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学详细笔记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38922766 上传时间:2018-05-09 格式:DOC 页数:34 大小:7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民法学详细笔记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民法学详细笔记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民法学详细笔记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民法学详细笔记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民法学详细笔记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民法学详细笔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民法学详细笔记(3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第一章:民法概述第一节:民法的含义 一、 ,民法的概念: 民法是调整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之间的财产 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1、实质意义的民法:指作为部门法的民法。有广义和狭义 之分,广义指调整平等主体之间才财产关系与人身关系的法 律规范总称,也就是私法的全部,狭义指在民商分立的国家指在民商分立的国家 商法以外的私法。商法以外的私法。2、形式意义上的民法:指以一定体例编篡的并以民法命名 的成文法典。 二、民法的历史沿革:分为古代民法、近代民法和现代民法 三个阶段。1、古代民法的典型代表是罗马法罗马法。2、近代民法是在继受罗马法的基础上形成的,形成了大陆大陆 法和英美法法和

2、英美法两大法系。大陆法系推行法典化, 又称民法法系,英美法以判例为法律的主要渊源,又称判例 法系。近代法以 1804 年的法国民法典为代表。3、资本主义现代民法始于 1897 年公布、1900 年生效的 德国民法典 。1922 年列宁亲自主持制定的苏俄民法典 始第一部社会主义性质的民法典。我国近代民法始于清末, 1907 年清政府开始制定的大清民律草案 ,1911 年完成。 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民法典是 1930 年南京国民政府制定的民法 典,该法典随着 1949 年中国成立在大陆已经废除,仅在台湾 有效。1986 年颁布的民法通则是我国民事立法进入的一 个新阶段。 第二节:民法的调整对象 是调整

3、平等主体公民之间、法人之间、公民与法人之间的财 产关系和人身关系。 一、平等主体间的财产关系:2指人们在社会财富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过程中形成的 以经济利益为内容的社会关系。调整财产关系主要有以下特 点:1、主体的地位事平等的。2、一般是当事人自愿发生的。3、受价值规律支配。 二、平等主体之间的人身关系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具有人身属性,与主体的人身 不可分离的,不是以经济利益而是以特定精神利益精神利益为内容的 社会关系。人身关系有以下特点:1、主体的地位平等。2、与民事权利的享受和行使有关。3、与主体的人身不可分离并不具有经济内容。 第三节:民法的性质和任务 一、民法的性质:1、民法是

4、调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关系的基本法。2、民法为文明法。3、民法为行为规范兼裁判规范。4、民法为实体法。5、民法为私法。 二、民法的任务1、保护民事主体的合法权益。2、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3、维护正常的经济秩序和社会秩序。 第四节:民法的基本原则: 一、平等原则1、民事主体的法律地位平等2、民事主体平等地依法享受权利和负担义务。3、民事主体的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4、民事主体的民事责任平等3二、自愿原则1、当事人自主决定民事事项。2、当事人对自己的真实意思负责。 三、公平原则1、民事主体参与民事法律关系的机会平等。2、在当事人的关系上利益均衡。3、当事人合理的承担民事责任。 四、诚实信用原则

5、 五、公序良俗原则1、民事活动应当尊重社会公共利益和社会公德。2、民事主体不得滥用权利。 第五节:民法的渊源和效力 一、民法的渊源 民法的渊源,又称民法的法源,是指民事法律规范的来源或 者表现形式。我国民法渊源主要是指国家有关机关在其职权 范围内制定的有关民法的规范性文件,主要包括以下几类:1、法律(宪法、民事基本法、民事单行法和其他法律中的 民法规范)2、法规3、规章4、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5、国家政策和习惯 二、民法的效力:又称民法的适用范围,指在何时、何地、何人之间的关系 应适用有关的民事法律规范。1、民法在时间时间上的效力:(1)法律不溯及既往(2)新法改废旧法。2、民法在空间上的效

6、力: 我国民法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土、领海、领空以及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土、领海、领空以及依据4国际法何国际惯例视为我国领域内发生的民事关系国际法何国际惯例视为我国领域内发生的民事关系。有三点 要注意: (1)全国性的规范文件适用于全国,但仅为某一地区制定的, 则该规定仅适合于该地区。 (2)地方性的规范性文件,仅适用于该地区,而不能适用于 其他地区。 (3)我国实行“一国两制” 。香港、澳门、台湾地区的法律 仅适合用于该地区,我国民法不适用于这些地区。 第六节:民法的适用与解释 一、民法的适用:民法的适用指对民事法律规范的运用。应 遵循以下原则:1、特别法优于一般法。2、强行法优于任意法。

7、3、例外规定排除一般规定。4、具体规定优先于一般性条款。 二、民法的解释:分为文理解释和论理解释文理解释和论理解释两种1、文理解释:又称文义解释,指依据法律条文文句的字义 或文义所进行的解释。2、论理解释:指斟酌法律制定的理由以及其他一切情事, 依推理而阐明法律规范的真意。论理解释主要有以下几种:(1)扩张解释。(2)限缩解释。(3)反面解释。(4)类推解释。 第二章:民事法律关系 第一节:民事法律关系概述 一、民事法律关系的概念民事法律关系,指根据民事法律规范确立的以民事权利义 务为内容的社会关系,是由民事法律规范调整而形成的社会 关系。5二、民事法律关系的特征:1、民事法律关系是一种法律关

8、系。2、民事法律关系是平等主体之间的关系,一般是自愿设立 的。3、民事法律关系是以民事权利和义务为内容的法律关系。 三、民事法律关系的要素:1、民事法律关系主体。2、民事法律关系的内容内容。3、民事法律关系客体。 四、民事法律关系的分类:1、财产关系和人身法律关系。2、绝对法律关系和相对法律关系。3、单一民事法律关系和复合民事法律关系。4、权利性法律关系和保护性法律关系。 第二节:民事法律事实 一、民事法律事实的概念和意义:民事法律事实指法律规定的能够引起民事法律关系产生、 变更或终止的客观现象。基本特征为客观性和法定性。民事 法律事实的意义在于能引发一定的民事法律后果,包括以下 情形:1、引

9、起民事法律关系的发生发生。2、引起民事法律关系的变更变更。即民事法律关系要素中的任 何一个要素发生变化。3、引起民事法律关系的消灭消灭。包括绝对消灭和相对消灭。 二、民事法律事实的分类:1、自然事实。包括事件和状态。2、人的行为。指与人的意志有关,直接体现人的意志,能 够引起民事法律后果的客观现象。 第三节:民事权利、义务和责任权利、义务和责任 一、民事权利61、民事权利的含义:(1)权利是法律关系的主体享有的利益范围或者为某种行 为的可能性。 (2)权利是权利主体要求他人实施某种行为或者不实施某种 行为,以实现其利益的可能性。 (3)在权利受到侵害时,权利主体得请求国家机关予以救济。2、民事

10、权利的分类:(1 1)财产权与人身权。)财产权与人身权。(2 2)支配权、请求权、抗辩权、形成权。)支配权、请求权、抗辩权、形成权。(3 3)绝对权和相对权。)绝对权和相对权。(4 4)主权利与从权利。)主权利与从权利。(5 5)原权与救济权。)原权与救济权。(6 6)专属权与非专属权。)专属权与非专属权。3、民事权利的行使民事权利行使的方式有事实方式和法律方式,权利行使应 遵循以下主要原则:(1)自由行使权利。(2)正当行使和禁止权利滥用原则。4、民事权利的保护指为保障权利不受侵害或者恢复被侵害的民事权利所采取 的救济措施。分自我保护和国家保护。(1)自我保护:又称私立救济私立救济,指权利人

11、自己采取各种合 法手段来保护其权利。分自卫和自助行为自卫和自助行为。 (2)国家保护:又称公力救济公力救济,指民事权利受到侵犯时,由 国家机关通过法定程序予以保护。 二、民事义务 指义务主体为满足权利人的利益需要,在权利限定的范围内 必须为一定行为或不为一定行为的约束约束。 民事义务主要有以下几类:71、法定义务与约定义务。2、积极义务与消极义务。3、专属义务与非专属义务。 三、民事责任 1、民事责任的概念和特征:民事责任指民事主体因违反民事义务而依法应承担的民事民事主体因违反民事义务而依法应承担的民事 法律后果。法律后果。有以下特征: (1)民事责任以民事义务为基础,是违反民事义务违反民事义

12、务的法律后 果。 (2)民事责任以恢复被侵害人恢复被侵害人的权利为目的。 (3)民事责任具有法律上的强制性强制性。 (4)民事责任是保护性保护性民事法律关系的内容。 2、民事责任的分类: (1)债务不履行债务不履行的民事责任与侵权的民事责任。 (2)履行履行责任、返还返还责任和赔偿赔偿责任。 (3)按份责任与连带责任连带责任。 (4)财产责任与非财产责任。 3、民事责任的承担方式: (1)停止侵害。 (2)排除妨碍。 (3)消除危险。 (4)返还财产。 (5)恢复原状。 (6)修理、重作、更换。 (7)赔偿损失。 (8)支付违约金。 (9)消除影响、恢复名誉。 (10)赔礼道歉。第三章:自然人

13、 第一节:自然人的民事权利能力 一、自然人民事权利能力的概念8自然人民事权利能力自然人民事权利能力是指法律赋予自然人享有民事权利和 负担民事义务的资格。 二、自然人民事权利的特点特点:1、平等性2、内容的广泛性和统一性。 三、自然人民事权利能力的开始:民法通则第九条规定,公民从出生时起到死亡时止, 具有民事权利能力,依法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各 国对胎儿胎儿的法律地位均作出特别规定,大致有以下三种: 1、胎儿只要出生时尚生存,出生前出生前就具有民事权利能力。 2、不承认胎儿有民事权利能力,但在某些事项上视胎儿为已 出生。 3、不承认胎儿有民事权利能力,也不认为在某些事项上视胎 儿为出生,

14、仅是在某些事项上对胎儿的利 益予以保护。我国现行立法采取的是第三种体例。 四、自然人民事权利能力的终止:依民法通则第九条规定,至自然人死亡时其自然人民 事权利能力终止,因此死亡是自然人民事权 利终止的法律事实。民法上的死亡包括自然死亡和宣告死亡自然死亡和宣告死亡。第二节:自然人民事行为能力 一、自然人民事行为能力的含义自然人民事行为能力自然人民事行为能力指自然人得通过自己的独立行为取得 和行使权利、设定和履行义务的资格资格。有广 义和狭义之分。自然人民事行为能力有两个显著特点: 1、自然人的民事行为能力是法律赋予的一种资格,不是由其 自行决定的,非依法定程序,任何人不得 限制或剥夺。 2、自然

15、人的民事行为能力以对客观事物的判断和认识能力即 意识能力为依据。 二、自然人民事行为能力的划分91、完全民事行为能力:指可完全独立地进行民事活动,通过 自己的行为取得民事权利和负担民事义务的资格。包括 1818 周周 岁以上岁以上和 1616 周岁以上不满周岁以上不满 1818 周岁能够以自己劳动收入维持周岁能够以自己劳动收入维持 当地一般生活水平的当地一般生活水平的。 2、限制民事行为能力:指可以独立进行一些民事活动但不能 独立进行全部民事活动的资格。包括 1010 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 和不能完全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和不能完全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 3、无民事行为能力:

16、指不具有以自己的行为取得民事权利和 负担民事义务的资格。包括未满未满 1010 周岁以下和不能辨认自己周岁以下和不能辨认自己 行为的精神病人行为的精神病人。 三、自然人民事行为能力的宣告指法院经利害关系人申请,依法宣告精神病人为无民事行 为能力或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制度。对自然人民事行为能 力宣告须具备下列条件:1、须经利害关系人申请。2、被申请的当事人须为精神病人。3、须由人民法院经特别程序作出宣告。 四、自然人民事行为能力的终止自然人的民事行为能力终止指其不可能再具有民事行为能 力。当自然人死亡时,其民事行为能力终止。 第三节:自然人的住所 一、住所的含义:自然人的住所指自然人生活和进行民事活动的主要基地和 中心场所。 二、住所的确定:有意定住所和法定住所之分,我国民法通则15 条规定: 公民以他的户籍所在地的居住地为住所,经常居住地与住所 不一致的,经常居住地视为住所。 三、住所的法律意义 1、确定民事主体的状态,确定某些民事法律关系发生、变更、 终止的地点。102、确定债务的履行地。 3、确定案件的管辖。 4、确定法律文书的送达和某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