择论与合目的性强调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主体性因素,而决定论与合规律性则强调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客观性因素。模块二:论点摘要一、关于主体性和主体性原则关于主体和主体性原则问题的研究主要涉及到这样一些方面:其一是主体性的概念,其中,主体的自由度和交互主体的研究是对主体概念理解的进一步深化;其

4、二是主体性原则,首先在这个原则能否成立的问题上有争论,其次在同意主体性原则成立的学者中对主体性原则的理解也不尽相同。1、主体性概念的界定(1)把主体性概念理解为主体对客体的主观能动性,强调主体作用于客体过程中主观符合客观规律的能动性,主张主体性的威力和效果来自于主观对客观的适合。持这种观点的学者多坚持物质性和客观性对主体的优先地位,认为正如人不同于意识、主体不等于主观一样,主体性也不同于主观性。主体性内在地包含客观性。主体是物质和意识的统一,主体的意识以实践为基础,实践性是主体性最根本的特性,实践当然具有客观性。主观性是意识的特性,它仅仅是主体性的一个方面,在成功和比较成功的对象性活动中,主体

5、性所含的客观性居于主导地位,主体性产生正效应;在失败的对象性活动中,主体性所含的主观性往往居于主导地位,主体性产生负效应。一般地说,主体性的正效应是主要的方面。一些人之所以认为主体性实际上是主观性,或认为主体性就是主观能动性,是因为在西方哲学中,主体性和主观性是同一个词。这种情况与西方一些学者把主体理解为自我意识和主体意识有关。(2)把主体性理解为主体对客体的优越性和支配性。持这种观点的学者,多关心主体的价值。有的学者认为,主体性就是主体在对象性的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特性,包括主体的自主性、自动性、自觉性,实质上就是主观性。作为主体的人既具有物质属性,又具有精神属性,人之所以成为改造自然界的主体,

6、主要取决于人的精神性,人之处于主体地位,主要是人的主观条件的作用,主体性主要是人的主观能动性。还有的学者认为主体性主要有两种含义,一种是主观片面性、任意性和独断性的意思;另一种表示人有自己的独立自主性。作为哲学范畴,在德国古典哲学中,它的基本含义主要是指后一种。(3)从主客体关系中规定主体性,认为主体性是人作为主体在同客体的对象性活动关系中表现出来的属性。学者们对其中的侧重点持有不同的看法,行的强调主体对客体的主导、支配地位,认为主体是根本,主体性正是主体对客体的改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特性。有的则强调客体的重要性,认为主体性是主体对客体特性的对应,主体性的根据和基础在客体方面。(4)也有学者指出

7、,不能总是从主客体相关的对象性活动过程来规定主体性,主体性应包含两重含义,其一是主体性是人类的存在方式,人是主体存在物,这是主体性最重要的本质的方面;其二是主体性是对象性活动中主客体关系中主体的特性。第一个层次比第二个层次更重要,并规范着第二个层次。主体件问题实质上是人在其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问题,人以主体的方式存在、活动和把握世界,把外部世界变成属于他的对象。在主客体关系中,主体之所以要,而且会主动地作用于客体、支配客体和自主地表现自己,其根据就在于,人必须以主体的方式存在、活动和把握世界,否则,主体在同客体的关系中的主动性、支配性和自主性就难于说明。还有学者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主体,关键是他自

8、身已经是实践者,是在与对象的作用中确立自己的地位的。认为人类是主体存在物,只是从自己的内在需要和尺度出发来把握和占有物,这种看法,就是将主体性归结为人本身是人本身规定人为主体的属性,主体性实质就是自主性及主观性,主体性实质就是纯主观性原则。马克思主义对这种主体性看法是持否定态度的。2、主体自由度有的学者认为,在主体性问题上,有必要引入“主体自由度”这一新的范畴,只有如此,才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主体性的本质。持此观点者在从认识论的角度考察了必然和自由的关系后指出,所谓主体自由度,就是标示主体性的量度和向度相统一的哲学范畴。这个范畴把主体性的强弱、大小等量的规定性和主体行为的价值、效益辩证地统起来,有

9、助于人们深化对主体本质的认识。主体自由度只有通过主体现实的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才能得到反映。主体和客体是相互作用的两极,它们之间动态相互作用的过程,就是主体自由度不断表现的过程。主体自由度是关于主体本质的一个重要范畴,其基本特点是,主体自由度具有客观实在性;主体自由度具有历史性。它总是受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主体自由度的量度和向度都不相同,因而,主体自由度总是具体的;主体自由度具有可测性,如果承认主体自由度的客观实在性,就必然承认主体自由度的可测性。3、交互主体性。有的学者指出交互主体理论是当代人学的一个崭新门类。它研究人的交往活动以及人与人在交往活动中所构成的交互主体性关系和

10、作为主体群的交互主体,就一般意义讲,就是作为主体的人与人通过一定的交往活动所形成的主体群。特定的交往活动构成特定的交互主体。从微观上讲,交互主体表现为家庭、政党、阶级、民族等;从宏观上看,它表现为人类社会。从外部看,它是一个群体形态的主体;从内部看,它是一个由一定数量的主体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集合。时至今日,交往活动的新形式、新特征层出不穷,交互主体的发展也呈现出新的面貌,形式多样化、功能综合化、要素现代化、目的多元化等等。主体和主体之间在微观上存在着错综复杂的关系。其一,主体与主体之间发生交互主体性关系。这是交互主体中最基本的关系。其二,为了达到交互主体性关系,主体间又必须建立一种互为客体的

11、关系。首先,主体要被其他客体认识、理解,获得它们的支持和帮助,就必须主动将自己设定在其他主体的认识客体的位置上。同时,主体为了达到对其他主体的认识,也必须将其他主体当作认识的客体,对其他主体的各种状况进行反映。所以,在交互主体中,每一方主体都在具体的情境中同时承担着主体和客体的角色。4、关于主体性原则(1)主体性原则是否成立。关于这个问题的争论,目前,哲学界主要有这样三种观点:第一,认为主体性原则不能成立,根据主客体的相关性,主客体同时产生,没有先后,所以,不能离开主客体单独来谈主体和主体性问题,因而主体性原则不能成立。第二,认为主体性原则可以成立,但有适当的范围和限度。在认识论领域客观件原则

12、起主导作用,在价值领域则是主体性原则起主导作用。第三认为主体性原则完全能够成立,并应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基本原则。主体性原则不仅适用于价值领域、实践领域,也适用于认识领域,并且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建构原则,它内合实践原则。实践性是主体性的主要表现。主体性原则不排斥客观性原则书(2)主体性原则的内涵。主要有以下几种看法:第一,主体性原则的本质内容是,从主体的内在尺度(需要)出发现范、支配和利用物,使物按照人的方式存在和发展变化;以主体的方式作用于外部世界(客体);根据主体的需要和利益处理主客体关系;人以主体的方式对待自己的存在、发展和活动,自主地发挥和表现自己的内在本质力量和独特个性。第二,认

13、为人的主体地位是通过人的自觉追求而得以确立、巩固、加强和发展的。真实性、功利性、合理性、正当性、完善性、协同性和正义性等是主体性得以确立的标志,也是主体性原则的具体内容。第三,认为主体性原则主要是指要从人及其活动的主体性的视角来对待问题,在研究和解决有关问题中体现和贯穿一种主体隆精神。它主要包括三个层次的意思,对事物要从实践的角度去理解;对实践要从人的角度去理解;对人要从主体的角度去理解。此观点认为,主体性原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原则,但不是惟一的原则,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原则有三个,客观性原则、实践性原则和主体性原则,它们之间有着内在的逻辑。第四,认为主体性原则包含两个内容,即自主性原则、

14、责任性原则,二者不可分割,自主意味着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思,负起责任。二、物质观中的主体性问题1、主体性的物质前提一些学者认为,主体性哲学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以“拒斥形而上学”、“反对本体论化”为名,否定主体性的物质前提,否定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有的学者指出,一方面,作为认识和实践主体的人本身,是物质世界长期分化和发展的结果。人是物质世界的一部分,他的身体和器官,存在于他身上的自然力、生命力和生命过程,都属于物质自然界,受自然规律的支配。另一方面,人的存在和活动依赖于其他的自然存在物,这些自然存在物是表现和确证人的本质力量所不可缺少的重要的对象。不仅改造物质世界的这种和那种生

15、产能力,只有在物质本身预先存在的条件下才能进行,而且就是在改变物质形态的劳动中,还要经常依靠自然力的帮助。还有学者指出,主体性哲学反对物质本体,主张实践本体是讲不通的。第一,经过人改造的自然界其实只占自然界很小的一部分,不是对象世界的全部。第二,经过人改造的自然界,里面凝结的并不是处在动态中的活劳动,而是处在静态中的死劳动、物化劳动,物化劳动不是精神,而是物质。此观点认为,实践本体的说法在逻辑上讲不通。所谓本体总是指一种相对稳定的可指性对象。实践不是一种相对稳定的可指性对象,实践是一种活动,它不是静态的,而是处在动态之中。如果我们遵循哲学史上的习惯,实践是不能被称为本体的。实践的结果以物化的形

16、态凝结在对象世界,可以构成本体或本体的一部分,但这是物质本身,而不是什么实践本体。2、主体性和受动性承认主体性的物质前提,也就必须承认主体的受动性。有的学者认为,认识主体性在对象性的活动中表现出来。人在对象性的活动中,一方面是作为主体而存在的,充分显示其能动性,另一方面又依赖于外部世界,具有受动性。人的主体能动性是受动的能动性,不理解受动性就不能全面地把握人的主体性。还有学者认为马克思关于人的受动性的思想,首先表现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在马克思看来,自然界不仅是人的精神的无机界、精神食粮,而且是人的无机的身体,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不断交往的人的身体,人依赖自然界,人靠自然界生活。其次,马克思从人与社会的关系上也说明了人的受动性。马克思认为人生产社会这只是人与社会关系的一个方而,另一方面社会也生产人。就人类个体来说,社会对他具有先在性,个人必须依赖社会才能存在,任何个体的存在都是社会独裁者。马克思始终把人的受动性作为人的双重存在的一个方面。把人的能动性抬高到惟此无他的地位,这种理论上的片面性将导致实践领域的许多错误。三、认识论中的主体性问题有的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主体性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