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经济深度研究报告(四):共享经济在出行领域的发展

上传人:野鹰 文档编号:3899534 上传时间:2017-08-13 格式:PDF 页数:24 大小:1.8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共享经济深度研究报告(四):共享经济在出行领域的发展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共享经济深度研究报告(四):共享经济在出行领域的发展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共享经济深度研究报告(四):共享经济在出行领域的发展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共享经济深度研究报告(四):共享经济在出行领域的发展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共享经济深度研究报告(四):共享经济在出行领域的发展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共享经济深度研究报告(四):共享经济在出行领域的发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共享经济深度研究报告(四):共享经济在出行领域的发展(2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共享经济深度研究报告(四):共享经济在出行领域的发展共享经济模式下,在出行领域出现了以下几种方式:打车应用;快车或专车;顺风车;P2P租车。共享经济的出现将有机会大大提高车辆的使用效率,对社会闲散资源进行有效的配置。纵观全球,无论是道路拥挤的中国还是地广人稀的美国,居民的出行方式主要包括三种:公共交通出行(地铁、公交)、出租车、私家车。由这三种方式构成的出行方式已形成多年,格局稳定。而这三种出行方式,或不能完全的满足居民的出行需求,或带来一定的资源浪费。公共交通出行:最有利于城市交通畅通,也是近年来被大力提倡的绿色出行方式。但其问题在于,高峰时段拥挤、线路触达有限。更多只适合通勤,而不适合老幼

2、等特殊人群。出租车:全球的出租车行业都面临相似的问题,相关部门的过度监管、高额征税、服务质量低下。但出租车的垄断地位多年保持不变。而出租车司机则面临油价高企、疲劳驾驶、空驶率高等问题。私家车:从中国与美国的乘用车新车销量数据来看,过去7年间,中国的乘用车销量快速增长,2014年已经达到年销量2,000万台的规模,增速快于美国。2015年,中国汽车保有量达到1.54亿台,私人轿车保有量达到7,590万台,同比增长18%。而中国的公路里程数自2009年开始维持5%以下的增长速度,到2014年与2013年持平,公路里程总数未有增长。同期美国汽车保有量约为3亿台。虽然拥有庞大的新车销售以及保有量,但根

3、据调查美国每日汽车的行驶时间约为1小时,剩余23小时汽车是闲置在停车场内。中国随着家庭轿车的发展,一个家庭开始拥有2辆以上的轿车,汽车的闲置时间也快速增加。北京市拥有300多万的私家车,但道路上行驶的私家车上座率仅为1.2人左右。由于限行、限号等交通管制机制,以及高企的油价。出行领域的供需矛盾在出租车行业表现尤为明显。出租车行业承接了除公共交通、私家车之外的所有出行需求,但出租车行业的牌照管制使得大城市出租车数量的增长与乘客需求的快速增长难以匹配。以北京为例,从2004年到2015年的11年间,北京市常住人口从1,400余万增加至2,100万。而相应的出租车供给量,仅仅从6.5万辆增加至6.6

4、万辆。出租车的供需矛盾十分突出。尤其是在早晚高峰时段,通常乘客的出租车需求量是当时成交量的3倍以上。供需矛盾的持续加大,同时也导致出租车行业服务质量低下,挑客、宰客等问题时有发生。在出租车行业难以满足乘客出行需求的情况下,出现了黑车、商务用车两种模式。黑车主要是指未获得运输管理部门批准的营运车辆。这些车辆或多或少存在安全、计价不合理等问题。而商务用车则较为小众,主要在大型酒店内,司机挂靠租车公司,通过租车公司分派获得客源。因此,出租车、黑车、商务用车所组成的部分,仍然难以满足乘客在公共交通、私家车以外的出行需求。正是由于大量未满足需求的存在、以及共享经济核心的支撑点移动互联网和移动支付的不断完

5、善。交通出行领域成为最早被共享经济改造的领域之一。在公共交通、私家车领域外,共享经济提供私家车预约(即“专车”“快车”业务)、出租车预约(即“打车”业务)、私家车顺路搭乘(即“顺风车”、“拼车”业务)以及P2P租车四种新兴模式。从艾瑞所做的用户调研来看,2015年普通用户在互联网上使用的出行类应用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是打车应用,占比达到84.3%,其次为专车类应用占比为45.5%,租车和拼车应用的使用率为43.7%、35.9%,代驾服务使用率26.5%。打车应用:流量型应用商业模式从用户调研来看,出租车打车应用是中国用户使用最多,最基础的应用。2009年,Uber在美国成立时,以专车业务起家,提

6、供比普通出租车高1.5倍价格的专车,帮助用户在家中即可等待车辆的到来。直到2012年,Uber才在芝加哥首次推出Uber taxi服务,即通过Uber的软件获取出租车服务。同年,类Uber的打车应用,滴滴打车、快的打车相继在中国成立。与Uber直接切入专车领域不同,滴滴打车、快的打车首先发力的都是出租车领域。早期为发展出租车司机,滴滴、快的都进行了较大规模的地面推广活动,包括为当时智能手机普及率并不高提供安装服务、手机流量服务、与出租车公司进行合作推广软件。打车应用的基本模式是,出租车司机和用户同时安装打车软件,用户在软件端发出用车路线的需求到平台,平台向出租车司机播报不同用户的路线需求,出租

7、车司机进行“抢单”。用户在达到目的地后,利用手机向司机进行支付。从使用流程来看,过去乘客和司机存在三大痛点:叫车:的叫车范围仅限于肉眼视线范围内,与出租车司机在空闲位置、需求等信息上存在较大的信息不对称。乘车:过程中,路线由司机决定,可能存在不熟悉路况、绕路等情况。付款:存在找零、假币问题。出租车叫车软件的出现,主要解决了这三大痛点。在叫车环节,路线请求由附近的用户发起,帮助司机发现周围的乘客,同时允许司机选择自己希望的路线,降低司机的空驶率;在乘车环节,为司机提供最优的路径规划,避免争议;在付款环节,以移动支付代替纸币,提高效率。对司机而言,降低空驶率和选择路线,对他们的吸引力巨大。帮助他们

8、在单位时间内搭乘更多的乘客,以提高自身的收入。同时,叫车平台还提供了乘客加价功能,在高峰期利用价格来对供求进行调整。而乘客的加价则全部归司机所有。在2014年开始,以滴滴、快的为主的两家打车应用软件出现大面积对乘客、司机的补贴。最高时,补贴甚至达到10元以上。也就是说,乘客每通过滴滴、快的平台完成一次出行,平台就需要支付20元补贴。通过补贴,滴滴、快的在很短的时间内获得大量的用户,完成用户教育与培育。让滴滴、快的公司从一家初创型的公司成长为估值近150亿美金的大型移动互联网企业。到目前为止,随着滴滴打车、快的打车的合并,原有对乘客和司机的大幅补贴已经完成。滴滴打车仅在高峰时段对长时间未有响应的

9、订单进行10元以内的补贴,保证用户能在平台上顺利的叫车。对中国的出行领域而言,除了公共交通和私家车,最具有合法性、符合用户习惯的方式,仅出租车一种。即使滴滴打车为出租车司机提供了平台,帮助他们提高载客率、完成更多订单。但无论是对具有垄断的出租车公司、还是出租车司机,滴滴打车平台本身并不可能直接向他们收取任何的费用。出租车呼叫功能之于滴滴打车是一个典型的流量应用。在培育用户阶段,出租车呼叫是最直接、最受欢迎的功能。滴滴和快的通过烧钱,为用户和司机提供高额补贴,从而使滴滴打车平台上聚集数千万活跃用户。在用户形成了通过移动互联网叫车的习惯后,滴滴开始向专车、快车、顺风车等多个领域扩张。这些领域将为滴

10、滴贡献了主要的收入。2015年9月9日,滴滴打车宣布更名为“滴滴出行”。代表公司:从滴滴打车到滴滴出行滴滴打车于2012年9月在北京正式上线,在上线伊始只提供出租车预约服务。而快的打车于2012年8月在杭州正式上线,两家公司一直处于竞争状态,双方互相通过提高对用户和司机的补贴金额以期获得更高的市场份额。在2012-2013年,市场出现了多个移动打车应用,如摇摇招车、打车小米、大黄蜂等。而滴滴和快的凭借出色的地推团队和执行能力,在成立不到一年的时间内分别获得腾讯和阿里的投资,得以快速成长。在获得巨头青睐后,滴滴和快的进行了疯狂的补贴大战。打车市场由滴滴和快的两家垄断。2015年2月,在快的打车完

11、成6亿美元D轮融资后的一个月,滴滴、快的两家公司宣布合并。由此,国内的打车软件市场形成了一家垄断的格局。根据2014年4季度的数据,在国内打车软件市场份额中快的打车占比达到56.5%,滴滴打车占比达到43.3%,共同的占比达到99.8%。在获得了垄断性的市场地位后,滴滴快的公司一方面对出租车司机端进行了持续的补贴。另一方面,利用滴滴出行上聚集的海量用户,开始向专车、顺风车、代驾、大巴等多个移动出行领域进军。滴滴更名为“滴滴出行”,并在顺风车、专车、代驾等多个领域内进行布局,要做“全球最大的一站式出行平台”。从出租车业务开始,滴滴打车每一轮融资都获得了巨额的资金。从资本对其的青睐可以看出,滴滴的

12、故事并不仅仅止于出租车、黑车合法化(专车),而是通过滴滴平台,整合所有出行、交通领域。应用场景1:出行大数据:滴滴平台通过出租车、快车、专车的呼叫服务,实时呈现城市的交通状况、人流分布。2014年底,滴滴打车曾推出平安夜出行数据报告。报告显示,当晚全国乘坐出租车出行的约有3,000万次。深圳市的出租车高峰出现在下午15点,北京则出现在16点。其中,北京市有3.2%的用户打车去北京西站,2.6%的用户打车去首都机场。滴滴平台上每秒钟可发出数千个出行请求。这些请求对于城市管理者监控城市道路状况、人流分布和流向,个人了解道路出行情况都是极有帮助的。2015年,滴滴上线智能出行平台苍穹。滴滴平台上所有

13、的所有的专车和出租车数据都将汇聚到平台上,为用户和司机提供参考。应用场景2:从私人交通到公共交通:除了目前为个人服务的出租车、专车业务外,滴滴目前已经向更公共的交通领域拓展。目前,滴滴正在北京试运行滴滴巴士业务。滴滴巴士是一种“直达班车”业务,在北京通州、回龙观等小区集中的区域开设通勤巴士,开往中关村、亦庄等办公聚集地。这种为某一地区乘客定制巴士的服务,实际上在传统公交汽车公司也尝试过开展。但是由于信息不对称,传统公交公司通常难以征集到足够多的乘客。而即便征集到足够多的乘客,乘客也需要负担固定的费用(整月、整年)以确保巴士的正常开行。而滴滴平台上足够多的用户,沿路的乘客共享该辆巴士,每个用户可

14、以只为当天或第二天的座位付费,而不需要支付固定的费用。滴滴巴士只是整合的一步,未来在定制公交、智能巴士、校车、员工班车等多个方面,都将可能出现滴滴的身影。应用场景3:不只是交通:当前滴滴的定位是个人的出行,通过移动互联网的方式更好的帮助每个人更便捷、多样化的出行。未来,在打通城市交通的情况下,滴滴可以为货物“出行”、服务“出行”提供可能。这样的可能,Uber已经在美国多次尝试。例如,美国用户可一键呼叫冰淇淋车服务,一键呼叫烟花燃放服务;也可以通过Uber享受“当日达”的快递服务。当滴滴平台上的用户持续扩大,滴滴也就有可能从成为链接各种线下服务、线下货物的平台。专车/快车基本模式专车或快车服务,

15、与出租车服务类似。乘客通过移动终端发出用车需求,附近司机进行响应。与出租车服务不同的是,车辆的供给方并非出租车公司,而是私家车车主。利用私家车主的专车/快车服务虽然始终存在合法性的问题,但这并不妨碍该项服务在全球受欢迎的程度。对供给方,私家车车主利用自己的闲暇时间经营专车服务,一方面提高了自身的收入,另一方面也填补了出行需求的缺口。各个专车平台根据私家车车型的不同设置不同的收费标准,大众化的家庭车型价格略低于出租车价格,而高端车型、商务车型的价格则大幅高于出租车价格。需求方:一方面可以节省出行成本:一部分专车的价格略低于出租车价格,而且使用专车的成本将小于拥有汽车的成本。据统计,专车预约服务业

16、务在上海平均每单车费为36元人民币,而上海66,910元的年均汽车拥有成本可以在上海每天消费5次私家车预约服务,远远超过了大多数用户的需求。另一方面,当乘客由需求时,他们可以付出更高的价格选择奔驰、宝马等豪华车型,并获得远超出租车的乘车体验。付款方式:相比于出租车服务通常可以选择在线支付或线下直接支付。而专车服务,主要依靠移动支付平台进行划款,无需现金支付。这一方面为乘客和司机节省了时间,另一方面也减少了由现金支付带来的风险。正是专车/快车服务的出现,原有单一而标准的出租车服务,变为了多层次的服务体系追求价格便宜可以选择快车/人民优步等低价的车型,追求高品质服务则可以选择高端、商务车型。过去高端车型的租车服务主要由小型的租车公司垄断,而大多数租车公司对带司机的豪华车用车服务的定价是1,500/天以上。由于没有如此庞大的信息整合能力,租车公司通常要求以天为单位进行出租,而难以做到按分钟为单位进行出租。领先公司代表:Uber(优步)Uber(中文名优步)创立于20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电子/通信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