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三都澳讲解培训材料

第***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114.50KB
约33页
文档ID:38881883
三都澳讲解培训材料_第1页
1/33

1闽东首府闽东首府——蕉城蕉城提示词:城市概述提示词:城市概述——历史沿革历史沿革——蕉城区蕉城区——气候特征气候特征——旅游资源旅游资源——蕉城美食蕉城美食宁德市蕉城区位于台湾海峡西岸福建省东北部,北距温州280公里,南离福州100公里,位于中国海岸线和太平洋西岸中点,历史悠久、资源丰富、风景优美、人文荟萃,素有“五邑咽喉、佛巢仙窟、海滨净土”之美誉全区面积1664.53平方公里(其中海域面积172.96平方公里) ,辖10镇4乡2个街道办事处和三都澳经济开发区,总人口42.77万人,是中共宁德市委、宁德市人民政府所在地,是闽东的政治、经济、文化、商贸中心和交通枢纽蕉城区地处中国东南“黄金海岸线”的中点,位居长三角、珠三角和台湾三个经济发达区的中心区位,是中国东南沿海各大经济板块产业承接的战略要地和重要连接点,也是闽台区域经济合作的重要基地拥有天然深水良港三都澳(水域面积714平方公里,其中深水水域173平方公里) ,口小腹大,水深湾阔,无浪涌,有“水深湾阔似天湖”, “风达六级浪不兴”的美誉可建设10—50万吨泊位的国际国内大型贸易中转港口,万吨以上码头规划可达100多个,发展港口经济与临海工业条件十分优越。

澳内的宁德港属国家一类对外开放口岸,现建有城澳万吨码头和漳湾3000吨集装箱码头,正在兴建的有城澳5000吨交战滚装码头,30万吨级多用途码头、成品油仓储中转码头的三都澳国际集装箱码头正在规划建设,现已基本完成前期工作联接内地的104国道、沈海高速公路、温福高速铁路贯穿蕉城;连接宁德-江西的宁婺高速公路、连接宁德—浙江西部的宁瞿铁路已在规划建设中;宁屏二级公路、宁古二级公路将将使蕉城至“闽东北亲水游”所有景点在2小时内贯通随着闽东铁路、公路、机场、码头建设的加快推进, “游在闽东,吃住蕉城”格局基本形成,蕉城逐渐成为宁德的旅游集散中心历史沿革历史沿革】】 蕉城区原为古长溪之宁川乡唐开成(公元836—840年)中析长溪县宁川,古田县东北地置感德场五代后唐长兴四年(公元933年)升为宁德县,以宁川之“宁”、感德之“德”合而名为宁德,至今已有1070多年,属长乐府宋淳祐五2年(1245年)属福州;元至二十三年(1286年) ,长溪县升为福宁州,宁德属福宁州;明洪武二年(1369年)属福州府;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 ,福宁州升为府,宁德又属福宁府;民国元年(1912年)废除府制,宁德属于东路道。

1914年6月属闽海道1925年直属省辖1933年“福建事变”后,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属闽海省1934年1月,复归省直辖1934、1937、1943年先后属第二、第一、第八行政督察区1949年8月15日宁德解放,属第三专区1950年3月属福安专区1970年属宁德地区,1988年10月4日国务院批准宁德撤县设市,由宁德地区代管2000年9月3日撤消宁德地区设宁德市,原宁德市改为蕉城区蕉城区蕉城区】】 蕉城名称几种说法明嘉靖四十一年,宁德县城毁于倭寇,平寇后,拓宽旧城址,加固东南临海城防,因新城形似芭蕉叶,取名蕉城从此沿用至今 2003年,蕉城区辖2个街道、10个镇、3个乡、1个民族乡:蕉南街道、蕉北街道、漳湾镇、七都镇、八都镇、霍童镇、飞鸾镇、三都镇、洋中镇、城南镇、九都镇、赤溪镇、石后乡、虎贝乡、洪口乡、金涵畲族乡气候特征气候特征】】蕉城区地处中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生态环境优美地表水总体质量达二类优质水标准,城市空气质量优于二级标准,区内霍童溪是宁德市的母亲河,是福建省12条主要河流中水质保持最好的一条蕉城区地处鹫峰山东南坡,自西向东呈阶状下降,大部地区海拔500米以上,为沿海地势最高的县市。

西部中山山地,全市最高峰第一旗海拔1479米,中部低山山地;东部高丘陵坡度较大,多直逼海岸霍童溪两岸和部分沿海分布低丘陵、河谷冲积平原和断续海滨平原岛屿20多个主要河流霍童溪,干流长126千米(境内68千米) ,流域2244平方千米(境内517.5平方千米) ,支流有赤溪等;七都溪长58千米,流域334平方千米主要湖泊东湖,面积3平方千米;人工湖金涵水库面积72公顷年平均气温19.0℃;1月平均气温9.6℃,7月平均气温28.7℃;极端最高气温38.5℃,极端最低气温-2.4℃;≥10℃积温6111℃年降水量2013.8毫米,无霜期317天3【【旅游资源旅游资源】】蕉城区素有“山海旅游城”之美誉现有支提山国家森林公园、支提山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支提山省级风景名胜区、霍童镇全国历史文化名镇、三都澳海上渔排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首批福建省四星级乡村旅游经营单位等著名景区景点其中省级重点风景名胜区霍童支提山,被佛教界视为“海内第一禅林”, 佛教“天冠菩萨”道场圣地,有着“不到支提枉为僧”之说,山上华严寺是汉族地区全国重点寺院,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霍童被尊为道家“天下三十六洞天之首”;霍童溪被誉为“福建第一水”,沿岸山清水秀,风光旖旎,是生态养生的好去处,并具极高的宗教文化旅游品位。

三都澳是我国独一无二的“海上天湖”和“神仙港湾”,被著名诗人郭沫若誉为“三都良港举世无、水深港阔似天湖”, 10多万箱海上渔排组成的“海市渔城”被誉为“中国威尼斯”,成为全国海上农业旅游示范点位于市郊金涵的“中华畲族宫”则是畲族同胞的朝圣地,古老的习俗、丰富的文化和多姿多彩的风情吸引了无数海内外同胞城西郊建戚继光公园,白鹤鼻山挺拔秀丽西北郊基亭冈有烈士墓、纪念碑东北郊有天王寺景区,镜台山与南郊玉女峰为市区左弼左辅,玉女峰麓南祭公园有飞瀑流泉、怪石奇岩天后宫(妈祖庙)为1937年国共合作谈判地点霍童宏街宫是1933年宁德县苏维埃政府驻地虎坝桥头狮子峰, “幽谷隐龙潭,深山藏古寺”漳湾横屿(洪水岛)是戚继光抗倭胜利纪念地蕉城美食蕉城美食】】蕉城靠海,蕉城美食以海鲜为主,新鲜营养,物美价廉少花钱多品尝,在蕉城您可以吃到各种海鲜,而且不用担心会发胖鱼丸 用鲜鱼肉与地瓜粉配制作皮,以鲜瘦肉末作馅,捏成圆形,煮熟即成,色白味鲜肉丸 由地瓜粉揉芋泥作外壳,以鲜肉、豆腐干、葱花、酱油、味精作馅,煎熟即成,醇香可口,有“人间美味”的美誉燕丸 将鲜肉剁成肉泥,加地瓜粉少许揉和,外拌燕皮条,先煎熟后再煮,肉腻味香。

江南丸 分甜、咸两种口味先将糯米磨成粉后和水制成皮,以糖、芝麻、4研碎的花生仁制成的皮里咸的江南丸将鲜肉、虾干、香菇混合剁成肉泥为馅,成汤圆状,放沸水煮熟,即可食用特点是皮薄、肉鲜、味美曾荣获省、地风味小吃特别奖飞鸾扒鸡 精选农家鸡,由多味中草药泡制烧烤而成,肉嫩醇香土钉冻 泥钉,蛆状动物,生活于滩涂表层把洗净的泥钉放入锅内加水、食盐煮熟,拌些葱花,冷却后汤汁自然胶冻即成泥钉冻银灰透明,入口不腻,清淡可口,盛产于漳湾畲家乌米饭 乌米饭是一种紫黑色的糯米饭,是采集野生植物乌桕树的叶子煮汤,用所煮的汤将糯米浸泡半天,然后捞出放入木甑里蒸熟而成蕉城名人蕉城名人】】黄鞠黄鞠 黄鞠(567年~?)号玄甫,原籍河南光州固始县,后移居霍童石桥官任隋朝谏议大夫黄鞠遵父命,携眷属入闽,避居宁德先居都,后迁咸村(今属周宁县)次年,与开发石桥的朱福“易地而居”从此,黄鞠立石桥,开童山,建霍地当时霍童一片荒芜,杂木丛生,良田少有,人民生活极其困难黄鞠凿龙腰、开水渠,并在霍童溪对岸凿琵琶洞,引水灌溉东北过溪坂百顷田地黄鞠把中原文化引进霍童,始创“二月灯节”每年二月,迎龙灯、拉线狮、踏橇、敬酒,连续活动若干天。

黄鞠和移迁咸村的朱福,还把河南方言融入当地语言南起霍童,北至咸村,西达洪口,形成独特的霍童方言彭仲修彭仲修 彭仲修(622~709年)号北山,出生虎贝熟洋村彭家墩,后定居城关永徽元年(650年)唐高宗李治下诏封他为武毅大夫彭仲修暮年告老还乡,在城关西山半山腰置山场一所,设书院名“西山草堂”,是宁德最早的书院,院边挖水井一口,名“定泉井”,以供村民饮水之用,留存至今西山草堂”先后改为灵溪书院和灵溪禅寺,并塑佛招僧,留存至今彭仲修死后,葬于今蕉城福山,距今已达1283年,其墓是宁德保存完好、年代最久的一座古墓1980年11月11日此墓及其碑刻被列入县人民政府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余复余复 余复(生卒年月不详)字子叔,城关人精于《周官》,学识渊博宋绍熙元年(1190年),余复进士及第,光宗召见,对策大廷,见其言谈直5率,且不攻击别人之短,甚为满意,擢为第一,并当场赐诗一首:“临轩策士岂徒然,嗣守丕基务得贤尔吐忠言摅素蕴,我縻好爵副详延爱民忧国毋终怠,厚泽深仁赖广宣赐宴琼林修故事,朕心期待见诗篇余复感激之余,即就《和御赐登第诗》:“风虎云龙岂偶然,信知盛世士多贤虞庠教育蒙深泽,汉殿咨询愧首延。

释褐遽沾琼宴宠,赐诗齐听玉音宣爱君忧国平生志,敢负周王宴乐篇春闱”开科,余复名列榜首,当余复看皇榜,听传胪唱时,当众口出绝句:“银瓶笔砚照袍新,笔下千军自有神第一唱名知是我,从来头上不容人 余复先后著有《礼经类说》、《左氏纂类》及《祭礼》十四卷;《风集渚》、《余状元集》等诗集(失传),多不传世余复逝后葬于九都明坑余家山陈普陈普 陈普(1244~1315年)字尚德,号惧斋,世称石堂先生生于宁德二十都石堂(今虎浿乡梅鹤、文峰一带)家贫,励志发奋,苦读不辍饱览四书五经,初通儒家经典陈普成年后,潜心探研朱熹理学宋咸淳末,闻会稽韩冀甫倡道浙东,其学以朱熹理学为宗,遂往游其门经数年刻苦磨砺,终精通经史,学识超群,名闻闽浙元贞三年(1297年)以后,陈普寓居莆田18载他以精湛的学识陶冶后秀,培养了一批优秀的理学人才后人称“莆中多贤,讲学造就,石堂殆为鼻祖”,实非过誉延祐二年(1315年),陈普病逝于莆田,归葬于石堂山邑人缅怀其兴学育才之功绩,祀之于乡贤祠陈普一生撰著甚丰,大多散佚今存《石堂先生遗集》二十二卷、《石堂先生遗稿》一卷、《武夷棹歌》一卷(朱熹撰、陈普注)林聪林聪 林聪(1415~1482年)字季聪,号见庵,宁德七都峬源人。

明正统四年(1439年),赴京应试,中进士八年,拜刑科给事中林聪秉性刚直,骨鲠诤诤,慨然以天下为己任,上任伊始,林聪就针对明初六大官办银矿之一的宁德宝丰银矿劳动条件恶劣、劳役艰难、课银额重等情况,上了《请免宁德县除办银课外别项差办状》,建议“无图银课之利”,应“将坑冶封闭,银课免办,与民休息”未被英宗采纳正统十四年,蒙古族瓦剌部贵族也先率军攻明,发生“土木之变”,英宗被俘,代宗继位林聪“慷慨论事,无所讳”,对宦官擅政及其弊端多所弹劾景泰元年(1450年),林聪迁都给事中其时,朝官金英家人犯法,都御史陈镒、王文6惩治他们,但对金英未加追究林聪不畏权势,率同列弹劾陈、王畏势纵奸,二人因之下狱内侍太监单增督京营,恃宠骄恣朝臣言举稍有忤逆者辄遭其辱;其家奴竞至“白昼杀人,夺民产,侵商税”,民愤极大,他却置若罔闻林聪激于义愤,“发其奸”,请予惩治由于代宗袒护,仅将单增付司礼监从轻发落,但单增“自是不敢肆”宦官王振乱政事败,死于土木堡阵前卫士锤下代宗对其结党营私、贪赃枉法的罪行不敢公布,致使王振余党仍旧“结天下之怨望,横行中外,势若狼虎”,“公卿畏其凶恶,而为之侧目”林聪愤然上疏,奏请将王振乱政之由与“党恶”之罪“备榜昭示天下”,“以明至公”。

代宗未置可否,朝中直臣皆赞其气魄与直节 景泰三年三月,林聪纠察刑狱,夙夜忙碌,亲审案卷,发现“刑罚失平”,即为纠正湖广巡按蔡锡因弹劾副使邢端“贪纵”,反遭邢之攻讦,系狱经年林聪上疏言明实情,蔡锡始获释,邢端终下狱四年初,林聪迁春坊司直郎未几,学士商辂上书言林聪为诤臣,不宜置于闲散之地,代宗乃复林聪吏科给事中之职五年三月,林聪见明初以来土地兼并日甚,权贵势要群起“奏讨田地”,大量侵吞民田经“询访其实”后。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