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澳台联招历史--历史练习试题

上传人:l****6 文档编号:38945606 上传时间:2018-05-09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202.3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港澳台联招历史--历史练习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港澳台联招历史--历史练习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港澳台联招历史--历史练习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港澳台联招历史--历史练习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港澳台联招历史--历史练习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港澳台联招历史--历史练习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港澳台联招历史--历史练习试题(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华侨港澳台联考培训中心 北京博飞教育中心 网 址:http:/ 1华侨港澳台联招历史基础训练试题 历史基础训练五 五代辽宋夏金元史 (时间:60 分钟 满分:100 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30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60 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 的) 1.对后周世宗改革作用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使社会经济得到发展 B.提高了后周军队的战斗力 C.为北宋大统一创造了条件 D.扩大了后周的疆域 2.北宋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的影响是 A.保证了中央的财政供给 B.地方丧失了割据的经济条件 C.消除了中央的财政危机 D.使朝廷有足够的“岁币”议和 3.王安石设

2、想其变法的理财方针是: “民不加赋而国用饶” ,为此他采取的措施有 清查逃避土地税的“隐田” 向享有特权的官僚地主征收免役钱 寓兵于农,减少军费开支 向农民贷 款收取较低的利息 A. B. C. D. 4.北宋建立后,首先集中军权,这主要是着眼于 A.加强军事力量 B.抵抗辽的进攻 C.便于保卫皇室 D.防止军事割据 5.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实质上是 A.汉族政权与少数民族政权的并立 B.黄河流域政权的频繁更替 C.藩镇割据的延续和扩大 D.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 6.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到宋元时期已经完成,以下史实最能说明这一情况的是 A.元朝开通海运、漕运 B.元朝淞江地区棉纺织业发

3、展 C.宋元时期对外贸易发达 D.蒙古族迁入江南地区与汉族杂居 7.方田均税法和一条鞭法当时都遭到大地主反对,主要是因为这两种税法 A.按田亩的多少征税 B.只征收实物 C.必须把实物变卖成银两交纳 D.把徭役和杂税分摊到田亩上 8.唐宋两代,民族问题呈现出不同现象和特点的根本原因是 A.封建制度的强化与否 B.封建国家的盛衰 C.民族的优劣 D.民族政策的正确与否 华侨港澳台联考培训中心 北京博飞教育中心 网 址:http:/ 29.澶渊之盟在客观上的重要作用是 A.消除了民族矛盾 B.导致了北宋的灭亡 C.削弱了契丹势力 D.维持了长期和平 10.下列关于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历史特点的表述不

4、正确的是 A.宋与元朝先后出现大一统局面 B.汉族政权和少数民族政权并立 C.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 D.封建生产方式向边疆地区扩展 11.10 至 13 世纪的民族大融合和 3 至 6 世纪的民族大融合相比较,最突出的特点是 A.少数民族入主中原 B.民族大融合为大一统创造条件 C.内地与边疆地区经济文化交流频繁 D.封建生产方式向边疆地区扩展 12.两宋时期与少数民族作战的结果,不是“不败而败” ,就是“战无不败” ,其原因是 A.两宋的兵力不如对方 B.两宋的经济实力不如对方 C.两宋作战战术运用不当 D.两宋统治集团内部妥协、投降派当道 13.秦朝、唐末、元朝时,我国居民迁徙的共同特点是

5、A.大批北方农民迁居江南 B.西部和北部少数民族内迁 C.南部沿海地区居民迁往南洋 D.许多中原人民迁到边疆地区 14.两宋三百年间产生了许多哲学家和不同的学派,学术气氛浓厚 A.反映了两宋时期政治统治比较开明 B.是宋代新的阶级力量产生的反映 C.表明封建统治思想已经出现危机 D.是社会经济发展和文化教育发达的表现 15.王安石在世时不可能看到的经济现象是 A.在四川经商可以使用纸币 B.东京普遍用煤作为生活燃料 C.黄河流域大片棉花长势喜人 D.在浙江可以吃到当地产的占城稻 16.宋代私人书院与官办学校相比,其特色是 A.轻视封建伦理道德教育 B.评议朝政 C.鼓励讨论、辩难,学风活跃 D

6、.淘汰不合格生员 17.下列对元朝历史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成吉思汗建立 中书省是最高行政机构 民族分化政策不具有进步性 是长期分裂后出现的大统一朝代 解决大都粮食是海运和漕运的主要目的 最大的外贸港口是广州 A. B. C. D. 18.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南北朝时期和宋元时期的民族融合过程,实际上是少数民族 A.内迁杂居过程 B.社会封建化过程 C.民族汉化过程 D.南下开发过程 19.中华民族是由多民族融合而成的,唐帝国建立时,已经融入的边疆民族是 A.匈奴、鲜卑 B.突厥、匈奴 C.契丹、鲜卑 D.鲜卑、突厥 20.契丹建国后,曾采取“一国两制”(即国制治契丹汉制待汉人),主要是因为

7、华侨港澳台联考培训中心 北京博飞教育中心 网 址:http:/ 3A.契丹与汉族的民族矛盾尖锐 B.境内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C.皇帝与汉族官僚谋求妥协 D.中原先进政治制度的吸引 21.北宋前期统治者认为 “富室田连阡陌, 为国守财尔!缓急盗贼窃发, 边境扰动, 兼并之财, 乐于输纳, 皆我之物” 。 这表明北宋政府 A.采取抑制土地兼并、重农抑商的政策 B.减轻农民负担,限制大地主特权 C.纵容土地兼并,以便筹集军费 D.力图搜刮百姓,以备岁币 22.下列反映北宋社会经济发展的是 浙江、淮河流域种植了占城稻 长江、淮河流域种植了棉花 四川纺织水平最高 泉州成为最大的对外 贸易港口 A. B.

8、 C. D. 23.五代十国时期,最能表现出江南丝织业兴旺的现象是 A.杭州、成都等地的丝织业非常发达 B.品种多样、工艺精美 C.手工业技术高超 D.吴征收丝织品为赋税 24.下面有关我国古代棉纺织业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南宋时期棉纺织业成为农村主要副业 B.黄道婆向黎族人民学习棉纺织技术 C.明朝棉布成为广大人民的主要衣料 D.明朝淞江仍是棉纺织业中心 25.关于制瓷业发展的表述正确的是 A.景德镇在南宋时已成为著名的瓷都 B.景德镇制瓷业规模在明清时不断扩大 C.唐三彩由黄、绿、红三种颜色组成 D.越州在唐代是著名的白瓷产地 26.与隋唐时期相比,宋元文化的最主要的特点是 A.影响且促进

9、了欧亚等世界文明的进步 B.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C.使中国古代文化达到高度繁荣 D.传统科技文化开始衰落 27.邓小平在一次参观文物展览时,指着一幅名画说: “我们祖先早已熟知商品经济了。 ”这幅画应是 A.天王送子图 B.洛神赋图 C.清明上河图 D.步荤图 28.两宋时期火药的制造技术有了提高 这和当时频繁的战争有关 开始制成了射击管状火器 促使我国封建制度衰落 南宋时传入欧洲 A. B. C. D. 29.宋元杰出科学家沈括和郭守敬在科学上作出的共同科学成就是 A.他们编写的历法达到当时世界先进水平 B.他们都创造了一些天文仪器来观测天象 C.他们的科学著作反映了当时的科技成就 D.都在数

10、学上有很高的造诣 30.清明上河图反映出当时商品经济发展的特点有 华侨港澳台联考培训中心 北京博飞教育中心 网 址:http:/ 4政府严格控制商业活动 商品种类繁多并且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 个体商业比较发达 交子成为普遍流 通的货币 A. B. C. D.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3 小题,第 31 题 12 分,第 32、33 题 14 分,共 40 分) 3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 1 开封位于江淮和洛阳、长安之间,是隋通济渠的中枢。唐朝中期,为了确保运河的畅通,曾在这里设节度 使,北宋以开封为都城作汴京。当时的开封被称为“四水贯都” ,交通十分发达,各方物质源源不断地集中到开封城里。 淮

11、河尤为重要,几乎南半个中国的物资都由此河运来。 中国古代史常识 材料 2 金灭北宋,(开封)城市曾受到破坏,政治中心南移临安。金明昌五年(1194 年),黄河在此决口并改道南流, 破坏附近水系,严重影响农田水利及航运交通。 回答: (1)大运河与隋运河有何不同?(3 分) (2)分析元朝开凿会通河等河道的主要原因以及在经济上的意义。 (3 分) (3)分析影响隋朝大运河和元朝大运河走向不同的原因。这种走向的不同对当时的经济有什么影响?(3 分) (4)试以 7 世纪至 13 世纪的开封为例,分析说明交通运输与城市发展的关系。 (3 分) 32.台湾学者柏杨认为:两宋是具有“高度物质文明的社会”

12、 ,其“物质文明,有辉煌期,不但超过中国过去任何一 个时代,并超过同时代的西方世界。 ”但是两宋时期“武装力量跟文化水平不能配合。 ”你是否赞同这种看法,请以实 例说明。 33.一位史学家对中国古代对外关系有下面一段论述: “古代中国同周邻邦国的经济文化往来,源远流长,根深叶茂。不 仅范围广泛,式样繁多,内容丰富,而且互相借鉴,互相调剂,达到了互助互利的目的。 ”试以我国古代宋元时期的有 关史实论证上述观点。 历史基础训练五 答案 一、1.C 2.B 3.C 4.D 5.C 6.A 7.A 8.B 9.D 10.A 11.D 12.D 13.A 14.D 15.C 16.C 17.C 18.B

13、 19.A 20.B 21.C 22.A 23.D 24.A 25.B 26.A 27.C 28.B 29.A 30.C 二、31.(1)不经中心洛阳,在山东北直达今天北京,南北河运距离缩短;元朝运河南粮北调。 (3 分) (2)原因:政治中心北移,经济重心南移,内运河道淤塞,为解决南粮北运问题。意义:改变部分运河河道走向, 缩短漕运行程,节省人力、物力。 (3 分) (3)原因:一是政治中心位置的不同,隋的政治中心在洛阳、长安,元朝的政治中心在大都;二是经济重心的变化,隋 朝重心南北东西差异不十分明显,元朝经济重心在东南地区。影响:隋朝时运河以洛阳为中心促进了洛阳的繁荣,元 朝时,运河不再以洛阳为中心,洛阳的经济地位下降;北京、杭州为运河起止点,促进了北京、杭州经济的繁荣。 (3 分) (4)隋大运河通航后对沿岸经济产生很大影响,开封成为通济渠的枢纽,政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交通运输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