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文极_哲学范式的转变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38886195 上传时间:2018-05-09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7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杨文极_哲学范式的转变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杨文极_哲学范式的转变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杨文极_哲学范式的转变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杨文极_哲学范式的转变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杨文极_哲学范式的转变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杨文极_哲学范式的转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杨文极_哲学范式的转变(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论哲学范式的转变论哲学范式的转变杨文极杨文极 (陕西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 陕西西安陕西西安 710062)【内容摘要】 胡锦涛提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引发了一场思想解放和哲学解放。思想解放唤醒了人的主体性,哲学解放要求哲学范式转变。从哲学思维方式上讲,哲学范式的转变,就是从“主客二元对立”的旧范式向“主客二元统一”的新范式的转变。它主要表现在:从远离人的空洞的抽象的旧范式向“以人为本”的充满人间气息的新范式转变;从领袖的“独白”的旧范式向领袖与群众“对话”的新范式转变;从静态的、横向的、共时态旧范式向动态的、纵向的、历时态的新范式转变,即从联系向发展的转变。这个哲学范式的转变,使近代

2、哲学发展到了现代哲学。作为现代哲学的马克思主义,它已实现了这种哲学范式的转变。然而,长期以来,由于我们没有区分马克思主义与列宁主义,特别是 1924 年以后的斯大林主义,甚至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俄国的应用直接等同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身,把对“文本”的应用直接等同于“文本”本身,这样就造成了许多误读和混乱。我们要理论创新,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必须改变“主客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改变斯大林式的旧哲学的观念。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大地上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西方哲学并存,出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贫困化、中国哲学的合法化、西方哲学的边缘化的态势。究其原因,也是由于“主客二元对立”的哲学思维方式所致。毛泽

3、东说,既要革命,就要有革命党,就要反传统。从洪秀全、孙中山以来反传统都学西方,但“先生欺负学生”,最后决定“走俄国人的路”,这就确定了“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马克思列宁主义成了“立国之本”,中国传统哲学和西方哲学都成了被批判对象。改革开放要求我们走向世界、走向未来、走向现代化,中国要走向世界,从那里走向世界?从传统走向世界。这样就不能不研究中国传统哲学。中国未来要走向哪里?走向现代化。实现现代化,就不能不研究现代西方哲学。正是由于我们坚持革命与反动、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主客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才造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传统哲学,西方哲学三种哲学相互对立的格局。因此,破

4、除这种格局,必须实现哲学范式的转变。只有实现哲学范式的转变,才可以理论创新,才可以使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中国哲学现代化,并正确认识解读评价现代西方哲学,从而才能使中国哲学繁荣与发展。【关键词】 哲学范式;中国传统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西方哲学;斯大林哲学;主客二元对立思维方式(一)(一)中国现在有三种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西方哲学。在这三种哲学中,马克思主义哲学贫困化,中国哲学合法化,西方哲学边缘化,是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而要解决这三个问题,就必须使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使中国哲学现代化,正确解读和评价现代西方哲学。这样,我们 作者简介:杨文极(1936 年 5 月),男,河北省怀

5、安县人,现任陕西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2的哲学研究才能走向世界。然而,究竟怎样使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怎样使中国哲学现代化?怎样正确认识和评价现代西方哲学?这里就牵涉到一个哲学范式的转变问题。哲学范式的转变,用恩格斯的话来说,是随着自然科学领域中每一个划时代的发现而改变自己的形式的。譬如,古代哲学研究本体论,形成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近代哲学研究认识论,形成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现代哲学研究什么呢?哲学范式如何转变呢?说法不一,理解各异,实在是一个值得研究和讨论的问题。从哲学史、认识史上说,从主客体理论上来研究,哲学是什么?哲学作为人生在世的一种方式,爱智慧它首先不是认识论,而是生存论。因此,哲学

6、不是表现为自然、社会、思维三大领域知识的概括和总结,而是表现为对人类生存状况的关注和美好愿景的诉求。人的生活(处于更原始状态)高于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是从人的生活实践中生发出来的。当人类生存下来,探求世界的本原时,物质和意识、自然界和精神、存在和思维的问题,才提了出来。这就是古代本体论哲学的产生。到了近代,人类从对客体的探求进展到对主体的研究,提出了主客体理论,即认识论哲学。现代哲学是从对康德、黑格尔哲学的批判开始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则是以实践、行动来批判近代哲学并取代他们的主客二元对立的哲学的。马克思在其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一文中说:“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

7、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不是从主观方面去理解。所以,结果竟是这样,和唯物主义相反,唯心主义却发展了能动的方面,但只是抽象地发展了,因为唯心主义当然是不知道真正现实的、感性活动本身的。费尔巴哈想要研究跟思想客体确实不同的感性客体,但是他没有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客观的活动。所以,他在基督教的本质一书中仅仅把理论看作是真正的人的活动,而对于实践则只是从它的卑污的犹太人活动的形式去理解和确定。所以,他不了解革命的 、 实践批判的活动的意义。 ”接着,马克思又说:“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实

8、践问题。 ”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导致神秘主义方面去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 ”从这些话中,我们可以看出,马克思是多么重视现实的个人的实践活动,从而突出了改变现存世界的方法。因此,现代哲学研究的就是方法论哲学。恩格斯在其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书中,又清算了黑格尔以后的费尔巴哈哲学。恩格斯在这里讲的是“终结” ,就是欧洲近代哲学的终结,也就是现代哲学的开始。从“终结”的观点出发,恩格斯讲,迄今为止, “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 “哲学家依照他们如何回答这个问题而分成了两大阵营。

9、 ”这就是唯物论和唯心论的区分。 “除此之外,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这两个用语本来没有任何别的意思,它们在这里也不能在别的意义上使用。 ” “如果给他们加上别的意义,就会造成怎样的混乱。 ”这就是说,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个方面,是研究客体的,是本体论的哲学。接着,恩格斯又讲:“但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还有另一个方面:我们关于我们周围世界的思想对这个世界本身的关系是怎样的?我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现实世界?我们能不能在我们关于现实世界的表象和概念中正确地反映现实?用哲学家的语言来说,这个问题叫做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 ”这就是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区分。也可以说3是研究认识论的哲学,是专门研究主体认识的哲

10、学。结果如何呢?“对这些以及其他一切哲学上的怪论的最令人信服的驳斥是实践,即实验和工业。既然我们自己能够制造出某一自然过程,使它按照它的条件产生出来,并使它为我们的目的服务,从而证明我们对这一过程的理解是正确的,那末康德的不可捉摸的自在之物就完结了。 ”这样就说明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 “自在之物”通过人的实践可以变为“为我之物” 。恩格斯特别指出, “从笛卡尔到黑格尔和从霍布士到费尔巴哈这一长时期内推动哲学家前进的,决不是纯粹思想的力量,恰恰相反,真正推动他们前进的,主要是自然科学和工业的强大而日益迅速的进步” 。 “甚至随着自然科学领域中每一个划时代的发现,唯物主

11、义也必然要改变自己的形式;而自从历史也被唯物主义地解释的时候起,一条新的发展道路也在这里开辟出来了。 ”这样,现代哲学就是方法论的哲学,它研究现实的个人面向实践,探求解决现实问题的方法,突出了哲学智慧的功能。在这里,恩格斯提出了“物的人化”与“人的物化” 、 “自在之物”与“为我之物” 、 “第一自然”与“人化自然” 、 “客体主体化”与“主体客体化”等概念,说明了在实践中,主客体是统一的,从而批判了近代哲学的主客体二元对立的哲学,实现了哲学范式的转变。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现代哲学,它已实现了从近代哲学向现代哲学的哲学范式的转变,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然而,对这个事实的理解却有很大的差异。究竟有什么

12、差异呢?(二)(二)毛泽东说:“中国人找到马克思主义,是经过俄国人介绍的。在十月革命以前,中国人不但不知道列宁、斯大林,也不知道马克思、恩格斯。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走俄国人的路这就是结论。 ”这说明,中国共产党是从俄国人那里找到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应当说,这不是马克思主义的“文本” ,而只是马克思主义在俄国的应用。 “文本”和应用是有差别的。全国解放后,我们没有现成的哲学理论。大家学社会发展史 ,学实践论 、 矛盾论 ,后来学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 、 列宁主义问题 、罗森塔尔和尤金编的简明哲学辞典 ,学习前苏联专家编写的哲学讲义和哲学教科书 ,到了 20 世纪

13、60 年代,我国才有了艾思奇主编的我们自己的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教材。但是,这个教材仍然是按照斯大林的哲学体系编写的。斯大林的哲学体系,就是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斯大林说:“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党底世界观。其所以叫做辩证唯物主义,是因为它对自然现象的看法,它研究自然现象的方法,它认识这些现象的方法,是辩证的;而它对自然界现象的解释,它对自然界现象的了解,它的理论,是唯物主义的。 ” “历史唯物主义就是把辩证唯物主义原理推广去研究社会生活,把辩证唯物主义原理应用去研究社会生活现象,应用于研究社会,应用于研究社会历史。 ”1917 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1924 年,列宁逝世,斯

14、大林执政。斯大林经过从 1928-1936 年的努力,于 1936 年正式宣布前苏联建成了社会主义。斯大林在撰写联共(布)党史时,在四章二节专门撰写了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党底世界观,这就是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在辨证唯物主义这个共产党的哲学中,总共讲了十个基本特征。其中辩证法讲了四个基本特征,即在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对立上,讲了“联系” 、 “发展” 、 “过程”和“对立面的斗争”四个基本特征;唯物主4义讲了三个基本特征,即在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绝对对立上,讲“物质的客观实在性” 、 “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 “世界的可知性”三个基本特征;历史唯物主义讲了三个基本特征,即在社会物质

15、生活条件与社会精神生活条件对立的基础上,讲了生产底三个基本特点, “生产永远也不会长久停留在一点上,生产样式决定生活样式,生活样式决定思想样式” , “生产决定生产关系,先进的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 “新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产生是与旧制度的消灭和新制度的产生相关联的” 。斯大林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十个基本特征” ,就是长期以来影响我们的一种哲学范式。基本特征是事物表现于外的东西,还不是事物本身内在的本质。在这一范式中,根本没有讲否定之否定规律和辩证法范畴论,也根本没有讲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及其关系,更为重要的是,它根本没有讲人,现实的个人的实践。据斯大林说,他的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

16、主义 (1938)是从列宁的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对一种反动哲学的批判) (1908)来的,所以他提出了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可知论与不可知论、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根本对立,强调“发展就是对立面的斗争” 。 “而这种对立面底斗争,旧东西与新东西间的斗争,衰亡着的东西和产生着的东西之间的斗争,衰颓着的东西和发展着的东西间的斗争,便是发展过程底实在内容” 。这个哲学范式,提出了一个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范式:即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彼此联系和永恒运动的,运动着的物质存在于时间和空间中,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存在的形式,在时间空间中运动着的物质是有规律的。人们怎样认识客观规律呢?这就又讲到了意识,意识是物质的产物,是大脑的机能,是客观存在的主观反映,所以意识有能动的反作用。在物质与意识二元对立情况下,如何说明世界统一于物质?如何认识客观规律性?如何发展意识的能动性?理论上讲不通,所以实践上就只能是盲目瞎指挥,拍脑壳的唯意志论。在辨证唯物主义中,斯大林提出一个物质、运动、时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