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初中八年级上册半期文言文复习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38885958 上传时间:2018-05-09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9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成都初中八年级上册半期文言文复习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成都初中八年级上册半期文言文复习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成都初中八年级上册半期文言文复习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成都初中八年级上册半期文言文复习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成都初中八年级上册半期文言文复习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成都初中八年级上册半期文言文复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成都初中八年级上册半期文言文复习(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桃花源记1.本文线索: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发现访问离开再寻,贯穿起来。2.顺序:时间先后3.重点字词、(1)通假字:要:通“邀”,邀请。(2)古今异义(记住古义)交通:交错相通 无论:不要说,更不必说 妻子:妻子和儿女绝境:与世隔绝之地 鲜美:鲜艳美丽(3)一字多义:志:处之志之:做标记 寻向所志:标记乃:见渔人,乃大惊:就 问今是何世 ,乃不知有汉 :竟,竟然 通:初极狭,才通人:通过,通畅 阡陌交通:相通,相连寻:寻向所志:动词,寻找 未果,寻病终:副词,不久舍:便舍船,从口入:舍弃,抛下 屋舍俨然:房舍为:不足为外人道也:对,向 武陵人捕鱼为业:作为(4)重点词:欲穷其林穷:穷

2、尽 具答之:详尽 咸来问讯:都 悉如外人:全部、完全 黄发:老人 垂髫:小孩 并怡然自乐:都 缘溪行:沿着 落英缤纷:落花甚异之:对感到诧异 豁然开朗 :开阔的样子 俨然 :整齐的样子黄发垂髫:老人小孩 怡然:喜悦的样子 具答之:详尽咸来问讯:都 不复出焉:复:再 焉:(从)那里 2延至其家:邀请 欣然前往:高兴的样子 无问津者:渡口欲穷其林穷:穷:穷尽 其:那 悉如外人:全部、完全六.翻译1、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芳香的野草鲜艳美丽,落花到处都是。2、土地平旷,屋舍俨然。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整齐齐。3、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有肥沃的田地 ,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4、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老人小

3、孩都充满喜悦之情。5、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带领妻子儿女及乡邻来到这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从这里出去,于是就跟桃源外的人间断隔绝,没了来往。6、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这个人向(他们)详细的介绍了自已所听到的事。7、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了。 ” 这里的人告诉他说:“不值得对外边的人说啊。 ”8、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寻找以前做的标记,竟迷失了方向,再也没找到路。9、后遂无问津者。此后就再也没有探访的人了。310、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听见鸡狗叫的声音。11、男女衣着,悉如外人。男女穿戴,完 全与桃花源外的人一样。1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4、无论魏晋。(他们)问起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了。七.作者陶渊明在本文中寄托了怎样的一种社会理想?这种社会理想在当时的条件下能否得以实现?试作评价。答:没有阶级,没有剥削,没有战乱,自给自足,和平恬静的社会。作者的这一社会理想,在客观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要求,有积极意义,但在阶级社会中只能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核舟记一.给下列句中加点字注音j wn yu gun rn zh lu jio q chu x yu zng mn y j二.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1.按照 雕刻 2.赠送 3.左右 4.高而宽敞 5.首 6.靠近 7.像8.平放 9.清清楚楚 10.眼睛 神情 11

5、.清清楚楚 12.长而狭窄 13.奇妙 强调感叹语气 14.泛舟 15.顶 平 16.雕刻三.指出下列句中通假现象诎通屈,意思:弯曲 衡通横,意思:横着简通拣,意思:挑选 有通又,意思:连接整数和余数4攀通扳,意思:抓着 甫通父,意思:男子美称四.解释各组多义词奇(奇妙)(连接整数和余数) 可(大约)(可以) 为(雕刻成)(雕刻有)(是) 有(有)(通“又”) 其(这)(他们的)(它的) 以(用)(把) 之(它,指代左膝)(的) 属(相像)(类)者(的部分)(的膝盖)(的人) 端(首)(平视)而(表顺接)(表并列)(表转折:但) 盖(大概)(原来是)曰(刻写到)(叫作) 绝(很)(与世隔绝)

6、计(统计)(测量)五.完整写出下列加点字的意思三个人 一只船桨 一根横木 一只核舟五个人 八扇窗 一枚篆章 六.指出下列句子加点字的词性变化用法和意思名词作状语:用箬篷 名词作状语:用石青 名词作动词:戴高帽子 形容词作动词:是黑色、是红色 名词作动词:梳着椎型发髻 七.用给下列句子划节奏虞山王毅叔远甫刻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5八.翻译下列句子1. 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全部都是按照(材料原来的)形状刻成(各种事物的)形象,各有各的神情姿态。2. 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他)曾经送给我一个用果核雕成的小船 ,大概刻的是苏东坡泛舟于赤壁之下。3.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

7、高可二黍许。小船从船头到船尾长度八分多点儿,大约有两个黄米粒那么高。4.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长着浓密胡子的人是苏东坡 。5. 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他们紧靠着的两膝 ,都隐蔽在手卷下边的衣褶里。6. 袒胸露乳,矫首昂视,敞胸露怀,抬头仰望。7. 卧右膝,诎右臂支船。(他)平放着右膝,弯着右臂支撑在船上 。8. 居右者椎髻仰面 ,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在右边的船工梳着椎形发髻 ,仰着脸,左手靠着一根横木 ,右手扳着右脚趾头,好像在大声喊叫的样子。9. 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那个人的眼睛正对着(茶炉),神色平静,好像在听茶水烧开没有的6样子。10.

8、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中间高起而宽敞的部分是船舱,用箬竹叶做成的船篷覆盖着它。11. 文曰“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文字是“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12.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字迹)像蚊子的脚一样细小 ,笔画清清楚楚,它的颜色是黑的。13.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原来是挑选了一个长而狭的桃核制成的。九.阅读练习1.奇巧2.盖大苏泛赤壁云3.整体、总分4.船舱、船头、船尾、船背5.从整体到局部;从中间到两边 空间顺序。6.精细: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小巧: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高可二黍许传神: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7.说明“罔不因势象形,各

9、具情态。 ” 突出了王叔远雕刻技艺的精巧传神的特点。8因为核舟的主题是 “大苏泛赤壁”,这十六个字分别是赤壁赋 后赤壁赋里的句子。79.居右者:“椎髻仰面”,“ 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 ”,表现出其不拘小节,性格外露。居左者:“视端容寂”,性格平静内向。10.“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 作者观察仔细,富于想象,将左边的舟子的姿态、神情描写得细致入微 ,形象地说明了王叔远雕刻的人物栩栩如生 。11.(1)苏东坡峨冠而多髯 (肖像特征)(2)佛印矫首昂视 (神态特征)12.赞叹13.中部是核舟最突出、最主要的部位 ,是核舟的中心 然后按从中间道两边的空间顺序依次介绍其它部分14.D 十.理清

10、本文几个关系1.王叔远,魏学洢,张潮虞初新志2.总分总,空间。3.核舟,苏东坡。短文两篇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略二、解释下列加点词斯:这 馨:香气,这里只品德高尚 调素琴:调弄,这里指弹琴鸿儒:博学的人 白丁;平民,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8丝竹:琴瑟、萧管等乐器。这里指奏乐的声音 案牍:官府的公文阅金经:佛经 可爱者甚蕃:很多 出淤泥而不染:不沾染 濯:洗涤清涟:水清而有微波,这里指清水 不妖:不妖媚 宜乎众矣:应该不蔓不枝:生枝蔓 ;长枝节 亭亭 净植 :洁净地 ;立 亵玩 :亲近而不庄重 ;玩弄 香远益清:越发清香 陶后鲜有闻:少 同予者何人:我三、辨别下列句中“之”字的用法1.的 2.主

11、谓间 ,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3.主谓间 ,取消句子的独立性4.宾语提前的标志 ,不译 5.代词 ,代指桃花源人不知道朝代更替的事情四、词类活用1.名词活用为动词。有名气。2.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变得灵异。3.使动用法。使扰乱。4.使动用法。使劳累。5.名词活用为动词。生枝蔓;长枝节。6.形容词活用为动词。远播。五、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山不在于高,有了仙人就有名气。2.水不在于深,有了龙就变得灵异。3.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4.和我谈笑往来的人,都是博学的人,没有无学问浅薄的人。5.没有嘈杂的音乐使我的耳朵扰乱,没有官府的公文使我的身体劳累。6、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97.

12、我只爱莲花从淤泥里成长出来却不受沾染,在清水里洗涤过,而不显得妖媚。8.香气远播,越发清香,笔直洁净地立在那里,可以远远观看却不可以玩弄。9.(它的茎)内空外直,不生枝蔓,不长枝节。10.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应该是很多的人了。六、内容辨析题。1.C 2.D 3.B 4.D七、根据诗文内容填空1、全唐文 唐代 刘禹锡2、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名、灵、馨、青、丁、经、形、亭3、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何陋之有4、水不在深,有龙则灵5、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具有洁身自好、不慕名利、庄重豁达的高贵品质6、周元公集 周敦颐 北宋 哲学 谥号7、爱莲 草木之花 菊花 牡丹 隐逸者 富贵者 君子8、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9、托物言志,借物抒情1010.以“菊之爱” 、 “牡丹之爱”衬托“莲之爱”,突出莲之高洁,赋予莲花美好的品质,同时表达作者洁身自好,不慕名利,正直伟岸的高尚情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