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路冉有公西华侍坐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38801543 上传时间:2018-05-08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3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子路冉有公西华侍坐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子路冉有公西华侍坐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子路冉有公西华侍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子路冉有公西华侍坐(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侍坐:学生坐在一旁陪伴老师。古代臣子坐在一旁陪伴国君、晚辈坐在一旁陪伴长辈侍坐:学生坐在一旁陪伴老师。古代臣子坐在一旁陪伴国君、晚辈坐在一旁陪伴长辈 论语的大部分篇幅固然是用来谈仁、义,谈礼、智、信的,但也有不少篇幅是谈人生, 谈理想,谈学习的。本篇就是孔子启发弟子们谈自己的理想,并对弟子们所谈理想的内容 和态度,表示不同的看法和评价。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孔子用温和自谦的话首先接触了学生的思想顾虑,给学生创造了说真话的条件,创造了一 格 轻松亲切活跃的环境,从而鼓励学生敢于发表意见,大胆谈个人理想 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孔子是和蔼可亲平易近人的

2、 孔子的教育思想 循循善诱 教学民主 因材施教体现循循善诱工程学院 很多难学的课都是很少课时,经常一下子就带过一章,工程学子伤不起子路 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 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 侧重强国 虽然粗犷鲁莽 但信心十足 有远大抱负刚强果决知难而进 具有政治军事才能孔子 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赞赏坦率发言 但又委婉批评 治理国家靠的是礼让,可是他却出言不逊,所以笑他子路是个急性人,孔子话音刚落,他就抢先发言。 “率尔”两字,很准确地表现出子路直率 而又粗疏鲁莽的性格。子路所说的“千乘之国” ,在当时大约是中等偏小的国家,万乘之

3、国 如晋、楚、齐、秦等才是大国。子路认为:凭自己的才能去治理一个中等规模的国家是绰 绰有余的。即使是这个国家处在外有侵侮,内有饥荒的危急情况下,他也能使之转危为安; 用不了几年功夫,就可使这个国家强盛起来,使那里的百姓都懂得礼义。冉有 “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 侧重富民 谨慎小心谦虚退让公西华 “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 侧重以礼治国 重视礼治 具有娴熟礼仪 善于应对 善于辞令的专长 谦虚谨慎谦逊的美德冉有、公西华则是在孔子点了名以后,才发表自己见解的。他们两人所说的都是诸侯邦国 之事,本质上和子路所说的没

4、有什么差别,只是态度要谦虚谨慎得多,语气要委婉得多。 他们认为自己只能在“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这样一个小诸侯国或大夫封地里做点具体工 作;或使百姓富足,或可折衷樽俎。至于礼乐方面的熏陶和教育,那是只能另请贤明了。 冉有说“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公西华说“愿为小相” 。显得那样平易、谦和,称得上是 孔门弟子中的彬彬君子了。三人 志向虽各有侧重 但都愿意在师徒上创一番事业,都想参加政治曾皙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弹瑟的声音渐渐稀疏下来,铿的一声,放下瑟直起身来) “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 描绘的是师生春游图 不想其他三人汲汲于仕途,志向在礼乐教

5、化上发挥点作用,认为在乱世中不能推行正道, 因此要洁身自好 安贫乐道 不求闻达,卓尔不群曾皙所说与子路等三人完全不同。他既不讲从政,即治理国家;也不讲出使会盟,而是刻 画一个场面,描写一个情景:“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 风乎舞雩,咏而归。 ”从富有诗意的情景描写中,曲折地表达出曾皙的理想;显得那样从容 不迫,逍遥自在,甚至有点狂放不羁,但却引起了孔子的无限赞叹;孔子说:“吾与点也! ”明确表示了他的思想倾向。人生理想是个总的概念,实际上包含着政治上的追求和道德上的修养两个方面。子路、冉 有、公西华所谈的理想虽不尽相同,但都侧重于政治方面。曾皙的高明之处正在于他能将政

6、治和道德的两种理想熔为一炉,而出之以春风沂水,一片 和煦春光,既可理解为政治上的理想寄托,也可引申为道德上的修养追求,使读者大有仁 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思索余地1 有的是从积极方面理解的,认为曾皙是主张以礼治国,他说的是礼治的结果,是太平盛 世的图景,与孔子的“仁政” “礼治” “教化”的政治主张相符春秋战国时期的“礼乐崩坏” ,主要表现就是中央政权衰落,诸侯力量强大,政令不由天子 出而出于诸侯在礼乐崩坏的春秋末期,曾点能对古礼作如此具体生动的描绘,以此寄托 自己的理想,这在孔子看来是十分难得的彼得我心者,因而内心狂喜而情不自禁地喟然赞 叹了。孔子不满子路,是因为他“非礼” ;赞赏曾皙是因为他懂

7、得古礼。礼与非礼乃是儒 家人生理想中的首要问题。2 从消极方面理解的,认为曾皙是主张消极避世,符合孔子“道不行,乘桴浮于海”的主 张,因此孔子说“吾与点也”从孔子的思想看。纵观孔子的一生,应该说积极救世是其思想的主导方面。他为推行自己 的政治主张周游列国,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论语述而 ) ,他 的主张在各国都行不通,他被“斥乎齐,逐乎宋卫,困于陈蔡之间” (史记孔子世家 ) , 却“知其不可而为之” (论语宪问 ) 。但由于到处碰壁,有时也流露出消极情绪,特别 是他晚年回鲁国后恬退避世的思想很突出。 论语公冶长中有孔子说的“道不行,乘桴 浮于海”之类的话;史记孔子世家中也说:“鲁终不能用孔子,孔子亦不求仕。 ” (孔子)曰:“吾道穷矣” ,这些都是孔子思想中消极的一面。 当时孔子 84 岁,晚年政治上不得志,就专心致力于文化教育事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