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古诗词、文言文阅读专项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38825655 上传时间:2018-05-08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4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上册古诗词、文言文阅读专项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七年级上册古诗词、文言文阅读专项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七年级上册古诗词、文言文阅读专项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七年级上册古诗词、文言文阅读专项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七年级上册古诗词、文言文阅读专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上册古诗词、文言文阅读专项(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古诗词、文言文阅读古诗词、文言文阅读时间:60 分钟 满分:70 分一、古诗词(14 分)雁门太守行李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下面对此诗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3 分) A.这是一首抒情浓郁的山水田园诗,作者在诗歌中抒发了忠君爱国的真挚感情。B全诗一共八句,既有声音的描写,也有色彩的描写。C作者描写战争的惨烈场景,并没有进行具体的战争场面的刻画,而是从颜色人手。D诗人运用了“黑” “红” “金” “紫” , “燕脂”等凝重色彩,烘托肃杀而悲壮的气氛。登飞来峰(宋) 王安石飞来峰上

2、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2、 (1) 、这首诗中“浮云”这一意象指的是什么? (2 分)_ (2) 、你从这首诗中领悟到什么人生哲理?(3 分)_天净沙 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3、 (1) 诗歌中直接抒情的是哪一句?抒发了怎样的感情?(3 分) _ (2) “小桥流水人家”一句描写出温馨恬静的景象,联系全诗,谈谈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3 分) _ 二、阅读三峡 ,完成文后问题。 (16 分)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

3、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 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山献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 溯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 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1解释下列词语的不同含义。 (4 分)自:自三峡七百里中( ) 自非亭午夜分( )长:常有高猿长啸( ) 巴东三峡巫峡长( )2翻译下列句子。 (4 分)(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译文:_(2)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译文:_ 3有一句话把三峡春冬季节山水草木的秀丽景色概括无遗,这句话是:(2 分) _4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内

4、容与唐朝哪位诗人写的哪首诗一致?请将诗人的名字及其诗写出 来。 (4 分) _ _ 5作者引用“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的作用是什么?(2 分) _ 三、阅读狼 ,完成文后问题。 (15 分)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 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屠大窘,恐前后 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 眈眈相向。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 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 止

5、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 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1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4 分)止有剩骨 ( ) 并驱如故 ( ) 顾野有麦场( ) 一狼洞其中 ( )2把下边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3 分)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_3 狼这则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3 分)答:_4 “屠大窘”的原因是什么?用原文回答问题。 (2 分)_5汉语里有关狼的成语比较多,请写出 3 个。 (3 分)_ 四、阅读齐宣王使人吹竽 ,完成文后问题。 (8 分) 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

6、, 湣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1.解释加点的词:(2 分)处士请为王吹竽:为 _ 宣王说之:之 _ 2.译下边句子(4 分) 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 _ 湣王立,好一一听之。 _ 3.用一个成语来概括这个故事:(2 分)_五、阅读邹孟轲母(节选) ,完成文后问题。 (8 分) 邹孟轲母,号孟母。其舍近墓。孟子之少时,嬉游为墓间之事,踊跃筑埋。孟母曰:“此 非吾所以居处子也。 ”乃去,舍市傍。其嬉游为贾人炫卖之事。孟母又曰:“此非吾所 以居处子也。 ”复徙舍学宫之旁。其嬉游乃设俎豆,揖让进退。孟母曰:“真可以居吾子 矣。 ”遂居。及孟子长,学六艺,卒成大儒之名。君子谓孟母善以渐化。 注:

7、(1)贾人,商人。 (2)炫卖,叫卖。 (3)俎豆,古代祭祀用的礼器。 (4)渐化,逐渐 濡染。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 分) (1)乃去,舍市傍 : _ (2)及孟子长 :_ 2. 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2 分) 复徙舍学宫之旁。 译文:_ 3. 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则故事的主要内容,然后谈谈这个故事给你的启示。 (4 分)内容: _启示:六、阅读郑人逃暑 ,完成文后问题。(9 分) 郑人有逃暑于孤林之下者,日流影移,而徙衽以从阴。及至暮,反席于树下。及月 流影移,复徙衽以从阴,而患露之濡于身。其阴逾去,而其身逾湿,是巧于用昼而拙 于用夕矣。 注释 逃暑:避暑,乘凉。孤林:独

8、立的一棵树。衽(rn): 卧席。濡 (r):沾湿。逾:同“愈” ,更加。 1.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2 分) (1)徙衽以从阴 ( ) (2)其阴逾去 ( ) 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2 分) 是巧于用昼而拙于用夕矣。 3.郑人的“拙”具体表现在 (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2 分) _ 4.这则寓言告诉人们的道理是 :(3 分) _ 古诗词言文参考答案 一、1、 A 2、 (1) 、指困难、挫折、障碍等。(2) 、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或“任何时候都不要怕困难、挫折。 ” 3、 (1)断肠人在天涯,感到孤苦寂寞,思念家乡亲人。 (2)以乐景写哀情,通过对比,衬托出游子的

9、孤独凄凉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二、 1、 从、由;如果长时间地;长度大 2、 (1)如果不是正午,就看不见太阳;如果不是半夜,就看不见月亮。 (2)春冬季节,白色的急流回旋着清波,碧绿的深潭映山石林木的倒影。 3、清荣峻茂 4李白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 万重山。 5渲染萧瑟的秋景,表现旅人的哀愁。 (侧面表现了渔民船夫的悲惨生活。 ) 三、 1 同“止” ;原来的样子;转头看,看见;打洞。 2 狼也算是够狡猾的了,但是顷刻间双双被杀死了,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啊?只是 增加笑料罢了。 3参考:对待象狼一样的恶人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 4恐前后受其敌 5鬼哭狼嚎 、 虎狼之势、 狼狈不堪、 狼狈为奸 、狼子野心 四、 1.、给。 通“悦” ,喜欢。2.齐宣王命令艺人吹奏竽,一定要让三百人一起吹奏。 齐湣王继位为王,喜欢一个一个地听艺人吹竽。3.滥竽充数。 五、 1.离开 等到,至。 2.再一次把家迁到一所学堂旁边。 3. 叙述了孟母三迁的故事。 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至关重要。 六、 1.:移动 离开 2.这个办法用在白天是巧妙的,而用在晚上是笨拙的。 3.“拙”具体表现在晚上也跟着树影移动席子 4.要随机应变,要顺应变化,不凭经验办事,不要墨守成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