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容忍与自由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38884909 上传时间:2018-05-09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7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胡适容忍与自由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胡适容忍与自由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胡适容忍与自由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胡适容忍与自由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胡适容忍与自由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胡适容忍与自由》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胡适容忍与自由(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辽宁对外经贸学院教案周次第 七 周第 一 次课备 注章节名称第二单元第二单元 和而不同和而不同胡适胡适容忍与自由容忍与自由授课 形式理论课();实验课( );实习( )教学 时数2教 学 目 的 及 要 求1、了解中国古代典籍中有关“和而不同”的思想;2、了解“和而不同”思想对做人及治理国家的重要意义;3、学习胡适容忍与自由 ,理解“容忍比自由更重要”的观点;4、学习掌握容忍与自由论证上的特点。教 学 内 容 提 要时间分配组织教学 导入新课讲授新课课堂小结布置作业1 分1 分86 分1 分1 分教 学 重 点 与 难 点1、了解中国古代“和而不同”思想;2、理解“容忍比自由更重要”的观点。如

2、何正确处理容忍与自由的关系讨 论 、 练 习 、 作 业1、从现代观念看, “和而不同”思想是否仍有借鉴意义?2、容忍比自由更重要吗?试开展辩论。3、阅读儒家哲学之精神 、 说真话 、 话说幽默等名篇。教学 手 段多媒体 讲练结合、互动讨论参 考 资 料1. 雷震与胡适聂华苓 (章立凡主编记忆:往事未付红尘)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年版 2、 文艺上的宽容 周作人(自己的园地雨天的书泽泻集)岳麓书社 1987 年版注:教案按授课次数填写、每次授课均应填写一份。重复班授课可不另填写教案。 第二单元第二单元 和而不同和而不同胡适胡适容忍与自由容忍与自由【教学目的和要求】1、了解中国古代典籍中

3、有关“和而不同”的思想;2、了解“和而不同”思想对做人及治理国家的重要意义;3、学习胡适容忍与自由 ,理解“容忍比自由更重要”的观点;4、学习掌握容忍与自由论证上的特点。【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重点:1、了解中国古代“和而不同”思想;2、理解“容忍比自由更重要”的观点。难点难点:如何正确处理容忍与自由的关系【教学时数】2 学时【教学方法与手段】多媒体课件讲授、讨论【教学内容】1、中国古代典籍中有关“和而不同”的思想;2、 “和而不同”思想对做人及治理国家的重要意义;3、胡适的生平及思想简况;4、 容忍与自由主旨及论述方法;5、如何看待胡适“容忍比自由更重要”这一观点。主要教学内容:主要教学内容:

4、“和为贵” (论语 ) 、 “致中和” (礼记 ) 、 “中庸之道” (小戴礼记 ) 、“中和之美” (中庸 ) 、 “和五味以调口” 、 “和六律以调耳” (国语 ) ,我国古代先哲的这些箴言,变奏出一支“和而不同”哲理的交响曲,是中华民族生活经验、政治经验、审美经验的宝贵结晶。关于“和而不同”,孔子说:“天无私覆,地无私载,日月无私照。奉斯三者以劳天下,此之谓三无私。”(礼记孔子闲居)三无私,和也。“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礼记中庸)认为“和是合为一体”的意思是不妥当的。“和”不是“同一”,不是“一体

5、”,“和”与“合为一体”不是一个概念。“和”是差异、矛盾、不同甚至对立的事物通过一定过程的碰撞、冲突、接近、沟通、转化达到相对的统一。不同、差异和矛盾是运动的形态,是绝对的。“和”是相对的,是求同存异的过程,是相对的太和、中和、和合、和谐、和睦、和美、和平,同时,此一阶段的“和”,会有新的“不同”,新的差异、新的矛盾萌生,于是有新一阶段的“和”,高一层次的“和”,如此渐进、递升,乃至达到理想的“和”的境界即便是到了那样的层次,仍然会有“不同”,这就是事物发展的辩证法,这就是科学发展观对“和”的一种解读。这就告诉我们:天下万物,差异、矛盾、“不同”是客观存在。不同民族、不同人种、不同地区、不同国

6、家之间的差异、矛盾、“不同”是客观存在,不同国家(地区)、不同民族(人种)的文明差异、矛盾、“不同”是客观存在。这种差异、矛盾、“不同”,不仅是外在的,而且是内在的、本质的。所以一万年也要允许、肯定差异、矛盾、“不同”的存在。孔子有两则语录:“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论语为政)以“和而不同”、“周而不比”与“同而不和”、“比而不周”来区分君子和小人。这两则语录,从两个层面对和而不同的要义作出了简明扼要的理论概括。一是思想认识层面。多样共存、多元并立,是自然世界与人世社会事物存在的一般状态,作为识见洞达的君子,要能够在正视这种客观存在的前提条件

7、下和而不同,即正确认识矛盾的对立统一关系而求取社会政治的和谐发展。而不应该像小人那样同而不和,无视矛盾的客观性,依附强权,屈从专制,压抑不同意见而把社会政治引向危殆。二是道德品格层面。君子与人相处和而不同,周而不比,是在讲求道义的基础上谋取普遍的团结与长期的和谐,能够求和而存不同,有容人的雅量与坚持己见的操守。而小人则同而不和,比而不周,为利驱使而朋比为奸,追求少数人的一时利益,不能容人,屈服于权势。“和而不同”给我们提供了做人的准则,与人相处如此,那么治理国家呢?左传昭公二十年(公元前 522 年)记载晏子和齐景公关于和与同的区别的对话,反映了春秋时期人们思考社会关系或者政治关系的最高境界。

8、齐侯至自田,晏子侍于遄台,子犹驰而造焉。公曰:“唯据与我和夫!”晏子对曰:“据亦同也,焉得为和?”公曰;“和与同异乎?”对曰:“异。和如羹焉,水、火、醯、醢、盐、梅,以烹鱼肉,燀之以薪。宰夫和之,齐之以味,济其不及,以泄其过。君子食之,以平其心。君臣亦然。君所谓可而有否焉,臣献其否,以成其可;君所谓否而有可焉,臣献其可,以去其否。是以政平而不干,民无争心。故诗曰:亦有和羹,既戒既平。鬷嘏无言,时靡有争。 先王之济五味,和五声也,以平其心,成其政也。声亦如味,一气、二体、三类、四物、五声、六律、七音、八风、九歌,以相成也。清浊、小大、短长、疾徐、哀乐、刚柔、迟速、高下、出入、周疏,以相济也。君子

9、听之,以平其心。心平,德和,故诗曰:德音不瑕。 今据不然。君所谓可,据亦曰可;君所谓否,据亦曰否。若以水济水,谁能食之?若琴瑟之专一,谁能听之?同之不可也如是。 ”“和” 、 “同”两个字在古代的基本含义。同, 说文解字云:“同,合会也。 ”段玉裁注:“口皆在所覆之下,是同之意也。 ”和, 说文解字云:“和,相应也。 ”从禾从口,本义应当是和声的意思。从构词之中,我们可以大致了解到, “同”是没有差异的,完全同质的意思,“和”则是不同声音的组合,彼此是不同的,有差异的,然而又在更高的层次上构成新的统一。译文:齐景公打猎回来,晏子随侍与遄台(今临淄县西五十里) ,梁丘据也乘车疾行而至。景公曰:“

10、只有梁丘据才是与我相和的人啊!”晏子对曰:“他与您不过是同,怎么能算和呢?”景公曰:“难道和与同竟然不是一回事吗?”对曰:“当然不同了。 和就像浓浓的肉汤,要用水、火、醯(即醋) 、醢(肉酱) 、盐、梅(古人以梅做调料)等诸多烹饪的不同要素,来烹制鱼肉,要用柴禾烧火,厨师来调味,使酸咸适中,味道不足,就多加一些,味道过于浓的,就让它淡一些。君子食用这样的肉羹,以平衡心智。君臣关系也是这样。君主肯定的东西,如果有不对的,臣子应当把自己的反对意见贡献给君主,使君主能够做出正确的决定;君主认为不对的东西,如果有对的地方,臣子应当把其中有道理的意见贡献给君主,以便让他能够国改正自己的错误,这样政治才能

11、够获得真正的稳定,不冒犯人民,使民众不会因为怨恨而产生叛逆的想法。诗经商颂烈祖曰:亦有和羹,既戒既平。鬷嘏无言,时靡有争。 (亦有和羹,调和完毕。神享无言,朝野无争)正是先王(殷中宗)通过调和各种滋味、谐和各种声音,能够使内心平和,在政治上大有成就的原因。音乐和食物很相象,需要气(以下括号注解均用杜预注。气息) 、体(配合音乐的舞蹈) 、类(诗之类别,如风、雅、颂) 、物(制作乐器的各种材料) 、声(音调) 、律(声音之清浊、高下) 、音(音阶) 、风(各地的音乐风格) 、歌(歌唱?)等不同要素,来共同完成;还需要清浊、大小、短长、疾徐、哀乐、刚柔、迟速、高下、出入、周疏(周即密)这些不同的变

12、化来相互调节、补充。君子听了这样的音乐,使心境平和。内心平静,德业和睦,所以诗经豳风狼跋有赞美周公摄政的句子德音不瑕 (德行和音乐一样没有瑕疵) 。而如今梁丘据就不是这样。您肯定的,他也跟着肯定;您说不对的,他也跟着不同意。就像单纯用水来加水,做出来的,就不是食物,谁能吃呢?又像琴瑟只有一种音调,还成什么音乐,谁还能听下去呢?君臣之间不可求同的道理就是这样。这篇文章主要从国家政治的角度论证了“和”与“同”的本质区别。晏子认为,君臣之间的和,不是不分黑白、混淆是非的和稀泥,而是要承认矛盾存在的客观性和不同意见的合理性。君可则献其否,君否则献其可,君臣之间,应允许存在不同看法和不同意见,在彼此充分

13、发表各自意见的基础上达成和,才是国家政治之间的应有状态和理想境界。而“同”则相反。 “同”否定不同,回避矛盾,不允许不同意见、不同认识的存在及发表。如梁丘据之同于齐侯,乃是为利益驱使谄媚君主,不说真话实话,影附响随,以保持表面上的一致。这不仅表明臣僚人品的低下,也容易助长君主的专制思想,这样的“同” ,与“和”是有天壤之别的。文章以厨师和羹与乐师操琴的双重比喻反复论证主旨,形象生动,使人易于感知和接受,也使所论显得精辟透彻,富有哲理启迪。国语中关于“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议论,闪烁着民主思想的精华,但是周厉王一点也不接受,而且历代的反动统治者仍不断步周厉王的后尘。这就告诉我们从理论上解决问题并

14、不难,而真正付诸实践并非易事。真正能够做到:“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者鲜有。讲求“和而不同”,不仅需要辨证思想,更需要宽阔的胸襟。只有胸襟博大,才能真正坚持正义和公平,才能真正做到理解和宽容,而宽容是获得自由的重要因素。用胡适的观点说就是:“没有容忍,就没有自由。”“历史不是一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实验主义 ) 、 “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 ” ,这些名言出自胡适之口。季羡林说:“在中国近代史上,胡适是一个起过重要作用但争议又非常多的人物。 ”胡适去世,蒋介石亲临致祭,亲书挽联“新文化中旧道德的楷模,旧伦理中新思想的师表。 ”胡适(1891.1

15、2.171962.2.24)原名胡洪骍、洪马辛、嗣穈,字希疆,参加“庚款”留美考试后改名适,字适之,学名洪骍,笔名天风、藏晖等。安徽绩溪人。他的故乡是安徽绩溪上庄村。现代著名学者、诗人、历史家、文学家,哲学家。胡适因提倡文学革命而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兴趣广泛,作为学者他在文学、哲学、史学、考据学、教育学、伦理学、红学等诸多领域都进行研究。比较重要的著作有胡适文存 、 胡适论学近著 、 胡适学术文集等。胡适曾历任北京大学教授、北大文学院院长、辅仁大学教授及董事、中华民国驻美利坚合众国特命全权大使、美国国会图书馆东方部名誉顾问、北京大学校长、中央研究院院士、普林斯顿大学葛思德东方图书馆馆长、

16、中华民国中央研究院(位于台北南港)院长等职。胡适是中国自由主义的先驱。胡适深受赫胥黎与杜威的影响,自称赫胥黎教他怎样怀疑,杜威先生教他怎样思想。因此胡适毕生宣扬自由主义,提倡怀疑主义,1917 年任北京大学教授,加入新青年编辑部,并以新青年月刊为阵地,宣传宣传个性自由、民主、科学。积极提倡“文学改良”和白话文学,成为当时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人物。同年,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 ,主张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提出写文章“不作无病之呻吟” , “须言之有物”等主张,为新文学形式作出初步设想。 “五四”时期,与李大钊等展开“问题与主义”辩难。毕生倡言“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 、 “言必有征”的治学方法。胡适是个学识渊博的学者,在文学、哲学、史学、考据学、教育学、伦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