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门山断裂带印支期左旋走滑运动及其大地构造成因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38906180 上传时间:2018-05-09 格式:PDF 页数:10 大小:323.8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龙门山断裂带印支期左旋走滑运动及其大地构造成因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龙门山断裂带印支期左旋走滑运动及其大地构造成因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龙门山断裂带印支期左旋走滑运动及其大地构造成因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龙门山断裂带印支期左旋走滑运动及其大地构造成因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龙门山断裂带印支期左旋走滑运动及其大地构造成因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龙门山断裂带印支期左旋走滑运动及其大地构造成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龙门山断裂带印支期左旋走滑运动及其大地构造成因(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龙门山断裂带印支期左旋走滑运动及其大地构造成因王二七!, 孟庆任!陈智!“, 陈良忠#(!$中国科学院 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岩石圈构造演化开放实验室, 北京 !%“9378297?82白龙江断褶带;:?楚雄盆地;A小金河断裂;B锦屏山断裂带;=?康县断裂;:3? AB28CB8 D36C?2835) (!, + (!)震旦系, 砂砾岩; :;!上古生界,白云岩、 灰岩以及碎屑岩; : 和图 ?) 。该断裂形成于华南地块西缘的川滇古隆起的北部边缘, 后者是华南地块西缘的一个南北向古隆起, 在许多地方中生代陆相沉积直接超覆在元古宙结晶基底之上, 其组构特征与龙门山地区华南地块不同, 因此该断裂的

2、变形特征与龙门山断裂带有所不同。由于新生代鲜水河断裂的左旋走滑, 锦屏山断裂带向南被位错了数十到上百 5A,!。锦屏山的南北边界为两条弧形挤压构造, 分别称之为箐河断裂和小金河断裂,弧顶均指向南 (图 = 中 B, CB) 。小金河断裂以北为松潘甘孜三叠纪复理石带, 当地称之为雅江复理石带。箐河断裂以南为川滇古陆, 这两条断裂在新生代发生过引人注目的推覆, 其中箐河断裂将古生代岩层向南叠置在第三纪陆相红层之上。我们在锦屏山断褶带东翼的南北向推覆断裂中发现许多擦痕与断裂走向斜交, 许多压性劈理走向南东北西, 与主干断裂呈人字型相交, 这表明断裂运动具左旋走滑分量。在西昌北西, 早中三叠纪岩层的变

3、形指示这些南北向推覆断裂具左旋走滑分量, 但是目前还无法确定这些断裂规模以及是否与龙门山中的左旋走滑断裂相连。引人注目的是, 位于箐河和小金河断裂上盘的岩层中出现许多南北向、 褶皱轴向北倾伏的鼻状构造和浑圆状的穹隆 (见图 =) 。根据其形态可以断定它们为叠加变形的产物, 形成基础为东西向的褶皱。卷入变形的最新岩层为上三叠统, 为海相或是海陆交互相沉积。由于上覆的第三纪渐新世河湖相红层变形很弱, 因此可以断定叠加变形发生在三叠纪末新生代之前。由于包括该地区在内的川西、 滇中地区 (康滇棱形地块) 在新生代发生过顺时针旋转!,!?, 这些叠加褶皱在新生代前可能和后龙门山中的鼻状褶皱一样, 也呈北

4、西 “ 南东走向。对比之下, 位于锦屏山断褶带南侧的晚三叠世岩层变形较弱, 以脆性变形为特征。这些岩层由含煤河湖相沉积物组成。分布川滇古陆北部地区的称之为丙南组、 大荞地组和白果湾组, 分布在南部地区楚雄盆地图 ?西昌地区锦屏山断裂带内三叠纪和晚古 生代岩石变形及位错特征 (改自四川省地质局 =DA! 年未刊资料)#$%,。在断裂带中, 碧口断块的中元古代变质火山岩以及上覆的石炭纪灰岩遭受了强烈的变形, 形成了几个大小不一的、 呈雁列状排列的断裂和褶皱。排列形式也表明断裂呈左旋剪切 (图 C) 。这些变形的岩层沿断裂向西一直延伸到松潘甘孜褶皱带中并与三叠纪复理石岩层协调一致的褶皱。这表明该断裂

5、的左旋剪切发生晚三叠世或以后。+ (?(1.+ 20*5?05*(2 )1.+$ 0( /#,1( 2($/(+0 .- 0( 3)+$4#)+ -)510 6泥盆系:千枚岩, 片岩以及凝灰岩; 7石炭系: 灰岩和千枚岩; 80元古宇: 变质砂砾岩、 千枚岩、 凝灰岩以及硅质岩作用主要发生在印支期 (晚三叠世早侏罗世) 。 但是有一重要问题至今仍然没得到解答, 即为什么这两个构造带向南延伸到华南地块西北缘的木里地区就突然终止了。松潘甘孜三叠纪复理石沿一系列北西南东向褶皱和逆冲断层发生了大规模的缩短, 其中以形成于汶川茂汶断裂西侧的几个鼻状构造最引人注目 (图 ) 。这些构造均呈北西南东走向,

6、其中背斜轴向北西倾伏, 向斜轴向南东倾伏。最大的鼻状背斜为丹巴背斜, 南北向延伸, 其西翼被新生代鲜水河走滑断裂截断。由于大渡河的侵蚀作用, 其核部被完全暴露出来, 主要由志留纪茂县群浅变质岩系和元古宙结晶基底构成。外围岩层为晚古生代和三叠纪岩层, 并侵入有印支和燕山期花岗岩。该构造无疑形成于晚三叠世。此地的志留纪茂县群变质程度较高, 变形复杂。变质和变形作用的发生很可能与丹巴背斜的形成有关, 这些志留纪千枚岩很可能构成丹巴背斜底部的构造滑脱面。在该背斜东翼的宝兴地区, 三叠纪复理石以及下伏的晚古生代岩层中出现众多的弧形褶皱和逆掩构造, 弧顶向南。对此一些研究认为是松潘甘孜三叠纪复理石带向南推

7、覆的结果:。如前所述, 这里的最大的一个弧形逆掩断层的东端与汶川 A 茂汶左旋走滑断裂相交,其余的弧形构造的东端也指向汶川茂汶走滑断裂。这表明这些弧形构造的形成与汶川茂汶断裂的左旋走滑运动有关, 其形成是构造转换的结果, 导致左旋走滑运动发生衰减。如果上述分析是正确的话, 这些弧形构造的形成表明该地区的地壳遭受的是北东南西向而不是南北向挤压。其它的鼻状构造的形成机制也应如此。松潘甘孜褶皱带中小型的北西南东向褶皱可以在露头上观察到。例如在汶川以东 ! 9/ 处汶川茂汶断裂的北侧, 泥盆纪灰岩中发育一个平卧褶皱, 轴向北西 A 南东。此处汶川茂汶断裂的直立断面上出现大量的水平擦痕,阶步方向指示断裂

8、呈左旋剪切。尽管没有直接证据表明平卧褶皱的形成年代, 但是它与汶川茂汶断裂的空间关系表明它很可能形成于三叠纪, 形成于该断裂左旋剪切的过程中。上述龙门山断裂带和松潘甘孜复理石带的变形以及时空关联表明, 汶川茂汶断裂的左旋走滑B:C王二七,孟庆任,陈智!,等 D地学前缘()*0 CC, : ()是协调后者的北东南西向缩短的。这种构造转换关系向南西一直能追索到锦屏山一带。在此地, 龙门山的左旋走滑运动可能最终终结于锦屏山西侧的甘孜理塘缝合带, 其左旋走滑运动不是被岩层的褶皱而是被洋壳的俯冲消减所吸收。位于龙门山断裂带北侧的碧口断块为一透镜状地质体, 呈北东南西向延伸 (图 ! 和图 “) 。其东端

9、和西秦岭相交, 西端与松潘甘孜三叠纪复理石带相交, 两者之间为一南北向挤压断裂。断块是由一套中元古代中酸性火山岩 (碧口群) 和上覆的震旦纪以及古生代沉积岩系组成, 它们的地层沉积建造特征十分类似于华南地块北缘的一些地质体, 例如位于川陕交界地区的火地垭群、 西乡群和三花石群,后者构成华南地块的变质火山岩基底#,$%。该断块的南界为阳平关青川断裂, 北界为康县断裂。这两个断裂的剪切特征表明碧口断块相对龙门山断裂带发生过向南西的水平运动。在碧口断块的西侧有一南北向断裂带, 称之为岷山断裂, 它是由一系列逆冲 断 层 和 褶 皱 组 成, 南 北 长 !$=7;23,=93? 93A+ 0+/30

10、/ *8231+/87) %#!, H (!)和秦岭的构造演化历史有重要意义, 而且可以加深对陆内变形的认识。在成文的过程中与张国伟教授和 !“ #$“ 教授开展了有益的讨论, 审稿者先后 % 次仔细地审阅了文稿, 在此深表谢意。参考文献: 1,:83 #,? “ “I IJA? 5E$“ L !“#$%“ 5 L :,569; H,? KF$“ BD =E“ X?=“ QKBU$“A ! 罗志立 龙门山造山带的崛起和四川盆地的形成与演化 ( 成都: 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 5 L :,:83 H,? H=KVA=VK? BWC=$B“DKBG S“-(BVYGBKXE$A W$“C,5E$“!

11、 罗志立 龙门山造山带的崛起和四川盆地的形成与演化( 成都: 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 !,;89 H !“ $“I=$B“ GBI“I HBV=E 5E$“ AB?-?$C$B“ “I =E“?V “I 6B“G DV?= CC=C=L 3$4#(“45,RT4 ! ( 5.E“I =EC$L *$() 6(4 78 69$4 :R 4,16!;R R E“I HBV=E 5E$“ W?BAC:AB“=KB-U“I K=$B“L *$()(,-,R 4,16!;R R RG“I =? 5E$“L 3$4#(“(9;-545, +,,%+%:R 9,23456789: 2 5,4T#O9; : 6

12、 :,? :=“CEV$EBJ$“F,4“I O?$ DV?= CC=“ “I A? #V“,5E$“L *$() 6(4 78 69$4:R 9,23456789: 2 5 :=$B“$“ CBV=EY“ “I IJA“,5E$“,“I $=C KB?=$B“ BD =EC=K= BD =E“ X?=“I HBV=E 5E$“ L 1 !,;89 H ! XE“?$“CXC=$A K“I $=C “GWK$IFK=E HA$.8?=;,+2!0 ):.A:B=C,+2!0 $:B=.DE=F (;! “#$%0#9.*?*18 ;GGGCH, :+*1#; C! :+.1895 61,*5.

13、 %) 7.%4%8( #19 *1.GGJC, :+*1#; F! B511#161,*5. %) 7.%4%8*0#4 =0*.10.,,C51 := 0!7 M:8?TP:E=,P? $E=U?= B= VBLAP N?APM:W:M?S P? E=QB=1B=D: VEAM N?AP PE P? R?SP B=M P? :TLB= NBS:= PE P? ?BSPX -? VE8U?8 UB:=AO TE=S:SPS EV VAO.ST 8ETYS EV -8:BSS:T B?,R:T UB8Y P? ?BSP?8= UB8:= EV P? QBA?E-?POSX -? ABPP?8 :S S:PLBP?M := P? R?SP?8=QB8P EV P? ELP +:=B NAETY,V:AA?M R:P B P:TY QBTY EV QL8QA?TEAE8?M P?88?SP8:BA S?M:U?=PS EV , J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