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再现历史”的说法,是一头荒谬自大、愚不可及的猪闲得没事才会有的野心有哲人教导说,人不能同时踏入同一条河流另一种版本是,正剧再次上演就成了喜剧所以,对于南京,我们知道有个数字,有个事实,同时也可能在面对前人留下的文字及影像等资料时有一霎时的悲与愤但那属于我们感知到的历史,而非时间的逝去部分在今天的倒流用文字、影像呈现出个体对历史的感知,可信但不等于真实陆川不会不明白这个道理,于是我们再看不到过分宏大和俗套的宣传文案,如什么真实再现当年的历史云云一部商业片,提及真实两字恐怕已经吓跑了八成观众,不如说说耗资多少更有噱头 事实上,有比历史更能讨好人的幌子,人性我们的历史可以不同,但人性大致相差无几,七情六欲,爱恨情仇,基本上就是那几套,是圆是扁看怎样的历史来揉捏而已 《南京!》开篇没有虚化镜头的军事形势图,黑白画面上,城外几个看似营养不良的高中生日本兵从迷糊瞌睡中惊起;南京城内,有人要逃走,有人舍命尽职,冲撞,挤迫,践踏,流血,呻吟……看到了吧,我想不告诉你事情是怎么发生的,事实已经存在那里;我只想告诉你人性是什么已经不可能有人再现当时的一石一木,但我们可以还原人性的平凡与普通,卑劣与坚贞,那是无论历史如何风云变幻,也一样存留在过去的血液和今天的躯体中。
陆川毫不掩饰自己的野心,他表示过,希望这部影片可以登陆日本潜台词是,他在电影中展现的人性,希望得到日本人的认同但六十年时间毕竟太短,普世大同是个遥不可及的梦想,价值的冲突又正是人性存在的因由之一,此时太早放下彼此的“成见” ,人性又从何体现?又或者,人性泛滥,会不会也如日元一样贬值? “一根筋”的人物在评论上让历来不太讨喜,原因太简单了,我们“需要”他们,反而无话可说刘烨和高圆圆的始终如一,使人性正面的光辉如天上最耀眼的星辰一样发光我们不怀疑这种人性的存在,愿意给予最慷慨的赞美,同时明白自己绝大多数只是如范秘书一样的小人物额外说一句,刘和高的气质与当时的情境、角色太配了一个略显阴郁、阴鹫,有心杀贼,无力回天,当年的中国军队就这副德性;一个爱心爆棚,奈何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典型的小乔尔布亚 相形之下,范秘书市侩多了,精明多了,那张憨脸那副憨笑,配上闪烁的眼神,简直九曲回环、荡气回肠怕老婆,爱孩子,在大是大非面前糊涂软弱到了出卖同胞的程度,但我们认识他,知道这样的小男人顾家,平时胆小如鼠不敢起坏心眼儿,自以为占便宜往往是自食苦果他的身上有我们影子的存在,不管是在屠城的历史,还是在乏味的今天。
到了最后关头,清醒过来,舍生取义我相信这样的改变,那是有个叫作人性的东西在作祟不过,范秘书在刑场的最后那番话,那种笑,和视死无物的神情,我却不寒而栗他笑着说,我老婆又有孩子了全片中,斩首,刀刺,头颅,残肢,成批的屠杀和黑白的血,令人颤栗的力量都远远比不上这句由一个即死的小男人不咬牙、不切齿说出的话 陆川说,希望日本人看到这部电影这句台词怎么在字幕上打出来?如果说,六十年的时间太短,短到现在所有的中国人听到这句话都大感痛快淋漓,今天彼岸的日本人听了又将是如何的百味杂陈? 在我们的眼中,角川的良心谴责及自杀,如刘与高一样,是这个地球上称之为“人”的生物所“应”有的人性的体现换了另一边的观众,认可不认可这种“人性” ,恐怕是个未知数人性的微妙难言,从以下的对比可见一斑在表现德国纳粹的影片中,盖世太保一边欣赏着贝多芬,一边用戴上白手套的手开枪杀人我们会赞叹,酷呆了,导演有内涵,把人极端的美与极端的恶高度统一起来但在《南京》 ,一边是日本士兵弹着钢琴,唱着家乡的歌谣,还有那光着的膀子和末刮的胡子都使他们如斯亲切熟悉,而一边是少女的尸体抛上木板车,鲜活的生命在苍白的躯体消逝毫无疑问,陆川沿用一个老旧但管用的手法,再次重复那个真理,没有绝对的善与恶,我们一直在神性与兽性之间摇摆,大的情势掌控了我们的行为。
那么,我们是不是要超然物外, “毫无人性”地赞叹这镜头展现的人性?可以把一切罪恶归咎于战争,但所有的战争也是人造成的 结尾的招魂祭,成功地证明了大和民族或许是这个世界上最有仪式美感的民族这部电影值得一看再看继三看的地方,可能就是此处,如果它不是讲述南京的故事陆川承认,这是他虚构的情节招魂祭是可信的,因为日本人天性中就有这等让我们叹服的美可是放在这部电影中,需要一种怎样的心情去观看?屠杀的罪责不在于我们,救赎并不是我们要做的而似乎,也不可能让所有的日本人都像一等兵角川那样去自杀 南周有报道,上海有人组织了在华留学生、日籍人士观看了《南京》 ,看完之后,良久无言,没有预料的掌声,这份沉默耐人寻味我喜欢这部电影,黑白画面,多人物多角度,散点叙述,没有一条贯穿始终的叙事线,节奏张弛有道,人物演绎到位也正一切良好,人性泛滥,非常怀疑陆川的用心,是不是做了婊子还想立牌坊一边吸金不止还想讲究艺术内涵就不提了,讨好了中国市场又想去得到日本人的掌声,明显有点托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