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马原-自整理笔记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38956380 上传时间:2018-05-09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政治-马原-自整理笔记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政治-马原-自整理笔记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政治-马原-自整理笔记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政治-马原-自整理笔记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政治-马原-自整理笔记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政治-马原-自整理笔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政治-马原-自整理笔记(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方法论 联系的普遍性原理: 1、世界是一个整体,用整体、全局的观点看待世界。 2、正确处理好整体和部分的关系。部分和整体是相互依赖的。部分依赖整体,整体依赖部 分。 3、区分辩证整体观和机械整体观联系的普遍性原理考试点: 1、正确处理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相互依赖关系,部分依赖与整体,整体依赖与部分(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 辩证整体观,机械整体观 辩证整体观:构成整体的各个部分是相互作用的,在相互作用中就会产生整体具 有的而部分不具有的新的性质的东西(1+12) ,即:系统论。 特性:整体性(当一个事物被称为系统的时候是强调事物作为整体而存在) 结构性(之所以被称为系统是因为事物是相互结合的,即:结

2、构性) 层次性(系统和系统之间相互是有层次的,即:层次性) 开放性(系统和外部之间是相互交流的,即:开放性) 机械整体观:相互孤立的,整体就是各个部分的总和(1+1=2)如何构建和谐社会 (联系的普遍性原理)世界是一个整体,要用整体观点看待世界,看待事物,在国内 现代化建设中处理好各层面的关系,人和人之间,人和自然之间,人和社会之间,做到统 筹兼顾。在世界外围,要处理好各国家和各民族之间的关系,站在世界的高度上把握各种 机遇。联系的多样性原理 (1)联系的多样性是指在普遍联系中,联系的形式是多样的,不同的联系对事物的发展起着 不同的作用,联系的主要形式有: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

3、;本质联系 和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等。(2)任何一种联系总是在一定的条件下联系。条件是指某一事物相关联的、对它的存在和发 展发生影响的诸要素的总和。一切以条件、时间地点为转移。人们的一切活动必须建立在 尊重客观条件、具体分析条件的基础之上,才能做好工作。任何事物都存在普遍联系中,在普遍联系中决定事物本质的是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即事 物规律。联系的条件下原理 任何事物都处于普遍联系之中,任何具体事物得存在都是有条件的,总是在一定条件下产 生、发展、消亡,因此任何具体的联系都是依赖于一定的条件的,随着条件的改变,事物 之间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联系性质和方式也会发生变化,这就是联系的条件

4、性唯物辩证法“联系”的总结: 联系的特性: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条件性 事物具有客观性,反对主观编造(乌鸦不吉利,喜鹊吉利) ,事物具有普遍联系性,整 个世界是一个整体,要区分辩证整体观和机械整体观,在事物的多样性中我们要把握事物 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即把握事物的规律性。唯物辩证法“发展”:当事物存在普遍联系中时,事物之间是相互作用的,受到作用的事物会发生变化,变化即 运动,运动会朝着两个方向发展:向上前进或向下倒退,这种向上的前进变化就叫发展, 即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符合事物客观规律性(即事物的本质联系)的叫新事物。 反之叫旧事物。辩证法过程论 包含三重含义;一是指世界上

5、每一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一个特定的具体运动过程,没有抽象 的过程;二是指每一事物都有它的生成和灭亡;三是指每一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从属于一个 更大的过程,是更大过程的一个阶段,一个环节或一个部分.在不同的外部环境条件下,事物的表现不同,就产生了同类事物之间的不同,即:量 总结 量变和质变的关系 1、 是事物不显著和显著地关系, 2、 是渐进性和飞跃性的关系, 3、 连续性和间断性的关系。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事物的普遍联系和本质内容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状态和形式矛盾的三大特性: 1、在双方相互依赖中使得事物得以存在和发展 2、

6、在双方贯通中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发展因素 3、在双方相互转化中决定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矛盾和发展 矛盾双方在相互斗争中获得发展 矛盾双方相互吸收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共同发展 矛盾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某种发展互为条件主观矛盾和客观矛盾 主观矛盾就是主观思想上的逻辑矛盾 客观矛盾就是客观事物的客观矛盾客观矛盾是客观存在的,先有客观矛盾才有主观矛盾,主观矛盾是对客观矛盾的反映。 主观矛盾与客户矛盾是对立的,也是统一的对立统一规律(矛盾规律) 包括的内容: 1、揭示了联系的根本内容,客观事物种种联系中根本的(普遍的、共性的)关系。2、揭示了发展的根本动力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因为它揭示了

7、客观事物联系、发展的根 本就是矛盾,因此矛盾就是把握唯物辩证法其它规律、范畴的基本线索。也就是说,唯物 辩证法的其它规律、范畴的基本都是对立统一关系。因此矛盾的方法是认识事物的根本 方法。对立不是绝对的对立,对立中还有统一。不同中不是绝对的不同,不同中还有相同。 统一不是绝对的统一,统一中还有对立。相同中不是绝对的相同,相同中还有不同。 反对绝对化的,片面化的看待问题。矛盾(对立统一)的定义: 事物之间和事物内部的关系(联系、发展、过程)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矛盾的客观性原理 矛盾是客观事物本身固有的,无条件的。不是人的主观意识所决定的。 逻辑矛盾是人的主观矛盾,逻辑矛盾不能否定事物客观矛盾

8、的存在。 矛盾三大系列、不大原理 第一系列:从矛盾的属性出发 1、同一性和斗争性关系 2、矛盾事物发展的动力和原因 3、矛盾的内因与外因 第二系列:当认识矛盾的时候 4、普遍性 5、特殊性 6、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 第三系列:当解决矛盾的时候 7、基本矛盾和非基本矛盾 8、主次矛盾关系原理1、联系的普遍性原理 2、发展及其过程论 3、三大规律 质量互变规律 4、度的规律 5、量变和质变的规律 6、对立统一规律三大系列,八大原理 三大系列 7、辩证否定观原理8、否定之否定原理 9、现象与本质 10、必然性和偶然性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认识一定要到实践中去,在认识中主体能动把握对客体的认识。实践是认识

9、的唯一来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 源,认识一定要到实践中去。源,认识一定要到实践中去。 1、实践和认识的关系 2、主体对客体是能动的反应 3、认识的总过程及其规律 4、认识过程的两次飞跃 5、认识过程中的非理性因素 6、真理的特征 7、真理和价值的关系 8、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的标准认识论在哲学史上的对立观点 a唯物主义的反映论:物质决定意识,因而意识、认识只能是对物质的反映。 “物感觉思想” 、 “感性理性” b唯心主义的先验论:意识决定物质,意识、认识先于物质、先于实践经验而存在。 “思想感觉物” 、 “理性感性”a辩证唯物主义的能动反映论:把实践引入及辩证法运用认识论 b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机

10、械唯物主义)的直观被动的反映论:脱离了实践与辩证法, 认识只能停留在对事物的感官认识,是对客体的消极、被动、直观的反映。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可知论是指世界是可以为人所认识的,世界上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不存在不能认 识的事物。 一切的唯物主义者都是可知论者 不可知论 一种唯心主义的认识论,认为除了感觉或现象之外,世界本身是无法认识的。它否认 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否认社会实践的作用。实践和认识的关系实践和认识的关系两者区别: 实践:是人得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对象化活动。通过改造世界,把思想变成现实的 过程。 认识: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两者联系: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在认识中起决定

11、作用,实践高于认识,实践和认识是统 一的。实践是辩证唯物主义的首要基本观点。原因: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需要):在实践中主体才能与客体相联系,形成认识。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可能):实践不断发展认识,并提出新的问题;不断 提供对认识的新手段、方法、素材;不断锻炼和提高人的思维能力。 3、实践是认识的目的:目的就是指导实践、改造世界。 4、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认识对实践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认识促进实践的发展,错误认识阻碍实践的 发展。认识也可以作为一种精神力量,推动人们在实践中创新。为什么改造世界?为什么改造世界?马克思所认为的现实世界中,传统的私有制尤其是资本主义私有制造成了

12、人类自身全面 而深刻的异化。通过“改造世界”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共产主义的实现创造条件。因此, 必须“改造世界“。为什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为什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由于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真理的本性是主观认识与客观世界的符合, 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检验真理也就是检验人的主观意识同客观实 际相符合的程度;从实践的特点来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它具有 直接现实的特点,与真理一样都具有客观性,因此实践是检验真理标准的主要依据。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直接经验是本人参加实践而获得的经验,间接经验是他人参加实践而获

13、得的经验。不 管直接经验还是间接经验都是从实践获得认识的来源,是人们获得知识的两条途径。两者 的关系是源与流的关系。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直接经验是间接经验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直接经验是间接经验 的基础,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基础,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都重要。从具体的个人来说,由于生命和精力是有限的,不可能 事事都亲身实践,因此间接经验(如:书本知识)十分重要,每一代人都处于知识的承上 启下的历史环节上。间接经验对整个人类仍是直接经验。 最终,间接经验一定要通过从事实践,在实践中转化为直接经验,到实践中去检验和 发展。认识论中:主体与客体

14、的关系认识论中: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主体与客体是能动性反应和创造性反应,反映是创造的基础。在认识活动的形成过程 中认识的主体是首要因素。人的认识不仅可以反映世界,而可以创造世界。 只强调反映而否认创造是形而上学,强调创造而否认反映是唯心主义。认识的辩证过程及其规律(任何认识的产生过程,包括:感觉、经验、想法) 认识的过程是一个从“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不断反复的发展过程,最终 实现认识与实践,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为什么认识与实践,主观与客观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为什么认识与实践,主观与客观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实践是具体的,人类的实践活动总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活动。所以要求人的认识 一定要

15、与一定历史条件下的客观事物相统一。 实践是历史的,要求人得认识实践随实践的发展而发展。认识超越实践是“左” 倾,实践落后于认识是“右”倾。 认识的过程是一个从“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不断反复的发展过程, 认识由特殊到一般,又由一般走向特殊的辩证运动的过程。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 的矛盾不断产生又不断地得到解决。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反复性:1、受认识主体的生理、心理、实践等客观条件的限制。2、受认识客观条件的限制,客观事物本质规律有一个逐步显露的过程。因此,对事物的认识是由浅入深,由外到内的。且常被事物表面现象所迷惑,因而出现重新认识,反复认识。无限性:世上一切事物都在运动中变化中,从而要

16、求人的认识要随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即认识是跟随事物的永恒变化运动而不断的深入认识的,且是无限的。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在现实中的体现: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在现实中的体现: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实践是不断发展的,人们对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的认识也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深化。各个国家根据自己的国情,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实现、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的途径和方法,是认识运动的反复性和无限性的生动体现如何看待创新,为什么要创新?如何看待创新,为什么要创新?认识随着实践的发展,反复无限的过程就是不断创新的过程。人为什么会犯错误?人为什么会犯错误?错误就是认识,认识一定要到实践中去,认识在实践中有反复性和无限性。在不断的反复 过程中,认识难免就会出现曲折,难免会烦错误。感性和理性的关系感性和理性的关系为什么主观想象是错误的如何真确的认识事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