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俗共赏的金庸武侠小说之我见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38821062 上传时间:2018-05-08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雅俗共赏的金庸武侠小说之我见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雅俗共赏的金庸武侠小说之我见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雅俗共赏的金庸武侠小说之我见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雅俗共赏的金庸武侠小说之我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雅俗共赏的金庸武侠小说之我见(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雅俗共赏的金庸武侠小说之我见摘要:雅俗共赏是金庸武侠小说一个非常显著的特点。作者用通俗手法表现了极深的意义,用武侠小说表现了深刻的哲理,在“雅”、“俗”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这也是金庸作品脍炙人口的主要原因之一。关键词:雅俗共赏、金庸、武侠小说“文学历来是在高雅和通俗两部分相互对峙中向前发展的。高雅和通俗两部分既相互冲击,又相互推动,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影响,构成了文学发展的内在动力。”1但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金庸作品在香港的出现,可以说打破了这两者之间的界限,金庸小说的成就,是吸取了“雅”、“俗”双方的文学经验因而又是超越“雅”、“俗”之上的。可以说,雅俗共赏是金庸武侠小说一个非常显著的特点。首先

2、,用通俗手法表现了极深的意义。金庸自发表处女作书剑恩仇录至鹿鼎记之封笔,以“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等脍炙人口的 15 部武侠作品为大众文学开山辟道、披荆斩棘,在主流文学、精英文学之外开辟了一片沃土。以其武侠小说“神奇的想象、迷人的故事、高雅的情调、深邃的思想、通俗而不媚俗”的骄人成就,登上了武侠小说的至尊宝座,在大陆、港台乃至海外华人圈刮起了一阵又一阵“金庸热”、“金学热”以至出现了所谓“凡有中国人、有唐人街的地方,就有金庸的武侠小说”的奇特文化现象。今天所说的“金庸现象”、“金庸热”或是新近兴起的“金学研究”更是一种波及甚广的文化效应,它不单单意味着金庸文本的跨文化流行,以及文化工

3、业过程中发生的奇迹和误区,更为重要的是,它还对学术规范、教育体制、课程设置、雅俗对峙等观念构成了强有力的冲击并产生了多元化的效应,从而为雅俗关系得以重新定位并提供了契机。在这种意义上说,金庸可以算得上是叙事思想家。他的作品特点就在于用通俗手法表现了极深的意义,情节和细节虽然荒诞,“但写出了中国古代文化的魅力,对儒释道兵等古典文化的神韵有了重新构建,而且作品体现了人的理想性格”2。此外,对人性的考察,他与别的武侠小说作家不同,比如金庸在刻画天龙八部中少林方丈的形象时,突破了传统意义上少林方丈的慈悲为怀、德高望重、武功盖世的形象,少林僧人虚竹,他的父亲竟然是少林方丈玄慈大师,而母亲则是江湖上的“四

4、大恶人”中的老二叶二娘。这是对传统意义上正派人物的一次嘲讽,也是一次人性的回归,人总归是人,他不是神,是人就有七情六欲。金庸把中国的文化传统雕刻成了一座玲珑剔透的雕像任现代人观赏,并把中国的传统提炼为各种理念,再通过形象把理念表现出来,超越了细节的真实,直接诉诸人们心灵的最高层次。其次,用武侠小说表现了深刻的哲理。王小川在其主编的20 世纪中国文学大师文库小说卷中评述金庸小说时说过这样一段话:“20 世纪中国小说史不能没有金庸。没有金庸的这种小说史是存在的,但必定是残缺不全的。通俗武侠一向不登大雅之堂,但把它写得如此充满文化意味,既俗且雅,使俗人在激荡中提升,又令雅者不仅不觉掉价而且也被深深熏

5、染,并津津乐道,金庸不能不说是前无古人的第一家,既是中国现代武侠小说中开辟新纪元的第一家,也是迄今在这一领域尚无人超过的第一家”。尽管金庸写的是武侠,但金庸并不一味迎合读者,他的作品具有深刻的哲理。他的作品蕴含哲理,写出意境。他笔下的绝大多数主人公,就不仅仅是经历奇特的传奇英雄或反面典型,而是成了一个内涵丰富的符号,引领了读者精神的升华,让其进入“超理性”的审美天地,让读者在得到阅读传奇故事的满足之上,又得到了深刻精粹的哲理思考和广博、苍莽的人生追问之趣。比如,金庸在刻画“侠”字上,有郭靖这样的为国为民的充满儒墨精神的“侠之大者”,有杨过、令狐冲这样的追求个体精神自由的带有道家气质的逍遥之侠,有黄药师这样的魏晋名士风度的“邪侠”,有岳不群这样的道貌岸然、阴险毒辣的“伪侠”,还有韦小宝这样的贪生怕死,见风使舵,专*溜须拍马而飞黄腾达的“反侠”等等,可以说金庸写尽了“侠”的百态,每个读者都可以从中看到自己或是周围的他人,可以在从中悟出做人的道理和人生百态。可以说,金庸武侠小说在有意无意之间,获得了雅与俗的共同性,取二者之长,在雅与俗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这就是金庸笔下的武打为什么能够雅俗共赏,好看而又耐看的原因。注释: 1 严家炎.文学的雅俗对峙与金庸的历史地位.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9):22 丁世忠.金庸小说与周易.广西社会科学,2004(2):13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初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